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28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docx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

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

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

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

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

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

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桔祥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桔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方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

”“奶奶强健啦!

”长者便答复“娃娃乖着哩!

”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收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欢度春节,陕西人叫过年。

"年"的名称出现比拟晚。

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为"祀",周代才称之为"年"。

周人起家于陕西,后稷教民作稼,"年"的概念最初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循环而逐步认识的。

《说文》释年"谷熟也"!

《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

""有年"指的是农业有收成:

"大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收。

所以在西周初年,就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的活动。

大体上讲,年节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汉代,开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族过年,虽然因地而异,但已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传统。

陕西是汉族开展形成的中心地带之一,加之具有多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在年节方面尤有代表性。

北方的隆冬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黄土高原干冷干冷的,人和村庄似乎都凝固了,路上行人很少,农民们都绻缩在热炕或暖窑中。

可是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忙碌起来了。

从纪念农耕祖先后稷的"五豆节"开始,就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八节一守,各村的男人们就开始筹备练社火、玩龙灯、闹秧歌,积极准备过年。

这时节也正是男婚女嫁的高潮时期。

但有的地方如临潼仍然保持着古老的禁忌,腊月老人不同意子女结婚,只能选在正月,因为有"年终"的避讳。

即使正月结婚,有些地方也还有"七不出,八不入"的禁忌。

在商洛山中,腊八一过,有趣的事莫过于杀年猪。

天天都有杀猪之家,只要肯去帮助,杀猪饭可一直吃到大年三十。

春节前的习俗:

从过去的"年"到现在的"春节",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其中有带有迷信色彩和封建礼教的内容,也有一些生活情趣积极意义的节日传统,节前有一系列含义明确的活动和准备事项。

陕南风俗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具给外搬,里外扫一遍。

"清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有除旧迎新的'含意。

紫阳县有的腊月二十三、四打阳尘;有的腊月二十四、二十七忌打阳尘。

传说二十四为老鼠嫁女日",屋内需要保持安静,如有响动,就打搅了老鼠嫁女。

你闹它一日,它将闹你一年。

二十为"阳尘"的生日,也不宜清扫。

扫舍之日,家家户户清扫尘土,整修房舍,人人洗澡净身,所以又称"三净日",''房、几、人净,消灾免病。

"《灶王经》上说:

"诸神上天庭,红尘宜净净,增福免灾星。

"佛教信徒更为慎重,清扫工具都要新的,否那么不净。

庄户人家这天又是积肥的好日子,他们把扫除的尘土积攒起来放在一边,准备给烟叶施肥。

还要"埋烟堆",将铲锄过的杂草、垃圾、脏土积在屋旁生一堆烟火,这也是一堆好钾肥。

俗话说:

"二十四、五清尘土,二十七除病疾,二十八洗邋遢。

"关中、陕北"扫舍"至今仍存,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将室(窑)内从屋顶到墙壁、地面、桌凳、盆碗,以及角角落落,清扫擦洗一遍。

随后,便开始粉刷墙壁,裱糊顶棚,使室内外焕然一新。

新年到来之前,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剃头、理发,俗话说:

"有钱没钱,不让带毛过年。

腊月二十五以后,关中韩城、合阳一带人们便开始做肉菜、蒸馍、捏过年馄饨了。

年馍蒸的很多,一般蒸馍、碎馍(小馍)、花卷、包子、各种花馍(鸟、鱼、虫、兽等)、礼馍、献贴等。

它形成民间饮食面花艺术的画廓。

尤以合阳、华县、澄县为著名。

蒸年馍这天,一般不能来外人,万一有人无意进门,主妇立即会感到惊慌失色,心神不安。

必须给灶堂里添把柴禾,或燎一撮盐,不然"鬼"会把馍捏住了。

万一馍蒸坏了,还要"送鬼"之后再蒸。

这样做,可以消灾避难,逢凶化吉。

年三十,一切准备就绪,家家户户再次清扫院落街道,打水压面条,张贴春联、喜贴、窗花、家宅六神,设祖先牌位。

历史上关中风翔木板年画远近闻名,其中神画开展不下几十种,远销西北诸省。

年年有贩年画者来此"请神"、"接爷"。

这又是民间宅院的一次窗花剪纸、木板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的大展览。

到了晚上,各家都有一人提着灯笼,带上香火、蜡、纸陆续去自家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

