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73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

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

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

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

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

(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

(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

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

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

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

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宜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

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

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

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

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

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

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二、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

教学重点、难点:

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

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

教具准备:

钢琴、网络资源。

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

1、师生问好。

?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三、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

(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

(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

?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

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阔的沙滩,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

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

(1)大跳音程。

?

?

3?

2?

5?

6?

6?

6

(2)切分音及长音。

16?

1.1?

—美?

吔!

?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

?

情感要求:

?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跃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期盼的心情。

?

?

第二乐段(17~28小节)舒展优美、亲切自然。

整体情绪:

欢快、活泼、甜美地。

?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

三、课堂小结:

?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教学反思:

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

第二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

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唱好变音唱好变音,注意音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说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时,有什么感受?

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他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听了以后又有什么感受?

二、欣赏:

完整的欣赏全曲,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

介绍歌曲:

歌曲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小主人公在美丽的、恬静的夜晚,听妈妈在场院里给他们讲故事的幸福场景。

第二部分叙述了妈妈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公。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所以,歌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1、歌曲:

教师弹奏乐段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随琴轻声的哼唱,体会歌曲的感情。

第二乐段进行欣赏,与第一段进行比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演唱形式的听辨,每一乐段的演唱形式不同,为什么,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

这是与歌曲所表达的情绪紧密联系的。

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复听全曲,要求学生说出全曲中有那些重复的旋律,或者乐段。

全体演唱,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

完整复听全曲。

说说歌曲中哪是重复出现的?

完成听听想想。

五、小结:

每个人将今天的感受写下来,最好能写成日记。

教学反思:

学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引人新课。

1、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引入新课。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鹅妈妈组曲》,用音乐叙述了鹅妈妈讲的5个故事,今天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两个故事。

鹅妈妈讲了两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同学们听音乐之后回答。

3、这两首乐《小拇指的故事》和《瓷偶女皇》。

请学生回答哪一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一首是《瓷偶女皇》?

为什么?

教师可根据情况再次播放音乐。

(二)欣赏管弦乐《小拇指的故事》

1、有谁知道童话《小拇指的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拉威尔创作的乐曲《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些什么?

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说乐曲中的《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

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三)欣赏管弦乐《瓷偶女皇》

1、教师讲述童话剧《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瓷偶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

听音乐,正确地回答。

2、这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举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出这种乐器属于管弦乐中哪个乐器组。

4、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四)教师结合上堂课内容总结本课。

1、齐唱或独唱,或两种表演形式结合的方式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结合本堂课欣赏的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说说作为叙事性音乐,上堂课演唱的《听妈好讲那过去的事情》与这堂课欣赏的乐曲,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何差别。

教学反思:

说出是否喜欢乐曲,并说出理由。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完成老鼠和大级节奏游戏。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学过程:

(一)简短地回顾上两堂课的内容,引人新课。

1、上两堂课同学们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听了鹅妈妈讲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这堂课我们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

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老鼠和大象》

1、教师范唱歌曲。

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

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

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产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战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学生有表现力的歌唱与表演《老鼠和大象》。

能和谐的演唱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教学目标:

1、欣赏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2、根播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二)欣赏音乐《洋娃娃的梦》。

1、听录音,教师自己弹奏或请学生弹奏《洋娃娃的梦》。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3、请学生随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三)听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

(四)在《洋娃娃的梦》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分组表演整个单元的四项内容(五个故事),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欣赏乐曲是富有想象力,学生愿意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

第三单元我们的田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祖国田野的美丽。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CAI课件、录音机(音乐《我们的田野》)、VCD(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们的田野》。

(课件出示课题)

问:

你们知道什么是田野吗?

生:

田野上有野花。

生:

田野上有弯弯的小河,河里有小鱼。

生:

田野上有花,有草,还有各种小动物。

师:

这是你们眼中的田野,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绘田野的吧!

(二)指导阅读理解

师:

请你们打开书,轻声把诗歌朗读两遍,边读边想:

你认为诗歌中的那一句写的很美,为什么?

生:

“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这句写的很美,因为河水很绿,稻田一眼望不到边。

师:

你能读读这句吗?

(生读)?

出示课件:

动画碧绿的河水。

教师范读。

学生两人互读,指名读。

生:

“无边的稻田,好象起伏的海面”这句写的很美。

因为“起伏”特别美。

师:

“起伏”是什么样子?

