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48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德阳中学高2010级第五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009.10)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将答案写在第II卷的答题表内。

1.下列对夏、商、西周的几则记载的说明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夏朝制定了刑法

B.“尽力乎沟洫”——农田水利发展

C.“折金于山川”——西周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D.“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商代城市和商业繁荣

2.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3.战国时期,原来居于西周边境的少数民族“夷”、“狄”、“戎”、“蛮”等都从地图上消失了,导致这种显现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A.战争频繁B.民族交往C.尊王攘夷D.生产交流

4.史书记载:

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

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

这种情况印证了

A.战国时期我国已能够造钢剑B.同一时期我国战争更多

C.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5.下列观点体现了古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是

A.道不拾遗,家给人足B.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

C.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6.“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

”这段话记载了唐代府兵制的改革情况,它应该发生在下列哪一皇帝统治期间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7.“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最可能出自下列哪位作者之手

A.李煜B.苏轼C.李清照D.柳永

8.史载宋代某官职“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蠹民瘼(痛苦),悉条以上达”,该官职应当是

A.节度使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

9.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治军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唱道: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里的“西贼”是指

A.契丹B.西夏C.金D.农民起义军

10.“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1..我们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时,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下列相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力图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B.重视农业生产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12.南宋都城临安,“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北方人南迁

①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④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A.②③ B.①② C.③④D.②④

13.古代中央政府对下列地区进行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广东地区②黑龙江地区③新疆地区④西藏地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

14..下列各组官职中,职能基本相同的是

A.秦代的丞相、元代的中书省B.隋唐的尚书省、宋代的参知政事

C.宋代的枢密使、元代的御史台D.元代的宣政院、明代的“三司”

15.右图《棉花图·收贩》反映了明朝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A.引进高产作物逐步取代传统农作物

B.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C.农业产品日益商品化

D.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

16.一千年前,茶叶、丝绸、瓷器曾经是中国的名片,在世界上被视为中国的象征。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B.茶叶在唐代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

C.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D.清朝初年以茶叶、丝绸、瓷器为代表的对外贸易发达

17.《图说世界近代化》一书认为,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依据在于

 

A.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B.都阻碍了本国经济发展

C.都有利于本国农业资本主义化进程   D.都得到当时本国农民的拥护

1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9.中国民间流传:

“明修长城清修庙”。

清初统治者在承德修建了大量的喇嘛教庙宇,其目的

在于:

A.对宗教狂热 B.祭告天地 C.为王室避暑 D.与其他民族修好

20.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你认为雨果是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21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22.“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图书分类法。

“经”主要指儒学经典,“史”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是诸子百家及其它书籍,“集”指历代作家诗歌文词等。

按此分类,《梦溪笔谈》应属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3.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登载了一篇题为《过去一千年中人类社会之最》的文章,中国明朝的郑和被称为“过去一千年中最大的失败者”。

以下最能反映郑和“失败”的是

A、郑和航海糜费钱财,没有产生经济效益B、郑和只能沿海航行,未能深入大洋

C、郑和远航虽然成功,但身心却受到摧残D、郑和生不逢时,受到专制统治束缚

24.“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一思想主张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B.清朝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

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①(艺术宝库名称)周程朱子等之②(思想体系名称),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文珠法师《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徐光启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在这里会通的核心是中西融合,其原则是“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

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并攻击《时宪历》等西方历法,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的大转变时期。

这时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群众的服装受到胡服的强烈影响,将胡服的褊窄紧身和圆领、开衩等特点都吸收了过来,最后形成了唐代的“缺胯袍”“四癸衫”等袍服。

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又醉心于“汉化”,十分羡慕汉代帝王峨冠博带的“威仪”……于是,宽袍大袖的衣裳冠冕之类遂在“法服”(礼服)中保存了下来。

到了唐代,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靿靴,是为“常服”。

旧式的冠服,皇帝和官僚们也只在大祭祀和大朝会的时候穿一穿。

材料二唐朝诗歌繁盛,不少唐诗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元稹《法曲》诗云: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花蕊夫人在《宫词》中描述说: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有些唐诗还对当时妇女的服饰进行了描述,如“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绮罗丝缕见肌肤”等。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的国家管理技术。

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外,今者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柏杨《宋史·陈亮》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

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征兆,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辨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

贸易者,罢之。

于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

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

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

材料三:

唐时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

“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有诗云: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

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笔记》

材料四:

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

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

“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晋商兴衰史》

材料五: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

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晋商兴衰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计分表

选择题

25题

26题

27题

28题

总分

选择题答题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25.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填空①(艺术宝库名称)②(思想体系名称)。

(2分)并据材料一概括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

(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西方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分)并概括当时中西交流的特点有哪些?

(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徐光启和杨光先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分)

 

26.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述魏晋至唐朝我国服装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一变化趋势形成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从中能获得什么重要认识?

(2分)

 

27.

(1).据材料一,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5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什么趋势?

(2分)有什么意义?

(2分)

 

(3).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分)是否正确?

(1分)说明你的理由。

(2分)

 

28.请回答:

(1)概括上述材料中表明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四,说明山西的民风从明初到明朝后期有什么变化?

(2分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C

A

B

B

A

C

B

B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B

B

D

A

C

D

D

B

C

A

D

25.

(1)①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宝库名称)②理学或程朱理学(思想体系名称)(2分)雕塑艺术、寺庙建筑、文学语言、哲学思想。

(2分)

(2)西方传教士将基督教思想、西方先进科技、艺术等传入中国;同时将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

(4分)平等的交流、双向的相互借鉴、以宗教传播为媒介。

(4分)

(3)徐光启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杨光先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

(2分)

26.(12分)

(1)变化趋势:

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交叉进行,并融合成人们的日常服装。

(2分)原因:

少数民族服装对汉族人的深刻影响;少数民族统治者醉心于“汉化”,大力倡导;各族人民与统治者的开放心态。

(4分)

(2)特点:

模仿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成为时尚,妇女服饰大胆开放。

(2分)原因:

承接了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形成了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2分)

(3)认识:

文明在相互交融中发展(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分)

27.(14分)

⑴①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②促进了契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③壮大了契丹的势力。

(5分)

⑵.趋势:

汉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纷纷接受汉族的文化。

(2分)C、意义:

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2分)

(3).观点:

金朝汉化太深导致金的灭亡。

(1分)B、不正确。

(1分)C、①金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②金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

(2分)

28.(12分)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州是最繁华的城市。

(4分)

(2)地处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或者说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政府在这里设置了盐铁转运使,“尽斡利权”;政府有保护商贸的政策,禁止官员先于扬州置邸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三吴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任答三点都可以给4分)

(3)民风的变化:

由重农变为崇商,由尚简朴变为奢糜。

(若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2分)

(4)阻碍晋商发展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大;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国家对商品征收重税、实行闭关政策也不利于晋商的发展。

(2分)

 

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