祭神时有些县区还有祀神歌。

下面介绍周民族发祥地岐山县的几首《祀神歌》:

祭门神

清早起,念真经,

家宅六神你细听:

门里门外你知晓,

门神替我操大心。

祭土地神

土地老人本姓韩,

你把凶神往出赶:

踏动墙土你甭管,

一家大小都平安。

祭仓神

仓神老儿你姓邓,

手里拿的盘子秤;

你把老鼠拴绑紧,

甭到家里打洞洞。

祭井龙王

天皇皇,地皇皇,

一家老小敬龙王:

龙王爷本娃净,

你把水儿来管清。

陕南秦巴山区,室内贴字画,门上贴春联,千家万户喜迎新春。

大门墙上贴"出门见喜"、"对我生财",两扇大门中间贴"开门大吉",堂屋梁上贴"吉星高照",燕子窝边贴"喜燕来朝",箱柜上贴"一本万利"、"黄金万两",堂屋墙上贴"身卧福地"、"童言无忌",牲畜圈旁贴"六畜兴旺"等(关中、陕北大同小异)。

各家都要换写家神,书香门第写"天帝君亲师位",一般民家写"××祖先之神位"。

写其它字可以站着写,唯这"位"字一定须正襟桅坐地写。

否那么家神不归位,全家四季不安宁。

家神位前摆供桌,首位置一大盘或钵,内放一煮熟的猪头,猪嘴里夹一尾巴,以示全猪。

再摆上其它菜食果品。

摆三个碗、三双筷子置其上,还有三杯酒。

堂屋门外左边墙上钉一竹筒,内插一束香。

燃香、燎表、烧火纸,叩头作揖。

附近如有土地亩,也须敬献,给土地爷献上一方块肉(称为刀头)和一块豆腐。

陕北神木、府谷一带,三十时近旁晚,各家各户首先要把火塔(用炭垒)或火笼(用柴堆)点着扇旺,然后点灯笼。

室内灯烛齐明,香烟缭绕,通宵不息,暗寓先发财,早发家。

点火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辟邪疗病。

此时火炮齐鸣,声震夜空,山坡上坟地里也有火塔点燃,红光一片。

人们围着门前火塔火笼,谈笑风生。

议论谁家的火塔最旺,谁家的灯笼最明。

据说火最旺,灯笼最明的人家,来年一定兴旺兴旺,万事如意。

这一带是产煤区,火塔全用煤块垒成,成园塔或方塔形,高三至五尺,中空实以柴禾,碎炭,火门一律对准住室正门,暗寓一切红运直入家门。

火笼用山上砍来的木柴堆积而成。

旧时还要为各方神灵设位摆供,屋门两侧摆放柏柴、炭块,以辟邪镇恶。

关中西府一带除夕夜也有"烤冬柏火"的习俗。

在院子里堆一堆柏枝,由年长者点燃,然后围着烤火。

火焰映红了人们的脸,噼啪的响声伴和着欢乐的笑声。

据老人们讲,烤冬柏火可以消灾免难,来年人体健康,人丁兴旺,五谷丰收,这实际是上古以火祭天的遗风。

渭北高原尤重祭祖。

清末民初,村村有祠堂,大的村落往往有好几个祠堂。

各家都要供祖先。

本族族长带着族人给族内祖先画像叩头,直至正月十五,每吃一顿饭都得把供品换一次。

叩完头,由族中的中年男人带着族众为新近去世的人上坟,名曰"送年钱"。

回家后各自再敬自己的祖先和家神。

敬完家宅六神,孩子们开始放炮,赶走一切非家宅的野魂。

不少地方,在家家户户的院墙上、树上、水缸上、粮囤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福星高照。

民间传说贴''福"字的习俗起源于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的时候。

姜太公的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败一家。

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她也来讨封。

姜太公说:

"你到一家,败一家,就封你为穷神吧。

"老婆快乐地说:

"封我穷神,叫我蹲到啥地方?

