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589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0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①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①纵囚:

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

②贼:

指窥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且                                         

B. 则                                         

C. 乃                                         

D. 而

(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 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 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 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 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答案】

(1)C

(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3)C

(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

(5)A

【解析】【分析】

(1)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则”和“乃”可以用在判断句中,“则”一般起强调和确认作用,“乃”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因而可译为“是”“就是”。

本题中用“乃”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

(2)从内容上看,第①段先写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然后指出判处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别坏的,最后总结,为正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说明死囚都是罪大恶极的,而“守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

从结构上看,开头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由此可知C项正确。

A项,“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对观点理解错误;B项,“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无中生有;D项,“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无中生有。

(4)从第三段来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驳的观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然后分析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指出太宗纵囚与囚犯自归皆有动机,与恩德和信义都没有关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来反衬“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表明“此又不通之论也”,有力地驳斥了“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的观点。

(5)《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

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全文基调。

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

因此,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由此可知,答案应为A项。

故答案为:

⑴C;

⑵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⑶C;

⑷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

⑸A;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查看所给的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和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

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

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在仔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第②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驳论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确定文章驳斥的是什么观点,然后再分析相关段落是怎样进行驳斥的。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要在阅读全文,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

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

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

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

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

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

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

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

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

我说:

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

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

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

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

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

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

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

我说:

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

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

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

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

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

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

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

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

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

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

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

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出知松江府。

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

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

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

黄河为患,民多流移。

莹巡振,全活甚众。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

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

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

岁余,以疾乞休。

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

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

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还进刑部尚书。

武宗践阼,致仕归。

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

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

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

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

“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沛公军霸上。

     

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素善留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 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

比喻登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

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 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 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

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 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

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

(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

(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

A项,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C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

“活”,使动,使……活。

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

(2)这段话翻译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曰”的主语是“莹”,要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

故选B。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

可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

故选B。

(5)关键词有:

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止,制止。

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⑷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

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

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

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

到江北整顿军队,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

改调巡按云南,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出任松江府知府。

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

赋税徭役按照周忱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

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

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任河南按察使。

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

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四年升任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

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琮非常高兴。

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于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

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

樊莹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

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

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

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

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

樊莹一向贫困,到这时更加窘迫。

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清简。

   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

“不单是看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

”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

少举进士。

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

“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

“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

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

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

复奏:

“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

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改为秘书丞。

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

贯之持其籍不与,曰:

“工商之子,不当仕。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

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

“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

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

此非它,速于扑灭也。

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

”时帝业已讨镇,不从。

终之,蔡平,镇乃服。

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

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

“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

”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

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

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举笏示所记曰  笏:

笏板                                 

B. 然是后竟不迁    迁:

升官

C. 其事遂寝        寝:

睡觉                                     

D. 宿深衔之        衔:

怀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骤以其语告于贯之                贪于财货,好美姬

C. 俟蔡平而诛镇邪                  封府库,而待将军至

D. 后四年乃克蔡                    臣乃敢上壁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御私情。

上书推荐弟弟韦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B. 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

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

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C. 韦贸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

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

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 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

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装度为他请求章服,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

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

“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②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

【答案】

(1)C

(2)B

(3)A

(4)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

(5)①(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

“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第二天就能受到庆贺。

”②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