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89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0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docx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1

第五篇实验技术——第二十一章寄生虫学实验技术——第一节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

  一、病原检查

  

(一)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是诊断寄生虫病常用的方法。

要取得准确的结果,粪便必须新鲜,送检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

如检查肠内原虫滋养体,最好立即检查。

盛粪便的容器要干净,并防止污染与干燥;粪便不可混杂尿液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1.直接涂片法 用以检查蠕虫卵、原虫的包囊和滋养体。

方法简便,连续作3次涂片,可提高检出率。

  ⑴蠕虫卵检查:

滴一滴生理盐水于洁净的载玻片,用棉签棍或牙签挑取绿豆大小的粪便块,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涂片的厚度以透过涂片约可辨认书上的字迹为宜。

一般在低倍镜下检查,如用高倍镜观察,需加盖片。

应注意虫卵与粪便中异物的鉴别。

虫卵都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卵壳表面光滑整齐,具固有色泽;卵内含卵细胞或幼虫。

  ⑵原虫检查:

  1)活滋养体检查:

涂片应较薄,方法同查蠕虫卵。

气温愈接近体温,滋养体的活动愈明显。

必要时可用保温台保持温度。

  2)包囊的碘液染色检查:

直接涂片方法同上,以一滴碘液代替生理盐水。

如碘液过多,可用吸水纸从盖片边缘吸去过多的液体。

若同时需检查活滋养体,可在用生理盐水涂匀的粪滴附近滴一滴碘液,取少许粪便在碘液中涂匀,再盖上盖片(图21-1)。

涂片染色的一半查包囊;末染色的一半查活滋养体。

图21-1 原虫包囊碘液染色操作方法

碘液配方:

碘化钾4g,碘2g,蒸馏水100ml.

  3)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

目前较佳的方法为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

对于新鲜粪便或经10%福尔马林固定保存(4℃1个月内)的含卵囊粪便都可用此法染色。

染色过程是先用金胺-酚染色,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复染。

方法步骤如下:

  金胺-酚染色法:

  ①染液配制:

1g/L金胺-酚染色液(第一液):

金胺0.1g,石碳酸5.0g,蒸馏水100ml;3%盐酸酒精(第二液):

盐酸3ml,95%酒精100ml;5g/L高锰酸钾液(第三液):

高锰酸钾0.5g,蒸馏水100ml.

  ②染色步骤:

滴加第一液于晾干的粪膜上,10~15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二液,1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三液,1分钟后水洗,待干;置荧光显微镜检查。

  低倍荧光镜下,可见卵囊为一圆形小亮点,发现乳白色荧光。

高倍镜下卵囊呈乳白或略带绿色,卵囊壁为一薄层,多数卵囊周围深染,中央淡染,似环状,或深染结构偏位,有些卵囊全部为深染。

但有些标本可出现非特异的荧光颗粒,应注意鉴别。

  改良抗酸染色法:

  ①染液配制:

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第一液):

碱性复红4g, 95%酒精20ml,石炭酸8ml,蒸馏水100ml;10%硫酸溶液(第二液):

纯硫酸10ml,蒸馏水90ml(边搅拌边将硫酸徐徐倾入水中;20g/L孔雀绿液(第三液):

20g/L孔雀绿原液1ml,蒸馏水10ml.

  ②染色步骤:

滴加第一液于粪膜上,1.5~10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二液,1~10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三液,1分钟后水洗,待干;置显微镜下观察。

  经染色后,卵囊为玫瑰红色,子孢子呈月牙形,共4个。

其他非特异颗粒则染成蓝黑色,容易与卵囊区分。

  不具备荧光镜的实验室,亦可用上述方法先后染色,然后在光镜低、高倍下过筛检查,发现小红点再用油镜观察。

效果好,可提高检出速度和准确性。

  2.厚涂片透明法(改良加藤法)取约5mg(已用100目不锈钢筛除去粪渣)粪便,置于载玻片上,覆以浸透甘油-孔雀绿溶液的玻璃纸片,轻压,使粪便铺开(20×25mm)。

