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35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88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中心发言人

周家云

备课时间

第一周

上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

文化的涵义

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

究竟什么是“文化”?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堂练习

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说明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

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2.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

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

这种差别反映出

A.文化现象无时不有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C.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D.我们的饮食生活就是文化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

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以下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峨眉山自然风景、旭日东升③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④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万里长城、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⑤选举人大代表⑥经济体制改革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6.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7.2009年央视春晚被誉为难得的“文化大餐”。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由人所创造并为人类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C.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8.2008年4月23日是第13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

人们之所以积极参与读书等文化活动,是因为

A.参与文化活动是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径B.文化由人所创造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

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

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②体验社会生活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11.(2007·广东高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2009年春节期间,由于许多公共文化场馆推行免费措施,吸引了许多民众,新年有了更多的文化味。

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B.书籍决定了文化的程度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D.文化素养离不开免费阅读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中心发言人

周家云

备课时间

第一周

上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

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一、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的,担忧有相对独立性,它并不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2、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江泽民这段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文化本身就根源于经济,离不开经济。

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密切交织在一起。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列举这方面的具体实例学生活动:

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

科技的作用,人才的需求,劳动者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等等。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列举具体实例,说明政治生活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学生活动:

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

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都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借助文化渗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说明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堂练习

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

这说明

A.人们文化素养的差异越来越大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产品总要通过一定物质形式体现出来D.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

2.民歌作为口头传唱的艺术,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各根据地产生了许多革命民歌,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民歌中得到真实的反映;5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乐观向上、艰苦创业、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这表明

A.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C.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3.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

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B.文化的独立决定政治的独立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D.文化会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4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

长三角16个城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③社会主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有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

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一定社会文化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A.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是相互决定的

B.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D.一定社会的文化决定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而社会生产方式又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6.《人民日报》报道,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开馆3年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2005年仅门票收入就达4000万元以上,既扩大了就业,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文化产业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7.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是因为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C.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D.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社会发展

8.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表明

A.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方式

B.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不同

9.2008年,中央电视台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取得一定成效。

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推出6000分钟原创动画,总收入达到1.3亿元。

其中《小鲤鱼历险记》发行至5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总收入达1186万元。

这说明

A.在当今时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在当今时代,文化已与经济完全融合

C.发展文化就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化

D.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已完全消失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是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下列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互决定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12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③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④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强调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

14.2008年4月14日《文汇报》载文指出,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盛的文化国力。

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

A.文化有多种形式

B.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C.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D.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

中心发言人

吕梅英

备课时间

第一周

上课时间

第二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重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统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

这说明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

教师设问: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