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060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docx

水质考察背景知识

一、背景篇

兰州深居大陆腹地,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为329.6毫米,自产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年平均量约为2.39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4亿立方米,允许可开采量为1.59亿立方米,人均仅为742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量十分有限,远低于国际缺水警戒线1700立方米的水平,是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黄河兰州段

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市区45公里,为兰州提供了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

目前兰州市城区日供水能力为166万立方米,实际日供水为75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0%,地下水占10%。

黄河兰州段沿岸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尽管水质尚好,但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染叠加,排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遏制。

黄河兰州段共设5个地表水监溯断面,即扶河桥(对照点)、湟水桥、新城桥、包兰桥和什川桥,其中扶河桥、包兰桥、什川桥为国控断面,新城桥、湟水桥为省控断面。

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黄河兰州段按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一)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1、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较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加之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如。

    2、工业用水方面与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相比,产品单位耗水量高、复用率低,废水相对排放量仍然偏大,水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3、由于黄河兰州段及上游地区持续干旱,来水量较以往统计年减少,加之上游水库对水量调节的影响,致使黄河流量明显减小,降低了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及自净能力。

    4、洪道治理难度大。

我市城区南北两山对峙,黄土沟堑众多,共有大、小81条洪道主沟,流域总长度达3648.31公里,汇水总面积2197.83平方公里。

在市区81条洪道主沟中,泥石流沟道达53条,其中南部山区共有12条汇入黄河或南河道,北部山区共有30余汇入黄河,收集和处置污染源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环保意识淡薄,依法节水和守法治的自觉性不够高,偷排、停运环保设施的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施欠缺和老化现象较为突出。

具体表现为:

一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原有排水管网部分老化严重,雨污合流,污水处理厂进水量不足,尚未形成接纳、输送、处理、排放及监测的完整排水体系,长期处于被动适应及局部改造状态,城市污水处理率及回用率偏低。

二是环保设施治理改造更新步伐缓慢。

我市是老工业城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建厂早、技术起点低、设备落后、污水国用率低,经过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虽然环保投资有所加大,但仍显不足,环保设施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改造维修阶段,存在较大的污染隐患。

由于资金缺乏,已下达的限期治理项目中,有部分企业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落实,给污染治理带来很大困难。

三是污水处理设施监控手段落后。

目前全市只有14家单位安装了污染设施在线监控仪器,对个别不守法企业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手段,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而环保现场监督手段落后,急需资金如强科学监控手段。

四是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现有的垃圾场多为简易填埋,对黄河水体构成一定的污染隐患。

3、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有一定差距。

一是全民节水意识尚待加强,节水措施和节水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计划用水率偏低,《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规定计划用水率要达到95%,而我们只能达到65%左右。

水资源及其污染

水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分布于由海洋、江、河、湖和地下水、大气水分及冰川共同构成的地球水圈中。

据估计,地球上存在的总水量大约为1.37×109km3,其中,海水约占97.3%,淡水仅占2.7%。

淡水不但占的比例小,而且大部分存在于地球南北极的冰川、冰盖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流、淡水湖和地下水的一部分,总计不到总量的1%。

其分布情况见表2-1。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之一,除供饮用外,更大量的用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也在日益增加。

工业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几乎每十年翻一番。

我国属于贫水国家、人均占有量约2.52km3/a(1985年),低于世界上多数国家。

此外,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回流水及其他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江、河、湖、地下水等水源的污染,引起水质恶化,使水资源显得更加紧张,亦使保护水资源显得更加重要。

二、专业篇

水污染的分类

根据污染的方式和污染物的类型,水污染一般被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酸、碱、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包括色度和浊度物质污染、悬浮固体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色度和浊度物质来源于植物的叶、根、腐殖质、可溶性矿物质、泥沙及有色废水等;悬浮固体污染是由于生活污水、垃圾和一些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物泄入水体或农田水土流失引起的;热污染是由于将高于常温的废水、冷却水排入水体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是由于开采、使用放射性物质,进行核试验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沉降物泄入水体造成的。

生物型污染是由于将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随之引入某些病原微生物造成的。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

这些变化包括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质的变化,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但是,当污染物不断地排入,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导致水质日趋恶化,从而形成污染。

为什么要进行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可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

对它们进行监测的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进入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对生产过程、生活设施及其他排放源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水的物理性质

