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67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huǐ)人不倦,何有与我哉!

B.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huǎnghū)在那香气四溢(yì)的梨花林里慢步。

C.我只是贮(zhù)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D.但是在这白雪皑皑(áiái)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B.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言而喻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C.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

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

D.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指官府文书)之劳形。

(《陋室铭》)②不蔓(横生枝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

B.①荡胸生层云,决眦(眼眶)入归鸟。

(《望岳》)②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随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C.①但当涉猎,见(看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②双兔傍(挨着,依着)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兰诗》)

D.①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②翁曰:

“以(凭,靠)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弯新月升起了,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B.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C.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D.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是不是出现敲击声。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问:

“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B.“哥们,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C.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

“《神州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排比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一般来说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大小、轻重的区别。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编辑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D.《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凡尔纳,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

“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

“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7.下面的人物都与小茅屋有过故事,谁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同行的老余B.瑶族老人和解放军战士

C.梨花、梨花妹和一群哈尼小姑娘D.所有人,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

8.下列句中出现的“梨花”,所指不尽相同,不同于其他三项中的一项是

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B.看见一个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C.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D.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梨花妹妹和“我们”照料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反映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世代相传。

B.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叙事,巧妙运用插叙,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C.选文先写一个误会,再设一个悬念,然后才引出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回环曲折,引人入胜。

D.结尾处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进一步描绘了梨花的美丽,“处处开”表明了满地都是梨花,表达了对梨花的喜爱之情。

10.下列描写方式中没有在选文中运用到一项是

A.景物描写B.肖像描写

C.神态、动作描写D.对话、心理描写

我看到了什么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行的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而来。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道,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

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不知道那是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11.这段文字中的主旨句,正确是一项是

A.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B.我没有看到长城。

C.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

D.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讳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12.下列分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是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所以可以判断出。

B.“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表现了对祖国和家人的热爱之情。

C.“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希望这是真实的,但同时又为此进行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D.“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是说飞船外面视线不好,留有一些遗憾也是好事,表明还要进行下一次探索的决心。

13.文中第一段和第七段都运用了数字表述,对其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事物特点具体明确,一目了然。

B.表示言简意赅,说明问题简单明了。

C.一方面细致入微,另一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D.一方面更准确,另一方面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

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

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

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

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

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我想起了古人的诗: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

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耍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

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

世间的“无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

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

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

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

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4.第①段作者说:

“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用简练语言概括有哪些容貌。

15.第②③段主要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16.以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为例,简要分析语言上的特点。

17.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一条干了的河,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

B.“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

在河中寻找石兽,竟然没有找到,认为是埋没到地下了。

C.“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

逐渐激化逐渐深入,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一定被抛到了坑里。

19.下列对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掉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省略句)

B.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反问句)

C.是非木柿。

(判断句)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疑问句)

20.对文中人物形象及主题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是个实干家,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讲学家是空谈家,不切合实际,只有理论不求实际。

C.老河兵实事求是,综合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D.本篇故事告诉人们:

对待事物完全可以“据理臆断”。

21.下列对文章叙事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

这是起因。

B.在打捞过程中:

“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分析,“众服为确论”。

这是发展。

C.老河兵的“笑”,一番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判断,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石兽。

这是高潮部分。

D.文章意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半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2.对诗的内容判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B.颔联写了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贫困生活的同情。

D.通过尾联的描述,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3.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D.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也表现了作者罢官闲居在家,心灰意冷,借助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发泄心中的不满之情。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后被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已作为富有生活哲理的成语使用。

下列诗句与本句表达一致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五、句子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2)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六、语言表达

26.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兴致盎然对答如流味同嚼蜡充耳不闻昏昏欲睡渊博惬意烦躁”中选用至少三个词语写一段描绘课堂情景的话,要求句子通顺,语意完整,合乎情理。

七、综合性学习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近日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国内疯狂的奥数热。

