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25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和开放教育试点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分校:

仙游工作站

学生姓名:

陈孔香

学号:

1335001252767

专业:

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2015.5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写作提纲……………………………………………………………………………

(2)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从生活中感受数感………………………………(3)

二、在理解“数”的教学中培养数感……………………………………(4)

(一))估计猜测,体验数感………………………………………………(5)

(二)应用反思,巩固数感……………………………(6)

(三)应用数学,提升数感

三、在运算“数”的教学中发展数感……………………………………(6)

(一)方案选择,发展数感……………………………………(6)

(二)意义把握,深化数感……………………………………(6)

(三)判断合理,强化数感……………………………………(6)

参考文献…………………………………………………………………………(9)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写作提纲

一、绪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感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由此可见,数感是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基础,是联系数学和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十分重要。

二、本论

一、从生活中感受数感

二、在理解“数”的教学中培养数感

(一))估计猜测,体验数感

(二)应用反思,巩固数感

(三)应用数学,提升数感

三、在运算“数”的教学中发展数感

(一)方案选择,发展数感

(二)意义把握,深化数感

(三)判断合理,强化数感

三、结论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数感的使命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教育本科1335001252767陈孔香

【内容摘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数感有着主体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为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经过一定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理解与运用数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

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上啼笑皆非的事情,那就是在学生的作业里发现诸如:

爸爸身高2厘米,小明的体重是50克,看一场电影需要2分钟……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问问其他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们在感慨之余,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怎么了?

出了什么问题?

我想:

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感”的集中表现为:

(1)理解数的意义;

(2)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示数;(3)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合理的解释。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这种理解能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数感表现为一种积极地、自觉地、自然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是人的一种最基础的数学素养,它是把数学与生活问题建立起联系的纽带,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数学地”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数感培养的具体要求,以及教师们在培养学生数感领域取得的经验基础之上,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培养数感的认识。

一、从生活中感受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数感”并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培养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例如:

在生活中数数各种物品;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市场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千克、100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

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

学生例举出:

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

几根小棒是一捆?

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

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又比如:

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

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

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学生一旦形成在自然状态下,有意识的将某些数学术语和数产生联系,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自然地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就达到了学生在各种问题中将数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的境界。

这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对数的现实意义把握的特性,更是学生拥有数感的标志。

二、在理解“数”的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就是与“数”打交道的一门学问。

“数”的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对数学课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掌握有关“数”的概念。

“数”的概念是抽象的,怎样让学生感知数,并谅解数,最终拥有对数的敏锐的感觉呢?

我认为当学生处在

一个现实的积极的数学情境中,将促进学生头脑中对数的感应与生成。

在教学中教

师可以通过观察与尝试、实践与体会、反思与运用等活动,让学生感知数,感受数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情境中,认识到由具体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数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根号地让学生建立起数感。

(一)估计猜测,体验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

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

一摞纸有多少张?

一把瓜子有多少颗?

全校有多少名学生?

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

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

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面积单位的认识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1平方米与10平方米比较,再估算出教室的面积,也与10平方米进行比较,想象10平方米的大小。

再通过10平方米与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比较,体会较大的面积,进而估计校园的面积、小区的面积、广场的面积。

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受大数,数感也得到发展。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

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应用反思,巩固数感

让学生了解数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助于使他们体会到数的意义,从而巩固数感。

学生通常对于某个数的读写、和与分等掌握得非常到位,但对于这个数的意义的理解,特别是这个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甚了解。

此时如果教师若内能在教学中将数与现实生活的应用相结合,将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把握数的意义,有助于数感的巩固与提高。

教材为学生提供联系生活认数的机会。

《数学国标本》第六册要求学生读出方格纸上的200、电表上的度数800、打开的字典页码400,学生一边读数一边在体会这些数的值;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们测量操场一周长200米,篮球场长宽是几米,也就是几百厘米。

还可以按照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体会抓一把花生与一把黄豆分别数数有几粒,再反思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让学生到操场上进行百米比赛,组织学生在1分钟内进行个性比赛活动,比如口算、拍球、测脉搏、比较时分秒的差别;让学生测量课桌、黑板的长度、小学生自己的身高与体重,与老师同学进行比较,找到一个参照物,我想象引言中出现的爸爸身高2厘米,小明的体重是50克,看一场电影需要2分钟……种种现象一定会慢慢好转。

学生一旦在头脑中形成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解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并会在运用中反思,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三)应用数学,提升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过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数感的升华。

例如:

在学习了“24小时计时法”后,有位老师设制了如下题目:

(1)再现改写24时计时法后的电视节目时间表。

7:

30金色年华

9:

00动画城

13:

00儿童英语

19:

04小鬼当家

19:

30阳光剧院

21:

00电视新闻

(2)选择:

①《小鬼当家》节目最多可以播放多少时间?

A.20分钟B.30分钟C.26分钟

②从《动画城》节目开始到《阳光剧院》节目开始经过了多少时间?

A.12小时B.10小时30分C.10小时10分

③星期六,小明7:

30起床,他想准备收看《金色年华》节目,最多还有多少时间?

④起床后,小明必须完成三件事:

刷牙洗脸(5分钟).烧早饭(10分钟).听早新闻(10分钟.小明能准时收看《金色年华》节目吗?

你能不能替小明想个办法?

生1:

不能准时看,因为完成这些事要25分钟。

生2:

电视里要播放广告,小明有可能准时收看。

生3:

万一没有广告呢?

