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686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1Word格式.docx

A.产业结构调整B.市场需求减少

C.环境污染严重D.气候变暖加速

【解析】1选B,2选D,3选A。

第1题,由图可知,大型制糖厂主要靠近河口、沿海地区,故选址主要考虑交通运输。

第2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省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政策大力支持,加上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使糖业达到了鼎盛;

水热充足、耕地广阔、历史悠久都不是主要原因。

第3题,由材料可知,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破产、改制、重组糖厂70余家,故我国蔗糖产业西进北展的主要原因是广州的产业结构调整。

  冰塔林(如图所示)是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同,或下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慢慢形成一些垂直裂缝和裂隙的现象。

近乎直射的太阳光从顶部穿过这些裂隙深处,加深这些裂隙,使冰塔林变得更显著。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冰塔林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冰塔林出现的最低海拔可能下降

B.中、低纬度地区才可以形成冰塔林

C.冰塔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D.消融速度快的海洋冰川更易形成冰塔林

5.冰塔林对于登山者来说就是灾难,原因是(  )

A.坡度较大,不易攀爬

B.表面有融水,易滑落

C.结构脆弱,易崩塌

D.气压较低,空气稀薄

【解析】4选B,5选C。

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冰塔林是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同,或下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慢慢形成一些垂直裂缝和裂隙的现象;

由于全球变暖,海拔较低处的冰川会融化,冰塔林出现的最低海拔可能上升;

冰塔林需要近乎直射的太阳光从顶部穿过这些裂隙深处,加深这些裂隙,使冰塔林变得更显著,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因此,中、低纬度地区有直射现象的地区才可以形成冰塔林;

根据材料及前面分析可知,冰塔林是下垫面、阳光等外力作用形成,并非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消融速度快的海洋冰川更易碎裂崩塌,不容易形成冰塔林。

第5题,冰塔林结构不稳定,易崩塌;

冰塔林易碎,结构不稳定,不适合攀爬;

冰塔林表面的融水多沿裂隙或冰面滑动,这些融水一般不会导致登山者遇险;

气压较低、空气稀薄是高海拔地区的共性特点,不是冰塔林对于登山者的灾难。

  基于需求层次、产业结构等,乡村转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具体发展措施、特征和简称如下表。

据此完成6、7题。

阶段

措施

特征

简称

第Ⅰ

开展土地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耕地平整集中,提高生产效率

工程化

第Ⅱ

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种植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动力

非粮化

第Ⅲ

发展农产品加工、农资生产、休闲观光以及制造业

非农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非农化

第Ⅳ

提升市政设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乡镇功能,促进集约发展

社区化

6.关于乡村转型各个阶段主要目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Ⅰ阶段——增加粮食产量,实现温饱需求

B.第Ⅱ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种粮面积

C.第Ⅲ阶段——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活质量

D.第Ⅳ阶段——发展公共服务,提升乡镇功能

7.发展“非农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粮食种植比重太高

B.耕地零星分散

C.农业收益相对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较大

【解析】6选B,7选C。

第6题,由表可知,第Ⅱ阶段开展农业结构调整,以“非粮化”为主,并不是扩大种粮面积,故B错误。

第7题,第Ⅲ阶段发展“非农化”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农资生产、休闲观光以及制造业,说明农业收益相对较低,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灌木通过影响种子扩散,调节微气候等方式,为草本植物幼苗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形成“保护效应”。

我国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势种群梭梭林,林下“肥岛效应”“湿岛效应”显著。

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不同坡位上梭梭林与幼苗密度关系图”(如图)。

根据材料,回答8~10题。

8.梭梭林分布的不同坡位,幼苗密度差异最小的是(  )

A.坡顶B.背风坡

C.丘间地D.迎风坡

9.梭梭林下“肥岛效应”“湿岛效应”显著。

下列成因中不属于梭梭林影响的是(  )