他说,很多小孩子拼了命为念奥数,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家长的要求甚至是强迫,其他学科就不去学了,一心对付比赛,中国名校就抢着要这批拿了金牌的保送生。

他举了个例子,他曾带一个年轻的博士后,此人少负天才美誉,12岁进大学,20岁博士毕业,后来成为他的博士后,第一年做得不错,第二年就进了精神病院。

请分析上面材料反映的情况,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用概括性的语言拟出两条建设性的意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今鲁城坏③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④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

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先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

①遂邑:

今山东宁阳县。

②柯:

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③坏:

倒塌。

④就:

趋向,回到。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三败北(______)

(2)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______)

(3)颜色不变,辞令如故(______)

(4)桓公怒,欲倍其约(______)

2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2)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3)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0.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曹沫的性格特点。

九、作文

3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林清玄在《有春》中写道:

从前在过年的时候,大人会把很多写着“春”字的红纸贴在米瓮上、水缸上,还有糖罐,灶间,甚至也贴在衣橱上。

有一次,我疑惑地问父亲:

“为什么到处都贴着春字呢?

他说:

“希望年年有春。

”在台语里,春天的“春”和剩下的“春”是同音字,到处贴着春字,是祈望年年有剩余的意思。

父亲也常说:

“心里若有春,就是富有,心里若是无春,就是贫穷。

”意思是说,心里知足,常有剩余空间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心常不足,不断贪求的人就是贫穷的人。

台湾话称那些富有的人叫“好额人”或“好业人”,可见富有的人不必要有很多钱,而是有高广的额头,有智慧的意思;富有的人不是拥有最多东西的人,而是不断造善业的人。

富有的标准,因此不是有多少财产,而是有没有智慧与宽裕的心。

富有的标准,不是能占有多少东西,而是能不能布施与关怀。

富有的标准,不是有多少名利权位,而是有多少的幸福和感情。

请以“富有”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诲(huǐ)——(huì),与——于;

B.慢步——漫步;

C.贮立——伫立;

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A.垂垂暮老:

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使用正确;

B.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

不能用来形容微风,使用错误;

C.生命无虞:

生命没有忧患。

使用正确;

D.悲天悯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使用正确;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C.见往事耳:

了解历史罢了。

见:

了解;

故选C。

4.A

【解析】

【详解】

A.缺少主语,“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的对象应是人物,故应在这句的“借助”前补上主语“我们”或“我”等;

故选A。

5.B

【解析】

【详解】

A.“老王怎么了”和“好些没有”都是我提出的问题,故“老王怎么了”后面的逗号应尽改为问号;

C.“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是曾子说的话,故“曾子还说哩”后面应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D.“神州五号”是特定称谓,加之它是在引号之内,故应该将书名号改为单引号;

故选B。

6.A

【解析】

【详解】

A.排比的各项之间不仅有并列式排比(句子间是并列关系),还有递进式排比(句子间是递进的关系);

故选A。

7.D

8.C

9.D

10.A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人公的判定。

D.“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故选D。

8.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意象的理解。

A.自然界的梨花,实写;

B.自然界的梨花,实写;

C.梨花小姑娘,人名;

D.自然界的梨花,实写;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梨花,写出梨花的美丽;又以花喻人,比喻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世代相传,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辨析。

A.景物描写。

选文中没有;

B.肖像描写。

如: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神态、动作描写。

如:

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D.对话、心理描写。

例如,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心理描写)我问:

“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对话描写)

故选A。

11.C

12.D

13.D

【解析】

11.本题考查提炼文章的主旨句。

选文的小标题是“我看到了什么”,主要叙述杨利伟在太空中真实的所见,“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这一句话,是对他在太空所见内容的一个真实的总结,故主旨句可以从中提炼出来,即“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

”故答案选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这是作者真实的描述他在太空中的所见,由于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他无法捕捉回来,所以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文中并没表达“飞船外面视线不好,留有一些遗憾也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