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72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docx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安徽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是非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修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

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

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解析】考生完全可以在通览选项后,初判断C项犯有绝对化的毛病。

然后再因循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原则,先从选项找关键词“伦理关系”、“调节”、“传统社会生活”、“全部内容”,回原文定区间,很容易发现原文中的表述为“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仔细甄别即可发现“基本课题”和“全部内容”内涵不同。

故选C。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

此题有一先天优势,便是每个选项都明确了阅读区间。

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理解,原文提到的“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是“伦理”,而非选项所表述的“伦理关系”。

B项对第二段的概述完全建立在对原文信息综合分辨的基础上,理顺了原文思路,没有理解不当之处。

C项很明显对“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和“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说明顺序存在颠倒的问题。

D项中谈及的“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非“伦理”,而是“家族本位的特点”。

故选B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解析】本题解题思维一如第一道题。

A项表述可以从第一段第一、二句得出答案。

B项表述根据第二段的二、三句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原文未曾提及“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

C项把“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归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名义之下,明显是对文章的错误嫁接。

D项提到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在原文中只是孔大夫言论中的思想内核,而非选项中所说的“中国人一贯坚持”的表述。

故选A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

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

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

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屈不可伸,逐发愤以卒。

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

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

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

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

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

其船遇风辄坏。

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

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

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

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

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

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

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

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

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

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

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

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

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

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

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

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

岂其信有命邪?

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un)载:

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母病笃笃:

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向:

先前。

  C.君奉委巡察委:

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

打算。

【解析】D项中的“度”应为“估计、揣测”解释,同“度至军中”(《鸿门宴》)。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

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则耻师焉

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东山之上

D.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A项中的“以”都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解释。

B项中的第一个“则”表承接关系,第二个“则”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C项中的第一个“于”译为“向”,第二个译为“在”。

D项中的第一个“为”做被动词解释,第二个可译为“替、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解析】B项对原文的解读错误发生在对“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中“弊”的解释不准确上。

此处之“弊”应指过去通判修建的“巡海之船”存在的“遇风辄坏”的毛病,而不是“公船私用”。

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翻译考查的要点应有:

虽然(即使这样)、施设(施政功绩)、岂(难道)、歉(欠缺)。

所以正确译文是:

即使这样,把许君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君)难道比他们欠缺吗?

【参考译文】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名曾裕,表字仑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

许君年少时便有超绝的大志向。

他刚满六岁那年,母亲病重,就知道长跪在祖庙祭坛前,连续十几天为母亲祷告祈福,未见丝毫倦意。

等到长大后,他便跟随私塾先生接受学习,聪明智慧超出了同龄人,对于书籍无所不读。

然后,他的父亲因为正直诚信被同族人所怨愤,惹上了官司,(冤屈)十多年都得不到申述,最终满怀愤懑地死去。

许君对于此事始终不能释怀,多次向官府控诉,又过去了十几年,公理才开始得到了伸张。

然而许君的精力和雄心都因这件事而消失了一大半了。

没有任何收获啊,他于是花费了一些财物候补官职,谋得松江水利船政通判一职。

松江地处海滨,过去专门添置有用于巡海的船,这种船叫乌船。

从前的通判监督修理,官府上下几乎都从中谋取暴利。

修出来的那些船却一遇到大风立马就会损坏。

许君独自一人亲自检验调试,乌船的毛病才得以根除。

在这之前,很远的商人都挑着货物到松江来贩卖。

松江那些奸诈的商民强取他们的货物,却违背货物本身的价值不给予支付。

许君到了之后,惩处了其中的几个最狡猾奸诈的人,那些挑着货物贩卖的人都此都感激涕零。

松江的河道细小狭长,很容易导致填塞淤积。

一旦河道填塞淤积,那来往的船只便不能通航,老百姓的田地也就没有办法得到灌溉。

所以,在冬天河水枯竭之时,当地征用疏浚河道的民工,这项费用都是从民间收取的,累积下来有上万。

官府马虎地去兴修筑造,但超过了其应该的耗费有许多。

唯独,许君认为让一个人去谋取更多的私利是有限度的,而占取了老百姓的许多血汗,内心无法忍受。

于是,他亲自丈量河道的纵深和宽度,命令工匠们在尺寸上不得有丝毫差距。

百姓为此都称道欢呼,认为这是几十年来都从未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道旁边立了一块碑,用来记录这件事。

