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026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弈教案完整版

《文言文两则》之《学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悟自得,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注释学懂课文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能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注释学懂文言文,能用流畅的语言翻译古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养成做事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治学态度,热爱古代文化。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两则》的学习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文言文中的第一篇《学弈》。

2、对于文言文,我想同学们应该不会太陌生,因为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就已经接触过文言文,还记得它们吗?

生:

《伯牙鼓琴》和《书戴崧画牛》

师:

对,就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崧画牛》,让我们用朗读来回顾这两则文言文。

(师生一起朗读)

3、师:

同学们,文言文是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所以老师要求大家,一定要将学过的文言文牢牢的记在自己的脑海中,以便随时使用。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文。

出示课题:

学弈

4、了解作者和背景

(1)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叫《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作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孟子。

课件出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

(2)《学弈》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

课件出示: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论(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

《孟子·告子》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全篇共20章。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学生了解资料并作笔记)

二、初读课文

1、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课题------《学弈》。

(师生同读课题)

2、了解“学弈”的意思

谁在学下棋呢?

他们是怎么学的?

学习的效果怎样?

从他们的学习效果能看出什么呢?

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习要求:

按下暂停键,看着注音,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读一读课文,注意做到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停顿自然。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初渎课文)

4、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课文

(学生跟着老师再读课文)

5、学习多音字“缴”

三、走进课文,阅读感悟

(一)学生自学,初步感悟课文

1、师:

同学们,《学弈》这篇文言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

孟子想通过它阐述什么道理呢?

让我们根据注释学懂课文。

2、强调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按下暂停键,借助屏幕下方的注释理解课文,特别要注意“之”字的用法。

3、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课文

4、将自己的自学成果和同伴分享

(二)老师讲解课文,学生对照学习

师:

同学们,能学懂吗?

让我们一起来翻译课文。

1、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

下棋

秋:

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

全国

之:

善:

擅长

者也:

固定结构,表示判断,是……的人

这句为我们介绍了弈秋这个人物,说明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了解“弈秋”这个名字的特殊之处。

“弈秋”,”秋“的前面加了一个“弈”字,说明”秋“这个人的棋艺高超。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以往的学习中,见过类似的名字吗?

对,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刷子李》,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一个粉刷技艺高超的人物,所以这个人物的名字就叫做”刷子李”,看来,把一个人最擅长的技艺加在名字或者姓氏的前面,就可以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名字,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如”泥人张”,”快手刘”,看到“泥人张”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捏泥人的技艺很高超,看到“快手刘”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变戏法的技艺高超。

如果你的身边有某项技艺高超的人,你也可以用这样的名字赞扬他。

所以看到“弈秋”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弈秋是全国棋艺最高超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声名远扬,找他拜师学艺的人一定会很多,有这样的两个人就成了弈秋的学生。

3、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

让,”诲”:

教导,全句的意思就是: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呢?

4、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指“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全句的意思就是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的学下棋,只听弈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是怎样学的呢?

5、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在这里指“虽然”,

“之”是个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的意思就是: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

心里却在想什么呢?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鸿鹄”指“天鹅,大雁之类的鸟”。

”将至”是指“将要来到”,“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就是“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

“思援弓缴而射之”,”思”:

(心里)想,”援弓缴”,“援”是“拉”的意思;“弓缴”指“弓箭”,缴代指箭。

之:

代词,代指天鹅

全句意思: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拉弓箭将天鹅射下来。

6、同学们,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一样吗?

让我们对比一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7、这两个人在学习下棋的时候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前一个人学习”专心致志”,后一个人学习却“三心二意”,这样的两个人让同一个老师教下棋,学习效果会一样吗?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依然是“虽然”的意思,“虽与之俱学”

“之”是一个代词,代指前一个人。

“俱”:

一起

“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

学习效果却“弗若之矣”

弗若:

不如,比不上

之:

代词,代指前一个人

学习效果却不如前一个人

这句话是意思就是: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学习效果却不如前一个人。

为什么后一个人的学习效果远远不如前一个人呢?

9、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前半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反问句

“为是”表示反问,可以解释为“难道这是因为”

“其智”,”其”指后一个人,”智”是“智力”的意思。

“弗若”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意思是“不如”

“与”是一个通假字,是”吗”和“呢”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难道是因为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曰:

非/然也。

10、同学们,既然后一个人的智力没有问题,那是什么让后一个人的学习效果不如前一个人呢?

引出:

“治学态度决定学习效果”,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才能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就。

孟子阐述的观点:

治学要专心致志,切不可三心二意。

四、成果展示

(一)组织学生回顾课文

1、师: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这则文言文,请你按下暂停键,用流畅的语言讲一讲这则文言文的意思。

(学生讲解文言文的意思)

2、老师带领学生再次回顾

课件出示: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的学,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拉弓箭将天鹅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学习效果却不如前一个人。

难道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二)学习成果展示

1、师:

同学们,学了这则文言文,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能把你的学习所获用小练笔的形式呈现出来吗?

请你按下暂停键,写一写。

完成以后把自己的小练笔读给老师、家长或者同学听。

2、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

学生进行小练笔

五、教师总结课堂

 

《学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想想句意,能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3.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对照注释,想想句意,能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2.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小古文,题目叫?

