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15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4.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0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

2019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政治

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即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经济

农业

①神农传说:

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民众耕作

②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③作物栽培:

南稻北粟

④土地制度: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手工业

①纺织: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青铜: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③陶瓷: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商业

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文化

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

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

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官。

3.文化方面:

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

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

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

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文化方面: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

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

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

█唯物史观

1.认识分封制度瓦解的原因

2.宗法制瓦解的原因

█家国情怀

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所学知识】

●夏商周

一、夏商

1.夏朝:

(1)国家出现

(2)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3)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

(1)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特点: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③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2)王权特点

①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②王朝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③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

3.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宗法观念萌芽。

(2)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3)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

二、西周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含义

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

(2)原因

①(背景)延续内外服制度,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

②(目的)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4)特点

(5)影响、作用

积极:

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消极:

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6)演变

①瓦解:

西周后期:

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

周天子大权

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②废除:

秦汉时期: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③遗存: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7)历史遗存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8)瓦解原因

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②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③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含义

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性质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

(4)内容

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6)影响、作用

①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③对封建政治:

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④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思想观念:

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宗法制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

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7)历史遗存

①封建政治: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②社会习俗: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③“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8)社会价值

①对当时的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纵横对比】

(1)分封制与宗法制

(2)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

宗法制度: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区别与联系:

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教材补充】

(1)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由来

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天下为家”可以追溯到夏朝,与之相对的是“公天下”的原始社会。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制崩溃,儒家高举仁政的大旗,将“家天下”作为君主实行仁政的重要内容,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视国为家,“家天下”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1)概念

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3)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4)实质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5)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4.民族融合

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5.中央集权的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大增,实行变法,推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奖励军功,实行俸禄制等。

●春秋战国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1)原因

①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

②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2)表现

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

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3)影响

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

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2.变法运动的兴起(例:

商鞅变法)

(1)原因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2)表现

(3)影响

积极:

①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消极: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选官制度的变化

(1)春秋时期:

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

春秋初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世卿制,后来扩展为推荐制。

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官僚制度由“贵”的没落向“贤”的兴起变化。

职官待遇也由封土赐田转变为俸禄

(2)战国时期:

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为了保障中央集权制的贯彻,各国还设立了一些配套制度,如俸禄制度的推行等

【纵横对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经济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考纲解读:

(1)先秦时期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演进;

(2)先秦时期土地制度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

(3)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由官府主导逐渐到官营、民营和个体共同发展;(4)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商品交换频换。

(5)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2.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

1.夏商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演进

2.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

3.注重史料来源:

如《礼记·王制》《考工记》《青铜铭文》《殷商卜辞》等经济发展的记录

█唯物史观

1.春秋战国生产力进步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2.人民群众在科技进步方面的贡献

3.春秋战国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家国情怀

1.国家对民生的关注及其政策调整

2.生产力进步促进人类整体生活水平提升

【所学知识】

一、夏

1.农业

土地制度:

氏族、村社公有→奴隶主国家所有

二、商、周

1.农业

(1)耕作方式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耕作技术

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3)经营模式

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4)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①背景:

国家出现,阶级分化

②状况:

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但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③内涵: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④分类: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有”是村社社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⑤实质:

贵族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⑥概况:

A.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D.井田中央一区为“公田”,由贵族占有;四周土地为“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重,收获物产全部缴纳给贵族

⑦特点:

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

⑧鼎盛:

西周

⑨内容(权利与义务):

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⑩瓦解:

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指定产品。

职位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2)主要成就

①冶金:

A.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

B.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

②陶瓷:

商朝:

烧出原始陶器

③纺织:

A.商朝:

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B.西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C.西周以后:

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3.商业

(1)活动

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政策

A.商周:

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B.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

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三、春秋战国

1.农业

(1)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春秋后期:

牛耕出现

战国中后期:

铁犁用于牛耕

①背景:

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作用:

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耕作技术:

垄作法

(3)水利工程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经营模式:

出现自耕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含义:

是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小农经济是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原因:

A.地理环境: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

B.历史传统: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C.政府扶持:

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改革家的政策推行

D.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发展

E.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F.政治观念:

宗法观念影响,以家族或家庭式经营为主

G.农民自身:

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定位:

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影响因素

有利: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

A.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B.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⑤特点(传统史学)

A.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B.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C.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D.脆弱性: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⑥评价

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⑦影响

A.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B.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C.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

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

D.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E.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F.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纵横对比】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

【教材补缺】精耕细作

(1)概念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①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②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4)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

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评价: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问题:

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四民”

(2)主要成就

冶金:

春秋: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通过改进技术手段,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3.商业

(1)活动

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许多庶人冲破束缚,经营商业致富,成为有强大实力的商人。

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2)城市

①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②战国:

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政策

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文化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汉字的起源和发

考纲解读: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

先秦时期重社会人文问题的讨论,对技术总结与探求自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诗经》和楚辞奠定中国文学的基础;绘画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学的源头。

2.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

1.春秋战国时代的时空定位

2.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孔孟之道的内涵

3.先秦诸子治国思想的异同

█唯物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