""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

"这件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上"福"字,这样穷神就不敢进门,家业就不会败了。

这种风俗一直相沿至今。

渭北高原有些地方,三十晚老人按辈份由大到小给每人发"护身钱"。

对当年娶来的新媳媳、新生婴儿那么发得较多一点,表示对新入家族者的欢送。

为啥要发"护身钱?

"据说年三十晚到正月初七晚,人的魂要离开人体,单独玩游。

这期间要是遇上野鬼,你就给他钱,否那么他会将人的魂拉去。

这里坐夜比拟特殊,男人到有威望的老人家聚会,把各自带来的好吃东西和主人的放在一起,边吃边谈,直到雄鸡啼鸣,已是正月初一了,人们才慢慢离去,各自回家。

女人们也和相好的女伴坐夜,但一般不坐一整夜。

这天孩子无论大小,只要能自己出去坐夜的,大人都支持,因这晚狼虫虎豹也在过年,一般不出来,即使碰上它们也不会伤人。

吃团年饭。

除夕守岁的当晚,全家人要吃一顿团年饭,它象征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团年饭的时间、食品因地而异。

陕北多吃炖肉、烩菜、黄米饭及白酒、米酒等,有的十碗八碗的摆酒席。

关中那么以酒菜为主。

陕南秦巴山地,团年饭需尽量做得多,。

要吃饱后还有剩余,以祈年年有余。

菜尽量地做得丰富,酒必须有,豆腐亦不可少。

常言说:

"今年能吃上过年豆腐了。

"("腐"与"福"谐音)吃鱼也是"有余"之意。

吃团年饭人越多越好,即使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山区的农家也要拉他来坐席吃饭,向他敬酒。

本地人的团年饭一般在黄昏或夜色降临祀神、祭祖之后,但迁入省内原籍湖北的黄州人依然保持家乡习俗,都在半夜团年。

俗说:

"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

"按黄州人旧俗,大年三十不兴串门,全家吃过年夜饭之后,要围着一棵燃烧的大树根"熬百岁",熬的越晚,黄州佬越老。

宁强人把烧树根叫"烧猪头''树根越大,来年谁家的猪就越肥。

有些地方把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如家人子女出门在外一时赶不回来,家里人也要照样给他们准备一副碗筷,表示全家团圆。

过去的年夜饭,一些地方也有吃饺子的。

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提高,主要是丰富的酒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甚至海参、鱿鱼、香菇等山珍海味,也上了城镇平民百姓的餐桌。

此外,各地在除夕还有一些习俗和禁忌。

关中兴平一带有"爬门坎"的习俗。

"矮个要想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坎。

"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矮个子娃娃,要从门坎底下爬过。

爬时门里门外各站一个大人,一人撤头,一人撤足,小孩不许说话。

外面人问:

"撤长了没有?

"里面人答:

"撤长了。

"然后让小孩从门坎底下爬过。

爬过门坎后,小孩还要走向门外的椿树,手摇椿树,边摇边喊:

"椿树椿树你甭长,我长高了你再长。

"这样来年就会长高许多。

这显然是一种古老巫术的遗留。

蒲城等地有"吃忍柿"的习俗。

大年三十守夜,一家人特意要分吃冬藏的柿子,名日"吃忍柿"。

"忍柿"谐"忍事",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相互忍让,和和睦睦地过日子。

陕南一些方吃团年饭不能泡汤,据说泡汤第二年要垮田。

除夕守岁时,要把刀、秤藏起来,以免第二天看见,因为大年初一看见刀就要犯"口舌",爱和人吵架:

见了秤第二年就经常见蛇。

三十忌破败,要说吉利话。

小孩要是打碎一个碗,大人赶快说:

"啊,岁岁平安!