1.温度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

水中溶解性气体(如氧、二氧化碳等)的溶解度、水生生物和微生物活动、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及盐度、pH值等都受水温变化的影响。

水的温度因水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地下水温度比较稳定,通常为8—12℃;地面水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较大,大致变化范围为0—30℃。

工业废水的温度因工业类型、生产工艺不同有很大差别。

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度计。

2颜色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映水体外观的指标。

纯水为无色透明,天然水中存在腐殖质、泥土、浮游生物和无机矿物质,使其呈现一定的颜色。

工业废水含有染料、生物色素、有色悬浮物等,是环境水体着色的主要来源。

有颜色的水可减弱水体的透光性,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水的颜色可分为真色和表色两种。

真色是指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所具有的颜色称为表色。

对于清洁或浊度很低的水,其真色和表色相近;对于着色很深的工业废水,二者差别较大。

水的色度一般是指真色而言。

3.臭臭是检验原水和处理水的水质必测项目之一。

水中臭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天然物质的分解或与之有关的微生物活动。

由于大多数臭太复杂,可检出浓度又太低,故难以分离和鉴定产臭物质。

无臭无味的水虽然不能保证是安全的,但有利于饮用者对水质的信任。

检验臭也是评价水处理效果和追踪污染源的一种手段。

测定臭的方法有定性描述法和臭强度近似定量法(臭阈试验)。

定性描述法下的臭强度等级:

4、残渣残渣分为总残渣、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三种。

它们是表征水中溶解性物质、不溶性物质含量的指标。

总残渣是水和废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包括总不可滤残渣和总可滤残渣;总可滤残渣量是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所增加的重量;总不可滤残渣是指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烘干至很重所得到的物质量,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砂、各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难溶无机物等。

地面水中存在悬浮物,使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影响水生生物呼吸和代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无机、有机悬浮物,易堵塞管道、污染环境,因此,残渣为必测指标。

5.电导率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一定关系。

当它们的浓度较低时,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该指标常用于推测水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

不同类型的水有不同的电导率。

新鲜蒸馏水的电导率为0.5—2μS/cm,但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吸收了CO2,增加到2—4μS/cm;超纯水的电导率小于0.10μS/cm;天然水的电导率多在50—500μS/cm之间,矿化水可达500—1000μS/cm;含酸、碱、盐的工业废水电导率往往超过10000μS/cm;海水的电导率约为30000μS/cm。

6.浊度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测定浊度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目视比浊法、浊度计法等。

7.透明度透明度是指水样的澄清程度,洁净的水是透明的。

透明度与浊度相反,水中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越多,其透明度就越低。

测定透明度的方法有铅字法、塞氏盘法、十字法等。

8.矿化度矿化度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一般只用于天然水。

对无污染的水样,测得的矿化度值与该水样在103—105℃时烘干的总可滤残渣量值相近。

9.氧化还原电位对一个水体来说,往往存在多种氧化还原电对,构成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而其氧化还原电位是多种氧化物质与还原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结果。

这一指标虽然不能作为某种氧化物质与还原物质浓度的指标,但能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电化学特征,分析水体的性质,是一项综合性指标。

水体中的金属化合物

水体中的金属元素有些是人体健康必须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些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如汞、镉、铬、铅、铜、锌、镍、钡、钒、砷等。

受“三废”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害金属化合物的含量往往明显增加。

有害金属侵入人的肌体后,将会使某些酶失去活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其毒性大小与金属种类、理化性质、浓度及存在的价态和形态有关。

例如,汞、铅、镉、铬(Ⅵ)及其化合物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的有害金属;汞、铅、砷、锡等金属的有机化合物比相应的无机化合物毒性要强得多;可溶性金属要比颗粒态金属毒性大;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大等等。

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可过滤金属、不可过滤金属和金属总量。

可过滤态系指能通过孔径0.45μm滤膜的部分;不可过滤态系指不能通过0.45μm微孔滤膜的部分,金属总量是不经过滤的水样经消解后测得的金属含量,应是可过滤金属与不可过滤的金属之和。

测定水体中金属元素广泛采用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及容量法,尤以前两种方法用得最多;容量法用于常量金属的测定。

