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56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docx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01

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01

共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8分,每小题4分)

文学的审美泛化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而走向了泛化。

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

因为旧的文学样式因其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滞后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

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开拓,从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

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其为文学。

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

有人说,当前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漠视和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

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悬念丰富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称之为文学的。

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之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文艺评论》,有删节)

1.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B.文学泛化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已经失去生命活力,并将最终消失。

C.它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当前许多文学作品审美属性弱化,甚至去审美属性化,这与文学走向泛化不无关系。

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C.旧的文学样式因其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

D.无论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共12分)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

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

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

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

”、“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

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

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

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

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

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3.下列选项对文章第一段中指出的“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中的“理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出生在沅水边,他的思维方式、个性品格、人生理想都深受沅水影响,他的许多创作都与沅水相关。

B.沅水启迪了沈从文的智慧,他怀有对自然和人深沉的爱。

C.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D.沈从文用文字和画笔创作的美丽自然画卷。

4.对“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

B.一是外在因素,因为爷爷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C.因为爷爷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这些书感动了读者,有的让人热泪盈眶。

D.这些人和事常常是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公子①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①曰:

“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

“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

“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注:

①公子:

信陵君,魏公子无忌。

②夫人,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

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妄人:

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

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

脸色、面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臣请为王言乐

8.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3分)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10分)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庆初杜甫晚年旅居虁州期间

11、选出对这首诗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5分)

A.首联点题,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

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欣喜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

B.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C.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

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D.诗中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自己长年漂泊,流离他乡的孤独之苦.

12、对这首诗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这首杜诗,其“诗眼”是“孤”。

B.四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的只是雁的孤单悲伤。

C.颔联巧用对比,“一片影”写孤雁的渺小孤独,“万重云”写云天的高远浩茫,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

D.颈联写实,刻画动作。

孤雁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一刻不停地飞鸣。

它望尽天涯,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晃动;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鸣响。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44分)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跋扈(hù)  怠(dài)慢   骁(qiāo)骑    盘诘(jié)叱咤(zhà)风云

B.惶遽(jù)  鞍辔(pèi)     蹊(xī)跷     绾(wǎn)发开天辟(pì)地

C.小觑(qù)    沽(gū)酒     谯(jiāo)郡      弓弩(nǔ)卖官鬻(yù)爵

D.蹙(cù)额  差(chāi)遣      隐讳(huì)    羸(léi)弱妍媸(chī)颠倒

1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梳装    殊不知    流芳百世    扼腕叹息他乡遇故知 

B.影像    化妆品    山清水秀    助纣为虐瑞雪兆丰年 

C.算账    座佑铭    白头偕老    舌战群儒防患于未然 

D.端祥    满堂彩    戴罪立功    义薄云天欲速则不达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16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

A.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得的治疗某些疾病的良药。

B.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其实,指的是晨曦和朝霞。

)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

C.水有静态美和动态美,静态的如湖、沼、潭、池、泽,动态的如江、河、溪、泉、滩、瀑……等等。

D.他把列宁“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情况,肩膀上要长着自己的脑袋”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18.下面这段话中,“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的意思是( )。

(4分)

当旧的艺术如小说戏剧等渐离世人的关注中心,而让位于影视等诸种艺术新贵,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

面对强大的“工业文化”,文化批评也差不多变成促销广告了。

A.文化的贫困使批评无法进行  B.各种文化批评的品位在降低

C.文化贫困现象受到了种种批评  D.批评家们都受到了贫困的威胁

19.下面这段文字是某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关于午休时间的规定,表述啰嗦,应该删去的一组是()(4分)

中午①午休时间,要充分休息好②,在不影响他人③休息和学习的前提下④,可以绘画、读书、写作业等,严禁追跑⑤和大声⑥喧闹,不准去网吧。

A.①②⑤B.①②⑥C.②③⑥D.③④⑤

2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组是(4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开朗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④②B.②③①⑤④C.②④③⑤①D.③⑤①②④

21.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有不妥之处。

请推敲一下,找到分析正确的两组()(5分)

①先生们,女士们:

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

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

中山陵③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

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

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

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⑾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⑿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A.①⑩用词不正确B.③④顺序不对C.⑤⑥顺序不对D.⑧⑩用词不正确

22.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4分)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田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___。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

B.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

D.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2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分别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汉书》和班固的《后汉书》。

C.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代表作有《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

24.下列名句名篇默写无误的两项是()(4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搏见也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乌乎待哉!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00字作文

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现至今仍有不少反对者。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他至今每周仍能收到两三封信,这些信旨在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的。

②有人告诉爱因斯坦,有一本名叫《反对爱因斯坦的100位科学家》的书,爱因斯坦回答:

“为什么要100位?

如果我真的错了,只要有一位能证明我错了就可以了。

阅读了上面两段话,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2.D

4.AD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难度较大,区分度高。

题目做出较为明确的提示: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

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

,人事皆发生在水边(第⑻段);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第⑼段)。

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

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

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题的四个要点:

①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②鲜活、流动、有生命的;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④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尽管这4个要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很难将其分析得如此细致。

对一般考生而言,能答出三个要点

ABC符合文意。

相对于D项和E项而言,A项的更合理。

B项依据在第1段,“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

C项的依据在第9段。

  6.C(A“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D“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

  7.C(两句中的“其”字,前一个是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A两个“以”字,都表示承接关系;B两个“乃”字都表示转折关系;D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

【参考译文】

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

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

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

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

“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

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

”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

魏公子就告别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

“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

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

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

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

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

”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

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

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11、A12、AC

赏析:

依常规方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的事物是不宜直接说破的。

杜甫则不是这样,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这只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清人浦起龙评价说:

“‘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