我想可以在烧早饭时刷牙.洗脸,这样节约了5分钟,小明就能准时收看了。

生4:

可以在烧早饭的同时听早新闻。

生5:

可以边烧早饭,边听早新闻.边刷牙洗脸。

三、在运算“数”的教学中发展数感

我们的老师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

上课思维敏捷,反映快,还未等其他同学考虑好,他再就能直接对结果作出判断,而老师问他如何思考的,学生却答不上来。

只是说自己一想就想出来了,但为什么这样想的理由就是说不出。

其实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这些学生的数感较强,这些学生可以将题目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梳理,根据数学知识间的联结作出合理的判断。

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跳跃式思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灵感的顿悟,但是这种顿悟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些少数学生天生具有这种天性,但大多数的学生不具备此种能力,他们不能将自

己的知识作合理的梳理与储存,在一定情境下也无法对数据做出最直接的反映。

因此,在数的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的选择与判断、运算意义的建构,知识经验的联结,来培养、发展、提高、强化学生的数感。

(一)方案选择,发展数感

在数的运算中,单纯的计算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而结合具体的生活问题,并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开放时空,带领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在活动中“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如,星期天同学们到公园里划船。

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

全班44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

并说说理由。

学生思考后得出了种种租船方案,经过交流与合作,分析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租6条大船,2条小船这种方案最佳,因为租金最省。

学生们在合作解题中亲身感受到选择恰当的算法的好处。

再如,在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

秋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

“秋游”。

在组织秋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你又有那些问题无法解决?

同学们纷纷提出了多种问题,有租车的问题;有买票的问题;有购物的问题;有分组的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等等。

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

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意义把握,深化数感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一种某一种运算率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他们认为这些运算率有何意义,学了之后仅仅是为了进行某些计算题的重复操作,他们学起着部分内容,不是特别的起劲。

但是,假如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算率中的方法,

能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对方法的简便性做出合理的判断,那么学生的运算感觉就会提高,他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数学思考得以强化,数感也得到培养。

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的选择和恰当地使用运算方法呢?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把握运算的意义,从而感受运算率的真正价值。

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比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中“多减了要加、多加了要减”的内容时,教师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法:

先创设了一个到商店购物的情境,班级中某位同学陪体育老师到商店购买排球,现在体育老师要考考学生,请学生作他的小会计。

老师现有人民币850元,买球共用去598元,要怎样付钱才又快又好?

学生想出很多搭配598元的方法。

其中有学生提出,小会计先付给营业员6张100元(600元),营业员再找还2元最方便。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设想设问:

(1)为什么再找还2元?

(2)用算式表示出来,850—598=850-600+2=252

(3)为什么原来减去598,现在改成减去600?

为什么减去后,还要加上2?

这个知识点是个教学的难点。

学生对“多减了要加”感到迷惑,如果仅仅通过机械的讲解与强制计算,记忆“多加了要减”这个结论学生会感到很茫然,并且容易与“多减了要加”混淆。

教例中,教师先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把生活的常识中提炼出简算法则,似乎在不经意中,了无痕迹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深化了学生的数感。

(三)判断合理,强化数感

有一位数学家曾说过:

数学教师的教学,如果能强调直观,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做出合理的判断,学生对数学的感觉便会加强。

所谓合理判断,就是对数学问题能排除干扰因素,抓住现象的本质,适时调整解题策略,挖掘出合理的结果,并且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想要想具有合理判断的能力,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品质,例如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等。

举个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

我在上三年级奥数课上,出了这样一道题:

红红的奶奶家又20只鸡蛋和一直每天能下一只鸡蛋的母鸡,奶奶只许红红一天吃2只鸡蛋,这样红红可以连续吃多少天?

其他同学还在苦

思冥想,一位同学马上举手示意,他有答案了。

他是这样考虑的:

红红每天吃的鸡蛋是2只,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分配:

红红吃1只奶奶家原来存的鸡蛋,再吃1只当天刚刚声的鸡蛋,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奶奶家原有的鸡蛋一天吃1只能吃多少天,就是题目所求的问题。

这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想出如此新颖的解法,并对题目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这个学生看到问题后,立即动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急速地思维

着每天吃2个蛋的最合理的分配,加上广泛的联想与合理的知识联结,他以敏锐的感觉,正确的判断力,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也是他数感日趋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各方面。

在这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定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总之,数感是一种意识的存在,它在人的头脑之中,是人认知数学进而形成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会自然地认知数、分解数,发展地运用基本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估算问题结果的合理性,并且能形成直觉、灵感的素质。

数感会伴随人的一生,它来源于数学活动实践,但并不是一蹴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经过一个渐进的积累沉淀的过程。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确定具体的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数感的使命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黄国洪《小学生数感培养探微》2014年第14期

2李明娜《农村小学生数感状况的调查研究》2013

3刘美珍《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2013年03期

4魏岭镁《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2014年第12期

5刘莹《微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陈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2014年第19期

7张文奎《有关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2013年第07期

8殷巧娟《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2014年第21期

9付誉峰《虚实相生:

数感培养中计算教学的别样之境》2013年第11期

10蔡凤琴《加强学生数感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2013年第03期

11周凤洁《让数“生根”——例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2013年17期

12林春玲《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探索》2015年第01期

13蔡亚梅《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感培养策略》2015年第01期

14苏友辉《学生数感培养策略》2015年第02期

15魏岭镁《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2014年第12期

16蔡国香《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2014年第36期

17毛科《细致入微的课堂——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点滴做法》2014年第12期

18彭爱雪《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2014年第93期

19张艳超《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思考》2014年第29期

20安宝秀《数感培养四部曲》2014年第1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