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86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docx

3292019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12

保密等级:

1级

保密期限:

自文件作废

使用范围:

公司内部

文件版本:

1.2

 

工艺文件名称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3292---019

 

编制佟宏校对

审核

会签

批准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年月日

 

编制说明

此工艺文件为通用文件,适用所有车型,分别对顶架线束,仪表主线束、油箱仓体线束、电瓶仓体线束,发动机仓体线束等的通用规范做了详细要求。

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要求。

若发现本工艺文件有不当之处或不完善没有描述清楚的地方,请及时与工艺处联系(电话8522~8529),以便及时修订。

使其更好地指导生产。

特别要求:

一、作业准备

1.检查外协、外购件是否符合车型要求。

2.检查线束装配无漏缺件,插体无损坏件。

二、注意事项

1.所有线束要求布线整齐、固定牢固、不可有晃动悬垂、不可有干涉受力、不可有摩擦破损。

为使线束布置得合理美观布线时可利用各种型号、大小的固定支架,线束敷设时要充分考虑各种电器元件和插接头的具体安装位置,同时要与车身结构相结合进行走线和预留线束的长度。

对于车身上长出和不用的线束应折叠盘好,插接头密封保护,且不得在车身上有悬垂晃动、承载受力。

线束的外护套不能出现波纹管断裂现象,否则必须进行包扎处理,包波纹管后用胶带或扎带扎紧。

2.主线束与底盘线束的对接、顶架线束与主线束的对接、底盘线束与发动机线束的对接、顶架线束与后尾线束的对接、电控线束的诊断插口等必须要放在容易检修的地方。

同时各种线束的插接头在线束捆扎固定时要放到维修人员方便操作的检修口附近。

3.线束经过孔洞时,必须用穿线护套保护(若无合适的穿线护套可用波纹管或黑色橡胶替代,但要固定牢固不可使其脱落),穿过车身的孔洞,应加密封胶填满孔洞缝隙,以免灰尘进入车厢内部。

线束过拐角边棱时应包橡胶皮或地板革保护,用地板革保护时,在外漏或打开舱门等容易看到的地方要用与其周围的颜色相同或相近的颜色。

4.车辆批量生产时,有作业指导书的,首先应严格遵循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执行。

没有作业指导书的,安装时,应从线束固定位置,固定方式,固定点数量等方面保证生产的一致性。

5.线束安装布置要避开高温(排气管、打气泵等)、易潮湿(发动机下部区域等)、易腐蚀部位(蓄电池底座区域等)。

序号

工序名称

工艺内容

主要工艺参数

质量要求

设备检具

工艺附图

或图片说明

1

顶架线束

a.顶架线束沿着大顶骨架的过线孔走线;阅读灯线束、顶置空调线束用车身线卡固定在风道内(有行李支架的线束用扎带捆扎在行李支架上,要求线束必须走在行李支架吊架下型材的上表面,下支架有竖型材时,把线束从下型材的里面(即靠边窗侧)绕行后再在吊架的下型材上表面上固定),避免影响行李架下封板上的过渡板安装,见工艺图片。

沿着司机门前立柱(公交车多在司机门后立柱)送至主线束接口处。

b.顶横梁之间间距较大时,顶架线束要用专用铁线卡(镀胶100*13)3758-00005固定。

注意:

司机在右侧的出口车线束安装方向与国内同型号车左右侧正好相反。

 

1.插件处线束应有活动余量(30~50)mm

2.插体两端(30~50)mm必须有固定点。

3.行李支架上两固定点间距(300~400)mm,其它固定点间距不大于700mm。

5.线束下垂量小于10mm。

1.线束与电器相接时,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2.插体不得受力,不能拉的过紧或过松。

3.线束固定点间距适当。

4.顶架线束不允许走在隔热板里面!

