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842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doc

2012年中央电大“村干班”乡村社会学、土地利用规划、实用管理基础、乡镇行政管理总复习资料

9

乡村社会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乡村社会学

1.社会学的概念、特点;乡村社会学的概念:

P1

2.农民、农业、农村的联系与区别:

P1-2(①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简答题)

3.乡村社会学与农业社会学的区别:

P2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P3

5.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P4

6.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农村、农业、城市’学科的关系:

P4-6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P6

第二节:

中国的乡村社会学

8.中国共产党乡村研究的主要社会学成果:

P10(①乡村建设运动:

名词解释)

9.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P10-12

第二章:

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第一节:

乡村社会

1.乡村社会的概念、特点:

P16-17

2.文化的特征:

P18

3.社会结构的概念:

P18(广义和狭义)

4.乡村社会的结构:

P18-20(①乡村的经济结构;②乡村的政治结构;③乡村的社会关系结构)

第二节:

乡村居民

5.乡村人口的含义:

P20

6.乡村居民的涵义、构成:

P20-21

7.乡村社会成员的含义:

P21

8.乡村社会成员与乡村居民概念区别:

P21-22

9.我国传统农民的特征及其变化:

P22-23

10.当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特征:

P23

第三节:

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11.个人社会化的含义(①基本社会化;②继续社会化)、必要性、主要内容:

P24-27(②基本社会化:

名词解释)(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简答题)

12.乡村居民社会化的历程与特点:

P27-28

第三章:

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

乡村社会群体

13.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

P32-33(③社会群体:

名词解释)

14.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特征、功能:

P33-34

第二节:

乡村家庭

15.家庭的含义、特点:

P35

16.乡村家庭结构与类型:

P35-36

17.乡村家庭的特点、功能、发展趋势‘小型化、外延化、权威化、两重化、现实化、层次化、扩大化、效率化’:

P36-40

第三节:

乡村家庭与邻里

18.家族的含义、特点、功能:

P40-42

19.家族在文化的整合与传递中同时具有消极作用:

P42-43

20.邻里的涵义、特点、功能:

P43-44

第四章:

乡村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构成要素:

P47-48(③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简答题)

2.社会组织的管理:

P48-50(①家长制;②泰罗制;③法约尔的管理理论;④韦伯的科层制理论;⑤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④家长制:

名词解释)

3.乡村社会组织的涵义、基本类型:

P50-52

第二节:

乡村经济组织

4.我国乡村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P52-54(①发展互助组;②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③合作化高潮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的普遍化;④建立人民公社)

5.改革开发历来乡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突出问题:

P54-55(①经济联合社或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工商公司的主要特征;②乡镇企业组织异军突起)

第三节:

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6.乡镇党委的主要职责:

P55

7.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

P55

8.乡镇政权组织体系的突出特点:

P56

9.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

P57

10.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责:

P57-58

11.村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及其发展中的问题:

P58-

第五章:

乡村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1.社区的涵义、基本特征、构成要素:

P62-65

2.社区与社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P65-66

第二节:

乡村社区

3.乡村社区的涵义、显著特征:

P66-68

4.乡村社区的主要类型:

P69-70(①村落;②集镇)

第三节:

乡村城镇化

5.乡村城镇化的含义、进程和必然性:

P71-72

6.我国乡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和实现途径:

P73-75(联系我国现实,深入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论述题)

第六章:

乡村生活方式

第一节:

生活方式概述

1.生活方式的涵义、构成要素:

P78-80

2.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P80-81(①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②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生活方式;③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④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影响生活方式)(④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简答题)

第二节:

乡村生活方式的状况和特点

3.乡村劳动方式的特点:

P82-83

4.乡村的消费方式的主要特点:

P83-84

5.乡村的婚姻、丧葬和娱乐方式:

P84-85

第三节:

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主要途径

6.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涵义、特征、主要途径:

P86-89(⑤恩格尔系数:

名词解释)

第七章:

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涵义、标准、方法:

P92-94

2.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P94-95(水平分化、垂直分化)

3.社会流动的涵义、功能:

P95-96(①社会流动:

名词解释)

第二节:

乡村社会分层

4.中国乡村的阶级结构:

P96-98(①旧中国乡村的阶级结构;②集体化以来乡村阶级结构的变化)

5.当代乡村社会的分化:

P98-99

6.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

P99-100

第三节:

乡村社会流动

7.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特点:

P101-103(①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简答题)

