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13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选择题

[2011·潜江]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A)

A.辛亥革命后B.戊戌变法后

C.新文化运动后D.五四运动后

[2011·海南]下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A)

A.辛亥革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

[2011·南京]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B)

A.称“老爷”B.行握手礼C.缠足D.穿翎顶补服

[2011·衡阳]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

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

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

C.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

D.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

[2011·河南]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D)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2011·清远]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A)

①轮船、火车②电报、电话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④三跪九叩之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1·六盘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下列图片中,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

中山装握手礼剪辫子废止缠足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11·株洲]随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是(D)

非选择题

[2011·新疆]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经济现代化的强力推进者和社会风俗的积极变革者。

据此回答:

(1)为缔造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什么?

1911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的主张是什么?

(3)举两例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

(4)你认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①中国同盟会。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三民主义(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

(3)①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②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官服,中山装、西装、旗袍等开始流行;③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④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答出两例即可)

(4)提示:

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理想信念的品质;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等。

(言之有理即可)

[2011·荆门]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回答: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回答两条即可)

(1)火车。

(2)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2011·龙东]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领导了辛亥革命。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此海峡两岸将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材料二1911年10月10日,工程营革命党人正在为起义做准备,被一位反动排长发现后提前起义,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支弹药,随后,起义军汇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大汉报》历史记略

(1)依据材料一,说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次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你知道它的名称吗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两个历史信息?

(4)你知道下列哪些旧习俗是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的吗()

①跪拜礼②女子缠足③男子留发辫④“老爷”“大人”的称呼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

(3)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D

(2010·山东聊城)1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B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010·浙江义乌)17.1862年洋务派开设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

下列关于这个学堂创办初期的场景描述,正确的是()A

A.有一些外国教师在学堂授课B.学堂座落在环境优美的上海黄浦江畔

C.学生入学后一律要剪掉辫子D.大批科举出身的人纷纷涌入学堂学习

(2010·山东东营)

9.与右图所示事件的发生直接相关的是()A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010·河南)7.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B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0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2010·湖北荆州)10.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A

A.商务印书馆B.岳麓书社C.三联书社D.中华书局

(2010·湖南衡阳)14.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C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2010·山东泰安)10.右图中的历史现象最早应出现于()B

A.甲午中日战争前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期间D.解放战争时期

(2010·江苏淮安)18.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D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

●考点1: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八上P104-105能力要求:

识记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看电影照相B.坐火车、汽车出行C.拍电影打电话D.用电脑上网聊天

[参考答案]D[09黔东南州]第7题

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A.阅读《申报》B.参观“轮船招商局”

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

[参考答案]D[08玉林中考]第6题

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

A.有人乘火车旅游B.有人在电影院看电影

C.有人在网吧聊天D.有人在照相馆拍婚纱照

[参考答案]C[08长沙学业]第17题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A.乘轮船.火车出行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参考答案]B[08山东中考]第8题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下列生活他不可能享受的是

A坐火车去旅游B到照相馆去照相C去电影院看电影D上网查资料

[参考答案]D[2007年岳阳中考]第12题

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

[参考答案]B[08河北中考]第12题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参考答案]A[2007年湘潭中考]第17题

19世纪末在上海,①一身穿中山装的男子②到某一照相馆拍了张照片,③接着看了场名为《定军山》的电影,④后坐火车回家了。

这段描述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参考答案]B[2007年连云区调研]第13题

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

C.拍电报了解行情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

[参考答案]C[2007年荆州中考]第2题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参考答案]B[06年河南中考]第3题

晚清大臣李鸿章为办理外交事务曾多次出国访问,下列交通工具中,他无缘选择乘坐的是

A.汽车B.飞机C.轮船D.火车

[参考答案]B[06年安徽非课改区]第3题

右图是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中的一页。

对图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①中国当时教学中已经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②当时中国已经使用电话,但并不普及