(齐读)谁来说说“学弈”是什么意思?

你是如何知道的?

过渡语:

结合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

2.《学弈》这篇小古文出自哪本书的哪一篇章呢?

齐读《孟子·告子上》,大家了解《孟子·告子上》吗?

老师这有一个视频,认真看,然后告诉我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播放视频)

二、初读

《学弈》这篇小古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指读,正音,评价。

2.再指读,评价。

3.出示“为”两种读音的不同句子,同学们,有一个字在文中多次出现,但是它的读音不一样,谁能正确地读出来,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读?

出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和“为是其志弗若与”。

可见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读音。

4.谁再来读一读,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指读)

三、深入

1.文章读了好几遍了,都读懂了吗?

《学弈》这篇小古文里讲了几个人物?

分别是谁?

过渡语:

我听明白了,就是讲了一个老师与两个学生的故事,这个老师叫什么?

弈秋,弈秋,姓弈名秋呗。

(2)像“弈秋“这样的称呼我们五年级学过了吗?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刷子李》)

2.这个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弈者“是什么意思?

你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善“与”者‘的意思吗?

过渡语:

联系旧知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善弈者”就是说弈秋下棋下得很好,好到什么程度?

哪两个字的意思代表“全国”(通国)

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注:

老师想提醒一下含有“……者”和“……也”的句子通常表示判断,谁能读好这个句子?

3.观察这幅插图,弈秋在干什么?

用文中的句子就是?

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指名学生说说意思,相机指导“使”和“诲”的意思。

4.这两个学生是如何学的呢?

生读三四两句。

我们来看看第一个人。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第一个人是如何学的?

(有多听弈秋的话呀?

)所以哪个字的意思表达的是“只”的意思?

这里还有一个特殊句式,你发现了吗?

(讲解倒装句。

(2)第一个人学习的态度可以用文中哪四个字来形容?

板书:

专心致志。

一起读读这个成语,原来,这个成语出自,齐读《孟子·告子上》。

(3)那第二个人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说完,师给予肯定,那他有没有真的去射大雁?

你怎么知道的?

所以这半句该如何读比较好?

思/援弓缴/而射之。

指读好后半句,齐读。

过渡:

合适的停顿才能表达合适的意思。

(4)这两个人就是这样:

一个(引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射谁啊?

你怎么知道的?

(5

)这里面还有一个“之”字是什么意思呢?

你你还能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文言文里找到“之”字类似的用法吗?

(《书戴嵩画牛》处士笑而然之。

过渡:

之字在很多时候指代的是前文中提过的内容,使用之字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还能使文章更加简洁,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测出“之”字在不同文中的不同意思。

(6)第二个人的学习态度我们也能用哪四个字来形容?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三心二意

5.不同的学习态度,结果能一样吗?

出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哪两个字的意思表达的是“不如”?

谁不如谁学的好?

所以这里两个“之”字指代的是谁?

(2)弗字还是一个生字呢,谁来给它组组词?

我们可以如何记忆它?

师板书,生书空。

这个字还让我想到一个成语“自愧弗如”,谁来告诉我“自愧弗如”是什么意思?

过渡:

你看,这样课内的知识就可以很好地迁移到课外了。

6.孟子对于这个学生的学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用文中的句子就是?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的评价?

(2)这两句话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设问)

(3)指导读好第一句的疑问语气。

过渡:

你看,咱们说着聊着,课文的意思也就清晰明了了,现在再来自己读一读,相信这次一定读得更好。

7.指导朗读。

(1)指读

(2)评价

(3)再指读

(4)小组分工合作读:

四个人一小组,分工合作朗读这个小故事。

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能告诉我这样分工的原因吗?

8.孟子想要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四、拓展

1.同学们,这篇《学弈》让老师想起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里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个小古文,想想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觉得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这篇文章?

你还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

3.是啊,好的故事总是能让我们收获很多。

后来这个故事还衍生出来一个成语叫“割席断交”。

4.让我们再回到《学弈》这篇文章,三个人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个什么人啊?

(引读)他做了什么事呢?

(齐读)其中一个人(齐读)另一个人呢?

(齐读)结果怎么样?

(齐读)原因呢?

(齐读)

5.让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篇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聆听孟子的谆谆教诲。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

观察书中插图,进行想象写话。

板书设计:

《学弈》

《孟子·告子上》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

何敏杨仁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小标题梳理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容。

2.聚焦汤姆的语言和行动,感受人物形象。

3.品读夸张的语言,赏析离奇的情节,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运用小标题梳理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容。

2.聚焦汤姆的语言和行动,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读夸张的语言,赏析离奇的情节,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默读小说节选,梳理故事情节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认识了喜欢航海和冒险的鲁滨逊,充满幻想的尼尔斯。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外国名著的脚步,去认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齐读课题。

二、关注导读,明确任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看看本课有哪些学习任务呢?