置于30~36℃温箱中约半小时或25℃约1小时。

待粪膜稍干,即可镜检。

  玻璃纸准备:

将玻璃纸剪成22×30mm大小的小片,浸于甘油-孔雀绿溶液(含纯甘油100ml、水100ml和3%孔雀绿1ml的水溶液)中,至少浸泡24小时,至玻璃纸呈现绿色。

  使用此法需掌握粪膜的合适厚度和透明的时间。

如粪膜厚,透明时间短,虫卵难以发现;如透明时间过长,则虫卵变形,也不易辨认。

  3.浓聚法

  ⑴沉淀法:

原虫包囊和蠕虫卵的比重大可沉集于水底,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但比重较小的钩虫卵和某些原虫包囊则效果较差。

  1)重力沉淀法:

取粪便20~30g、加水成混悬液,经金属筛(40~60孔)或2、3层湿纱布过滤,再加清水冲洗残渣;过滤粪液在容器中静置25分钟,倒去上液,重新加满清水,以后每隔15~20分钟换水一次(3~4次),直至上液清晰为止。

最后倒去上液,取沉渣作涂片镜检。

如检查包囊,换水间隔时间宜延长至约6小时换一次(图21-2)。

图21-2 粪便沉淀及毛蚴孵化法

  2)离心沉淀法:

将上述滤去粗渣的粪液离心(1500~2000rpm/min)1~2分钟,倒去上液,注入清水,再离心沉淀,如此反复沉淀3~4次,直至上液澄清为止,最后倒去上液,取沉渣镜检。

  3)汞碘醛离心(MIFC)沉淀法:

粪便1g,加适量(约10ml)汞碘醛液,充分调匀,用2层脱脂纱布过滤,再加入乙醚4ml,摇2分钟,离心(2000rpm/min)1~2分钟,即分成乙醚、粪渣、汞碘醛及沉淀物4层。

吸弃上面3层,取沉渣镜检。

  汞碘醛配制:

  ①汞醛(MF)液:

1/1000硫柳汞酊200ml,甲醛(40%)25ml,甘油50ml,蒸馏水200ml.②卢戈氏液:

碘5g,碘化钾10g,蒸馏水100ml.

  检查时取汞醛液2.35ml及5%卢戈氏液0.15ml混合备用。

但混合液在8小时后即变质,不应再用;碘液亦不这且于1周后再用。

  4)醛醚沉淀法:

置粪便1~2g于小容器内,加水10~20ml调匀,将粪便混悬液经2层纱布(或100目金属筛网)过滤,离心(2000rpm/min)2分钟;倒去上层粪液,保留沉渣,加水10ml混匀,离心2分钟;倒去上液,加10%甲醛7ml.5分钟后加乙醚3ml,塞紧管口并充分摇匀,取下管口塞,离心2分钟,即可见管内自下而上分为4层。

取管底沉渣涂片镜检。

如检查原虫包囊,可加卢戈氏液染色,加盖片镜检。

  ⑵浮聚法:

利用比重较大的液体,使原虫包囊或蠕虫卵上浮,集中于液体表面。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饱和盐水浮聚法:

此法用以检查钩虫卵效果最好。

用竹签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置于浮聚瓶(高3.5cm,直径约2cm的圆形直筒瓶)中,加入少量饱和盐水调匀,再慢慢加入饱和盐水到液面略高于瓶口,但不溢出为止。

此时在瓶口覆盖一载玻片,静置15分钟后,将载玻片提起并迅速翻转,镜检(图21-3)。

图21-3 饱和盐水浮聚法

  饱和盐水配制:

将食盐徐徐加入盛有沸水的容器内,不断搅动,直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2)硫酸锌离心浮聚法:

此法可用于检查原虫包囊,球虫卵囊和蠕虫卵。

取粪便约1g,加10~15倍的水,充分搅碎,按离心沉淀法过滤,反复离心3~4次,至水清为止,最后倒去上液,在沉渣中加入比重1.18的硫酸锌液(33%的溶液),调匀后再加硫酸锌溶液至距管口约1cm处,离心1分钟。