5.线卡固定时将线卡绕线束卷起一圈,并用手将支架上推,保证线束与线卡不能有相对运动,而不是简单的把线卡弯上去。

应适当将线夹压扁使线束和它没有位移,并且不得明显下垂。

6.线束走向平直,不得低于型材下平面,多余的长出的线束折叠整齐后固定牢固。

7.顶风窗线束与顶风窗推拉杆活动件间不得干涉摩擦,间距至少要有(30~50)mm,并且要留有足够的活动余量(根据顶风窗推拉杆在开关两种状态下的活动量),不得使线束受力承载及在推拉时不能挤压线束。

8.通道灯、喇叭、门灯、司机灯、阅读灯、装饰灯、示高灯等电器成品在安装时不能挤压线束,尤其对于需要现场开孔的情况严禁损伤线束。

盒尺

目测

 

b.顶架线束的型材过孔必须有相匹配的穿线护套。

穿线护套长度不得大于型材过孔10mm

穿线护套不允许出现只有一边穿过型材,另一端落在型材中间的现象,也不允许穿线护套过长,将线束夹在护套缝隙内的现象。

c.线束根据线色、线号插接正确到位。

与顶架线束的对接插体要求连接可靠、接线正确。

线束的插接器有损坏时必须更换,严禁隐蔽起来造成车辆质量隐患。

d.过拐角棱边时加黑胶皮、波纹管或地板革保护。

棱角两端80mm之内应有固定点。

线束与固定点之间不出现相对运动。

 

e.城市客车的路牌接线不能外露要注意隐蔽和固定牢固。

城市客车的路牌接线不能放在路牌玻璃部位,应顺路牌支架固定后对接前后路牌。

f.空调面板处和风道内的插接器要求必须插接牢固,避免接触不良。

注意:

空调接地线必须固定牢固。

空调接地线应加平垫圈和弹簧垫圈固定牢固。

2

仪表主线束

a.一般情况下用塑料扎带将主线束固定在前仪表横梁上。

扎带无法固定时必须使用仪表线卡或车身线卡固定(使用手电钻在前仪表横梁上打孔,将车身线卡或仪表线卡固定在横梁上,从而固定线束)。

固定点间距不得大于200mm

1.线束固定点间距适当。

线束的布设应保证整齐。

线束的长度至少需留有150mm的维修余量,预留余量的分支线束要叠放整齐用扎带捆扎牢固。

2.固定线束时,要考虑安装仪表板等部件时不得挤压损伤线束,有开孔打钉等操作时更应该考虑保护好线束,使其不得受到损伤。

手电钻

自攻丝

PE防护板

目测

 

b.过仪表台支架等锋利部位加保护。

 

防止线束被割坏,必要时加PE板保护。

c.线束与运动部件间应留有间隙,避免与活动部件(如:

雨刮器传动杆,油门操纵件、离合操纵件、刹车操纵件)产生干涉、摩擦。

 

间隙为(30~50)mm

不得和运动部件干涉。

严禁线束晃动和摩擦

d.线束与电器相接时,线束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接头处不可受力,活动余量(30~50)mm

线束与电器件连接后应留出一定的余量,方便电器件取出维修,线束余量以满足条件为:

电器件取出仪表台后露出线束约100mm。

e.插接体两端应有固定点。

 

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应有固定点。

插接件不得悬空,晃动,承载。

f.根据线色、线号,正确连接插接体。

线束的插接器有损坏时必须更换,严禁隐蔽起来造成车辆质量隐患。

对接插体要求连接可靠、接线正确,并要放到维修人员方便操作的检修口附近。

g.雨刮器水管布置在前风挡下,使用镀胶线卡固定。

下垂量小于20mm。

不得将水管夹扁影响洗涤器的正常工作,同时管子也不得过松下垂。

 

h.仪表台下线束仓体地板过孔加橡胶胶圈保护并涂黑色西卡胶密封。

橡胶胶圈特殊情况下若剪开,开口间隙小于5mm

1.胶圈大小与孔径匹配。

2.涂胶均匀,密封严实不透光,无漏打,打胶不完全的现象,并要在舱体过孔两侧把胶刮均匀。

 

i.电器盒在安装之前,电器盒表面用防护布保护,防止继电器插件脱落丢失,同时防止锯沫、铁渣等杂物掉入电器盒。

对生产过程中车辆的电器盒进行保护,避免锯沫、铁渣等杂物掉入电器盒。

3

前围线束

1.线束固定须用车身线卡固定。

2.与前照灯的接线应保证垂直向下,以免水顺线进入灯内。

3.与电喇叭的接线应保证电源线与控制线接线方向一致,接线牢固可靠。

4.过孔必须用橡胶胶圈保护,并打胶密封。

 