A.截留降水,输送水肥

B.茎粗叶密,储存水肥

C.遮蔽阳光,减少蒸发

D.根系发达,保持水土

10.在沙丘不同坡位,梭梭林冠缘草本植物的幼苗密度差异较大。

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降水D.风力

【解析】8选A,9选B,10选D。

第8题,结合分析可知,梭梭林分布的不同坡位,幼苗密度差异最小的是坡顶,最大的背风坡。

第9题,梭梭林有效降低风速,截获和聚集粉粒、尘埃等大气沉降物,降雨后大气沉降物被树干径流淋洗,带至树干根部附近,使得养分集聚形成“肥岛效应”。

梭梭林为灌木类植被,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缺水环境使得梭梭林的根系发达用来汲取水分,同时茎叶稀疏用来减少水汽的蒸发。

第10题,根据分析可知,坡顶和迎风坡的密度较小,坡顶和迎风坡风力较大,而背风坡风力较小,因此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风力。

  四川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大约在两亿多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演变为古内陆湖,称为“巴蜀湖”。

大约二三百万年前,古长江袭夺巴蜀湖水系东侧支流,四川盆地从此由内流盆地转为了外流盆地。

古长江进而向西南继续袭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

据此完成11、12题。

11.古长江袭夺巴蜀湖东侧水系支流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流向相同且距离近

B.支流多且侵蚀时间长

C.流速快向下侵蚀强烈

D.古巴蜀湖水位低于古长江

12.河流袭夺后长江河流特征的变化有(  )

A.落差变小流速减缓

B.支流增多加长

C.上游流量增大含沙量增大

D.下游河道拓宽抬高

【解析】11选C,12选D。

第11题,古长江流速快向下侵蚀强烈,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最终袭夺巴蜀湖东侧水系支流;

流向相同不易被袭夺;

支流多且侵蚀时间长、古巴蜀湖水位低于古长江的影响较小。

第12题,河流袭夺后长江连接了上游的河流,河流落差变大,干流加长;

河流流域面积增大,故上游流量增大;

河流含沙量不一定增大;

下游河流携带泥沙量增多,故泥沙淤积增加,

河道拓宽抬高。

  陨石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流星碎块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

下面为南极冰盖运动方向、陨石采集点分布图(图1)和南极陨石富集机制示意图(图2)。

据材料完成13、14题。

13.以下不属于南极冰盖下某些地区有大量陨石富集原因的是(  )

A.盛行下沉气流,降落速度快

B.陨石被冰层覆盖,得以保存

C.气候寒冷干燥,外力作用弱

D.冰川运动有规律,利于富集

14.陨石在南极地区的富集地点,最有可能分布在图1中的(  )

A.a、bB.c、dC.d、fD.b、e

【解析】13选A,14选D。

第13题,根据题意可知,南极地区陨石能够得以保存和富集一是由于南极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加之冰层覆盖,使陨石受外力风化作用的影响较弱,所以保存完好。

二是由于冰川携带陨石运动时受地形的阻挡而在一些特定的地区相对富集。

而南极地区的气流下沉速度相对于陨石下降速度很小,其大气运动情况对陨石的降落速度并无太大的影响,且与地表陨石的保存和富集并无关系。

第14题,根据图2所示的陨石的富集机制图,可知陨石的富集地点应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冰盖携带陨石运动;

二是在冰盖的运动方向上应有山脉阻挡。

据此可知在图1中,c、f两处并无山脉阻挡冰盖的运动,故不符合条件;

a、d两处虽有山脉,但山脉的走向对冰盖的移动并无阻挡,故不符合条件;

b、e两处山脉走向对冰盖的移动会产生阻挡作用,符合陨石富集的条件。

  白鹤是世界极危物种,全球仅存4000只左右,白鹤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泥下5厘米左右的苦草冬芽是白鹤种群的主要越冬食物。

候鸟迁徙路线有时会受天气变化的影响,遇到云雾、强风天气,即使偏离路线,最终也能到达理想的越冬地。

下图是2018年两只白鹤南迁的部分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15、16题。

15.两只白鹤迁徙至骆马湖后未直线到达鄱阳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大风干扰B.避免捕杀

