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74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子“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家和法家主张日趋一致

C.思想领域出现大一统趋势D.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2.钱穆认为: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建立之先河

C.促使察举制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3.北宋有僧人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两教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4.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5.《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

6.据记载:

“(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7.“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8.郑观应借助《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证明西方的数学、化学、光学、电学等均出自中国,皆“我所固有者也”。

其目的是

A.借“本来之学”加强国学地位B.为“以夷变夏”减少理论阻力

C.借“西学中源”说来阻挡改革D.为“中体西用”提供理论依据

9.陈旭麓指出: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这表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A.学习西方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B.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

C.吸收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D.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

10.陈独秀认为: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其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打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11.下图是1919年一位学者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A.《新潮》杂志内容保守陈旧B.该学者支持五四运动

C.《新潮》杂志深受国人喜欢D.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

12.五四运动之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

这表明五四运动

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13.1894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指出:

“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

”可见,孙中山主张

A.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B.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C.维护家族宗法体系的传承D.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

14.“它是毛泽东在苏联经济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思路的杰作”,材料中的“杰作”指的是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5.2012年,时评作家梁立俊说:

“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了斯大林模式束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C.破除社会主义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6.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A.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B.是否有利于国家民主和强盛

C.是否符合人和人性发展需求D.是否“哲学家王”主治国家

17.在15世纪的西欧,政治家、艺术家、学者甚至普通民众都热衷于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之前900年的总量还要多。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神权权威

C.自然权利学说深入人心      D.人文主义思想不断传播 

18.“它在普通民众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放人类的心灵和废黜精神领域内的绝对权力。

”“它”指的是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19.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

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

A.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B.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

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D.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

20.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竭力推崇中国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强烈抵制。

这种现象主要是源于

A.理论体系不同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D.世界意识不同

21.早期的蒸汽机工艺水平不高,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隐患,合格的机械师非常缺乏,有时就连瓦特也无法修好机器,到了1830年,英国1/3的棉纺织厂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窘境才逐步缓解。

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B.科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

C.机械工人对机器的抵制D.科学研究缺乏社会认同

22.XX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表示:

“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角度去看传统产业,就会发现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把在互联网人精堆里磨炼出来的经验带到传统企业去,会有很大的投资回报。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一场政治、经济、思想的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难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

D.互联网思维正前所未有地冲击人类传统生活

23.洛克提出了从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到有限政府逻辑推演的观点,得益于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种族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形成

C.揭示了西方政治的虚伪D.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特征

24.下表中三位历史人物对科技的观点各不相同,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人物

观点

卢梭

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卢梭的观点体现了其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

B.对原子能的利用印证爱因斯坦观点的合理性

C.邓小平的论断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D.三者的时代环境不同、观点对立、相互矛盾

25.“色彩已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灿烂的文辞,并以图像形式反映真实,其形象别具一格,物体之间相互由光线与空间连接,给人一种瞬时的感受。

”这类作品可以体验到

A.浪漫主义的感性B.印象主义的色彩

C.现实主义的细节D.现代主义的不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共50分。

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佛、道藏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数学、字书、工艺、类书和名家诗文,还编印了几部大型类书和丛书,便于士子应举。

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摘编自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15世纪40年代,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的技术。

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不到10年,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抚摸着《天体运行论》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

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等

材料三 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

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北宋印刷事业发展的原因。

(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印刷事业发展有何特点?

这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译书事业的变化,并浅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事业的认识。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北宋东京(开封)内平面示意图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论证其与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联系。

(1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早在幕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家族国家观的萌芽,一些主张“尊王攘夷”的学者宣扬“一君万民”的观点,提出“夫君臣者,父子也,天伦之最大者”。

明治维新使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然而,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和天皇专制的国体,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还难以割舍与封建传统的粘着性。

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宣扬儒教伦理,将继承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伦理奉为保持日本民族的“醇风美俗”。

同时还将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在一起,与天皇制的国家观紧密结合。

具体而言就是:

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渊源不断的血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度”集合而成的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长。

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原来作为民间规范而盛行的“家族制度”法制化。

1898年出台的明治民法,基本继承了幕府时代封建武士阶级“家族制度”的衣钵,户主权、家督继承和男尊女卑构成了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三大支柱。

——擴编自田晓虹《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变迁》

(1)依据材料,请你分析日本“家族国家观”的成因并概括其特征。

(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家族国家观”影响下的明治政府在教育和军事方面改革的思想,分析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6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恕(1862-1910年),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李鸿章称其为“海内奇才”,谭嗣同誉其为“后王师”,又与章太炎一同被誉为“浙江两奇才”。

1892年,他以《卑议》晋见李鸿章,事被搁起,人入李幕,“待以国士”,担任术师学堂汉文教习。

其著作《卑议》、《民瘼篇》,旨在揭露平日耳闻目见的社会黑暗面,《变通篇》则是对社会、政治制度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

宋恕的变法主张是从文化价值观到科举制度,从科举制度到政治结构,又从政治结构到中央官制,从中央官制到宪法精神的系统改革。

时人已经看到宋恕的变法思想超出了时代的认识底线,是甲午战争使同时代人认识到宋恕是清末变法运动的先驱。

甲午战败后,他整理了《津谈》一书,托儒家和孔子之古,为《卑议》之变法维新纲领提供理论基础,“著书专为世界苦人立言”这一名言出于该书。

此后他在上海接触大批维新派人士及其领袖,逐渐成为上海维新派之理论核心;1898年政变后诚惶诚恐,渐趋卑微……

——摘编自杨际开《清末变法与日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恕的思想。

(6分)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A

C

A

B

D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A

C

B

C

D

C

D

B

21

22

23

24

25

B

D

A

B

B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28、29题各12分,共50分)

26.

(1)因素:

政府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三教合一潮流发展,理学兴起;商品市场需求;教育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4分,任答其中4点即可。

(2)特点:

普及速度快;印刷内容丰富;更重视自然科学。

(3分)

影响:

文化教育事业上,促进了欧洲科学文化的普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政治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欧洲的封建(西欧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等。

(3分)

(3)变化:

译书数量大大增加;译书的主体从教会发展到官方再到民间。

(2分)认识:

中国近代译书的这些变化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译书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分。

27.

(1)现象:

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出现信仰危机。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论证联系:

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为了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8.

(1)因素:

“尊王攘夷”封建传统思想;明治政权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性质;天皇专制的国体;儒教伦理的宣传;(3分,任答3点即可)特征:

家长制;血缘政治;封建儒教伦理;(3分,任答3点即可)

(2)教育:

“忠君爱国”或“和魂洋才”;军事:

对官兵灌输武士道精神。

(2分)

影响:

强化天皇专制统治;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

(4分)

29.

(1)背景:

洋务运动兴起,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加深;中外交往频繁,早期维新思想出现;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6分,任答3点即可)

(2)评价:

甲午战前,宋恕提出一系列维新变法图强的主张,能够抓住时代发展方向,体现了思想的前瞻性;甲午战后,借助孔子和儒学为宣传变法提供理论基础,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也反映了维新派力量的弱小及时代局限。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