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概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24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学的概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的概念.docx

《教育学的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的概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的概念.docx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的概念

  1、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2、一种课程的名称3、一种教材的名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

标志:

1、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条件:

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

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623年培根(英国)《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教育学"一门独立的科学被提出

  1632年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

  泛爱教育:

巴西多康德:

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卢梭:

自然教育,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详见P13)

  佩斯特洛奇: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十八世纪开始普鲁士政府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1806年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

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

(德国)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

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

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以来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1919、《教育学展望》1950

      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版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

制度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

      瓦斯凯和乌里《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到制度教育学》1970

      洛布罗《制度教育学》1966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

美国

      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

      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1982

      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1983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教育者(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2、受教育者(各类学生)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特征体现在他们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实践活动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个规律。

因此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外界影响下不断变化的,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

3、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5、行政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课程结构、内容的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4、师生关系民主化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特征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1、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2、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不局限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校制度的发展

学校公益性特点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一种产品。

学校文化的概念即构成

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对学生的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二因素论)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

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概念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地位的含义

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经济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政治地位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

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

经济收入是决定教师获得正常的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1、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2、确保教师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

3、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资格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件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教师培训的含义

教师考核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

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客观依据: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德育的概念和功能

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份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智育的概念和功能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体育的概念和功能

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美育的概念与功能

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直接功能"育美";美育的间接功能(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美育之"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供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

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

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教案)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教学的定义和教学的任务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将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

关于概括化的教学模式种类

分为:

1、师生系统的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这种模式是最古老的,有较长的历史)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其学生发展为:

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教学法"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此种教学模式以杜威的从做中学为指导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重视直接经验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义。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1)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建立假说,催侧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2)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

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或事例。

要求学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结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

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将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优点在于概括性较强,简洁明确,便于理解。

缺点在于过于笼统,对于一些模式的独特性无法反应出来,在指导教学实践的方面也因此缺乏针对性。

二、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1)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

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2)人类的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3)社会类教学模式:

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是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式模式

(4)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

相奇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教学原则的概念

  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是教学原则合理性最为直接的基础和保证。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要求:

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的进行

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的掌握和保存

要求:

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

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要求:

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事实求是;讲究教学艺术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要求: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联系实际应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求:

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贯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和缺点:

P280)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分层类型、分层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家长意见)

分层范围、分层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局等的成功机会

三、小班教学(15-25人)

四、复式教学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概念的含义

  讲述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述、讲读、讲解)

  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注意:

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究语言艺术;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

谈话法: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优点:

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缺点:

需要的时间多,当学生人数很多的时候,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

注意:

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全体学生;在谈话结束后要进行总结

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优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听取、比较和思考不同的意见。

缺点:

容易受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比较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

注意:

选好讨论题目;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善于引导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优点:

学生通过亲身活动,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比较完整,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也能够得到培养。

注意:

准备工作充分;及时、具体地指导;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优点:

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各种能力。

注意:

提出明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优点:

有效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注意: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合理安排练习的步骤;科学掌握练习量;给予及时的反馈;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注意:

做好参观的准备;指导参观的进行;总结参观的收获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方法应遵循的要求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发现学习:

美国布鲁纳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获得,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特点:

智力获得发展;授课时间花费多,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