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41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药药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复习.docx

《中药药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药理复习.docx

中药药理复习

中药药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中药药理学: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机体(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是一门桥梁学科。

2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3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

4中药药动学:

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造成的寒证(虚寒证)模型,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热性药治疗寒证(虚寒证)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还可使脑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显著增高,表现出兴奋中枢作用。

相反,寒性药抑制酪氨酸羟化酶,使动物脑内NA、DA合成减少,同时也使脑内5-HT含量明显增高,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

故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

呼吸频率减慢。

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的体温降低、心率减慢,同时,体温和心率的昼夜节律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

用温肾助阳方药治疗后能纠正“甲低”阳虚证模型大鼠的低体温、慢心率和昼夜节律异常变化。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可使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寒证或阳虚证病人基础代谢偏低,热症或阴虚证病人基础代谢偏高。

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

肾阳虚证病人的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表现出一系列虚寒症状。

经用温阳方药治疗后,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增高,接近正常人水平。

温热性药能显著地升高红细胞膜钩泵的活性。

相反,寒凉药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可抑制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产热。

5.寒凉药具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的药性多属寒凉,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

许多寒凉药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如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的清除。

有些寒凉药在体外无显著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但临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抗感染的疗效的。

许多寒凉药对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以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所占的比例最大。

二、中药药效学和中药的功效主治

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

1、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2、差异性——种属差异、个体差异

3、量效关系——中药粗制品的量效关系难以体现,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较易体现

4、时效关系——仅有效成分或注射剂可以反映该关系

5、双向性——同一中药可以产生相反的作用(如人参的升压与降压)

三、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副作用2、中药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4、后遗效应

5、特异质反应(少数应用后产生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多于遗传有关)

6、特殊毒性反应(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依赖性)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一、影响中药药理作用三大因素:

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1、药物因素

   

(1)药材:

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

(2)制剂:

炮制(延胡索镇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醋制后药效增强),剂型和制剂工艺,煎煮方法和条件

(3)剂量(4)给药途径(5.)配伍和禁忌

2、机体因素

   

(1).生理状况:

体质、年龄、精神状态、遗传、种族等

   

(2).病理状况:

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对药物产生不同的作用

3、环境因素:

包括气候、时辰、地区、生活条件等

第六章 解表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    

二、常用药物

  1麻   黄【主要药理作用】

   (l)发汗 麻黄挥发油、麻黄碱等均有发汗作用。

作用机制:

兴奋汗腺a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扩张汗腺血管,促进排汗;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2)平喘 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毗嗪和萜品烯醇是新近确定的平喘成分。

平喘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环节:

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MP,使平滑肌松弛;②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a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3)利尿(4)解热、镇痛(5)抗炎 、抗过敏

(6)抗病原微生物 (7)镇咳祛痰

补充:

麻黄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

(1)对心血管:

强心、升高血压 麻黄碱能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其升压作用特点为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2)、对中枢:

麻黄碱脂溶性高,能直接透过血脑屏障兴奋大脑皮层和皮质下的中枢,产生精神兴奋失眠等症。

伪麻黄碱也有兴奋作用。

                        

  2柴胡

特殊作用:

抗抑郁,用治抑郁症

 3葛根

   重要药理作用 :

对心脑血管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1)抗心肌缺血    

(2)抗心律失常    (3)扩血管、降血压 

(4)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5)改善脑循环

第七章 清热药

一、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2.抗毒素3.抗炎     4.解热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清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另一方面,某些清热药又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6抗肿瘤

二、常用药物

1黄连

主要药理作用:

(l)抗病原微生物:

黄连及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

(2)抗细菌毒素(3)抗炎(4)解热 

(5)对心血管影响:

抗快速性心律失常、降压     

(6)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

(7)增强免疫

特殊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

小檗碱促进心肌细胞外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其正性肌力作用的机理与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有关;负性频率作用。

补充:

解表药和清热药解热作用的不同点

解表药:

1、通过发汗解热2、扩张皮肤黏膜血管,促进发汗散热3、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脑内致热物质释放4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清热药:

通过抑制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解热作用

 

第八章 泻下药

一、药理作用

1、泻下2、利尿

3、抗病原微生物4、抗炎5、抗肿瘤

 

二、分类

分类

刺激性泻药

容积性泻药

润滑性泻药

药物

大黄、蕃泻叶、芦荟、牵牛子、巴豆、芫花

芒硝

火麻仁、郁李仁

有效成分

结合性蒽苷、牵牛子苷、巴豆苷、芫花苷

硫酸钠

脂肪油

作用机制

结合性蒽苷口服抵达大肠后在细菌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苷元,刺激大肠粘膜下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而排便。

牵牛子苷、巴豆油、芫花酯强烈刺激肠粘膜,增加胃肠运动,产生剧烈泻下作用

口服后在肠道内以离子形式存在(Na+、SO2-),不易被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肠容积增大,机械刺激肠壁而使肠蠕动增加,产生泻下作用

大量润滑油使肠道润滑,粪便软化,同时脂肪油在碱性肠液中能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可温和刺激肠壁而增加蠕动致泻