用金属环取表面的粪液置于载玻片上,加碘液一滴,镜检。

  3)蔗糖离心浮聚法:

此法适用于检查粪便中隐孢子虫的卵囊。

取粪便约5g,加水15~20ml,以260目尼龙袋或4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离心5~10分钟,吸弃上清液,加蔗糖溶液(蔗糖500g,蒸馏水320ml,石炭酸6.5ml)再离心,然后如同饱和盐水浮聚法,取其表液膜镜检(高倍或油镜)。

卵囊透明无色,囊壁光滑,内有一小暗点和发出淡黄色的子孢子。

隐孢子虫的卵囊在漂浮液中浮力较大,常紧贴于盖片之下,但1小时后卵囊脱水变形不易辨认,故应立即镜检。

也可用饱和硫酸锌溶液或饱和盐水替代蔗糖溶液。

  常见蠕虫卵、包囊的比重如表21-1。

表21-1 蠕虫卵及包囊的比重

虫卵或包囊

比重

华支睾吸虫卵

1.170~1.190

姜片吸虫卵

1.190

肝片形吸虫卵

1.200

日本血吸虫卵

1.200

带绦虫卵

1.140

微小膜壳绦虫卵

1.050

钩虫卵

1.055~1.080

鞭虫卵

1.150

蛲虫卵

1.105~1.115

受精蛔虫卵

1.110~1.130

未受精蛔虫卵

1.210~1.230

毛圆线虫卵

1.115~1.130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

1.060~1.070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

1.070

微小内蜒阿米巴包囊

1.065~1.070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

1.040~1.060

  4.毛蚴孵化法 依据血吸虫卵内的毛蚴在适宜温度的清水中,短时间内可孵出的特性而设计的方法,适用于星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检查。

取粪便约30g,先经重力沉淀法浓集处理,将粪便沉渣倒入三角烧瓶内,加清水(城市中需用去氯水)至瓶口,在20~30℃的条件下经4~6小时后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结果。

如见水面下有白色点状物作直线来往游动,即是毛蚴。

必要时也可用吸管将毛蚴吸出镜检。

如无毛蚴,每隔4~6小时(24小时内)观察一次。

气温高时,毛蚴可在短时间内孵出,因此在夏季要用1.2%食盐水或冰水冲洗粪便,最后一次才改用室温清水(图21-2)。

  毛蚴促孵法:

将沉淀法处理后的粪便沉渣置于三角瓶内,不加水,或将粪渣置于吸水纸上,再放在20~30℃温箱中过液。

检查时,加清水,2小时后就可见到孵出的毛蚴。

此法毛蚴孵出时间较一致,数量也较多。

  5.肛门拭子检查法 适用于在肛周产卵(蛲虫),或常在肛门附近发现虫卵(带绦虫)的虫卵检查法。

  ⑴棉签拭子法:

先将棉签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取出时挤去过多的盐水,在肛门周围擦拭,随后将棉签放入盛有饱和盐水的试管中,用力搅动,迅速提起棉签,在试管内壁挤干盐水后充去,再加饱和盐水至管口处,覆盖一载玻片,务使其接触液面,5分钟后取载玻片镜检。

也可将擦拭肛周的棉签放在盛清水的试管中,经充分浸泡,取出,在试管内壁挤去水分后弃去。

试管静置10分钟,或经离心后,倒去上液,取沉渣镜检。

  ⑵透明胶纸法:

用长约6cm,宽约2cm的透明胶纸粘擦肛门周围的皮肤,取下胶纸,将有胶面平贴玻片上,镜检。

  6.试管滤纸培养法 也称钩蚴培养法。

根据钩虫卵在适宜条件下可在短时间内孵出幼虫的原理设计的方法。

如冷开水约1ml于洁净试管内(1×10cm),将滤纸剪成与试管等宽但较试管稍长的T字型纸条,用铅笔书写受检者姓名或编号于横条部分。

取粪便约0.2~0.4g,均匀地涂抹在紧竖条纸条的上部2/3处,再将纸条插入试管,下端浸泡在水中,以粪便不接触水面为度。

在20~30℃条件下培养。

培养期间每天沿管壁补充冷开水,以保持水面位置。

3天后肉眼或放大镜检查试管底部。

钩蚴在水中常作蛇形游动,虫体透明。

如未发现钩蚴,应继续培养观察至第5天。

气温太低时可将培养管放入温水(30℃左右)中数分钟后,再行检查(图21-4)。

图21-4 钩蚴培养法

  此法亦可用于分离人体肠道内各种阿米巴滋养体及人毛滴虫滋养体,且能提高检出率。

但是,每管粪便量应为1.0g;适宜温度为25~30℃;培养时间为2~4天。

临床上为了及时报告致病原虫,可于培养48小时后镜检。

检查肠道各种原虫,仍应结合碘液涂片法以检出原虫包囊。

  7.虫卵计数法 虫卵计数用于估计人体内寄生虫的感染度,常用司徒尔(Stoll)氏法,即司氏稀释虫卵计数法(图21-5)。

图21-5  司氏虫卵计数法

图21-6 定量板

  用特制的三角烧瓶(或普通三角烧瓶),容量为65ml左右,在烧瓶的颈部相当于56和60ml处有两个刻度。

先把0.1mol/lNaOH溶液倒入瓶内至56ml处,再慢慢地加入粪便,到液面上升到60ml处,然后放进玻璃珠10余颗,用橡胶塞塞紧瓶口,充分摇动,使其成为十分均匀的混悬液。

  计数时充分摇匀,用有刻度的小吸管取0.075或0.15ml粪液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片,在低倍镜下计算全片的虫卵数。

乘以200(吸0.075ml)或100(吸0.15ml)即得每克为粪便虫卵数。

由于粪便的性状明显地影响估算结果,因此不成形的粪便的虫卵数应再乘粪便性状系数,即半成形粪便×1.5,软湿形粪便×2,粥状粪便×3,水泻形粪便×4。

  8.定量透明法 适用于各种粪便内蠕虫卵的检查及计数。

此法系应用改良聚苯乙烯作定量板(图21-6),大小为40×30×1.37mm,模孔为一长圆孔,大小为8×4mm,两端呈半圆形,所取的粪样平均为41.7mg.操作时将大小约4×4cm的100目尼龙网或金属筛网覆盖在粪便标本上,自筛网上用刮片刮取粪便,置定量板于载玻片上,用一手的两指压住定量板的两端,将刮片上的粪便填满模孔,刮去多余粪便。

掀起定量板,载玻片上留下一个长形粪样,然后在粪条上覆盖含甘油-孔雀绿溶液的大小约为5.0~2.6cm的玻璃纸条,展平后加压,使玻璃纸下的粪便铺成长椭圆形。

经1~2小时粪便透明后置镜下计数。

将所得虫卵数×24,再乘上述粪便性状系数,即为每克粪便虫卵数(eggs per gram,EPG)。

常见蠕虫的每条雌虫每天排卵数如表21-2.

表21-2 各种蠕虫每条雌虫每日排卵数

虫名

产卵数/日/条(平均数)

华支睾吸虫

1600~4000(2400)

姜片虫

15000~48000(25000)

卫氏并殖吸虫

10000~20000

日本血吸虫

1000~3500

猪带绦虫

30000~50000/孕节

牛带绦虫

97000~124000/孕节

十二指肠钩虫

10000~30000(24000)

美洲钩虫

5000~10000(9000)

蛔虫

234000~245000(240000)

鞭虫

1000~7000(2000)

  9.淘虫检查法 为考核驱虫疗效,常需从粪便中淘取蠕虫进行鉴定与计数。

取患者服药后24~72小时的全部粪便,加水搅拌,用筛(40目)或纱布滤出粪渣,经水反复冲洗后,倒在盛有清水的大型玻皿内。

检查混杂在粪渣中的虫体时,应在玻皿下衬以黑纸。

  10.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绦虫节片用清水洗净,置于两载玻片之间,轻轻压平,对光观察内部结构,并根据子宫分支情况鉴定虫种。

