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834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报告.doc

课程设计资料标签

资料编号:

题目工厂各车间位置布置-物流分析

姓名XXXX学号XXXXXX专业XXXXXXX

指导教师xxx成绩:

资料清单

序号

名称

件数

页数

备注

1

课程设计报告

1

9

2

3

4

5

--------------------------------------------------------------------------注意事项:

1、存档内容请在相应位置填上件数、份数,保存在档案盒内。

每盒放3-5名学生资料,每份按序号归档,如果其中某项已装订于论文正本内,则不按以上顺序归档。

各专业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保存内容。

2、所有资料必须保存三年。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装订格式可参照毕业设计论文装订规范要求。

3、资料由学院资料室统一编号。

编号规则是:

年度—资料类别代码·学院代码·学期代码—顺序号,顺序号由四位数字组成(参照《西安理工大学实践教学资料整理归档要求》)。

4、各院、系应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一个月内按照规范进行资料归档。

5、特殊情况请在备注中注明,并把相关资料归档,应有当事人和负责人签名。

物流管理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工厂各车间位置布置—物流分析

专业XXXXXXX

班级XXXXXX

学生XXXXX

指导教师XXXX

2009年秋季学期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 4

2课程设计要求 4

3背景资料 5

4物流分析 5

4.1车间之间的物流从至表 6

4.2物流强度等级划分表 6

4.3物流强度汇总表 7

4.4综合接近程度排序 7

4.5物流相关图 8

5总结 8

参考文献 9

1课程设计的目的

此课程设计是为配合《物流管理》课堂教学,深刻理解设施布置理论和方法的一个辅助教学环节。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进行物流分析、非物流分析、布置设计的能力以及绘图技能和分工协作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为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计要求

1.对拟进行布置设计的设施进行深入分析,充分理解设计要求,明确任务。

2.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在共同分析、讨论布置设计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明确分工,确定每人完成的任务及进度。

3.综合运用《物流管理》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设计的具体问题,查阅相关文献,仔细计算,全面分析,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4.课程设计完成后,按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论述充分、文字通顺、图纸图表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3背景资料

某加工厂主要由5个加工车间组成,分别是车床车间、铣床车间、刨床车间、磨床车间和总装车间,各车间面积需求如表3-1所示。

该工厂主要加工3种产品,各产品在各部门的加工顺序及产量如表3-2所示。

试为该工厂布置各部门的位置。

表3-1部门面积表

部门

车床车间

铣床车间

刨床车间

磨床车间

总装车间

面积(m2)

20

40

40

60

20

表3-2产品加工顺序及产量表

产品

加工顺序

日产量

单件质量

1

D1→D2→D5

20

2

2

D1→D2→D4→D5

50

1

3

D1→D3→D2→D5

30

0.5

4物流分析

物流分析的基础是生产路线,物流分析包括确定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必要的工序之间移动的最有效顺序及其移动的强度和数量。

对于生产系统,工艺过程主要是物料流动,这是作业单位物流分析就成为布置设计的核心。

物流分析的方法随着生产产品的产量和品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只有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系统采用“工艺过程图”来进行物流分析,对于产品很多的生产系统采用“从至表”进行物流分析。

4.1车间之间的物流从至表

表4.1车间之间的物流从至表

D1

D2

D3

D4

D5

D1

90

15

D2

50

55

D3

15

D4

50

D5

4.2物流强度等级划分表

表4-2物流强度等级划分表

物流强度等级

符号

物流路线

比例%

承担物流量

比例%

超高物流强度

A

10

40

特高物流强度

E

20

30

较大物流强度

I

30

20

一般物流强度

O

40

10

可忽略不计

U

根据表4-2,我们按物流量把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强度等级划分如表4-3所示:

表4-3物流强度等级划分表

物流量值得范围

物流强度等级

60~90

A

30~60

E

0~30

I

其他

O

4.3物流强度汇总表

物流强度汇总表,如表4-4所示:

表4-4物流强度汇总表

序号

作业单位对

物流强度

物流强度等级

1

D1-D2

90

A

2

D1-D3

15

I

3

D2-D4

50

E

4

D2-D5

55

E

5

D3-D2

15

I

6

D4-D5

50

E

4.4综合接近程度排序

某一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是指该作业单位和其它所有作业单位之间量化后的关系密级和总和,这个值的高低,反映了该作业单位在布置图上是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还是边缘位置。

根据以上分析,现计算该工厂5个区域的综合接近程度并排序,如表4-5所示:

表4-5各工厂位置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

序号

1

2

3

4

5

综合接近程度

1

8

2

12

3

6

4

8

5

8

综合接近程度

8

12

6

8

8

-

排序

4.5物流相关图

对本工厂的5个作业单位(Si,i=1,2,…,5)进行物流分析后,

各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如图4-1所示:

II

I

A

O

E

E

O

O

E

O

车床车间

1

2

3

4

5

铣床车间

刨床车间

磨床车间

总装车间

图4-1物流相关图

5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不但提高了我们进行物流分析、非物流分析、综合关系分析、布置设计的能力以及绘图技能。

而且通过物流课程设计,学会应用物流手段进行物流方案的优化布置与物流设施的分析。

通过物流课程的学习与课程设计,让我们把理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是对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种检验与实例分析物流规划的一次尝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实践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立千.《设施规划与物流中心设计》.第1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9~40.

[2]朱耀祥.《设施规划与物流》.第1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02月.

[3]吴清一.《物流管理》.第2版.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12月:

209~230.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