管理会计学重点.doc
《管理会计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学重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和现在,属于经营管理性会计
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属于报账型会计
2.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
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
3.约束条件不同:
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约
财务会计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制约
4.报告期间不同:
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不受固定会计期间的限制
财务会计按规定的会计期间编制报告
5.会计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既要反映企业整体又要反映企业内部
财务会计以企业为会计主体,不反应企业内部
6.计算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大量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财务会计多采用一般的数学方法,加减乘除
7.信息精确程度不同:
管理会计不能绝对精确,只能相对精确
财务会计力求精确,数字必须平衡
8.计量尺度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使用货币量度也使用非货币量度
财务会计几乎全部是用货币量度
二.
完全成本法: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全部制造费用:
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性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短期决策
2.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期间配比
3.便于各部门业绩评价
4.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5.简化成本计算,避免固定性制造费用分摊中的主观性
缺点:
1.目前不合乎税法要求
2.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的局限性
3.做长期决策时,其作用随决策期的延长而降低
计算题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税前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销售成本=可供销售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税前利润=毛利-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三.
盈亏临界点销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贡献毛益率之和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产品品种构成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取决于以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比例为权重的,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的变化。
计算题
产品售价60元,单位变动成本40元,全年固定成本60万元,加权平均贡献毛益为31%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600000/(60-40)=30000件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600000/0.31=200000元
四.
材料费用对成本的影响:
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影响的成本降低%
=材料费用占成本%*材料消耗定额降低%
材料价格变动影响的成本降低%
=材料费用占成本%*(1-材料消耗定额降低%)*材料价格降低%
工资费用对成本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的成本降低%
=生产工人工资占成本%*【1-1/(1+劳动生产率提高%)】
如何使用销售百分比预测资金需要量:
最小二乘法Y=a+bxa=(y之和-b*x之和)/n
b=【n*(xy之和)-x之和*y之和】/(n*x的平方之和-x之和的平方)
计算题
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最小二乘法
N=5Ex=2191Ey=1345Exy=591675Ex2=966141
B=[n*Exy-Ex*Ey]/{n*Ex2-[Ex]2}=[5*591675-2191*1345]/{5*966141-[2191]2}=11480/30224=0.3798
A=[Ey-b*Ex]/n=[1345-0.3798*2191]/5=102.57
2009年销售收入预测值580万,预测2009年资金需要总量
Y=a+b*x=102.57+0.3798*580万=322.854万元
成本降低方案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可比产品生产增长25%
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10%
原材料价格平均上升8%
劳动生产率增加20%
生产工人工资增加4%
管理费用增加4%
废品损失减少10%
可比产品各成本项目的比重
原材料70%
生产工人工资15%
管理费用10%
废品损失5%
合计100%
预测期可比产品总成本为772800元
1.原材料消耗定额下降及平均价格上升形成的节约
成本降低率=70%*【1-(1-10%)*(1+8%)】=1.96%
成本降低额=772800*1.96%=15147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超过平均工资增长形成的节约
成本降低率=15%*【1-(1+4%)/(1+20%)】=2%
成本降低额=772800*2%=15456元
3.生产增长超过管理费用增加而形成的节约
成本降低率=10%*【1-(1+4%)/(1+25%)】=1.68%
成本降低额=772800*1.68%=12983元
4.废品损失减少形成的节约
成本降低率=5%*10%=0.5%
成本降低额=772800*0.5%=3864元
五.
机会成本:
被放弃的次优方案可能获得潜在利益
量差成本:
不同备选方案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
边际成本:
产量向无限小变化时成本的变化数额
沉没成本:
过去已经发生现在和将来的决策无法改变的成本
付现成本:
现在和将来的决策能够改变支出数额的成本
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1.贡献毛益分析法
2.量差分析法
3.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
计算题
量差分析法
1.计算a产品与b产品的量差成本
=200*15-100*24=3000-2400=600元
2.计算a产品与b产品的量差收入
=200*32-100*50=6400-5000=1400元
3.差量损益=1400-600=800元
AB
预期销售数量【件】200100
预期销售单价【元】3250
单位变动成本【元】1524
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
工艺方案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
新方案450,000300
旧方案300,000400
Y1=a1+b1x=450,000+300x
Y2=a2+b2x=300,000+400x
成本无差别点产量x=[a1-a2]/[b2-b1]=[450,000-300,000]/[400-300]=150,000/100=1500件
1.当x=1500件时,新旧方案均可
2.当x>1500件时,b13.当x<1500件时,b2>b1旧方案优于新方案
六.