1.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2.活动余量(30~50)mm。

3.插体两端(30~50)mm处要有固定点。

1.线束要求顺直整齐、不悬垂受力、不干涉摩擦、必须固定牢固。

2.线束过边楞锐角等处要用波纹管、黑色胶皮等进行保护,保护物要固定牢固,不能脱落。

3.插体要插接正确牢固,插体两端(30~50)mm处要有固定点,插体处要留有活动余量(30~50)mm。

目测

4

油箱仓体线束

1.插接体两端应有固定点。

2.线束和油路分开固定。

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应有固定点。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插接件不得悬空,晃动,承载。

(具体见第9条“线束插接件的固定”)

盒尺

目测

5

电瓶仓体线束

1.安装蓄电池时,先正极柱接上火线,再连接两蓄电池接线(过桥线),最后再接搭铁线(欧IV发动机时,先接搭铁线,再接蓄电池连接线,后接火线)。

2.拆下蓄电池时,先拆搭铁线,后拆两蓄电池连接线(过桥线),最后再拆火线(欧IV发动机时,先拆火线线,再拆蓄电池连接线,后拆搭铁线)。

3.如果极柱与夹头氧化生锈严重,该电瓶退库。

4.线束过仓体封板要用白色塑料管夹来固定,无管夹的必须有过线胶圈保护,且过线胶圈不松脱,打密封胶密封。

5.继电器盒和其它电器控制单元要摆放整齐,固定牢固,按照线号、线色正确接线,要求线束从下往上插接,避免水雾等顺线束进入电器元件。

6.舱体内沿封板布线时必须用车身线卡打孔固定。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1. 保证蓄电池的电桩头与电源线紧密接触,不可松动;

2. 接线桩头处涂一层凡士林或黄油以防止接线桩头氧化生锈;

3. 连接蓄电池电缆时要注意极性,不能接反。

4. 严禁在蓄电池附近进行电焊和气焊作业

5. 严禁在蓄电池上方传递工具

6.线束不能和尖棱尖角干涉,若干涉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并要保证龙骨胶条/波纹管等不脱落),且线束不晃动.

7.线束在白色管夹中固定时必须保证同批次的车辆线束布置顺序的一致性。

8.准确接线后把线束捋顺摆放整齐用扎带把多余的线束捆扎固定牢固。

9.线束必须要保证顺直、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10.继电器盒和电器控制单元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11. 严禁佩戴戒指、手表、手镯、项链、耳环等金属首饰。

目测

6

司机窗下电器舱线束

1.底盘线束和主线束在进入此舱体过封板时必须有保护措施:

圆孔用过线胶圈,同时要打胶密封;边棱锐角要用波纹管或黑色胶皮地板革等,。

2.各种电器控制单元要按照安装位置竖向摆放整齐,固定牢固,按照线号、线色正确接线,要求线束从下往上插接,避免水雾等顺线束进入电器元件。

3.舱体内布线时用车身线卡打孔固定或用扎带捆扎牢固。

 

按照“线束的插接和密封”规范去操作

1.保护措施要牢固不可脱落,打胶处要涂匀不透光,无漏打,打胶不完全的现象。

2.准确接线后把线束捋顺摆放整齐用扎带把多余的线束捆扎固定牢固,在维修、插体、活动部件处均须留有余量(30~50)mm。

3.线束必须要保证顺直、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4.电器控制单元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目测

7

舱门上装有标志灯的舱体线束

1.舱体灯线在舱内沿车身骨架型材整齐布置。

2.舱体灯线过舱门时预留活动余量(30~50)mm。

3.舱体灯线在舱门上用定位块整齐布置、固定。

1.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2.预留活动余量(30~50)mm。

3.按照“线束的插接”规范去操作

注:

用穿线护槽或定位块时按照“穿线护槽的使用规范”和“定位块的使用规范”去操作。

 

1.保证线束顺直、美观、不悬垂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固定牢固,尤其要注意在舱门开关时不能与线束和线束的固定点干涉。