沿海失业的百姓有许多通过出海来获取利益,这种现象久禁不止。

许君奉命对此进行督察,那些装载私贩的货物超过口粮的海船竟有一百多艘。

许君想到都是一些贫苦之人而非大奸大恶之人,只是因为无知贪图利润而招致犯法。

他觉得一定要加以详细禀报,虽然自己有捕获犯人的名誉,但是人一旦处死就不可能复生。

于是,他悄悄地拜见布政使辰公,请求他能宽恕赦免他们。

辰公深知许君是发自内心地体恤百姓,对此深为赞赏。

(后来)上级准备讨论把许君调任其他地方,但他因此在这一年生了病,六月十八日这一天在他松江的官舍中死去,享年五十八岁。

当初许君年轻时,胸怀壮志背负雄心,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

那些和许君相知的士大夫们,都估计许君将来必定会被朝廷重用。

然而他却遭受家庭诸多变故,不能实现他的抱负。

等到他当官时,拿着俸禄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只是在老百姓中间奔走烦闷。

既然被士大夫所了解,差不多就有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了,却不曾想最终死去。

难道这确实是命数?

即使这样,把许君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君难道比他们欠缺吗?

哎,真得很可悲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此种题型应首先确定人物形象在哪些语句中有所体现。

此题中诗人的形象充分展现在诗歌的每句中。

首句是谈诗人在这样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里的心理感受,春寒依旧,但眼中只有春日胜景;第二句是写诗人观景的背景,立于春风荡漾之中、夕阳残照之时;第三句写到诗人独到的审美视角,在万紫千红的初春自己唯独钟情于那晴日夕阳下的东山雪景;最后一句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画出那片醉人的景象。

据此可知,本首诗处处都有诗人之影。

接着,我们就应该来概括诗中之人的形象特点。

很明显,此人钟情于山水、醉心于自然、心境悠闲豁达。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炼字题型。

首先明确所炼之字的特征。

“软”字是形容词,它是人们对外在物的一种触觉感受体验。

此处把它来形容红光(红光结合第二句句便知是夕阳金色的余晖),显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

“涌”字是动词,它常常用来摹写潮水翻腾不息的姿态。

此处把它来写银山(银山结合上一句便知是东山上的雪),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最后在整合答案时,理应按照二词的妙处分别作答。

每一要点中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概括手法,下部分谈艺术效果。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林。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3)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4)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6)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解析】本次考查的古诗文默写一改安徽省自主命题以来的八选五式的样式,采用此种二选一的样式,且甲是一首整诗的默写实属意料之外。

不过此种变化也只是无关痛痒的,因为此种题型还是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古诗文记诵功底,唯有此能应万变。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

(二)①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

“爹爹!

”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

“也好,整年整月地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

“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

“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

我耸一耸肩,我说:

“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

“这个自然!

”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

“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

“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

“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

“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②的了!

”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

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

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

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地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

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

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

“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

“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

“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

“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

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

“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

“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

“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

“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

“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

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

但是,唯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很!

  我不言语。

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

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

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

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

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

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③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

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

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

──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

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

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

(二)》中的第八篇。

②中边:

内外,表里。

③策策:

悲戚的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

(6分)

  答: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概括信息的能力。

本文前半部分也即主体部分,谈的是“我”与“父亲”之间的一次对话,围绕的话题便是“我想看守灯塔去”。

谈话过程中,父亲问我为何有此想法,我说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并由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所以,本题答案的阅读区间可以予以明确。

当然,本题还存在一个审题的问题。

原文在“具有诗意的生活”前还说了“最伟大、最崇高”的表述,而后文“我”与“父亲”最初探讨的许多都是关于伟大和崇高的,而非诗意的特征。

何谓“诗意”?

诗意是一种像诗一样能够给人以美感或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意境。

理解了诗意的涵义,我们便可进一步确定区间,目标锁定在“晴明之日”到“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中。

【示例】看守灯塔可以欣赏海上美景,体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

看守灯塔可以和暂离的亲友书信交流,感受彼此的深厚情谊;

看守灯塔可以安静地写作阅读,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