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06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x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室外测量三部分。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常见的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在编排上注重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推动作用。

在引导学生认识周长的同时,重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把认识周长和计算周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是培养学生对周长正确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室外测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并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的事物出发,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如:

测量,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还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

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5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认识周长

1课时

图形的周长

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室外测量

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74~75页了解不同物体的周长。

教学提示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小布艺,通过如何确定“小布艺花边的长”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研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出周长的概念,并结合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边线的长,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过程与方法:

能测量并计算不同物体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指出并测量出不同物体、图形的周长

难点:

测量物体周长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

直尺、剪刀、小布艺、针、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课件演示:

工厂生产的两种小布艺,及制作好花边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像这样围小布艺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接着演示2张幻灯片,突出图形不同周长也随之改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视频冲击学生大脑,使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知。

二、探索新知。

师:

工厂里这两种小布艺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

我们怎样测量出来?

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解决问题,测量出小布艺的花边长度。

小组汇报活动收获:

生:

我们先把小布艺的花边做好,再拆下花边量一量。

生:

先找一根绳子沿着小布艺的边绕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就是小布艺花边的长度。

生:

把圆形小布艺对折,用绳子绕对折后小布艺的弧形边,绳子的长再乘2就是圆形小布艺的花边的长度。

生:

长方形小布艺就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小布艺的花边的长度。

生:

要知道长方形小布艺的花边长度,可以只测量一个长边和一个短边,

各小组不同方法,只要正确,就要给与肯定。

教师小结:

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的周长。

我们会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小布艺花边的长,就是求出了小布艺的周长。

师:

现在我们找一找身边这些物体的边线吧。

请同学们指出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的边线,并用手摸一摸。

  描一描,让学生描一描自己的练习本,橡皮的周长。

师:

这些物体的边线就是它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巩固新知。

量一量,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其实,我们人体上也有周长,我们的头一周的长度就是头围,腰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

(可请一名学生跟老师一起示范怎样量头围)

你们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小组合作,动动你的手。

(师讲明测量要求)

(1)测量树叶的周长和腰围。

(2)测量铅笔盒盖的周长、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鞋底面的周长。

各小组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交流。

四、达标反馈。

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边线。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你们能用一句话说出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吗?

(师小结:

认识了周长,会描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四边形的周长。

)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你能用彩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2、你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的周长

物体的边线就是它们的周长

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活动中,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优秀的教学导入。

师:

在你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可爱的卡通小动物,你喜欢它吗?

把它剪下来。

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生:

动手剪。

师:

说说你是怎样剪得?

生:

沿着卡通的边线剪下来的。

师:

同桌之间指一指你剪出的卡通的四周的边线,

生:

用手指沿着四周边线走一圈。

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

认识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整体感知周长,让学生形成周长的概念。

(二)资料链接。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

两千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

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三)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并掌握了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将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设计了量一量,说一说,指一指,练一练几个层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层次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操作、观察、表达、概括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测量长度和表达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周长的含义.能较准确的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能准确量出和表达物体表面周长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周长学生通过“说”“指”理解周长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准确测量和表达测量的结果。

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让学生“感知-理解-再感知—再理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合作-指-量”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节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上课,教师: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件小礼物。

”出示两种小布艺,“大家喜欢吗?

”激起孩子们的热情。

“这是福利厂准备生产的两种小布艺图案,在成批加工小布艺之前,需要把所需材料都裁剪好,那么,我们看一下兔博士为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出示问题:

“怎样确定每个小布艺的花边需剪多长呢?

”引用兔博士的问题设疑,激起孩子们求知的兴趣。

“想试一试吗?

”过渡到动手尝试的环节。

2、动手尝试。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尺子、剪刀、针、线绳,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测量小布艺花边的长度,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用剪刀和针时注意安全,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的想法和测量方法,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小组要及时给予帮助。

“谁能将测量的方法及结果给同学们说一说呢?

”引入第三个环节“汇报结果”

三、汇报结果。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体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汇报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对于同学们说出的简单的方法要及时评价,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此时教师加以讲解:

“刚才大家测量的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的周长。

板书:

周长

那你能指出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的边线吗?

