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4506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docx

高一语文采桑子重阳测试题1

采桑子·重阳

1929年

【课前预习】

1、历史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2、解题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

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

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3、分析鉴赏

分析鉴赏诗文

这首词描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里面有许多写景的成分。

但是正像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一样,写景只是手段,主要目的则在于透过写景来抒写心情。

从全词来看,它是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的。

上阕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这句是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

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了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

为什么作者人产生“人生易老”的感觉呢?

请大家联系时代背景作个说明。

在1929年领导革命,即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他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因而感到要把红四军领导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要说服同志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进行思想改造,才能开展革命。

因而产生“人生易老”的感觉。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它不但是慨叹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恰恰相反,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唯其易逝、短促,所以我们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把美好的青春献给壮丽的革命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

让“小我”为“大我”多发些光和热,这样才会感到充实和宝贵,也才会理解“小我”是易老的,但同时又是不朽的。

“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

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称,“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过程无穷无尽,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

“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

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

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总之,这句话的意义是丰富的,情绪是昂扬的,它提示了永恒的真理,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把这一句话在全词的开头,给以突出的地位,使词一起就非常得势。

这句话丝毫不含有消极、伤感的意味。

“岁岁重阳”以下进一步申说“难老”。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节,是过不完的,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的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每年的重阳节也各不相同,即如今年的重阳节,重阳是赏菊花的日子,看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开,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去年,又别有一段风光。

可见“天”是“难老”的。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

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

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战地黄花分外香”。

战地是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取得的,凡是经过斗争得来的东西,总使人感到更加可爱可贵,对它也更加珍惜。

野菊本是平常的花,可是它却能在炮火连天中顽强地挺立着、开放着,绽黄吐香,把战地的重阳点缀得异样美丽。

看见了它,就叫人对当前所取得的胜利感到加倍的喜悦。

开在战地上的黄花是同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胜利可喜,黄花因之也觉得可喜;黄花可喜,连它的香气也似乎远胜平时了。

“分外香”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只有三个字,可是却把以上这些意思曲折地传出。

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然极大地鼓舞了他。

感受到了“分外香”的“黄花”。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起句“一年一度秋风劲”。

紧承上段“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岁岁有重阳,岁岁有秋风,秋去又秋来,今年又到重阳,秋风也依然劲厉。

“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劲”除了写景之外,还有象征意味,大约是指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而言,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

一个“劲”字就把这些象征意义暗示出来了,

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因而使人有“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的感觉。

这是与上文关联处。

江天寥廓,万里秋霜,壮阔而又清美,也使人有“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的感觉。

这也是与上文的关联处。

“黄花”是近景,细小的景;“江天”是远景,是阔大的景。

不管是远是近,是大是小,都能体现出“胜似春光”的特点,所以,它们是统一的。

这样一写,也就无处不佳的秋色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江天”句也是寓意。

战争胜利之后,革命前途更觉光明,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也更坚定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正是前程远大、如花似锦的具体描写,形象是多么美!

郭老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

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

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这是很精到的。

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

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

“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这首词的诗情画意最为浓郁,特别是上下阕的结句,写得尤其出色。

“战地”句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高度乐观主义精神,“江天”句则不仅表现了作者海阔天空的气度,也表现了他含英咀华的修养。

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总之,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4、字词

劲寥廓

【课中讲授】

1、读注释⑥。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2、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

评价。

(2)集体朗读。

朗读诗歌

(3)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与刚才我们所谈到的诗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思考

(1)上阙,作者是抒人生苦短的感叹吗?

(2)战地黄花分外香,表现作者怎么的心情,与上边的感慨有什么关系?

(3)词一般是以情作结,而此词却以“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作结,有什么意义?

【课后巩固】

1、迁移阅读

(1)简介“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①登高: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②吃重阳糕: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③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

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2)欣赏唐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

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④赏菊:

喝菊花酒。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