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

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的其他故事,就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指名交流反馈。

三、运用方法,梳理情节

(一)勾连已知,回顾方法在学习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小标题来梳理故事情节,请你用这样的方法梳理这篇文章的情节。

自学要求:

1.快速默读节选,边读边想:

节选中写了哪些情节?

2.抓关键词,用小标题梳理故事情节,并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二)学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

(三)指名交流,相机板书

哀悼失踪孩子迎接他们归来讲述山洞经历看哈克和贝奇

(四)借助关键词,用小标题串联故事情节,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略读课重在运用已学方法。

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本课的情节梳理环节,继续运用小标题梳理故事情节,是对前面两篇课文知识点的再次强化。

活动二聚焦汤姆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一、明确学习任务,自主评价人物

(一)出示学习要求

回顾课文,关注主人翁的言行。

自学要求:

1.再读第4~16自然段,边读边想:

汤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填写学习单,看看你能写出汤姆的几个特征?

学习单:

 

(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汇报,多维评价人物

交流“我眼中的汤姆”,并用关键词在黑板上写出汤姆的主要性格特征。

预设:

勇敢、爱冒险、会想办法、爱吹嘘、看重友情、有正义感……

小结:

瞧,我们抓住汤姆的言行,读出了汤姆·索亚那么多的性格特征。

其实,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对象时,都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来。

三、联结生活实际,习得阅读方法

(一)欣赏电影片段

一位导演根据原著发挥想象,拍成了一部精彩的电影。

来,我们欣赏一段《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电影片段吧。

(播放汤姆诱惑小伙伴刷墙的电影片段。

(二)联系生活实际

1.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和你们的生活有些相似呢?

比较一下你们的生活和汤姆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填在学习单中。

2.学生独立完成“联结生活”学习单。

学习单:

我与汤姆

小伙伴与汤姆

3.交流评价

(1)结合学习单,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内其他同学评一评你的认识是否合理、真实。

(2)小组内总结出我们与汤姆最相似的几个特征。

(3)班级交流。

小结:

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和你们年龄相仿,他的许多离奇的想法与行为,都有你们的影子。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借助思维导图罗列汤姆·索亚的性格特征,直观地呈现主人公立体、多面的形象,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一步认识汤姆·索亚,激发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兴趣。

同时,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却有着生活的影子。

通过联结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与我们非常相似,读着小说中的人物,就会想起自己的生活,阅读的兴趣会更浓。

活动三品味夸张语言,赏析离奇情节

一、品味夸张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一)自读勾画

刚才我们走进“讲述山洞经历”和“看望哈克和贝奇”两个情节,汤姆立体、多面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其他两个情节又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并批注感受。

(二)交流汇报

预设一:

描写撒切尔太太和波利姨妈悲痛万分的句子。

1.品味描写大人悲痛万分的语言,感受大人的绝望。

2.对比汤姆回家后的言行,感受汤姆的勇敢机智、无拘无束。

预设二:

描写小镇上人们行为的句子。

是呀,两个孩子的归来,能够让整个小镇都像过节一样狂欢,的确太夸张了!

当你读着这些夸张的描写时,有什么感觉呢?

二、了解作家背景,感知写作风格

(一)了解作家背景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从写作风格上说,专家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美国评论家威廉·豪威尔斯评价:

马克·吐温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评价:

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为继承他而来。

(二)链接原著部分目录

这就是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善用夸张的语言来渲染情节。

(板书:

夸张的语言)在原

著中,一共有五处描写汤姆备受大家关注的场面,每一处都特别夸张,特别有趣。

第四章在主日学校大出风头

第十七章海盗们参加自己的丧礼

第二十四章白天风头十足,夜里提心吊胆

第三十二章“快出来!

找到他们了!

第三十四章成堆的黄金

三、赏析离奇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一)交流疑惑

预设1:

课文结尾提到的“乔……”是谁呢?

预设2:

我很好奇汤姆在那像迷宫一样的山洞里,如何找到出口救出自己和贝奇的?

(二)玩转情节大转盘,赏析离奇情节

马克·吐温在这里进行了省略,想知道汤姆在山洞里是如何自救的吗?

来,玩转情节大转盘,带你大饱眼福。

(三)交流阅读感受(板书:

离奇的情节)

(四)小结:

这段节选中的许多情节特别的离奇,走进原著,很多疑惑都会迎刃而解。

读小说就是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相信,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原著,你还会读到更多的精彩。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教学,意在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外国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

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夸张的语言时,对比汤姆的言行与大人的言行时,汤姆无拘无束、敢于冒险的形象就更加凸显了。

通过链接原著中的目录以及精彩片段,一次次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最后采用“玩转情节大转盘”的游戏,将孩子阅读的兴趣引向高潮,营造一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期待。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共八卷,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也有人认为,《列子》一书并非列御寇所作,可能是后人假托的。

2、初步感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3、主要内容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回答问题

(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3)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可取吗?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5、语文活动: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活动构想:

假如孔子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这个故事又会怎样呢?

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人物:

叙述者孔子小孩甲小孩乙

要求: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合理的想象,可用自己的语言表演。

6、读了这个故事,看了同学的表演,你有什么启发?

(1)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小结

一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两小儿各抒己见

三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8、作业

课外搜集一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进一步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