(生做手势)大家也做做。

出示课件:

稻田。

师:

请大家在闭上眼,边听边想象:

这无边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就象海面的波浪一样一起一伏,滚滚向前,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睁开眼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

轻声练习,再指名读,齐读。

生: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这句很美。

因为荷花很多,都“开满”了湖。

师:

你认为这句该怎么读?

读一读。

(生读)

出示课件:

湖中开满了荷花。

师:

看这荷花,荷叶在湖面上挨挨挤挤,花朵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盛开,真是美丽极了!

你们喜欢吗?

生:

喜欢。

师:

画面这么美,那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美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呢?

(范读)轻声读读。

两个人互相读读。

指名读。

生:

“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

”这句我特别喜欢,因为我喜欢鱼,鲤鱼颜色特别美,还很肥大。

师:

那你就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读)

师:

听的出来这句话确实很美,大家也读读吧。

指名读。

两人互相读。

出示课件:

鲤鱼。

师:

看这颜色,看这个儿,怎么样。

你们喜欢吗?

那就把你们的喜爱之情溶入到这句话中吧。

范读。

互读。

指名读。

齐读。

?

师:

你们还找到了哪句?

生:

“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这句话美,因为我喜欢野鸭,野鸭很多还藏着。

(读这句)

出示课件:

芦苇和野鸭。

师:

这高高的就是芦苇。

咦,不是成群的野鸭吗,那些呢?

生:

藏起来了。

师:

这些野鸭时隐时现,有些被芦苇挡住了,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似的。

谁来读读这句?

(指名读)

师:

还有要补充的吗?

(没有)

师:

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师读全文)

睁开眼睛,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全文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节和第二节。

?

(三)提高、欣赏

师:

诗歌通过河水、稻田、荷花、鲤鱼与野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么生动美丽的田野画面。

我想你们了解的田野景色肯定不仅仅是这些,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了解的田野景色给我们描绘一下。

两个人先互相说说。

然后指名描述。

师:

你们描绘的真是多姿多彩,我也想描绘一下老视眼中的田野,愿意欣赏吗?

播放音乐《我们的田野》,同时演示CAI课件五个动画。

配词:

1、田地里,满眼绿色,农民们在辛勤的耕耘。

2、秋天,高粱成熟了。

看,这红红的高粱,在微风中向我们点头微笑。

3、青青的草地上野花遍地,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有粉的,它们在争香斗艳。

4、一屡屡灿烂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在林间,使林间的绿各式各样,或深、或浅、或明、或暗。

5、水塘里,碧玉盘似的莲叶浮在水面,淡黄色的莲蓬亭亭玉立,雪白的莲花张开了笑脸。

蜻蜓飞来,更是别有情趣。

师:

这就是我为大家描绘的几幅田野风光,喜欢吗?

师:

课本上《我们的田野》这首诗歌优美生动,如果配上美妙动听的音乐更是锦上添花。

愿意听一听吗?

(播放VCD《我们的田野》)。

教学反思:

学生在歌词中体会美好的画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田野在召唤(歌曲)

教学目标:

1、能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2、让学生认识到表现田园的音乐既可以是优美的,也可以是欢快的。

?

教学重、难点:

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

教学准备:

钢琴、田野的挂图?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

?

2、做放松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大家请看田野的挂图。

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歌曲《我们的田野》。

下面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田园的歌曲《田野在召唤》。

?

2、教师范唱?

3、模唱歌曲?

4、按节奏,读歌词?

5、画图:

把你读到的歌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从歌词的内容、表现把它画下来)?

6、教师对歌曲处理?

歌曲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

歌曲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

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跳跃。

三、小结:

教学反思:

?

?

学生知道表现优美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前奏曲》、《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教学过程:

1、音乐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

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

一种是用声音一种是用色彩。

先请同学们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拨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

2、讨论什么样的音乐意境与这幅画的意境相似。

3、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旋律优美,与绘画的意境是相似的。

《欢乐颂》是庄严的,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小景。

4、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来表现田园小景。

教师出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

5、试一试,在《间奏曲》或《小步舞曲》的伴奏下朗诵。

并感受、对比有音乐伴奏和没有音乐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6、启发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吗(如唱歌、雕塑、影视等)?

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7、分组准备用各自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8、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表现优美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

第四单元?

山乡牧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

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

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

师:

“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

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

“牛羊是牧童赶来的。

”“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

“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

(出示歌谱)

3、师:

“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

“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

“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

“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

“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

共出现了几次?

”(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

“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

“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

“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

“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

(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

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

“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

“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哪一句有和声?

”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

“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

”(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

“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

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

“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

“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

“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

“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