过渡到“练”的第一环节“指”

四、“指”出周长。

学生们自己指出数学书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面,黑板面,硬币面等一些物体面的边线,教师一定要观察学生是否指到位,及时指导。

教师质疑:

这些物体表面的边线的长度就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知就是周长。

补充板书:

物体表面的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

让同学们再一次感知周长,并理解周长是一个长度。

我们来选一个物体表面的周长来量一下吧!

过渡到“练”的第二个环节“量”。

五、“量”出周长。

同学们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测量的方法,在不同的表达中让同学们互相学习。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周长呢?

”让学生沉浸在思考中。

六、联系生活。

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果有困难,教师再加以引导),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

请同学们互相测量一下腰围、头围、胸围,教师或者同学之间纠正测量的方法。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让同学们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课。

 

第二课时图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76~77页学习测量并计算封闭图形的的周长。

教学提示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图形周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合理的测量方法,对图形的周长进行测量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及交往、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感知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和测量周长的方法

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街心公园及各种封闭图形幻灯片。

学具准备:

火柴棒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街心公园示意图。

师:

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你能用彩笔描出张奶奶绕公园一圈的路线图吗?

学生动手画路线图,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新知。

师:

同学们看看,大家画的路线图已经显示在屏幕上了,谁能指一指这个公园的“一圈”在哪儿?

(着重让学生说明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师:

谁能说说怎样才算一圈?

生:

张奶奶绕公园的一圈从公园边上一个地点出发,绕着公园的边线走,最后回到这一点。

师:

看示意图,你们能根据公园的各条边线的长度,算出张奶奶绕公园的一圈要走多少米吗?

学生自主列式并计算出来,师点名回答。

生:

要把图中各个边线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公园一圈的长,我是这样列式的:

60+50+60+28+20=218(米)。

那么,张奶奶走一圈就是218米。

师小结:

这个218米,既是张奶奶绕公园边线走一圈的长度,也可以说是这个街心公园的周长。

师:

大家数数,这个公园是由几条边组成的?

生:

五条边。

师:

对,我们可以把公园看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这个五边形的周长就是五条边线长度的和。

师:

下面看看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该怎么算呀?

小组探究,交流合作。

生:

我们组算出了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45+25+38

=70+38

=108(厘米)

生:

我们组算出了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35+48+65+52

=83+65+52

=148+52

=200(分米)

生:

我有更简便的方法,把几个加数分别凑整,

(35+65)+(48+52)

=100+100

=200(分米)

师:

你们真会动脑筋!

不仅会计算周长,而且还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地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师:

同学们,三角形的周长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周长我们知道了,五边形的周长我们也知道了。

可还有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六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七边形呢?

八边形呢?

学生交流讨论。

师:

除了用线段围成的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外,还有其他的图形吗?

请画一画,并指出它的周长。

在学生各自动手画图的同时,教师巡视,找出一些特殊的图形,如圆等,上前展示或者上黑板画。

探究这些特殊图形的周长。

搞清楚下面两个问题:

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怎么计算呢?

师:

不管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还是五角星、半圆形等,是图形就有周长,对吗?

教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

师:

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教师让一位说“有的”的小朋友去指出“角”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

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我们小朋友经常会在操场上跑一周或者说一圈,是什么意思?

师:

(指着角)这个图形有没有连起来?

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引导出封闭图形这个概念。

师:

是呀!

一个封闭图形周围长度的总和,也就是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

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叫做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在整个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学会并理解了图形的周长,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整个过程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

小组学生合作动手摆一摆,再填表。

全班交流,讨论。

2、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探究:

半圆形的花坛周围装护栏,护栏的总长就是花坛的周长。

讨论:

花坛的周长由哪些线段组成?

学生自主列式解答,全班讨论,交流。

3、练一练第3、4题。

提醒学生先要判断一下图形是不是封闭图形,再来计算周长。

学生独立测量各图形的边线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最后计算出图形周长。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在生活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填空。

1、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四边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

2、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就是图形的()。

3、一根牙签长6厘米,用4根牙签摆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答案:

1、三长度总和四长度总和

2、周长

3、6+6+6+6=24(厘米)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中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通过这节课对图形周长的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17分米

10分米5厘米

4分米5厘米5厘米

8分米

5厘米5厘米

5厘米11分米

答案:

4+4+10+10=28(分米)

5+5+5+5+5+5=30(厘米)

17+8+8+11=44(分米)

板书设计。

图形周长

60+50+60+28+20=218(米)

答:

张奶奶走一圈就是218米。

45+25+38(35+65)+(48+52)

=70+38=100+100

=108(厘米)=200(分米)

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叫做图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学生观察图意,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然后利用数据进行计算周长,

把具体问题数学化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根据周长的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例:

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分析:

把组合图形的边长相加即可。

答案:

5×2+2×2+10×2+4=38厘米

(二)资料链接。

跑步

今天,晴空万里,还不时有微风吹来,好舒服。

我不由自主地来到操场,练习跑步。

差不多跑了3圈,我就已经满头大汗,“真累呀!

