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698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练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综合文档格式.docx

6、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杂交得到杂种F1,F1几乎不育,但偶尔结了几粒种子,发芽后长成的植株P,茎秆粗,叶片、种子和果实都很大,而且是可育的。

由此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发育成植株P的种子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不存在生殖隔离

C.萝卜和甘蓝的染色体能进行正常的联会

D.由F1种子发育成的椬株P可能是四倍体

7、水稻的高杆、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糯性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有一纯种高秆糯性水稻与一纯种矮秆非糯性水稻杂交,F1全是高秆非糯性水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要培育矮杆糯性水稻,只需让F1连续自交、选优,6代后纯合子就能占95%以上

B.可利用射线诱变产生矮杆糯性水稻,变异原理一定是基因突变

C.要培育纯种高杆非糯性水稻,只需要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从所得幼苗中选取高秆非糯性即可

D.要培育纯种高秆非糯性水稻,可将F1培育成四倍体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所需品种的理论概率

8、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

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株与人类猫叫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B.该植株正常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

C.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

D.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含A基因的子代的概率为35/36

9、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

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二次调查

25%

39%

A.基因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D.r+基因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0、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

11、澳大利亚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植物,研究认为早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a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

b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

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B.从200万年前至今植物a部分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同一环境中,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12、家鸭、家鹅是被人类驯化而来的家禽,如图为家鸭、家鹅(部分)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表示的是人工选择,②可以表示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使人类需要的变异保存下来,这些变异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

C.可遗传变异是鸿雁进化成家鹅的前提,人工选择不能创造变异

D.家鹅进化过程中出现了新物种,仅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13、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陆龟,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

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有南美洲两海岸大陆龟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岛屿的陆龟是由不同的大陆龟个体组成的,因此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不同岛屿的陆龟在新物种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后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根本原因相同

C.若某陆龟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1

D.不同岛屿的陆龟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直接原因是自然选择对陆龟的定向选择

14、大蓝蝶幼虫分泌的蜜汁是红蚁最喜欢的食物,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将其带回蚁巢,和同类一起分享其分泌的蜜汁,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会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认为它是自己的同类,大蓝蝶幼虫就可以在蚁巢内走动且大吃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红蚁有助于大蓝蝶幼虫避开与其它蝴蝶幼虫的竞争

B.大蓝蝶幼虫和红蚁两者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C.大蓝蝶可以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

D.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15、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野兔种群数量的的方法是样方法

B.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少于有耐药性个体数

C.被注射药物的野兔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原因是药物导致部分野兔发生基因突变

D.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可以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16、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B.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不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

C.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致病基因

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无关

1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受环境影响产生的性状改变一定不可遗传

B.若某种群没有发生突变,则该种群就不会进化

C.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闪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个体向更大、更强壮的方向进化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而所有新物种的形成均需要先经过地理隔离

B.某种生物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19、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1.玉米花序的正常和异常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某显性植株X自交产生F1,F1表现为约1/2的正常花序和1/2的异常花序;

取F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常花序植株。

由此推测_________是显性性状,植株X自交产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

1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2.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所示。

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①基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中的________链。

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变为_________。

②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其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

3.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11)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如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矮秆抗病(hhRR)植株的过程。

①图中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Ⅲ,其原因是_________。

②用方法II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这些植株在全部F2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若将F2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_________。

2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绳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两果蝇品系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当两箱中的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430

95%

93%

甲、乙两箱果绳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体现在任何时期均可能发生,故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的前期(四分体时期)和后期,B错误;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C错误;

培育无子番茄利用的是生长素(类似物)调节作用,没有改变个体的染色体数目,D错误。

2答案及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本质区别。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若m为无效片段,插入无效片段中的位点a不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会造成基因B发生改变,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是在原DNA分子上的基因A、B之间插入了一新基因,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

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导致基因B失去原有的遗传效应,并且m也具有遗传效应,则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

3答案及解析: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该育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育种年限往往较长,A项正确;

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是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B项错误;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的通常是单倍体幼苗,因为单倍体往往是高度不育的(没有种子),C项错误;

多倍体育种可以获得新物种,如八倍体小黑麦,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X射线诱变的结果,A错误;

X射线诱变引起的突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

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是否出现白花及白花的比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正确;

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出现白花植株则为可遗传变异,若无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5答案及解析:

D

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种下去是三倍体植株,A错误;

三倍体无子西瓜因同源染色体有3条,联会时出现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而无法产生种子,B错误;

秋水仙素处理可使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生长素能促进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的发育,C错误;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细胞,可获得大量幼苗,D正确。

6答案及解析:

正常情况下,杂种F1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来自萝卜,一个来自甘蓝,F1中无同源染色体,故理论上不会结出种子,偶尔结了几粒种子,发育成的植株P的茎秆粗,叶片、种子和果实都很大,且是可育的,说明P为偶然情况下染色体加倍了的四倍体,即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杂交产生的F1几乎不育,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萝卜和甘蓝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携带的遗传信息各不相同,不是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联会。

