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82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doc.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全册doc

《春》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作者的相关资料,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揣摩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提炼信息。

2、赏析语言的同时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写景的方法。

3、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1、揣摩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2、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写景的方法。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理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总结写景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第一课时

二、课前自主预习

1、将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写在下面。

 

2、请将本课的生字词写在下面(需特别注意的字请特别标记),注意拓展多音字和形似字。

 

三、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自主完成):

1、作者是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请你根据这一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

第一层:

()盼春。

第二层:

()绘春。

第三层:

()颂春。

2、在“绘春”时,文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并用“**图”去概括。

 

四、精读赏析

以下内容小组之内合作讨论交流,整理出答案,选出代表准备展示。

1、春草图

问题: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结合具体词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具体词句

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A

B

C

D

(2)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2、春花图

(1)写了哪些地方的花?

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2)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来体现春花的哪些特点?

特点

具体词句

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3)是什么引来了蜜蜂、蝴蝶?

“闹”、“飞”有什么作用?

(把“闹”改成“叫”好吗?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以下内容小组之内合作讨论交流,整理出答案,选出代表准备展示。

一、精读赏析

1、春风图

(1)提炼关键词,概括出春风的特点。

说说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特点

具体词句

修辞手法

(2)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2、春雨图

问题:

春雨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3、迎春图

问题:

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人们都在做什么?

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二、方法总结

请你概括出从本文中学习到的写景的方法。

三、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1)“颂春”中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各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四、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哪些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名句(标明作者和出处)。

 

五、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的片段。

《济南的冬天》学案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三、课前自主预习

3、将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写在下面。

 

4、请将本课的生字词写在下面(需特别注意的字请特别标记),注意拓展多音字和形似字。

 

二、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赏析。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将答案填好,选出代表准备明确,其他小组补充)

2、研读第2—5小节:

  默读课文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b.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及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及文学常识。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

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作者写景的顺序分别怎样安排的?

 

  b.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写在下面,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小组之内讨论、交流,派小组代表明确   

 

三、体验反思。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写景方法)

 

四、拓展延伸。

  将你知道的写雪的古诗词名句写在下面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五、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

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雨的四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朗读,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一、导语:

你是否曾经漫步在雨中,用心倾听雨的诉说?

四季轮回,你是否能读懂春雨的温柔、夏雨的热烈、秋雨的端庄、冬雨的平静?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倾听这四季的天籁。

二、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花苞()绿茵茵()粗犷()斗笠()睫毛()

高邈()静谧()莅临()咄咄逼人()

2、读一读文下注释中的这几个词的意思

静谧高邈莅临咄咄逼人: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采用( )——  (  ) ——( )的写作结构,以(  )为线索,2——5自然段依次描写了( )( )( )( )。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在作者的眼中,雨“永远是美的”,这种美在四季又各有不同。

请你概括课文中描写的雨在四季各有怎样的美。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修辞、感官、情感等角度来谈)

例如: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雨水”比作“少女的眼泪”,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媚,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3.分析课文首段与最后两段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五、拓展深化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会不同,雨使你想到了什么?

 

六、作业

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__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背诵诗歌。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建议学时】四课时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尝试朗读诗歌三遍

2、读准字音并在书中标注读音

(1)碣()石

(2)澹()澹(3)竦()峙()

(4)萧瑟()(5)白沙堤()

二诵读

1、自读两遍课文

2、请几名同学朗读

3、听老师范读

4、全班齐读

三学习《观沧海》

1、曹操,字,末年的家、家和。

他的诗以而闻名。

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并

称为“三曹”。

2、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描写的?

3、这首诗哪些诗句是实写的?

哪些诗句是虚写(想像)的?

4、画出这首诗的主旨句,并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请你说说两个加点词的妙处。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仅仅是写景吗?

它还有什么深层含义?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学习《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字晚年自称,代诗人。

2、勾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并说说诗人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3、哪句诗最能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六学习《天净沙·秋思》

1这首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2、景物描写有乐景与哀景之分,这首曲中哪些是乐景描写?

哪些是哀景

描写?

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作用?

3、请找出这首曲的主旨句,说说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2、完成“三新”课堂练习3~7题。

【中考链接】

一、(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B

(一),4分)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

答:

二、2010年·贵州省遵义市,(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三、(2010年浙江省杭州市5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分)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3分)

秋天的怀念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瘫痪、暴怒”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方法。

2、反复朗读中,感悟母子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学习课文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知识点拨启迪心智

基础知识,学习积累(检测预习)

1、字词注音: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

仿膳()豌()豆诀()别烂漫()

翻来覆去()焦躁()憎()恨絮()絮叨()叨

2、词语解释

憔悴:

诀别: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3、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因脑溢血故于2010年12月31日。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其中《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后概括主要内容。

2、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三、学海导航,合作探究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2、题目的内涵

 

四、精读品析课文

1、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2、文章感人的原因

 

五、课时反馈,分享成功(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zá(   )碎 shì(    )弄焦zào(    )  仿shàn(    )

tānhuàn()qiáocuì()jué()别沉jì()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憔悴:

诀别: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3、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第1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1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第2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两句中“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三、拓展延伸,展现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

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

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

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

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

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

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

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

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

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

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

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

她会告诉我们:

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得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

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

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

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

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

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

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

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

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母亲在窗前看什么

原因

排遣寂寞享受阳光

看“新闻”

 

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第⑧段中的两个“才明白”分别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对文章结尾句“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简要赏析。

(150字以内)

 

四、评价反思,合作提高

 

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碣)石   澹澹(dàn)  sǒngzhì(竦峙)

萧瑟(xiāosè)枯téng(藤)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D项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山岛竦峙(耸立)(4)海日生残夜(升起)

(5)乡书何处达(信)(6)断肠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文学常识填空。

(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朝代)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其诗歌大多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3)王昌龄,字少伯,唐代(朝代)诗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派)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4)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朝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5.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题目,“秋思”是曲牌名。

(解析:

D项“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7.为培养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

(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

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搜集、整理诗歌:

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请你仿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

①按形式分:

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

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内容分:

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田园诗……

④按朝代分:

唐诗、宋词、元曲……

(3)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示例:

①让报名的同学们上台朗诵;②让老师和同学评评谁朗诵得最好;③总结诗歌朗诵技巧;④颁奖;⑤结束。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8.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本诗的诗眼是“观”。

“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

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10.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作为诗的开头。

示例:

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11.请对本诗的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示例:

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三)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2.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示例: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13.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