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4316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

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

其操作策略是:

①问题学生提。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②认知准备。

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

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

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

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

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 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②提供思维策略。

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③教给分析方法。

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

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

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开,细线断了。

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

什么是力的分解?

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

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

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

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

引导学生总结: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

(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

为什么要分解?

实际效果怎样定?

分力方向如何找?

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

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

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

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

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

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

最后,实验验证:

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

  观察重力的效果。

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

请思考:

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

怎样分解?

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

讨论:

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

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

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

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

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

知道为什么吗?

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

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

②书面作业。

  6 板书设计(略)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

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

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

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

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探究此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

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类比、总结,实现“两种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体现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

  2.教学手段的采用: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特采用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程序:

  1.激趣引入:

(5分钟)

  上课前,利用片头中的名人名言激励自信、自强、勇于探索(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上课后,通过神六升空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让学生讲解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接下来通过“赵老师测体重”的实况录象从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对比指针变化(提出问题),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研究探索热情后引入新课。

  2.突破重难点:

(15分钟)

  从高教版王淑贤著的《力学》第四章第五节对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学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错误认识,进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来及其与语文字词分析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明朗化。

(重量、重力的区分可以使本节教学内容变的轻松易懂,但同时应告诉学生重量是一个已经遗弃的名词。

  结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分析人对升降机上秤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现象。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状态下重力不变,压力变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课后习题3中的第4问,抽一学生演板(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掌握)。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之后,结合人在升降机中与此题引导学生给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寻找超重的规律,理解超重的实质。

(投影显示超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失重,就采用对比超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教学时间。

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要求,体现自主、探究、互动的组织、引导和情景创设等特征(投影显示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

  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课后“做一做”,抽生回答总结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

分析解决“做一做”中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时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水为什么不漏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投影显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适当扩展,自由提问:

  ①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

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

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

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

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②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

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

(投影显示)

  ③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过山车、汽车变速上下坡、蹦极等),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紧密;

让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惑。

“学以致用”,增强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反馈练习,首尾呼应:

  回顾引入时赵老师在秤上起立时指针偏转(投影显示),让学生解释原因。

突出本节所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巩固所学知识。

此处有难度,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起立过程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

  6.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突出超重与失重是两种现象,其研究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

目的是强化所学,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与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帮助等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

突出科学探究和师生互动。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7.布置作业:

  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课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3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依据:

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

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

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

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课

  复习提问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关知识,以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主要过程

  ●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问题1:

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问题2:

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3:

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

  (3)找圆心;

  (4)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列方程,得结论。

  问题4:

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问题5:

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飘离”桥面。

  问题6:

汽车的速度比更大呢?

汽车会怎么运动?

(提示,此时汽车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车以大于或等于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问题7:

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8:

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超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而是竖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

  强调:

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汽车过桥问题,实质上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由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竖直向下)恒定不变,因此当物体经过圆周上各个不同位置时,重力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在点和最低点以外的向心力的来源。

  ●火车转弯的问题

  展示火车沿直线运动情况,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

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

轨道结构如何?

  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

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合力如何?

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

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

  提示:

从分析向必力的来源着手。

  设计:

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样,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再次展示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总结:

  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的内侧。

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

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

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

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

  引申:

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就教材58页“思考与讨论”展开讨论。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4

  《力的合成》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

力与平衡”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