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29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两对矛盾:

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P4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P4

中央: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参与决策相、卿士,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P5【重点】

○1内容:

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4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西周的宗法制:

P6

○1内容:

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P8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3、秦朝的中央机构P9  【重点】三公的职责:

①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4、郡县制P11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5、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P11【重点】

<积极作用>: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促进秦国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作用>:

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12

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P12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

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2、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P14【重点】

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P14【重点】

汉朝察举制,注重品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隋唐科举制、注重才学(注意科举制的影响P15)

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

【重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P16

1、明朝: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雍正时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3、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总体上使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P22

1、希腊地理环境P23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2、基础:

梭伦改革;确立:

克利斯提尼改革;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重点】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

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3、【重点】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实质: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4、P25<积极作用>:

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重点】

<消极作用>:

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P26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

适用于罗马公民。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3、影响P28: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P36

1、○1光荣革命:

1688年,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权利法案》:

1689年。

目的: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重点】

主要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特点:

议会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3责任内阁制:

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英国第一位首相:

沃波尔

2、作用:

国内影响:

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

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

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责任内阁制;君主保留,“统而不治”,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重点】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P20

1、“1787年宪法”的制定:

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

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P41【重点】

“分权”与“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行政权(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立法权(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积极意义:

P42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4、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P42:

两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垒,交替执政。

本质: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P44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历史发展曲折复杂性。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1875年宪法)内容P45:

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人名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归于两院制(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议会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P45:

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P45

○1德意志帝国建立:

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

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

"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P46【重点】

<消极影响>:

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

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重点:

本单元注意最后抄的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政体比较的表格。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第10课鸦片战争P50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

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②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

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高峰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3)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P51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

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③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

清王朝腐朽落后;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重点】

发生的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遭拒绝。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P52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常见各口岸通商等。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P53内容: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3)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P54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爆发的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1、《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P55【理解】

○1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产品分配制度: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积极意义>: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

(革命性、进步性、空想性)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P56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58

1、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1)背景:

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

(2)经过:

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爆发;

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③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牺牲;

④辽东战役中,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⑤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一厂二两三岛四口岸)P59【重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饿鹰热得没法熬夜)和《辛丑条约》(钱进宾馆)P60内容。

(1)义和团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辛亥革命P62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影响:

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

【重点】

(1)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

P65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66

1、五四运动P66【重点】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

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放人、罢免、拒签)

(4)性质意义: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P68

(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A主要内容:

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

(2)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了解】

①时间: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P68

(1)大革命运动兴起:

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大革命运动高潮: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初,占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P69【重点】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②主要原因:

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具体原因:

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

P72【重点】

内容:

(1)集中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

(2)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4)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

(1)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

(2)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3)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第16课抗日战争P75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

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P75

2、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3、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重点】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坚持全民族共同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非正义的,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P77【重点】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意识提高,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P78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使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重点】

3、1949年4月23日,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点】

○1标志着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迎来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84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但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P85【重点】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3)指出阶级斗争,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由空想变成科学理论);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

4、知识点:

巴黎公社性质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巴黎公社要求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重点】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P88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点】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提出:

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性质)意义P91【重点】

“十月革命”国内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十月革命”国际意义: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P96

注意:

新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三大完成后,才具备了相应基础。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能;《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性质)【理解】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特色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民族制度)。

【重点】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结束了《共同纲领》代行宪法使命)。

【重点】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P98

1、1966年“文革”开始原因

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20C60S中期,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

【重点】

“文革”的表现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法律成空文;社会制度遭到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