岁岁平安!

"("碎"与"岁"谐音)谁的衣物烧着了,其他人赶忙说:

"烧发!

烧发!

越烧越发!

"(发财)接饮水叫"接银水"。

守岁不能睡,万一要睡,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即挖金银窖)。

关中人年三十不准说"坏"、"破",不准骂人生气打坏东西。

饺子煮烂子,要说饺子"笑了"等等。

大年初一为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

人们黎明即起,敬神、祭祖,开门放炮,吃饺子或臊子面,这顿饭吃得特别早,饺子中有一两个提前包上铜钱、银币、硬币,谁吃上了它,表示谁的福份大。

关中有的县区,要请刚过门的新媳妇到各家吃饭。

据说新媳会给人带来好运。

穿着花花绿绿的孩子,争着拉新媳妇到自己家里吃饭。

有时每家去只吃一个,有时只吃半个,因家数太多,就这最后也只能去转一下。

午饭时已分家出去的孩子,要请父母吃饭,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同时也有同族中晚辈邀请长辈吃饭的。

吃罢早饭,先向家中老人拜年,然后走出家门向户族拜年,再向乡党友好拜年。

一般不出村。

陕北神木、府谷一带还有"打醋坛"的讲究。

所谓"打醋坛",就是把烧红的火炭放进醋里一激,用冒起的蒸气薰屋子。

醋坛神据说是姜子牙的封号,统管天地三界一切鬼神,比玉帝、阎王还大。

所有凶神恶煞,一闻见醋味都敬而远之。

所以就留下打醋坛驱妖邪的作法。

人们不仅过春节打,平时有个七灾八难的也打。

其实,醋味确一定杀菌消毒作用,防治感冒有奇效,对于预防疾病倒是不无好处。

春节放炮也有讲究,不像小孩子到处乱放。

在阳坡露天放的是五色花炮,表示五谷丰收。

有的把麻雷炮(二踢脚)按东西南北中五方排列,从东开始,依次燃放,叫"五方吉利炮"。

哪方的炮声最响,起得最高,说明哪方通顺、吉利,今年就向哪方走。

正月初二到初四

从正月初二到初四,相互串亲走友拜年。

先是女婿拜丈人,外甥走舅家,然后大体以亲,疏为序,亲朋之间相互拜年。

过去是步行、骑牲口、坐马车、牛车。

现在是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汽车与行人相竞赛。

"笼笼来,笼笼去,,已变为"提包、皮包来回飞"了。

拜年要拿规定性的礼物。

城市人一般拿糕点、烟酒、水果:

农村除点心、罐头之外,还要带包子、礼馍。

一般性拜年,只拿点心或包子就行了,"走条''的已亲必须带礼馍。

如果外甥走舅家忘记或未带礼馍(或带了礼馍而舅家未留礼馍),就表示终断以后来往,舅家也不给回礼,也不给追节送灯了,第二年,外甥也自然不再去拜年了。

这是无声地终断亲戚"走条"的重要标志。

拜年期间要盛情待客,待客饮食因地而异,待新女婿那么最为隆重。

韩城、合阳讲究吃过年馄饨,乾县、礼泉一带兴吃烙面,岐山、宝鸡、风翔一带吃酸辣香的臊子面。

陕南以酒菜、米饭为主,陕北多吃绘菜、麻花、油糕。

过了正月初四,一般拜年活动根本结束,从初六开始由舅家给外甥追节送灯。

头一年要给刚出嫁的女子送一对大宫灯。

以后女儿有了孩子,年年送灯,一般送到孩子长过十二岁,追节照旧不再带灯。

俗说孩子十二岁魂就会全了,不再受外邪入侵,所以送的灯上长有"长命富贵"字样。

有些甥舅三代、四代仍然走条。

起码要到两辈人去世为止。

追节时大多带粽子、麻花、礼馍。

数目也有讲究,一般带双不带单,十二是基数。

春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平时人们为工作耕种忙碌,难得在一起拉家常。

过年有充分的时间使人走亲访友,联络感情,交流生产生活经验,议论社会时政风情,增进亲友情谊。

正常的交往,有利于讯息交流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现在虽有公历的元旦,但政府每到春节,仍然照例放假三天,让人欢度新春。

总的来说,正月十五以前,是人们过年的休息、娱乐、交往时间,所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习俗的讲究。

关中以华县为例:

"破五",即正月初五。

这一天不向邻家借东西,非借不可者要以物换物。

水与火是不能借,因为失去水火,就等于失去生命。

不能向地下泼脏水,因诸神在家,恐沾污了神灵,获罪不起。

忌出行。

一般吃饺子,因其形似元宝,用以塞穷窟窿。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人七"日,妇女不做针钱,天晴朗,人好、当年庄稼也好。

这一天又叫"拉魂日",对土地神要格外礼祀,不这样做,土地见怪,一年不得安宁。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传说是天神爷的生日,妇女忌做针线,做了针线,舌上要生疮。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为"老鼠嫁女''日,家家户户要捏饺子吃。

这样做,能把老鼠的嘴捏住,还可堵住老鼠生育后代。

谁家不捏饺子吃,老鼠就会生得更多,祸患粮食更凶。

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是"送神"日,午饭前烧香礼拜,送走诸神。

从十七日开始着手准备地里的活路。

所以民谚说:

"年过了,月过了,丢下日子难过。

"

陕北神木、府谷一带那么另有讲究:

正月初五送"穷媳妇"。

即"送穷迎富"。

"穷媳妇"是恶煞神的俗名。

传说她是祸患比干丞相的下大夫费仲的老婆。

姜子牙封神时她不在场,事后三番五次找麻烦。

姜子牙不堪其扰,盛怒之下脱口而出:

"你真是个恶煞神!

"这本来是一句骂人话,谁知这女人接了太公的口气,竟真的做起恶煞神来。

她走州串县,祸患人间。

她到了哪里,那里就要遭殃;到了哪家,那家就要倒霉。

闹得人家一贫如洗,所以人们叫她"穷媳妇"。

"穷媳妇"天神也拿她无法,子牙认为这恶煞神宜送不宜敬,宜远不宜惩。

于是人们在正月初五,乘恶煞神休息之机,家家户户扫除恶沙(垃圾),祭送"穷媳妇"出门。

陕北、伊蒙、晋西北一带,每年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户都把圪崂洼岔清扫一遍,扫下的"恶沙"堆在门圪坊。

再由家庭主妇用五色花布裹一个象征"穷媳妇"的布人儿,穿戴整齐,肩头缀着一个倒议被(衣兜),装进食物,供在门圪塄,上香祭祀。

次日凌晨,家庭主妇给布人屁股插进一个二踢脚炮抱上,端上头天扫下的"恶沙",出家门向南走三百六十步,一边默念:

"穷媳妇穷,穷媳妇穷,穷媳妇早离我家门。

三十里路上喝水咯(去),五十里路上歇脚咯,八十里路上吃饭咯。

离了我家门,到那财主门。

急急如律令!