2.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要有固定点。

 

目测

8

TELMA缓速器电源负极的安装要求:

•在汽车上安装TELMA缓速器前或在检验时,需注意的是一定要把电源正极电路断开,可以用电池组总开关,也可以从电池上断开(+)正极电缆的方式断开。

•继电器盒的负极M端子必须与缓速器的负极端子连接。

•电源负极螺母按规定力矩拧紧

•当两根电缆一起固定时,在距离端子300mm处两根电缆间必须有固定点,后面的电缆根据要求固定点间距(300~400)mm固定在底盘上。

 

•电源负极螺母的拧紧力矩:

-继电器盒内M6接线端:

用手臂臂力紧固,以螺栓弹簧垫圈压平为准。

(6N.m±20%)

-F缓速器上的M8接线端:

用手臂臂力紧固,以螺栓弹簧垫圈压平为准。

(12N.m±20%)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1.安装时需关掉电池总开关进行安装,当再次连接电池组(+)极时,请确保所有的电缆已连接并固定牢固。

2.为了避免因负极线的安装导致继电器盒触点烧毁,安装过程中必须首先对负极线束进行安装固定,并全面检查确认接线正确后,才能进行正极线束的安装固定。

3.缓速器多余的线束与车身线束一同捆绑整齐,固定牢固,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多余的线束捆绑整齐,要求不可受力承载、不可干涉摩擦、不可挤压悬垂。

4.缓速器工作时散发很高的温度,线束固定时与缓速器间隔至少在120mm以上避免灼伤,否则加隔热面保护,并且线束不得布置在缓速器的上方。

 

盒尺

目测

9

VOITH自动变速箱

1.变速箱ECU两侧线束安装后,在线束的外侧要预留至少100mm的空间,便于维修,否则线束拆卸不下来。

2.线束的弯曲半径不能小于20mm,要有良好的过渡。

3.变速箱和ECU连接电缆线的插接件在插接时要慢慢旋进去,到位后自动锁定,不可用蛮力操作。

 

1.ECU线束的两侧要预留100mm以上的空间。

2.线束弯曲半径不能小于20mm。

3.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1.根据变速箱ECU和电磁阀、传感器及CAN总线接口的位置不同,线束沿车身骨架和支架按照车身线束一同布线,固定牢固,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多余的线束捆绑整齐,要求不可受力承载、不可干涉摩擦、不可挤压悬垂。

2.报警提示连接有问题时,要用小镜子反照,察看是否插针歪了,若是用工具慢慢扳正,在插接。

3.ECU和电器控制单元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目测

10

发动机仓体线束

a.后尾线束走向布置:

方案一:

线束直接沿副水箱支架向上走线,在仓体中部向两侧后尾立柱方向走线。

方案二:

后尾线束沿右侧车身骨架布置到右后侧围立柱,然后向上沿仓体走向另一侧立柱。

方案三:

左右后尾线束与顶架线束对接后分别沿左右侧后围立柱和副水箱支架横梁布线到灯具和传感器、副启动盒等电器元件的具体安装位置处。

注意:

由于发动机结构原因油路在上、线路在下时,油管的接头部位与线束不能出现上下正对的现象(保证油管接头漏油时不能漏到线束上)。

 

线束固定点间距不大于400mm

1.后尾线束走在后备仓体上面部分,一般用车身线卡固定(间距不大于400mm),若用扎带穿过的钢丝网格要大于等于2格网格。

2.后尾线束在最后牛腿和最后车架横梁上及与发动机连接的固定支架上固定,均不得用扎带固定,打孔用车身线卡固定。

(因为扎带不能重复使用,要考虑到维修的方便性,尽可能不用扎带)

3.多余的临时的线束用扎带固定不得随意晃动。

插接件的固定,应避免插接件悬空,晃动,承载。

4.由于后发动机舱电器件较多,空间有限,必须保证线束不能相互干涉、摩擦、受力。

5.线束过拐角边棱时应包橡胶皮、波纹管或地板革保护。

6.为确保线束布置走向的合理性、维修的方便性、固定的一致性可适当安装不同型号的固定支架:

直板型、L型、镀较的、镀锌的等等,但必须保证生产批次的一致性。

 

