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24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1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①。

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②。

既至,栉垢爬痒③,民获苏,郡以大理。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

“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

是盖有说焉。

孔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故曰:

‘枨也欲,焉得刚!

’而《书》则曰:

‘刚而无虐。

’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④,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

见夫落落高标,陵轹⑤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⑥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⑦,便有濠濮间趣。

回视轩冕⑧,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

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

【注释】①钓筑间:

指隐居生活。

②罢瘵:

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

③栉垢爬痒:

清除弊政,理顺民心。

④檀栾胶葛:

林木秀美错杂。

⑤陵轹:

压倒。

⑥骫:

盘曲。

⑦道历物表:

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

⑧轩冕:

指官位爵禄。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B.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C.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D.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                    则思所以大庇我民

B. 得古松蔚然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

C. 临大节而不可夺                      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D.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                  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有举用征聘之意,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

古代表示征召举荐的词语还有征、辟、察、荐、举等。

B.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的本义指亲和,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即使遵从礼制,也是做表面文章,毫无意义。

C.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D. 鸾鹄,凤凰与天鹅。

成语鸾停鹄峙,出自明代袁宏道《洪寿太母七十序》,比喻子孙贤俊。

本文中比喻贤臣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 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土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 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 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②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答案】

(1)B

(2)A

(3)A

(4)B

(5)①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②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解析】【分析】

(1)“以时”,是按照时令,适合时令的意思,修饰限制“雨肠”,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物物”“威令”“惠泽”等分别作主语,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

最后达到雨水和阳光都适合时令,万物各司其职,政令能够神速地推行,恩泽得以迅速流布,仁义周遍蟠曲的桑树,德义高出倒偃的柏树。

故选B。

(2)A项,连词,就。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D项,介词,从;介词,像,和……一样。

故选A。

(3)A项,“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错误。

结合“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分析,皇上需要侧身以待的超脱世俗、见识高明的人,从赋闲隐居中起用左史福唐人李弥逊先生。

文中不是“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

故选A。

(4)B项,“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错。

结合“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

见夫落落高标,陵轹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等分析,在进取和隐逸之间没有矛盾。

故选B。

(5)①“牧养”,治理和养育;“小民”,百姓;“惠”,施恩惠;“于”,介词,引出对象;“必”,表判断,一定;“刚毅不回”,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盖”,大概;“夺”,改变,迷惑;“于”,介词,表被动。

②“曾”,竟然;“不旬岁”,不到一年;“是”,这;“岂”,难道是……;“若”,介词,像;“能”,能够做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反问句)。

故答案为:

⑴B;⑵A;⑶A;⑷B;

⑸①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②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

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皇上需要侧身以待的超脱世俗、见识高明的人,从赋闲隐居中起用左史福唐人李弥逊先生。

将要重用他,恰好遇上饥荒,而庐陵又特别严重,于是皇上下诏书让李弥逊去担任这个地方的治官,来让困苦穷乏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李弥逊到了以后,清除弊政,理顺人心,老百姓的生机获得复苏,整个州郡治理得很好。

李弥逊先生于是想寻求一处可以宽慰纾解困顿烦闷的地方,于是观察住处的旁边,发现一棵枝叶茂密的古松,就在古松的对面种上竹子,(然后)在古松的下面开辟一块土地建起一座书房,在匾额上题写“二友”两字,并且自视为松竹二友的主人,嘱令同郡人我胡铨写篇记来记载这件事。

   我说:

“李弥逊先生隐居山林十三年,在偏僻奇险的崖谷中,与猿猴鱼龙比邻为家,作为(早就)适宜偏僻山林(生活,对林木)熟悉得都看够了的人,难道还缺少(松竹)这两样东西吗?

这大概是(因为)有说法的啊。

孔子说:

‘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的人,很少有仁德之心。

’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所以说:

“申枨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

”而《尚书》还说:

“刚毅而不粗暴。

”只有不粗暴的人才不会被欲望迷惑,只有不被欲望迷惑的人才可以谈得上刚毅,只有刚毅的人才能施行仁德。

李先生唯独从(体现着刚毅高洁的)松竹上有所选取,难道不是从刚毅中成全了仁德吗?

   “每当李公在处理文书之外腾出空闲时间,每天在松竹之间吟哦,看到那秀美的松竹缠绕错杂,和风袭人,清爽阴凉,洗涤思虑,就会去冥思苦想用来庇佑百姓的方法,就像洗去衣服污垢那样除去(为政弊端)。

看到(松竹)那高耸不凡的风姿,压倒霜雪,有凛然不可侵犯神色,就会激励自己向朝廷列举直陈时政利弊,去跟朝廷执掌大权的人物争辩是非而不屈服;看到(松竹)那闲雅沉静的姿态,坚强有力的品质,就与凤凰天鹅那样的贤士同列而不与燕雀一般的小人为伍,就会想尽办法去抨击奸佞而褒扬贤臣,让君子有所依靠,使小人有所畏惧。

最后达到雨水和阳光都适合时令,万物各司其职,政令能够神速地推行,恩泽得以迅速流布,仁义周遍蟠曲的桑树,德义高出倒偃的柏树,(李先生来此治理)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至于李公心远地偏,所设环境与自己的心意相合,什么事都不会老挂在心里,倾听如钟一般号鸣的松风,舀起清凉的池塘竹间的雨露,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就有了(像庄周那样不受约束的)高人雅趣。

(带着这样的心态)再回过头来看看(所谓的)官位爵禄,(内心)就有一种仿佛让风吹上九万里高空的逍遥感,因此也就做到与松竹为友而不会屈从世俗。

   “即便是这样,李公将要成为朝廷的为官表率,本来就不能他让屈服低头。

(李公人格)卓异,特立独行,面临安危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会动摇屈服,把天下安置得如同泰山一样安稳。

那么,李公岂止无愧于松竹二友呢,实则是丘壑夔龙一样的人物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

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

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

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

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出知松江府。

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

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

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

黄河为患,民多流移。

莹巡振,全活甚众。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

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

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

岁余,以疾乞休。

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

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

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还进刑部尚书。

武宗践阼,致仕归。

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

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

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

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

“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沛公军霸上。

     

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素善留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 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

比喻登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

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 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 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

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 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

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

(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

(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

A项,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C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

“活”,使动,使……活。

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

(2)这段话翻译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曰”的主语是“莹”,要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

故选B。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

可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

故选B。

(5)关键词有:

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止,制止。

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⑷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

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

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

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

到江北整顿军队,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

改调巡按云南,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出任松江府知府。

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

赋税徭役按照周忱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

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

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任河南按察使。

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

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四年升任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

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琮非常高兴。

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于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

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

樊莹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

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

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

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

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

樊莹一向贫困,到这时更加窘迫。

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清简。

   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

“不单是看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

”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

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

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

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虽然,已矣!

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

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①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鸣呼!

大造茫茫,总归无后。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勿悲勿悲!

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②之鬼,则吾愿毕矣!

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

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散展。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①西铭:

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

张溥死后,因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

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

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

②若敖:

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见背:

被背弃

B.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                           分:

料想

C. 淳之身,父之所遗                                 遗:

遗留,留下

D.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