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09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地理备考知识点之六《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

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

地质情况;地貌:

地形、地貌等

生物:

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

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

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

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

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答案】

(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③动物残体④游离氧⑤水分⑥氧气(02)⑦二氧化碳(CO2)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

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

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

(2)请完成该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3)每合成1克C6H12O6要消耗2821焦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源是

(4)该作用造成以下哪些结果?

()

A.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B.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C.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D.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

(5)微生物对有机质具有,导致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称为循环。

【答案】

(1)光合

(2)6CO2+6H2O

C6H12O6+6O2(3)太阳辐射(4)ABCD(5)分解生物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绿色植物及其作用的理解程度,因此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如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1)内因:

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2)外因:

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过程:

水土流失。

(4)结果:

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5)结论: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7、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的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概念:

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

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

例如:

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温带荒漠带(自然带)

例如:

[例题3]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答案】B

【解析】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

分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

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和物质循环。

另一种是各组成元素间所进行的能量交换。

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8、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案例:

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典型,以非洲大陆最典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以水分为基础。

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案例:

中纬度地区显著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例题4]读模式图,回答: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

(2)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陆地自然

带在低纬度的排序是(可填数码)

在高纬度的排序是(可填数码)。

(3)自然带⑧、⑨、⑩的分布属于的

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由于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带、带、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4)①自然带在大陆东部可以延伸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5)③自然带在赤道以南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沿岸的影响。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

荒漠带

(2)①②③④⑤

(3)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洋水汽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森林草原荒漠中

(4)大陆东部受暖流的影响,且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⑸寒流

【解析】变式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重点和难点知识。

联系世界气候等知识,记住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再结合变式图,分析成因、综合分布规律,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分布。

案例:

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珠穆朗玛峰。

垂直带谱规律:

①垂直自然带同赤道向两极出现的水平自然带类似。

②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海拔高度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③垂直带谱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自然带一致。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例题5]读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l)图中①自然带是带,在50°N的高山上该自然带开始出现的高度约为米。

(2)图中③自然带是带,该自然带内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3)⑤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4)从水平方向看,该图表现的是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而形成的。

答案:

(1)寒带苔原;3000米

(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3)亚马孙平原(4)由赤道到两极;热量

9、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

1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1)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2)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从山麓向山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基带的判断:

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同纬度的地带性自然带相同。

(3)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判断: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高度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自然带谱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可能就越多。

(4)自然带的海拔高度:

影响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是山体所在纬度和坡向。

纬度低,则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纬度高,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同一山体,阳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阴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5)雪线高低的判断:

影响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坡向、季节等。

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一般会出现终年积雪,形成积雪冰川带。

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

副热带地区最高;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向阳坡。

并且同一坡面,夏季雪线下界高于冬季。

12、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南半球缺少泰加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案例分析:

⑴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原因:

暖流的影响

⑵南半球没有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

海陆因素。

因为南半球分布针叶林和苔原带地方没有大陆)

⑶安第斯山的西岸是温带阔叶林带,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原因:

地形因素。

安第斯山的西岸是迎风坡,东岸是背风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