7答案及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育种方案的选择。

根据题意可知,纯合高秆糯性水稻与纯种矮秆非糯性水稻杂交,F1全是高秆非糯性水稻,可推出高秆对矮秆是显性(设受基因A、a控制),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设受基因B、b控制),则亲本为AAbb(高秆糯性)xaaBB(矮杆非糯性),F1为AaBb(高秆非糯性),让F1(AaBb)自交得F2从F2植株选出的矮秆糯性(aabb)—定为纯合子,A错误;

利用射线诱变产生矮秆糯性水稻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变异原理除基因突变外也有可能是染色体变异,B错误;

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所得幼苗是未经染色体加倍的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作为新品种,C错误;

要培育高秆非糯性水稻,可将F1(AaBb)培育成四倍体(AAaaBBbb),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产生的配子组合为(1AA︰4Aa︰laa)×

(lBB︰4Bb︰lbb),其中得到AABB配子(能发育成高秆非糯性纯合子)的理论概率为1/6AA×

1/6BB=1/36,D正确。

8答案及解析:

A、该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而人类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该植株正常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1条染色体,B错误;

C、基因型为AAa的三体豌豆植物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C错误;

D、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含A基因的子代的概率为1-1/6×

1/6(aa)=35/36,D正确。

9答案及解析:

植物细胞中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A正确;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

两次调查时,由于不知道红花植株中RR、Rr和Rr+各基因型的具体比例,所以不能确定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C错误;

r+基因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正确。

10答案及解析:

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是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A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B错误;

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C错误;

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D正确。

11答案及解析:

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A错误;

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花期不同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C正确;

不同的物种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不能杂交,即使杂交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12答案及解析:

图中①表示的是人工选择,②可以表示自然选择.A正确人工选择保存的变异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变异,这些变异不一定能很好地与自然环境相适应,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故可以说可遗传变异是鸿雁进化成家鹅的前提,人工选择不能创造变异,C正确。

家鹅进化过程中出现了新物种,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也增加了遗传多样性,D错误.

13答案及解析: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不同岛屿的陆龟在新物种形成之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根本原因是地理隔离,在新物种形成之后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根本原因是生殖隔离,B错误;

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如果这个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如果种群不是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是

,C错误;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同岛屿的陆龟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直接原因是自然选择对陆龟的定向选择,D正确。

14答案及解析:

由题中“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将其带回蚁巢,和同类一起分享其分泌的蜜汁”可知,红蚁有助于大蓝蝶幼虫避开与其它蝴蝶幼虫的竞争,A正确;

大蓝蝶幼虫和红蚁两者是相互选择的结果,B正确;

没有红蚁,大蓝蝶幼虫就无法吃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因此大蓝蝶不能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C错误;

由题意可知,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

捕食关系,D正确。

15答案及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观念素养中的进化与适应观。

调查野兔种群数量的方法一般是标志重捕法,A错误;

注射药物后一年,大量个体死亡,说明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多于有耐药性个体数,B错误;

野兔种群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药物的作用只是选择出抗药性个体,所以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是由于药物的选择作用,C错误;

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药物对野兔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会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从而使野兔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D正确。

16答案及解析:

通常情况下,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亲本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基因重组有关,A正确。

基因突变只能发生在一个基因的内部,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一般少于染色体变异,B错误。

遗传病除了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外,还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并不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

共同进化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有关,D错误。

17答案及解析:

若环境因素导致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可传给后代.则产生的性状改变是可遗传的,若环境因素没有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产生的变异不可遗传,A错误;

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若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则该种群可能发生进化,B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自然选择使个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并非个体越大、越强壮,对环境就会越适应,D错误。

18答案及解析:

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均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直接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新物种,A错误。

基因型频率改变与生物进化无必然联系,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B错误。

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就是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C正确。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19答案及解析:

1.正常花序;

含有正常花序基因的花粉不育,含有异常花序基因的花粉可育;

2.①b;

GUU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3.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②5;

3/4;

4/27

1.根据题意“取F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常花序植株”可知,控制正常花序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且正常花序植株为杂合子,其产生的含正常花序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异常花序基因(隐性基因)的花粉正常发育。

由此推断正常花序是显性性状,植株X自交产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

1的原因最可能是含有正常花序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有异常花序基因的花粉可育。

2.①基因S中,因为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在两条链中.b链有TAC序列,故b链为模板链若基因S的b链中发生图中箭头处的缺失,使之后的全部碱基对前移,则该处原本的密码子GUC改变为GUU。

②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3.由图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方法Ⅱ为杂交育种,方法Ⅲ为诱变育种。

①图中所示的三种育种方法中最难获得目标品种的是方法Ⅲ(诱变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所以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以获得优良品种,工作量大,成功率低。

②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为杂合子,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_R_:

︰hhR_︰H_rr︰hhrr=9︰3︰3︰1,其中有5知杂合的基因型,即HhRr、HHRr、HhRR、Hhrr、hhRr,杂合植株在全部F2中的比例为4/16+2/16+2/16+2/16+2/16=3/4。

F2中的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RR︰HhKR︰HHRr:

︰HhRr=1︰2︰2︰4,产生hR类型配子的概率为2/9×

1/2+4/9×

1/4=2/9;

矮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RR︰hhRr=1︰2,产生hR类型配子的概率为1/3+2/3×

1/2=2/3:

在随机授粉的情况下,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2/9×

2/3=4/27。

20答案及解析:

1.种群;

2.物种;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

E;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