C.觅食需求D.重度雾霾

16.白鹤“枪生”到达鄱阳湖的时间可能是(  )

A.8月B.12月C.2月D.10月

【解析】15选D,16选B。

第15题,材料信息表明,候鸟迁徙路线有时会受天气变化的影响,遇到云雾、强风天气,即使偏离路线,最终也能到达理想的越冬地,因此两只白鹤迁徙至骆马湖后未直线到达鄱阳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受到天气的干扰,与避免捕杀、觅食需求关系不大。

白鹤向南迁徙时应为秋末,此时天气晴朗,冬季风风力不大,且冬季风多西北风,而白鹤“枪生”飞行路线向西偏移,因此大风干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秋季以晴朗天气为主,大气稳定,骆马湖至鄱阳湖一带经济发达,工业、交通、农业(燃烧秸秆)等排放的颗粒物较多,容易出现重度雾霾,从而干扰白鹤迁徙路线。

第16题,材料信息表明,白鹤向南迁徙至鄱阳湖,主要是为了越冬,秋末较高纬度湿地逐渐封冻,白鹤无法获得食物,白鹤开始南迁,由于白鹤“枪生”迁徙路线有所偏离,到达鄱阳湖的时间有所推迟,因此可能在冬初到达,大约在12月;

8月和10月之前北半球较高纬度湿地还没有封冻,白鹤到达鄱阳湖的可能性不大;

2月初已经属于冬末,白鹤“枪生”到达鄱阳湖的可能性不大。

17.海陆风是一种出现在海岸附近的中尺度局地环流,这一现象从赤道到极地都存在,往往出现于背景风较弱的晴天。

海陆风影响的海岸线地带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模拟研究的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出现期间,沿岸近地面常会出现大气污染物浓度高值区。

辽东湾西海岸是海陆风的频发区,研究人员根据葫芦岛气象站(图1)多年的观测绘制成海陆风风向玫瑰图(图2)。

(1)在葫芦岛站位置图中用“→”画出葫芦岛站的海风风向,并根据图3描述葫芦岛沿岸海陆风的风速特征。

(4分)

(2)分析海陆风出现期间,葫芦岛站海岸地带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原因。

(3)请你为葫芦岛市有大气污染工厂的具体布局位置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依据。

(6分)

【解析】第

(1)题,海风应该是由海洋吹向陆地。

图2中主导风向是北风(偏北风)、西南风,结合葫芦岛海陆位置判断,其海风风向应该是西南风,据此画图即可,见下图。

根据图3分析,葫芦岛沿岸海陆风的风速特征是:

海陆风风速以2~4米/秒所占百分比较大,风速以2~4米/秒为主,风速1~3米/秒百分比陆风多于海风,风速4米/秒以上百分比陆风少于海风。

(2)题,海陆风“往往出现于背景风较弱的晴天”,“海陆风环流出现期间,沿岸近地面常会出现大气污染物浓度高值区”,据材料信息判断,海陆风出现时,背景风应该较弱,大气污染物扩散弱,污染程度大;

海陆风影响范围较小,风向的来回变化使大气污染物反复堆积,难以有效扩散,增大了大气污染物浓度。

第(3)题,辽东湾西海岸是海陆风的频发区,葫芦岛沿岸背景风主导风向冬季为西北季风,夏季为东南季风,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该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东北或西南方向;

海陆风主要是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综合背景风、海陆风,因此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该布局在城区东北部并远离城区。

答案:

(1)画图。

特征:

海陆风风速以2~4米/秒为主;

风速1~3米/秒时陆风多于海风,风速4米/秒以上时陆风少于海风。

(2)海陆风出现时,背景风较弱,大气污染物扩散弱;

海陆风影响范围较小,风向的来回变化使大气污染物反复堆积,增大了大气污染物浓度。

(3)布局在城区东北部并远离城区。

葫芦岛沿岸背景风主导风向冬季为西北季风,夏季为东南季风;

海陆风主要是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因此有大气污染的工厂适合布局在城区东北部并远离城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