水体中的非金属无机物

1.酸度和碱度酸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这类物质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地面水中,由于溶入二氧化碳或被机械、选矿、电镀、农药、印染、化工等行业排放的含酸废水污染,使水体pH值降低,破坏了水生生物和农作物的正常生活及生长条件,造成鱼类死亡,作物受害。

所以,酸度是衡量水体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等。

天然水中的碱度主要是由重碳酸盐、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引起的,其中重碳酸盐是水中碱度的主要形式。

引起碱度的污染源主要是造纸、印染、化工、电镀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及洗涤剂、化肥和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

碱度和酸度是判断水质和废水处理控制的重要指标。

碱度也常用于评价水体的缓冲能力及金属在其中的溶解性和毒性等。

2.PH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即

pH=-lgaH+

pH值是最常用的水质指标之一。

天然水的pH值多在6—9范围内;饮用水pH值要求在6.5-8.5之间;某些工业用水的pH值必须保持在7.0—8.5之间,以防止金属设备和管道被腐蚀。

此外,pH值在废水生化处理,评价有毒物质的毒性等方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pH值和酸度、碱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pH值表示水的酸碱性的强弱,而酸度或碱度是水中所含酸或碱物质的含量。

同样酸度的溶液,如0.1mol盐酸和0.1mol乙酸,二者的酸度都是100mmol/L,但其pH值却大不相同。

盐酸是强酸,在水中几乎100%电离,但pH为1;而乙酸是弱酸,在水中的电离度只有1.3%,其pH为2.9。

3.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大气压力、水温及含盐量等因素有关。

大气压力下降、水温升高、含盐量增加,都会导致溶解氧含量降低。

清洁地表水溶解氧接近饱和。

当有大量藻类繁殖时,溶解氧可能过饱和;当水体受到有机物质、无机还原物质污染时,会使溶解氧含量降低,甚至趋于零,此时厌氧细菌繁殖活跃,水质恶化。

水中溶解氧低于3—4mg/L时,许多鱼类呼吸困难;继续减少,则会窒息死亡。

一般规定水体中的溶解氧至少在4mg/L以上。

在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溶解氧也是一项重要控制指标。

4.氰化物氰化物包括简单氰化物、络合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腈)。

简单氰化物易溶于水、毒性大;络合氰化物在水体中受pH值、水温和光照等影响离解为毒性强的简单氰化物。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主要与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而失去传递氧的作用,引起组织缺氧窒息。

地面水一般不含氰化物,其主要污染源是电镀、焦化、造气、选矿、洗印、石油化工、有机玻璃制造、农药等工业废水。

5.氟化物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氟易患龋齿病。

饮用水中含氟的适宜浓度为0.5—1.0mg/L(F-)。

当长期饮用含氟量高于1.5mg/L的水时,则易患斑齿病。

如水中含氟高于4mg/L时,则可导致氟骨病。

氟化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中。

有色冶金、钢铁和铝加工、玻璃、磷肥、电镀、陶瓷、农药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和含氟矿物废水是氟化物的人为污染源。

6.含氮化合物人们对水和废水中关注的几种形态的氮是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和总氮。

前四者之间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测定各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

(1)氨氮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决定于水的pH值。

对地面水,常要求测定非离子氨。

水中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等。

氨氮含量较高时,对鱼类呈现毒害作用,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2)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NO2-N)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

在氧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氧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也可被还原为氨。

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将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之失去输送氧的能力。

还可与仲胺类反应生成具致癌性的亚硝胺类物质。

亚硝酸盐很不稳定,一般天然水中含量不会超过0.1mg/L。

(3)硝酸盐氮硝酸盐是在有氧环境中最稳定的含氮化合物,也是含氮有机化合物经无机化作用最终阶段的分解产物。

清洁的地面水硝酸盐氮(NO3--N)含量较低,受污染水体和一些深层地下水中(NO3--N)含量较高。

制革、酸洗废水,某些生化处理设施的出水及农田排水中常含大量硝酸盐。

人体摄入硝酸盐后,经肠道中微生物作用转变成亚硝酸盐而呈现毒性作用。

(4)总氮水体总氮含量也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测定方法,一般采用分别测定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后进行加和的方法。

也可以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水样中加入碱性过硫酸钾溶液,于过热水蒸气中将大部分有机氮化合物及氨氮、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用前面介绍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含量,即为总氮含量。