品种决策:
1.生产什么,选择贡献毛益总额最多的方案
2.自制还是外购:
A,外购不减少固定成本,停产外购
B,自制增加固定成本,首先找出成本分界点,低于该点外购,高于该点自制
成本分界点=自制增加的专属固定成本/(购买价格-自制单位变动成本)
C,外购时有租金收入,自制方案的变动成本与租金收入之和与外购成本比较,则其低者
计算题
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外购增量成本y1=8.4x8.4元/件为外购价格
自制增量成本y2=1200+6x1200为每年增加专属固定成本
6为自制单位变动成本
成本分界点量=1200/[8.4-6]=500件
1.当年需求量=500件时,自制外购均可
2.当年需求量>500件时,b23.当念需求量<500件时,b1>b2,外购有利
品种决策
丙丁
预计销售数量【件】180240
售价69
单位变动成本35
单位贡献毛益34
贡献毛益总额540960
生产丁产品优于丙产品
专属固定成本180650
剩余贡献毛益总额360310
生产丙产品优于丁产品
七.
存货决策中的几种成本:
1.采购成本,购买存货而发生的买价和运杂费
采购成本=采购数量*单位采购成本
2.订货成本=固定订货成本【折旧费、水电费、办公费、等】+变动订货成本
3.存储成本=付现成本【仓储费、保险费、年检费、等】+资本成本【机会成本】
4.缺货成本,存货数量不能及时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而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八.
【货币时间价值】
1.复利终值=本金*(1+利率)的n次方
2.复利现值=复利终值/(1+利率)的n次方
3.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
1+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年复利次数)年复利次数方
4.普通年金
A,普通年金终值=每期支付额【(1+利率)n次方-1】/利率
B,普通年金现值=每期支付额【1-(1+利率)-n次方】/利率
5.预付年金
A,预付年金终值
B,预付年金现值
计算题
年利率8%,一年复利四次,求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i=[1+8%/4]4-1=8.24%
十一.
弹性预算:
在变动成本法下,编织出的适应各预定指标不同变化的预算
滚动预算:
预算期不是固定在某一区间
预算的构成:
1.营业预算
A,销售预算
B,生产预算:
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
C,成本预算
D,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
2.财务预算:
现金预算表、预计收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
3.资本支出预算
十二.
责任中心【业绩考核与评价】:
1.成本费用中心:
只发生成本费用而不取得收入的责任单位
2.利润中心:
既要发生成本,又能取得收入,还能根据收入与成本配比计算利润的责任单位
3.投资中心:
既要发生成本又能取得收入获得利润,他有权进行投资的责任单位
内部结算价格是什么:
各责任单位之间进行计价结算的价格,不真的动用企业货币资金,而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结算,是一种资金限额指标的结算
企业的亏损产品是否该停产,是为什么?
否为什么?
亏损产品,销售收入不能补偿生产成本的产品。
亏损产品按其亏损性质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实亏产品,即销售收入低于变动成本,贡献边际亦为负数。
另一种是虚亏损产品,即销售收入高于变动成本,能提供贡献边际。
亏损产品是否应当停产呢?
如果是政策性的亏损产品,当然就不应停产;
如果是营利性的产品,
按照传统的财务会计观点:
既然是亏损产品(无论是实亏产品还是虚亏损产品),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停止生产。
依照现代管理会计的观点,
实亏产品不应继续生产,因为这种产品的销售收入低于变动成本,贡献边际为负数,生产越多,亏损就越多;
虚亏损产品之所以亏本,是因为提供的贡献边际还不足以弥补全部固定成本,如果停止生产,由于固定成本不变,亏损不仅不能减少,反而会增加,因此应当进行实证分析后,再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