盒尺

目测

b.电路避开排气管(间距在200mm以上)、避开打气泵及连接钢管(间距在50mm以上)等高温部件,如果由于发动机原因实在无法避开,必须用玻纤管或隔热玻璃丝面对每根线单独包扎防护(防护后间距大于50mm),包扎后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架上。

 

1.电路避开排气管(间距在200mm以上),

2.避开打气泵及连接钢管(间距在50mm以上)

3.玻纤管或隔热面防护后间距大于50mm以上。

电路避开排气管、打气泵连接钢管等高温部件;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身上,固定牢固不松动。

(在热源部位不允许用扎带固定线束,原因是扎带经过长时间烘烤后会变脆脱落)。

c.发动机仓体灭火弹导火索线束在仓体上边网格上扎带固定(扎带颜色应与导火索护线套颜色一致)。

 

选用4*150的扎带

扎带固定于网格的十字交叉部位,线束布置顺直。

d.线束不得同发动机油管,助力转向油管接触,应分开固定。

 

间距大于30mm。

线束油管分开固定无接触。

e.空调线束的多余部分不允许扎在后备仓体内,扎在车厢风道内。

根据空调压缩机的位置不同,空调线束要沿车身骨架型材、牛腿、副水箱支架或者发动机后备舱的上舱板布线,由于空间关系实在没有好的位置布线也可部分用双头扎带与空调媒管固定在一起。

折弯长度控制在1米左右,不准绕成一团放在风道内

1.发动机仓体内空调线束留的刚好够用为标准。

压缩机线束要求要有50mm的活动余量。

2.空调压缩机火线沿压缩机支架、副水箱支架、车身骨架用车身线卡固定布线,不许悬空承载、摩擦干涉。

火线保险要固定牢固,不可松动。

3.空调线束要求尽可能与后尾线束向一起布线固定,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4.空调压缩机处的插接器要插接牢固正确,避免接触不良。

 

f.传感器胶套保护完全,不允许有套一半的现象。

后置发动机仓线束通用规范见通知单:

450010965:

发动机线束及后尾线束,在各个仓门、检修口、尾灯安装口所能看到的主杆部

分线束、分支部分线束顺直布置,不允许出现打折捆扎的现象。

(若线束过长,线

束必须打折的,打折捆扎部分线束隐藏布置不外露,在各个仓门处尽量不被人看

到。

)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得出现扎带捆扎线束现象。

2.空滤器报警器安装规范:

空滤器报警器安装在空滤器附近牛腿上,固定方式保证批量一致。

要求:

固定

支架牢固不晃动,无干涉(必要时加玻纹管保护,玻纹管两端及关健部位缠黑色防

g.水胶带。

);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允许出现扎带捆扎管子现象。

 

其它:

1.电器盒和电器控制单元及空滤器等部件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2.所有电器盒与电器元件插接时线束要从下往上插接,避免进水。

11

前大顶、后围示高灯线束

a.检查插接件有无损坏,然后线束根据线号正确插接。

b.为了便于检修,线束应留有活动余量。

此(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必须有固定点,应避免插接件承载)内容不适用于前大顶、后围示高灯线束。

c.线束用扎带或线卡固定在前后顶的拱型材上。

 

线束悬垂量200mm左右。

1.插接件有无损坏、正确插接。

线束应留有活动余量。

2.前后顶安装时不可挤压线束,走线时尤其要避免后续工序转孔打钉时不可损坏线束。

3.线束悬垂量200mm左右,方便维修。

目测

12

零工位的水暖安装

1底盘主线束应避开水暖铜管和水暖管接头,最小间距大于30mm。

底盘主线束应避开水暖胶管,最小间距大于10mm不得产生接触

 

底盘主线束避开水暖铜管,最小间距大于30mm。

避开水暖胶管,最小间距大于10mm

所有水暖管球阀打开和关闭都不得磨线束

盒尺

2分支传感器线束应尽量避开水暖胶管,不得同水暖铜管产生接触。

分支传感器线束不得同水暖铜管产生接触.

