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65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景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背景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背景知识.docx

《背景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景知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背景知识.docx

背景知识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必须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提倡教师诱导下的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学习,并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体验和运用做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这是一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也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本课的接受者是具有一定文言文知识水平的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授课安排为3课时,首先,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疏通文意,积极思考。

其次,讲解文言知识,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又重点学习本篇文章所包含的文言知识之一特殊句式。

最后,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品读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讽谏的艺术。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

4.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他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五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两方面的问题要注意。

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一篇篇作品,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解决。

朗读要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进行。

这样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才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是本学段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

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设计了“难忘的岁月”“集体的记忆”“如歌的行板”“永远的赠言”等四项主题活动,供教师参考。

2.古汉语现象

词性

  朝

  zhāo早晨(名词)

  cháo朝廷(名词)

  cháo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修

  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

不定代词,指人。

译为“没有谁”。

  孰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方

  古义是两个词:

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穿戴)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朝)服衣冠:

在早晨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其中

(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

(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

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

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

通:

“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

(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古:

规劝今:

讽刺

  2.窥镜

  窥:

古:

照,看今:

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

第二天今:

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

土地方圆今:

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

古:

批评今: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

指责。

古:

指责议论今:

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

古:

偏爱今:

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古:

身边大臣今:

方位名词

  莫:

古:

没有一个今:

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古:

长,原文指身高今:

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古:

即使今:

虽然

二.内容理解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

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6.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7.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第一问: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戚理即可。

答案示例: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8.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三.对联

  1.勤思方知言中弊,善想才晓话里端。

  2.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唐雎逼秦王谢罪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强大齐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理解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的艺术。

体会“讽谏”对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背诵全文

3.欣赏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体会语言的艺术。

【教学难点】文言知识,尤其是特殊句式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2、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镜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手拿镜子。

答:

镜子。

)对,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在照镜子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些发现呢?

有了发现之后会不会进行深入地思考呢?

(答:

有或无)

那大家知不知道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邹忌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以及由此引发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课文。

1、粗度课文,辨清字音。

请学生自由朗读,找出难读字、易错字。

强调如下:

有(yòu)余 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时时而间(jiàn)进

期(jī)年

2、精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借助于工具书,学习重点字词,疏通文章大意。

朝:

早上;朝廷;朝拜

善:

善事;好的;擅长;好

孰:

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

间:

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

土地方圆(今:

处所)

明日:

第二天(今:

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

身边的人(今:

表方位)

私:

偏爱(《出师表》有今:

自私)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朝服衣冠:

穿戴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复述故事内容。

三、解题和背景知识

1.文题是不是很特别?

有几层意思呢?

明确: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兼语句,齐王既是宾语又是主语。

讽: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邹忌和齐王大家了解吗?

明确: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其中,《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邹忌事迹。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请一位同学介绍《战国策》。

若没有则作为课下作业之一。

明确: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

这部书的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布置的作业是:

(1)完成课后第二题。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五、文言知识的学习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Eg: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Ex: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省略句。

Eg:

与坐谈——>(忌)与(之)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

Ex: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我)美于徐公省略宾语

问之客——>(忌)问之客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1)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2)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3)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4)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4.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其中

(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

(2)句的倒装句。

5.兼语句:

是句中某一部分同时兼有两种不同的语句成分。

Eg: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王”既是讽的宾语,同时又是纳谏的主语。

Eg:

老师让向娟讲课

“向娟”既是让的宾语,同时又是讲课的主语

4、一词多义

 

(1)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2)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5)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6)修

  a.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7)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

(如果,果真)

  (8)方

  a.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将要

  (9)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10)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第三课时

六、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艺术和讽谏的艺术

1、结构图示(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

妻“私我也”

进谏的依据妾“畏我也”三问三答

客“欲有求于我也”

宫妇左右私王

进谏的内容朝廷之臣畏王三比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中赏三赏

能谤讥于市朝——下赏

进谏的结果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时时间进三朝

期年——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朝于齐————四朝

思考一: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

1、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有关系吗?

妻、妾、客、王、邹忌

2、比较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

语言的艺术:

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

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

(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

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

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

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

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

他的妻子回答的是: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

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

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

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

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

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思考二:

邹忌是如何成功的说服齐王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欣赏讽谏的艺术

明确:

类比的方法、设喻说理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思考三:

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