(5)凯氏氮凯氏氮是指以基耶达(Kjeldahl)法测得的含氮量。

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此类有机氮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肽、胨、核酸、尿素以及合成的氮为负三价形态的有机氮化合物,但不包括叠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

由于一般水中存在的有机氮化合物多为前者,故可用凯氏氮与氨氮的差值表示有机氮含量。

7.硫化物地下水(特别是温泉水)及生活污水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厌氧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硫酸盐还原或含硫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

焦化、造气、选矿、造纸、印染、制革等工业废水中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S、HS-和S2-,酸溶性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不溶性的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

通常所测定的硫化物系指溶解性的及酸溶性的硫化物。

硫化氢毒性很大,可危害细胞色素、氧化酶,造成细胞组织缺氧,甚至危及生命;它还腐蚀金属设备和管道,并可被微生物氧化成硫酸,加剧腐蚀性,因此,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

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除无机化合物外,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它们是以毒性和使水体溶解氧减少的形式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已经查明,绝大多数致癌物质是有毒的有机物质,所以有机物污染指标是水质十分重要的指标。

水中所含有机物种类繁多,难以一一分别测定各种组分的定量数值,目前多测定与水中有机物相当的需氧量来间接表征有机物的含量(如COD、BOD等),或者某一类有机污染物(如酚类、油类、苯系物、有机磷农药等)。

但是,上述指标并不能确切反映许多痕量危害性大的有机物污染状况和危害,因此,随着环境科学研究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必将大大加强对有毒有机物污染的监测和防治。

1.COD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无机物。

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基于水体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的现象,该指标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2.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耗氧量,以前称为锰法化学耗氧量。

我国新的环境水质标准中,已把该值改称高锰酸盐指数,而仅将酸性重铬酸钾法测得的值称为化学需氧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高锰酸钾法仅限于测定地表水、饮用水和生活污水。

化学需氧量(CODcr)和高锰酸盐指数是采用不同的氧化剂在各自的氧化条件下测定的,难以找出明显的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重铬酸钾法的氧化率可达90%,而高锰酸钾法的氧化率为50%左右,两者均未达完全氧化,因而都只是一个相对参考数据。

3.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同时亦包括如硫化物、亚铁等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所消耗的氧量,但这部分通常占很小比例。

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好氧分解大体上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含碳物质氧化阶段,主要是含碳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第二阶段称为硝化阶段,主要是含氮有机化合物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然而这两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各有主次。

对生活污水及性质与其接近的工业废水,硝化阶段大约在5—7日,甚至10日以后才显著进行,故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20℃五天培养法(BOD5法)测定BOD值一般不包括硝化阶段。

BOD是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也是研究废水的可生化降解性和生化处理效果,以及生化处理废水工艺设计和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

4.总有机碳(TOC)总有机碳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反映有机物的总量。

5.总需氧量(TOD)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TOD值能反映几乎全部有机物质经燃烧后变成CO2、H2O、NO、SO2⋯所需要的氧量。

它比BOD、COD和高锰酸盐指数更接近于理论需氧量值。

但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相关关系。

有的研究者指出,BOD5/TOD=0.1--0.6,COD/TOD=0.5-0.9,具体比值取决于废水的性质。

6.挥发酚类根据酚类能否与水蒸气一起蒸出,分为挥发酚与不挥发酚。

通常认为沸点在230℃以下的为挥发酚(属一元酚),而沸点在230℃以上的为不挥发酚。

酚属高毒物质,人体摄入一定量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可引起头昏、骚痒、贫血及神经系统障碍。

当水中含酚大于5mg/L时,就会使鱼中毒死亡。

7.矿物油水中的矿物油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中石油类(各种烃类的混合物)污染物主要来自原油开采、加工及各种炼制油的使用部门。

矿物油漂浮在水体表面,影响空气与水体界面间的氧交换;分散于水中的油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

矿物油中还含有毒性大的芳烃类。

三、行动篇

1.、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①基础资料的收集

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

✓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②水质检测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Ø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

✓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Ø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见图2—1。

对照断面:

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控制断面:

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

断面的位置与废水排放口的距离应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因为在排污口下游500m横断面上的1/2宽度处重金属浓度一般出现高峰值。

对特殊要求的地区,如水产资源区、风景游览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