”我低声叫道,“到底我跑了多远呢?

”我坐在台阶上,用小米尺敲着脑袋。

突然,我大叫一声:

“有了!

”我连忙行动起来,用小米尺量了一下我一步的长度,是35厘米,我便沿着跑道走,1步,2步,3步......“这样做太麻烦了。

”我心里想,怎么办呢?

我立刻想到了卷尺。

于是飞快地回去找妈妈,拿来几卷卷尺,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量起来。

我们用卷尺量出直道的长度,再用步测的方法量出弯道的长度。

终于,我们量出来了,跑道的周长是200米,然后,我用小石子在沙地上写着:

200×3=?

“是600!

”不知是哪个小机灵鬼冒出了一句,我一看,是对的,便兴奋地喊起来:

“我算出来了!

我算出来了!

我跑了600米!

我心里甜滋滋的,因为,我会在生活中用数学了。

第三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78、79页,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提示

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图片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同图形的“周长”,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周长的?

生:

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叫做图形的周长。

师:

如果我们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或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我们都用什么方法?

      生:

把图形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课件出示图片

师:

下面请看一张图片,谁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谁来大胆的猜一猜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

师:

你怎样来证明你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复习,使学生方便快捷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深入探究。

师:

要想证明自己的猜想,就要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提示:

大家要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生:

我们首先要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

四条边的长怎么找到?

生:

方格纸上,一格表示1厘米,图形的边经过几个格就是几厘米。

师: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全班学生汇报各自结果:

 师:

 先说说长方形的周长吧。

生:

我们组是这样算的5+5+3+3=16(厘米)

生:

这样也行呀,5+3+5+3=16(厘米)

生:

5×2=10(厘米) 3×2=6(厘米)6+10=16(厘米)

生:

 5+3=8(厘米) 8×2=16(厘米)

生:

上面的算式可以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5+3)×2=16(厘米)

师:

同学们都很聪明,竟然能想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一起看一看,这五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呢?

为什么 ?

生:

我最喜欢后面那个综合算式,因为这个算式在计算长方形周长问题时,用最方便快捷的方法进行。

师:

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方便的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这种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公式。

(板书)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师:

我们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求正方形周长,只需要量出什么?

学生继续看方格图,并思考问题。

生:

3+3+3+3=12(厘米)

生:

4个3相加,就可以写成3×4=12(厘米)

师:

谁能用公式表示正方形周长公式?

生:

正方形周长=边长×4(板书)

师:

现在可以看看前面的猜想正确不正确了。

生:

长方形的周长大于正方形的周长。

师:

我们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后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公式来做题了。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结果,提醒应该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推导出周长算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看图,小鸟口中叼着什么图形?

(2)思考:

用什么公式计算。

(3)学生独立计算图形周长,并全班汇报。

(4)连线,把小鸟送回相应的盒子里。

2、练一练,第2题。

(1)学生拿出相同比例的硬纸片(长8厘米,宽5厘米),试着找出最大的正方形,也就是边长最长的正方形。

(2)思考:

在长方形中,剪下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与什么有关?

(剪下的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

(3)找出题目中锯下的正方形的边长,根据要求列式计算。

3、问题讨论。

(1)折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思考:

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长方形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利用周长公式)

(3)计算出正方形边。

(4)长方形的长与宽可以有几种结果,鼓励学生找到所有可能的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灵活运用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推广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填空。

1、长方形的长8厘米,宽5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2、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是12厘米,宽是(  )厘米。

5、把一根长12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可能是(   )分米,宽可能是(    )分米。

长方形的长也可能是(  )分米,宽是(   )分米。

不管怎样围,长方形的周长总是等于(     )分米。

 答案

1、26厘米

2、16厘米

3、7厘米

4、6厘米

5、5分米1分米;4分米2分米;12分米

五、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还运用公式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1、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铅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