也可用注射器从孕节后端正中部插入子宫内徐徐注射炭素墨汁或卡红,待子宫分支显现后计数。

  卡红染液配制:

钾明矾饱和液100ml,卡红3g,冰醛酸10ml.混合液置于37℃温箱内过夜,过滤后即可应用。

  

(二)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诊断疟疾、丝虫病的基本方法。

涂制血膜用的载玻片用前需经洗涤液处理,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在95%酒精中浸泡,擦干或烤干后使用。

  洗涤液配制: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液为铬酸洗液,含工业浓硫酸100ml,重铬酸钾80g,水1000ml.先用冷水将重铬酸钾溶化,然后徐徐加入浓硫酸,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1.检查疟原虫

  ⑴取血与涂片:

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待干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着耳垂下方,并使耳垂下侧方皮肤绷紧,右手持取血针、刺破皮肤,挤出血滴。

薄、厚血膜可涂制在同一张玻片上(图21-7)。

图21-7 薄厚血膜制作步骤

  1)薄血膜制片:

在载玻片1/3与2/3交界处蘸血一小滴,以一端缘光滑的载片为推片,将推片的一端置于血滴之前,待血液沿推片端缘扩散后,自右向左推成薄血膜。

操作时两载片间的角度为30~45℃,推动速度适宜。

理想的薄血膜,应是一层均匀分布的血细胞,血细胞间无空隙且涂血膜末端呈扫帚状。

  2)厚血膜制片:

载玻片的另一端(右)1/3处蘸血一小滴(约10mm3),以推片的一角,将血滴自内向外作螺旋形摊开,使之成为直径约0.8~1cm,厚薄均匀的厚血膜。

厚血膜为多层血细胞的重叠,约等于20倍薄血膜的厚度。

  ⑵固定与染色:

血片必须充分晾干,否则染色时容易脱落。

固定时用小玻棒蘸甲醇或无水酒精在薄血膜上轻轻抹过。

如薄、厚血膜在同一玻片上,须注意切勿将固定液带到厚血膜上,因厚血膜固定之前必须先进行溶血。

可用滴管滴水于厚血膜上,待血膜呈灰白色时,将水倒去,晾干。

在稀释各种染液和冲洗血膜时,如用缓冲液则染色效果更佳。

缓冲液的配制如下:

  磷酸氢二钠液:

磷酸氢二钠(Na2HPO4)无水0.464g或Na2HPO4.2H2O11.867g或Na2HPO4.7H2O17.872g或Na2HPO4.2H2O23.877g,蒸馏水1000ml.

  M/15磷酸二氢钾液:

磷酸二氢钾(Na2HPO4)9.073g,蒸馏水1000ml.

  使用时将上述原液按下页表配成不同的pH缓冲液:

pH

M/15KH2PO4(ml)

M/15Na2HPO4(ml)

蒸馏水(ml)

6.8

4.9

5.1

90

7.0

6.3

3.7

90

7.2

7.3

2.7

90

  染色时临时配成pH7.0或7.2的缓冲液。

  常用的染色剂有姬氏染剂(Giemsa‘s stain)、瑞氏染剂(Wright’s stain)。

  1)Giemsa染色法:

此法染色效果良好,血膜褪色较慢,保存时间较久,但染色需时较长。

  染液配制:

姬氏染剂粉1g,甲醇50ml,纯甘油50ml.将姬氏染粉置于研钵中(最好用玛瑙研钵),加小量甘油充分研磨,加甘油再磨,直至50ml甘油加完为止,倒入棕色玻瓶中。

然后分几次用少量甲醇冲洗钵中的甘油染粉,倒入玻瓶,直至50ml甲醇用完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置65℃温箱内24小时或室温内一周过滤。

  染色方法:

用pH7.0~7.2的缓冲液,将姬氏液稀释;比例约为15~20份缓冲液加1份姬氏染液。

用蜡笔划出染色范围,将稀释的姬氏染液滴于已固定的薄、厚血膜上,染色半小时(室温),再用上述缓冲液冲洗。

血片晾干后镜检。

  2)快速姬色染色法:

姬氏染液1ml,加缓冲液5ml,如前法染色5分钟后用缓冲液冲洗,晾干后镜检。

  3)Wright染色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临床诊断,但甲醇蒸发甚快,掌握不当时易在血片上发生染液沉淀,并较易褪色,保存时间不长。

多用于临时性检验。

  染液配制:

瑞氏染剂粉0.1~0.5g,甲醇97ml,甘油3ml.将瑞氏染剂加入甘油中充分研磨,然后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后倒入瓶内,再分几次用甲醇冲洗研钵中的甘油溶液,倒入瓶内,直至用完为止,摇匀,24小时后过滤待用。

一般1、2周后再过滤。

  染色方法:

瑞氏染液含甲醇,薄血膜不需先固定;而厚血膜则需先经溶血,待血膜干后才能染色。

染色前先将溶过血的厚血膜和薄血膜一起用蜡笔划好染色范围,以防滴加染液时四溢。

滴染液使覆盖全部厚、薄血膜上,30秒至1分钟后用滴管加等量的蒸馏水,轻轻摇动载玻片,使蒸馏水和染液混合均匀,此时出现一层灿铜色浮膜(染色),3~5分钟后用水缓慢地从玻片一端冲洗(注意勿先倒去染液或直对血膜冲洗),晾干后镜检。

  2.检查微丝蚴

  ⑴新鲜血片检查:

晚间9时至次晨2时取血1滴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蛇形游动的幼虫后,仍须作染色检查,以确定虫种。

  ⑵厚血膜检查:

厚血膜的制作、溶血、固定与姬氏液染色同疟原虫。

但需取血3滴,也可用Delafieid苏木素染色法染色。

该染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苏木素1g溶于纯酒精或95%酒精10ml中,加饱和硫酸铝铵(8%~10%)100ml,倒入棕色瓶中,瓶口用两层纱布扎紧,在阳光下氧化2~4周,过滤,加甘油25ml和甲醇25ml,用时稀释10倍左右。

  已溶血、固定的厚血膜在德氏苏木素液内染10~15分钟,在1%酸酒精中分色1~2分钟,蒸馏水洗涤1~5分钟,至血膜呈蓝色,再用1%伊红染色0.5~1分钟,以水洗涤2~5分钟,晾干后镜检。

  ⑶活微丝蚴浓集法:

在离心管内装蒸馏水半管,加血液10~12滴,再加生理盐水混匀,离心沉淀3分钟,取沉渣检查。

或取静脉血1ml,置于盛有3.8%枸橼酸钠0.1ml的试管中,摇匀,加水9ml,俟红细胞溶化后,离心(3000rpm/min)2分钟,倒去上液,加水再离心,取沉渣镜检。

  (三)排泄物与分泌物等的检查

  1.痰液 痰中可能查见肺吸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棘球蚴的原头蚴、粪类圆线虫幼虫、蛔蚴、钩蚴、尘螨等;卡氏肺孢子虫的包囊也可出现于痰中,但检出率很低。

  ⑴肺吸虫卵检查:

可先用直接涂片法检查,如为阴性,改用浓集法集卵,以提高检出率。

  直接涂片法:

在洁净载玻片上先加1~2滴生理盐水,挑取痰液少许,最好选带铁锈色的痰,涂成痰膜,加盖片镜检。

如未发现肺吸虫卵,但见有夏科-雷登晶体,提示可能是肺吸虫患者,多次涂片检查为阴性者,可改用浓集法。

  浓集法:

收集24小时痰液,置于玻璃杯中,加入等量10%NaOH溶液,用玻棒搅匀后,放入37℃温箱内,数后痰液消化成稀液状。

分装于数个离心管内,以1500rpm/min离心5~10分钟,充去上清液,取沉渣滴涂片检查。

  ⑵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检查:

取新鲜痰液作涂片。

天冷时应注意镜台载玻片保温。

高倍镜观察。

如为阿米巴滋养体,可见其伸出伪足并作定向运动。

  ⑶上述其他的蠕虫幼虫及螨类等宜用浓集法检查。

  2.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用十二指肠引流管抽取十二指肠液及胆汁,以直接涂片法镜检;也可经离心浓集后,吸取沉渣镜检。

可检查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华支睾吸虫卵、肝片形吸血卵和布氏姜片虫卵等;急性阿米巴肝脓肿患者偶在胆汁中发现大滋养体。

  检查方法:

可将各部分十二指肠引流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片后直接镜检。

为提高寄生虫检出率,常将各部分引流加生理盐水稀释搅抖后,分装离心管,以2000rpm/min,离心5~10分钟,吸取沉渣涂片镜检。

如引流液过于粘稠,应先加10%NaOH消化后再离心。

引流中的贾第虫滋养体常附着在粘液小块上,或虫体聚集成絮片状物。

肝片形吸虫卵与姜片虫卵不易鉴别,但前者可出现于胆汁;而后者只见于十二指肠液中。

  3.尿 一般先离心,后取沉渣镜检。

但乳糜尿需加等量乙醚,用力振荡,使脂肪溶于乙醚。

然后吸去脂肪层,离心,取沉渣镜检。

  4.鞘膜积液 主要检查班氏微丝蚴。

阴囊皮肤经碘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鞘膜积液作直接涂片检查,也可加适量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取沉渣镜检。

  5.阴道分泌物 检查阴道毛滴虫。

  直接涂片法:

用消毒棉签在受检查者阴道后穹窿、子宫颈及阴道壁上取分泌物,然后在有1~2滴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作涂片镜检,可发现活动的虫体。

天气寒冷时,应注意保温。

  悬滴法:

取阴道分泌物置于周缘涂抹一薄层凡士林盖片上的生理盐水中,翻转盖片小心覆盖在具凹孔的载玻片上,稍加压使两片粘合,液滴悬于盖片下面,镜检。

  (四)其它器官组织检查

  1.骨髓穿刺 主要检查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一般常作髂骨穿刺,患者侧卧,露出髂骨部位。

视年龄大小,选用17~20号带有针芯的干燥无菌穿刺针,从髂骨前上刺后约1cm处刺入皮下,当针尖触及骨面时,再慢慢地钻入骨内约0.5~1.0cm,即可拔出针芯,接上2ml的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液。

取少许骨髓液作涂片;甲醇固定,同薄血膜染色法染色,油镜检。

  2.淋巴结穿刺

  ⑴利什曼原虫:

检出率低于骨髓穿刺,但方法简便、安全,且患者经治疗后,淋巴结内原虫消失较慢,故仍有一定价值。

一般选腹股沟部,先将局部皮肤消毒,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较大的淋结,右手取干燥无菌的6号针头刺入淋巴结,此时淋巴结组织液自能进入针内。

稍待片刻,拔出针头,将针头内少量的淋巴结组织液注于载玻片上,作涂片染色检查。

也可用摘除的淋巴结的切面做涂片,染色后镜检。

  ⑵丝虫成虫:

可用注射器从可疑的淋巴结节中抽取成虫,或剖检摘除的结节寻找成虫,也可作病理组织切片检查。

  3.肌肉活检

  ⑴旋毛虫幼虫:

用外科手术从患者的腓肠肌或肱或股二头肌取米粒大小的肌肉一块,置于载玻片上,加50%甘油滴,盖上另一载玻片,均匀用力压紧,低倍镜下观察。

取下肌肉须立即检查,否则幼虫变得模糊,不易检查。

  ⑵猪囊尾蚴:

摘取肌肉内的结节,剥除外层纤维被膜,在2张载玻片间压平、镜检。

也可经组织固定后作切片染色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