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499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Word下载.docx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

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

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21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

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

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

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

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

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

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电功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功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二、学情分析

根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欧姆定律、电功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本节课难度大,学生会出现是懂非懂的情况,教学中需及时总结和巩固。

[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

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3、活动一:

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件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投影:

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

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

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

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

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

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

2、提问:

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告诉学生:

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

消耗的电能是100J。

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

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

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

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42页的小资料,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

①各家用电器

的电功率相同吗?

②谁的电功率最小?

③谁的电功率最大?

引导出单位千瓦(KW)指出1kW=103W

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

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

(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

“千瓦时”的来历

习题讲解,巩固概念

1.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瓦,每天使用3小时,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按

30天计算)

1.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瓦,每天使用3小时,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按30天计

算)

引导学生思考:

已知什么量?

要求什么量?

选择的公式?

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要选那一

套单位来运算?

2、我们教室使用规格40W的日光灯,由于同学们注意节约用电,平均每天少开半小时,

那么1个月(按30天计)一盏灯可以节约电多少千瓦时?

我们教室一个月可节约电多少千瓦时?

引导学生区别感悟:

千瓦时与千瓦。

千瓦时是电功和电能的单位。

而千瓦、瓦是电功率的单位。

通过练习,巩固电功率的概念,鼓励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严密认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

第三环节:

习题讲解,巩固体验

为了巩固电功率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率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

第四环节:

学生总结,体验心得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二: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内容,它是前面学习过的“运动的关系”和“力”的桥梁;

同时也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把运动和力统一了起来,为学习动力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以下几个目标:

①解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④理解惯性,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学情分析

学习的主体是初三的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实验来进行推理得到的规律,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这节课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伽利略实验研究过程蕴含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重点有以下两点:

①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而且思想顽固,所以难点也分

为两点:

①正确理解力和速度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初中的学生对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

四、教学程序

1、课堂导入

根据前面学习过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来引出“运动的关系”和“力”有没有存在一定的关系来引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来请上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一位同学以推桌子的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力推桌子,桌子运动;

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二位同学以滚玻璃珠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玻璃珠滚出去会滚一段距离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说明“力不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设计探究实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从静止下滑,滑到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运动,从而来对比三种表面上小车的运动距离,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并记录;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越慢。

从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车如果是在没有阻力的表面上运动的话,它滑行的距离将会无限远,速度不会减小;

从而得到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说明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正确。

3、新课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状态的原因”。

到敢于挑战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们做不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的条件,从而推理出他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过渡到笛卡尔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他认为: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外力,它不会向左向右偏,它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运动。

最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它认为“一切物质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惯性

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容易理解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

再提出惯性的概念;

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

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

最后通过惯性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三: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8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力与运动”中第二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首先是我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材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表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安排学生活动: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

一,力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因此,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其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可能性越大,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打下实验的基础。

教材紧接着安排“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

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有关惯性的知识。

“生活・物理・社会”栏目又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事故说明惯性有害的一面,起到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计划用一学时引导学生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8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对力学和运动学知识的学习,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生活中形成的一些错误认识根深蒂固,不断地对新知识的形成产生干扰。

此时,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第1页共7页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是:

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同时我采用“对比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有正、反理论的对比,有惯性利弊的对比,这样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

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媒体

1.学生分组及教师演示备选实验器材:

木板、小车、斜面、玻璃板、棉布、棋子、飞镖、木尺、木块、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

2.课件、多媒体设备一套。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探究新知:

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让学生发现矛盾。

多媒体展示第一组图片:

如果我们不去推原来静止的小车,它就不会运动;

小车运动后,如果不继续推它,它就会停下来。

(这说明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

)风吹树摇,风停树静。

如果没有风吹,树就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观察图片后会有“力推物动,力撤物停”的直观感觉。

容易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认为:

力维持了物体的运动。

然后再展示第二组图片:

踢足球和火车进站的图片。

学生又会产生“力撤物不停”的直观感觉。

对前面得到的观点产生动摇,想到物体的运动好像不需要力维持。

第2页共7页

这两种观点是矛盾的,那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呢?

这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矛盾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会努力寻找更多的生活现象,作为自己的依据。

)教师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总结:

一部分同学的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举例:

1.杯子放在桌上,用力推杯子杯子就会动,不推杯子杯子就不会动。

(2.“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火箭不点火就不能飞上天。

3.纸质“子弹”受到橡皮筋的弹力作用才能飞出去。

另一部分同学的观点: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汽车发动机关闭后,没有了牵引力,汽车仍能够前进。

(2.踢出的足球,脚已不再对它施力,为什么它还在运动?

这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最终会停下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不难发现是摩擦力(阻力)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

摩擦力能使汽车停下来,而推力又能使杯子动起来,说明力不仅能使物体运动,力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变为静止。

那么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时学生讨论后会提出各种猜想:

例如:

“物体受到的推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大,物体的速度就减小得越快”、

“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越远”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进一步提出问题:

“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物体运动的路程也会不同”这只是一种猜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用实验来检验。

教师提问:

在实验中我们为了方便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路程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后一致认为:

应使速度相等。

师:

怎样才能使速度相等呢?

教师出示实验装置:

斜面、小车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可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会很快的想到:

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

实验中让小车在不同的材料表面运动。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学生能正确理解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实验有什么条件?

这样学生就不难制定出实验方案了。

各小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方案设计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做法用ppt投影到屏幕上。

①让小车分别在棉布、木板、玻璃板上运动是为了改变小车所受的阻力。

②实验中,通过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

③控制变量法:

控制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

最后讨论,归纳实验方案如下:

1.把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棉布

第3页共7页

上的位置。

2.把棉布拿掉,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木板上的位置。

3.把玻璃板放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玻璃板上的位置。

接下来大胆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将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情况和运动的距离填入下表:

最后得到结论:

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路程越长。

推理:

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

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越慢,可以推测出摩擦力小到没有时小车速度不再减小,将一直运动下去。

而且小车的运动方向不变,运动速度不变,即小车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样就得出了实验结论: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

如果伽利略将这个实验留给同学们来做,那么同学们将比他完成得更好。

伽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运动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况,那么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的,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呢?

这时学生不难得出:

仍处于静止状态。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推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惯性

认识惯性:

教师演示实验:

1.竖直叠放五枚棋子,用长塑料尺迅速击打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四枚棋子并没有倒下,而是落在原来位置的正下方。

2.飞镖实验,让学生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建立惯性的概念。

实验:

第4页共7页

师生共同分析:

原来棋子是,下面的棋子受到尺的作用力被迫飞出去,而上面的棋子(保持M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飞镖在手的推力作用下,是(运动/静止)的,飞镖离开手之后,(受/不受)手的推力作用,飞镖(保持/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