 

13

线束插接件的固定

a.线束插接件的两端(30~50)mm处有固定点,线束插体不得悬空、晃动、承载。

对于(30~50)mm内没有固定点的,要求插体两端线束对折在(30~50)mm处用扎带捆扎,避免线束插接件悬空、晃动、承载。

线束捆扎后应尽量保证插接件处于水平状态。

线束插接件的两端(30~50)mm处有固定点

线束插体不得悬空、晃动、承载。

防水插接件防水套不得外翻出插接件,并必须保证护套边缘外观均匀。

盒尺

目测

b.插接前要检查插接件和插针是否完好,插接件按线色线号正确插接

根据线号对应插接,对于螺旋装插接件一定要旋到位(到位时能听见清脆的响声),不可接触不良。

14

线束插接件的密封

所有连接的(非防水)插接件后尾部都必须作防水处理,用密封胶密封。

没有连接电器件的空插接件必须用胶带缠绕包扎严密,并将插接件连同长出的线束对折固定。

线束插接件(非防水)均涂玻璃胶9301-30024密封。

目测

15

左右侧线束分线要求

1.承装车间零工位在将左侧的传感器线束或侧围灯线束引向右侧时,线束和管子应该分开捆扎固定,线束应用扎带固定在临近横梁型材的侧面(要求走向横平竖直),固定点间距(300~400)mm。

2.前轮轮罩处线束应使用镀胶线卡固定。

 

固定点间距(300~400)mm。

1.线束和管子应该分开捆扎固定,

2.顺型材捆扎横平竖直,

3.固定点间距(300~400)mm。

盒尺,目测

16

加热器线束与插接件

1.加热器所有插接件应为防水插接件,以提高电器可靠性。

2.加热器线束应避开加热器的电热塞。

3.加热器的接地线应牢固可靠。

 

1.加热器搭铁位置,不得与加热器油泵并靠在一起。

2.电器线束与油管不得捆扎在一起,必须分开走线。

3.加热器线束不能铺设在加热器的底平面,以防止线束的插头因加热器的油路泄露而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目测

17

搭铁螺栓的固定

1.要求搭铁线往大梁上、车身上固定时(包括发动机上:

如康明斯发动机留的搭铁线固定孔)必须把油漆除干净,同时使用锯齿垫圈和弹簧垫圈,使接线端子的不压线面与大梁接触,并在与大梁接触部位涂抹黄油。

2.搭铁螺栓固定在大梁侧面,当固定在大梁上翼面时尽量远离线束(距离大于50mm)。

3.发动机的搭铁线束往车身上固定时,不得借用大梁上固定镀胶支架的搭铁螺栓,必须单独固定。

4.车身所有打铁线束必须固定牢固,接触良好。

 

搭铁螺栓远离线束

(距离大于50mm)。

1.搭铁部位去除漆皮并涂抹黄油

2.搭铁线束单独固定,不得借用固定支架的螺栓。

3.螺栓下垫锥形锯齿锁止垫圈保证搭铁线束充分搭铁!

4.搭铁螺栓紧固牢固,不松动

盒尺

目测

18

发动机ECU的安装

1.发动机ECU的线束在ECU连接处距离

ECU两端100mm之内用扎带或车身线

卡固定在发动机上或专用支架上,固定

点处线束不得松动,防止因发动机的震

动而导致线束接触不良。

其余部分的固

定与底盘线束要求相同。

2.对发动机ECU附近的三通插接件和电阻插座用耐油橡胶线卡(4016-00054外层耐油橡胶线卡“20B”,4016-00055外层耐油橡胶线卡“25B”)固定,同时把三通插座和发动机线束固定在一起。

3.所有车辆上ECU电器盒竖向安装,即线束应从下向上进入电器盒,防止电器盒横向安装时进尘、进水,且进水后不易流出。

ECU两端100mm之

内用扎带或车身线

卡固定

所有车辆上ECU电器盒竖向安装,线束由下向上插接。

盒尺

目测

19

底盘装有微电子器件的焊接规范

1.尽量避免在线束附近进行焊接作业,若必须进行,必须用地板革保护线束,防止烧坏线束!

2.在装有微电子器件(如EDC处理器、ECU、ECM处理器、ABS控制盒、气囊升降控制盒、行车电子记录仪、液压风扇处理器、空调控制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