8.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P103-104

9.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P104-105

第八章:

乡村社会问题

第一节:

乡村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

P108-109(②社会问题:

名词解释)

2.乡村社会问题的涵义、特点:

P109

3.乡村社会问题的一般成因:

P109-110

4.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P110-111

第二节:

乡村人口与教育问题

5.人口问题的含义:

P112

6.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现状与特点:

P112

7.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成因:

P113

8.解决乡村人口问题的对策:

P113-114

9.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现状:

P114

10.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P115

第三节:

乡村贫困、生态及社会治安问题

11.贫困的涵义:

P115

1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主要区别:

P116

13.我国乡村贫困问题的现状:

P116

14.贫困问题的成因:

P116

15.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P117

16.生态环境问题的涵义:

P117

17.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P118(②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员及解决的办法:

简答题)

18.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P118

19.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P119

20.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产生成因、解决途径:

P119-121

第九章:

乡村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涵义、主要特征、功能:

P124-127

第二节:

乡村社会控制的手段

2.政权、法律、制度的社会控制作用:

P127-130(③道德的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简答题)

3.道德、习俗、舆论、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

P130-133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越轨行为及控制

4.越轨行为的涵义:

P134(③越轨行为:

名词解释)

5.我国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

P134-136

6.我国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和控制途径:

P136

第十章:

农村社会保障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功能

1.社会保障的涵义、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功能:

P140-144(④社会保险:

名词解释)(④社会保障的功能:

简答题)

第二节:

农村社会保障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任务产生的背景:

P145-146(①改革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②改革以来社会变迁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要求)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P146-150(①养老;②医疗保障;③社会救济)

4.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状况:

P150-151(①家庭养老与老人的自我保障;②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与重建)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P152-153

6.当前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努力:

P153-156(①发展经济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③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方向)

第十一章:

乡村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主要动因:

P159-162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

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P162-164(⑤社会现代化:

名词解释)

3.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P164-165(①社会趋同论;②依附理论)(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评述依附理论:

论述题)

4.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P166-16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方面)

第三节:

我国乡村现代化

5.我国乡村现代化的进程、特点、经验、教训、迫切任务、支持条件:

P167-170

土地利用规划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地的概念(①经济学;②农学;③地学;④生态学;⑤工程技术):

P1-2

2.土地作为特殊商品的原因:

P1

3.土地与(①土地资源;②国土;③土壤)的概念区别:

P2-3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特性与功能

4.土地资源的特性:

P4-6(①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②再生性资源含义;③非再生性资源的含义;④外部性的含义)(①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

作业一)

5.土地资源的功能(①植物生产功能;②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③土地的生态功能“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P6-7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6.土地利用的含义、实质、途径:

P8

7.土地保护:

P8-10(②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作业一)

8.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

P10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特性、任务、内容:

P11-13(③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特性;④内容:

作业一)

第五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历史回顾与展望

10.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展望:

P14-15

11.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P14(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③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12.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的做法:

P15

第一章:

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热量条件与土地利用

1.太阳辐射强度:

P17-18(①太阳直接辐射强度;②天空散射辐射强度;③太阳总辐射强度;④太阳辐射总量)

2.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

P18-22(①生理辐射;②太阳辐射强度与作物的生长发育;③太阳辐射时间长短与作物的生长发育)(⑤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作业一)

3.温度与植物生长:

P22-30(①气温;②地面辐射平衡“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地面辐射。

”;③土壤的冻结与解冻;④温度与作物“三基点温度、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农业指标温度、农耕期、作物生长期、生长活跃期、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温度与气候带)

第二节:

水分条件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4.降水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P31-32(①降水量、②降水强度、③降水距平、④降水变率)

5.蒸发与蒸腾:

P32-33(①水面蒸发‘速度’、②土壤蒸发、③植物蒸腾、④农田总蒸发)(⑦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作用一)

6.水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关系:

P34-36(①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②水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城市水资源的特点、城市给水水源种类、城市给水水源选择、城市水资源利用不当的危害、水资源保护与城市规划)

7.地表水与土地利用与管理:

P36(①河流;②湖泊与水库;③冰川与积雪)

8.地下水与土地利用管理:

P37-38(①地下水类型及其特点“上层滞水‘气带水或土壤水’、潜水‘水层厚度’、承压水‘无压层间水’”;②影响地下水的因素。

9.水资源的三要素与土地利用管理:

P38-39

第三节:

风与土地利用

10.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P40(①风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作用;②大风及风沙对作物的危害;③防御风沙害的措施和对策)

11.风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P40-42

第四节:

地质条件与土地利用

1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P42-43(①超基性岩性‘橄榄岩-苦橄岩类’;②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③中性岩类;④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⑤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13.沉积岩:

P44-47(①砾岩类;②砂岩类‘石英、长石、岩屑’;③粉砂岩;④泥质岩类‘黏土、泥岩和页岩’;⑤碳酸盐岩类)

14.变质岩:

P47-48(①板岩;②千枚岩;③片岩;④片麻岩;⑤石英岩;⑥大理岩)

15.岩石矿物风华残积物的土地特性:

P48-49

16.沉积物与土地特性:

P49

第五节:

地形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17.地形要素与土地特性:

P50-52(①海拔高度;②坡度;③坡向)

18.地貌类型与土地特性:

P53-54(①山地丘陵区;②平原‘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⑥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作业一)

第六节:

土壤性质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19.土壤质地与土地利用管理:

P55-60(①土壤质地的含义、分类;②不同土壤质地的农业生产性质‘砂质土类、粘质土类、壤质土类’;③不良质地土壤的农业利用与改良;④几种软土地基及工程处理措施‘沙土地基、软土地基、沼泽淤泥地基、膨胀土地基’)(⑧影响土地特性的土壤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作业一)

20.土壤构型与土地利用管理:

P60-62(①形成土壤剖面层次性的原因;②评价土壤质地好坏应注意的问题)

21.土壤可溶盐含量和ph值与土地利用管理:

P63-68(①土壤中可溶盐对作物的危害;土壤ph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与土地利用管理:

P64-68(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来源及其组成;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③土壤养分的作用)

第七节:

中国土地的地域分布规律

23.土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P68(①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②土地的经向地带性规律;③土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24.中国土地的自然组成要素的分布规律:

P69-71

25.中国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P71-72

26.土地利用类型:

P72-75

第二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内容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性质、内容:

P77-82(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含义、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作业二)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

P83-85(①组织与技术准备阶段;②编制规划阶段;③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③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数据:

作业二)

3.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P85-86(④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作业二)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手段:

P87

5.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执行:

P87-89(①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订)(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

作业二)

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

P89-93(①基本农田的概念;②耕地的定义;③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④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⑥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

作业二)(⑦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作业二)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

P93-95(①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内容;②土地用途管制、核心工作主要体现)

第四节: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几个专题

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P95-97(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含义、内容;②八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③土里利用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②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内容:

作业二)

9.土地评价:

P98-105(①土地评价的目的;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含义、原则;③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内容;④土地经济评价指标;⑤土地资源质量的概念、特性、构成因素、衡量标准)

10.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原理、影响因素:

P102

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主要目的、原则:

P105(⑧农田地分等定级含义、原因、原则:

作业二)

12.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

P105-106(①预测的概念;②预测方法的类型)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P107-109(①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②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③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第五节: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14.县级土里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P110

15.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

P110-111(①组织准备;②收集资料)

16.土地供需分析:

P112-113(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需求预测;③土地供给分析;④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P113-117(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②土地利用调整次序;③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和方法;④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⑤确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⑥拟定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方案;⑦拟定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18.土地利用分区:

P118-122(①分区的步骤与方案;②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利用分区类型;③制定分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划)

19.供选方案的拟订与规划协调:

P122-123(可行性论证)

20.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P123

21.规划成果:

P124-125(①县级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附件’;②成果评审的要求)

第三章:

农用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节:

耕地利用规划

1.耕地利用规划的意义、基本思路‘山、水、田、林、路’:

P128-129(①耕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

作业三)

2.耕地利用单位(田块)的规划:

P129-131(①耕地利用单位的概念、设计;②确定田块方向应考虑的要求;③田块的大小和形状)

3.田间工程的规划设计:

P132-137(①田间渠系规划的要求;②固定灌排渠道的组合形式;③临时渠道(毛渠)的布置形式;④井灌区机井布局‘井数、井距、井位’;⑤暗渠规划与节水灌溉;⑥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解决的问题;⑦农村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原则;⑧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②防护林带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三)

4.田块的利用组织:

P137-139(①轮作区组织形式;②田块组织形式;③一些适应分户经营体制的耕地组织形式)

5.耕地规划的设计程序与方案评价:

P138-139

第二节:

果园用地规划设计

6.果园用地选择:

P139-140(①适地适树的概念;②达到适地适树目的的途径;③果园用地选择的基本条件)

7.果园规划的内容:

P140(③果园规划的内容:

作业三)

8.树种选择的原则:

P140

9.果园耕作小区规划的原则、内容:

P141-142

10.果园用地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P143(①果园防护林网;②果园内道路网;③果园水源及灌、排渠系规划;④果园区附属设施的配置)(③果园用地田间工程规划的内容:

作业三)

第三节:

牧草地利用规划

10.牧草地规划管理的策略:

P144-146(④牧草地规划管理的策略:

作业三)

11.季节牧场划分的基本依据:

P146

12.畜群放牧地段的配置:

P147-148(①畜群放牧地段面积的确定;②畜群放牧地段的配置)

13.轮牧小区的设计:

P148-152(①轮牧周期的含义;②放牧频率的含义;③轮牧小区面积的含义;④轮牧小区的形状与规格;⑤轮牧小区的划分与布局;⑥轮牧小区的放牧组织)

14.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的配置:

P152-153

15.割草地规划:

P153-154(①轮割区的划分;②贮草场的设置)

16.牧草地综合利用和改良规划:

P155-157(①围建草库伦规划;②林网草田轮作制规划;③人工草地的建立)

第四节:

水产养殖用地规划

17.人工鱼塘的规划设计:

P157-159(①鱼塘场地选择的要求;②鱼塘规格的内容‘形状、大小、深浅’;③鱼塘布局原则;④鱼塘设计)

18.天然水域的利用规划:

P159-160

19.基塘生态系统的优越性:

P160-161

第四章:

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

第一节:

山地丘陵区土地开发规划

1.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特点:

P163-164(⑤山地丘陵的特点:

作业三)

2.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P164

3.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规划设计:

P164-168(①水土保持林的布局‘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②水源防护林的布局‘库岸造林、沟道造林、坝坡造林’;③护堤护岸林的布局‘护堤林、护岸林’)(⑤山地的水土保持措施:

作业三)

4.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

P168-172(①治坡工程设施布局‘梯田总类、梯田作用、梯田规划’;②治沟工程设施布局‘谷坊、小水库、淤地坝;③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布局‘蓄水池、水窖、水窑、防洪沟’)

5.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

P173-174

第二节:

风沙地区的土地开发保护规划

6.风沙地形成‘悬移、跃移、推移’、风沙地特点:

P174-175

7.风沙地治理的生物措施规划:

P176-177(①防护林体系、②防风固沙林、③护村林带)

8.风沙地治理的工程措施规划:

P177

9.风沙地的水土管理规划:

P178

10.风沙地开发战略规划:

P178-179

第三节:

湿地开发规划

11.沼泽地的开发规划:

P179-185(①沼泽地的成因和特性;②沼泽地低产原因;③沼泽地的农业开发治理措施)

12.滩涂的开发规划:

P185(①滩涂的类型;②滩涂的性质;③滩涂的开发利用规划)(⑥沼泽地或滩涂的特点、综合利用方向:

作业三)

第四节:

盐碱地开发规划

13.盐土的开发规划:

P187-196(①影响盐土形成的因素;②盐土的类型;③盐土的特性;④土壤盐渍化对植物的危害;⑤盐土开发利用原则;⑥盐土改良的水利工程规划;⑦盐土改良利用的生物措施规划;⑧农业耕作措施改良)(⑦盐碱土的特性:

作业三)

14.碱土的开发规划:

P197-198(①碱土的形成;②碱土的特性;③碱土危害植物的原理;④碱土的改良利用规划)(⑦综合改良措施:

作业三)

第五节:

废弃土地的复垦

15.土地复垦的概念:

P198

16.废弃地的类型:

P199

17.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

P199(⑧废弃地复垦的内容:

作业三)

18.土地复垦规划的程序:

P200

19.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

P200(⑧废弃地复垦的原则:

作业三)

20.土地复垦技术:

P201-202

实用管理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概念、性质:

P1-2

2.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P3-4(①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②外部环境的特征;③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的基本职能:

P5-6(计划;决策;组织;人事;领导;激励;控制;协调)

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P9-19(①古典管理理论;②行为科学理论;③现代管理理论;④管理理论新发展)

5.古典管理理论:

P9-12(①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6.行为科学理论:

P12-14(①梅奥及霍桑实验;②人际关系学说;③行为科学理论)

7.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