③电话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④当时电话已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

[参考答案]C[06年沈阳中考]第8题

在中国近代社会中,人们用手机发送短信和上网是娱乐新时尚。

[参考答案]×[09耒阳中考]第30题

●考点2:

《申报》、商务印书馆八上P106能力要求:

识记

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D.《人民日报》

[参考答案]C[09滨州中考]第9题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郊民巷建造住宅

B.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

D.1919年6月,《申报》报道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

[参考答案]A[2007年河南中考]第4题

当阅读《苍梧晚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A.《申报》B.《邸报》C.《民报》D.《新青年》

[参考答案]A[2007年连云港中考]第21题

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发行的报刊中,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为著名。

[参考答案]申报[09内江中考]第34题

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字、词典,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

这一机构是

A《申报》社B京师大学堂C《民报》社D商务印书馆

[参考答案]D[2007年海南中考]第27题

●考点3: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八上P106-107能力要求:

识记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A.在城市看电影B.有钱人家拍照片

C.市民穿新式礼服D.成年男子留长辫

[参考答案]D[08荆门学业]第2题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A.看电影B.穿西装C.男子留长辫D.拍照片

[参考答案]C[2007年滨州中考]第21题

图3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

[参考答案]A[09南京中考]第15题

电视剧《闯关东》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问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

[参考答案][08泰安中考]第6题

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

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

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

[参考答案]D[08安徽高中]第11题

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

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

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

[参考答案]A[09孝感中考]第21题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参考答案]B[08资阳中考]第22题

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C.废除科举制度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参考答案]C[2007年南阳宛城区中考]第5题

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右图所示的服装开始出现在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后

[参考答案]D[2007年安徽中考]第3题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强调要办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

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筹备纪念活动。

玉林市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决定以“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现邀请你一起参加。

【探究一】知识回顾

(1)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哪一个?

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哪个省?

其最主要的领导人是谁?

(3分)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分)

【探究二】资料收集

以下是三位同学收集到的资料。

甲:

乙:

⑤1914年,北京普通民众“至今剪辫子者甚稀”⑥“自强”、“求富”

丙:

⑦“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探究三】分析整理

(3)请认真分析以上收集到的资料,选择最恰当的三项填入下表相应位置,并写出结论。

(4分)

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相关资料(填序号)

结论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思想观念方面

社会生活方面

【探究四】深入研究

(4)材料⑤对研究辛亥革命有何价值?

请谈谈你的看法。

(1分)

【探究五】探究体会

(5)通过以上的探究,你学到了什么历史学习的方法?

(1分)

[参考答案][09玉林中考]第15题

(1)2011年;(1分)湖北省;(1分)孙中山。

(1分)

(2)三民主义。

(1分)

(3)

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相关资料(填序号)

结论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意思相近,答对1点即可得1分)

经济方面

思想观念方面

社会生活方面

1

(4)答:

价值:

可以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后,相当一部分人思想依然很保守;可以说明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可以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有限。

(意思相同或相近,答对1点即可得1分)

(5)答:

方法:

要从整体来分析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分析历史事件,要对资料进行辨析;要论从史出;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主见;要学会合作学习;要学以致用;要关注社会热点。

(只要从历史学习方法角度回答,合理即可得1分)

“胜地无须秉烛行,圆珠替月倍分明。

何须浪掷金钱买,海上天开不夜城。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19世纪晚期上海出现的上述新科技产品的科学理论前提是

A.经典力学基本体系的建立B.相对论的提出

C.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参考答案]D[08广安中考]第3题

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

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

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

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页

材料四: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材料五: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

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1分)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

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3分)

(4)根据材料五的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哪些主要进步?

(2分)

[参考答案]

(1)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对世界一无所知。

(2分)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

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2分)

(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

(1分)

(3)洋务派。

(1分)作用:

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分)

(4)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各民族自由平等。

(2分)

[06年常德中考]第41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