"同时把炮点着。

当空一放,表示穷媳妇已经远走高飞。

然后顺手倒掉恶沙,在地上拣一根柴禾棍,表示接上了财帛,转身往家跑,不能回头看,否那么"穷媳妇"就会再跟回来。

回家后,马上蒸吃软米糕或捏成椭园形的饼,以示填"穷圪塄"。

城市虽无这种送恶煞神的做法,但也要倒"恶沙",迎接五路财神。

按金木水火土五方各取一块柴或炭带回家,供俸起来,表示迎来财神,保佑万事亨通,兴旺起家。

这一天,城市人还忌出借、赊欠、还债等。

只能往回挣钱,一心发财。

俗话说:

"正月初五,撵走穷神,迎来财神,增禄添福,乐业无穷。

正月初七"过小年"。

传说这是为李世民而设的。

魏征萝斩泾河老龙,唐太宗李世民被告,曾为此官司游地狱七日七夜,还阳之后,身体欠佳,康复须得一年。

大臣们担忧朝政,忧心如焚。

徐茂公进献了提前过年的海上仙方:

"过罢大年七天再过小年,不就够满一年了吗。

"过小年一律不走亲会友,不发放押岁钱,不拜年,不担水,不扫地,不切剁。

小年这天,还有观天象的习俗。

正月初九"鼠喜日"。

这天是猫舅舅的生辰,猫要去给舅舅祝寿。

俗话说:

"无猫鼠自由"。

老鼠就趁此给女儿办喜事,所以人称"鼠喜日"。

这一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烂鼠窝,引来鼠祸:

忌担水,怕担回老鼠。

儿童在这晚有偷听鼠嫁女的趣事。

人们当晚还把年糕、年馍掰成碎块,放在老鼠出入的地方,让老鼠去吃。

这样做,老鼠就不再咬箱柜、乱啃衣物、食物了。

有的地方还专门做些饭菜,放在老鼠往来窝哨的地方。

如果老鼠吃了就是喜兆。

预示老鼠今年再不祸患人,更不会成灾。

民间"老鼠嫁女"的年画、剪纸大概即源于此。

正月初十"捞金籽头"。

当日的饭菜一律要用笊篱捞,叫"捞金籽头"。

民间道教传说,很早以前,张家庄的张贵人还没有上天当上玉皇大帝,由太上老君总管天地三界大事。

那时天下人烟稀少,土地广阔,可惜无人耕种。

太上老君派仙童把种籽撒下大地,长出了庄稼。

那时田禾浑身长穗,产量很高,人们不爱惜粮食,任意糟蹋食物。

此事被钻天无入地的土行孙察知上告老君。

太上老君怒不可遏,要派仙童天将把田禾从根到头捋去穗头,收回庄稼。

这时狗仔跪下苦苦请求,要老君把小穗头留下,给自己食用。

老君仁慈了一下说:

"田禾上部的一点穗头就留给你,蒺藜苗、窝瓜、葫芦留给那些造孽的人们。

"这样人间的田禾就只有一颗穗头了,人们悔悟,知道了粮食的可贵,称剩下的穗头为"金籽头",比喻它象金子一样珍贵。

太上君本来是把粮食给狗留下的,人驯伏了狗,让狗看家守院,自己辛勤劳作耕耘土地。

人吃粮食,给狗也留一点。

正月初十是老君的寿辰,人们这天要给老君祝寿。

祈求老君赐福降禄,并称正月初十为"金籽头日"。

农村一大早就要放炮祀神。

早上吃金籽头捞饭,中午吃粘金籽头糕,当日的饭菜都要用笊篱来捞。

意思是捞住金籽头。

捞出的第一碗饭,献在最高的墙头上,让太上老君先尝。

饭后不洗碗盏,打发家中最巧的姑娘或媳妇担一担清水,烧开烫洗,表示清洁虔诚,再不抛撒米面。

另外,每顿饭要把饭菜或糕饼泡一大碗放在当院让狗吃,表示对狗求禾的报恩之意。

陕北的春节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

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

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

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

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

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

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桔祥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桔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方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

”“奶奶强健啦!

”长者便答复“娃娃乖着哩!

”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收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