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586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脏腑盛衰看原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冲阳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足少阳胆经

丘墟

足少阴肾经

太溪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3、原穴的应用

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4、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5、十二原穴详解(附图)

冲阳ST42 

ChōngYá

ng

【标准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取法】正坐垂或仰卧位,距陷谷穴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第二楔骨。

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

皮下有足背静脉网,外侧引出小隐静脉,内侧则有大隐静脉的起始。

足背深筋膜浅层薄而坚韧。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避开足背动脉,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进,可达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

以上诸肌均受腓深神经支配。

v【特异性】胃之原穴。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麻痹,眩晕;

 

2.消化系统疾病:

胃痉挛,胃炎;

3.运动系统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

4.其它:

牙痛。

【刺灸法】

刺法:

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局部酸痛。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白SP3 

ibá

i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纤维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

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趾跖侧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纤维鞘的十字部,再进(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该二肌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

脾之原穴。

【功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1.消化系统疾病:

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2.运动系统疾病:

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合谷LI4 

 

gU

【标准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

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皮肤由桡神经支的指背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和背静脉网桡侧部。

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再入第1骨间背侧肌,在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内侧达拇收肌。

以上二肌由尺神经支配。

【特异性】大肠之原穴。

【功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病症】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1.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

2.五官科系统疾病:

鼻炎,牙痛,耳聋,耳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

4.运动系统疾病:

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5.妇产科系统疾病:

痛经,闭经,催产;

6.其它:

呃逆。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

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

孕妇禁针。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太渊LU9 

iyuān

【标准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法】仰掌,在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骨骨膜。

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

针在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间,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

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配。

(参看列缺穴)

肺之原穴;

八会穴之脉会。

【功用】止咳化痰,通调血脉。

扁桃体炎,肺炎;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

3.其它:

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1.直刺0.2~0.3寸,局部麻胀;

 2.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腕骨SI4 

ngU

【标准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取法】微握拳,掌心向前,在腕前方,三角骨的前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手筋膜、小指展肌。

皮肤为手背和手掌皮肤移行处,由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掌支双重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尺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的纤维层,入小鱼际肌的小指展肌,该肌由尺神经支支配。

【特异性】小肠经之原穴。

【功用】祛湿退黄,增液止渴。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

口腔炎,角膜白斑,耳鸣;

2.消化系统疾病:

呕吐,胆囊炎;

3.其它:

胸膜炎,头痛,糖尿病,腕、肘及指关节炎等。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手掌部。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神门HT7 

Shé

nmé

n

【标准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

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心经原穴。

【功用】益心安神,通经活络。

本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1.循环系统疾病:

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3.五官科系统疾病:

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1.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

2.向上平刺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针刺时避开尺动、静脉,以免引起出血。

艾炷灸1~3壮;

艾条温灸10~15分钟。

京骨BL64 

Jīnggǔ

v【标准定位】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v【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

v【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第五跖骨(骨膜)。

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

(参看金门穴)

v【特异性】足太阳经之原穴。

v【功用】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v【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脑膜炎,脑溢血,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其它:

心肌炎,佝偻病,疟疾等。

v【刺灸法】

  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背部扩散。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太溪KI3 

ixī

v【标准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v【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v【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

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

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

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

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

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v【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

足少阴经之原穴。

v【功用】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v【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呼吸系统疾病:

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统疾病:

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运动系统疾病:

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其它:

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2.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阳池 

SJ4 

ngchí

【标准定位】在腕背部横纹中,指伸肌腱的尺侧凹陷处。

【取法】俯掌,于第三、四掌骨间直上与腕横纹交点处凹陷中取穴;

或于腕关节背部指总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三角骨(膜)。

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手背支双重分布。

皮下筋膜致密,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和小指的指背静脉渐汇成贵要静脉的起始部。

深筋膜增厚并形成韧带。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过深筋膜,在小指伸肌和指伸肌腱之间,直抵三角骨面。

以上二肌(腱)均包裹有腱鞘,由桡神经支配。

【特异性】本经之原穴。

【功用】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

  五官科疾病:

耳聋、目红肿痛,喉痹。

  运动系统疾病:

手腕部损伤,前臂及肘部疼痛,颈肩部疼痛。

  其他疾病:

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直刺0.3-0.5寸,深刺可透大陵,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中指。

平刺0.5-1.0寸,向左向右平刺,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腕关节。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不宜瘢痕灸。

大陵 

PC7 

ling

【标准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法】伸臂仰掌,在腕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正中神经干、腕骨间关节囊。

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

腕前区的皮肤及皮下筋膜均较薄弱,筋膜内有前臂正中静脉的属支,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掌皮支经过。

前臂深筋膜在腕骨的前方增厚,形成腕横韧带。

该韧带与腕骨共同构成腕管,管的后壁为腕关节前面的筋膜。

在腕管内,有正中神经、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等,腱周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形成腱旁系膜(或腱旁组织),以保证肌腱的血液供应和滑动功能。

通过腕横韧带前成是掌长肌腱,其深面正对腕管内的正中神经。

心包之原穴。

v【功用】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

1.循环系统疾病:

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

3.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胃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

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足跟痛;

5.其它:

咽炎,腋淋巴腺炎,疥癣等。

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指端放散;

2.向腕管内斜刺0.8~1.5寸,用于治疗腕管综合征。

3.三棱针点刺放血。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丘墟 

GB40 

QiūxU

v【标准定位】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v【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侧卧位,在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趾短伸肌。

皮肤由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

足背深筋膜较薄弱,两筋膜之间有丰富的足背静脉网,分别汇入小隐静脉。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深筋膜,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深进骰骨表面的趾短伸肌。

外踝前动脉在踝关节附近发自胫前动脉,该血管向外在趾长伸肌腱的下方至外踝,与跗外侧动脉和腓动脉的穿支吻合。

v【特异性】胆之原穴。

v【功用】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

v  1.运动系统疾病:

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腓肠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3.其它:

胆囊炎,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

v【刺灸法】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2.向外斜刺0.8~1.2寸透申脉,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足踝部。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冲 

LR3 

ichōng

【标准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v【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v【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

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

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

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

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

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

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

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v【特异性】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肝之原穴。

v【功用】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

v【主治病症】针麻常用穴之一。

 神经系统疾病:

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

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五官科疾病:

目赤肿痛,咽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绞痛,胸肋胀痛。

 外科疾病:

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其他疾病:

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刺法:

v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

v2、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v灸法:

v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原络配穴:

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

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

(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

(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

(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

(肾与膀胱相表里0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

(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

(肝胆相表里)

阴经

络穴

偏历

列缺

外关

内关

支正

通里

丰隆

公孙、大包

光明

蠡沟;

飞扬

大钟

任脉

长强

督脉

鸠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