三、常用药物

1大黄【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泻下:

致泻的主要成分为结合型蒽苷,其中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

泻下作用可能包括如下环节:

①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生成苷元,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发挥致泻作用;②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③大黄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抑制Na+从肠腔转移至细胞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④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还原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

⑤亦有拟胆碱作用,能够增加肠推进性蠕动而利于排便

(2)保肝、利胆

(3)调节胃肠运动

(4)对实验性胰腺炎的作用:

抑制多种胰酶,保护胰腺

2,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①止血 ②改善血液流变性 ③降血脂 

3抗病原体4抗炎5抗肿瘤

2芒硝:

又称玄明粉,主要成分是十水合硫酸钠,泻下作用速度与饮水量成正比。

 第九章 祛风湿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

抗炎机理①兴奋垂体②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2、镇痛:

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

3、大多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二、常用药物 

1秦艽——【药理作用】

(1)抗炎

(2)镇痛 、解热  (3)抗过敏     

(4)降压    (5)抗菌   (6)利尿 (7)保肝利胆

2独活——【药理作用】

(1)抗炎     

(2)镇痛、镇静(3)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3雷公藤——【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雷公藤中多成分均有免疫抑制作用,为强免疫抑制剂

(2)抗炎

(3)对血管和血液系统的作用;雷公藤能通过多种机制调控血管的新生过程。

(4)杀虫抗菌

(5)抗肿瘤 :

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和雷公藤内酯有抗癌作用。

雷公藤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具有烷化作用有关。

(6)抗生育

第十章 芳香化湿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芳香化湿药均含有挥发油,具有健胃驱风作用,故刺激或调整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

芳香化湿药对胃肠运动的不同影响,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也与剂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小剂量下兴奋,大剂量抑制。

2.促进消化液分泌

3.抗溃疡:

机制①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②抑制胃酸分泌过多。

4.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谱广,抗菌、抗病毒、抗真菌。

二、常用药物

1厚朴——【药理作用】

(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厚朴煎剂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肠肌有兴奋作用,加大剂量产生抑制作用,而抑制作用更显著。

(2)促进消化液分泌

(3)抗溃疡

(4)保肝:

厚朴酚为抗肝炎病毒的有效成分。

(5)抗菌抗病毒

(6)抗炎镇痛

 第十一章利水渗湿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利胆保肝 

4.抗肿瘤

5增强免疫功能 

6降血压

7对代谢影响:

泽泻、茵陈能降血脂,泽泻还能降血糖

二、常用药物:

1、茯苓——【药理作用】

(1)利尿 茯苓素是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括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大鼠肾小管细胞浆膜的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

推测茯苓素可能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注:

慢性实验能明显利尿而急性无作用;醇提物有效,水提物无效;对健康人和动物无利尿,水肿患者有效)

(2)免疫调节作用 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镇静

(4)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松弛肠管,预防溃疡,降低胃酸含量。

(5)保肝

2泽泻——【药理作用】

(1)利尿 利尿作用显著。

利尿作用的强弱因采集季节,药用部位及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异。

冬季采集者作用强,春季采集者作用稍差;泽泻须(冬季产的)稍有利尿作用,泽泻草根则无利尿作用;生泽泻以及酒制、麸制泽泻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而盐泽泻则无利尿作用。

(2)抗实验性肾结石 作用机制通过明显降低肾钙含量和减少肾小管内草酸钙结晶形成来实现的。

(3)抗炎 

(4)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5)对心血管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降压

(6)降血糖

(7)保肝

 

第十二章   温里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强心 :

温里药对心脏作用主要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

从附子中提取的消旋去甲乌药碱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

(2)对心率的影响 附子对缓慢型心律失常,能改善房室传导,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对窦房结功能低下,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干姜也有加快心率作用,但吴茱萸提取物能减慢心率。

  (3)扩张血管、改善循环 温里药能“助阳”、“散寒”,治疗四肢厥逆(冷)主要与其改善循环作用有关。

(4)抗休克温里药抗休克的作用机理主要与其强心、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有关。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温里药大多具有增强胃肠功能,健胃驱风的作用。

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胡椒等性味辛热,含有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肠管兴奋,增强胃肠张力,促进蠕动,排出胃肠积气。

另一方面,附子、丁香、小茴香等能抑制小鼠的胃排空,吴茱萸、干姜、肉桂能缓解胃肠痉挛性收缩。

(2)促消化 

(3)利胆、止吐、抗溃疡 

 3.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   附子、肉桂、干姜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可使肾上腺中维生素乙胆固醇含量降低,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附子可兴奋下丘脑,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释放增加。

肉桂能使幼鼠的胸腺萎缩。

附子、肉桂均可使阴虚动物模型的阴虚证进一步恶化,而使阳虚动物模型的阳虚证得到改善。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有镇静作用。

附子、乌头、花椒有局部麻醉作用。

温里药能通过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功能,改善物质代谢,产生热量。

加附子、肉桂、干姜能兴奋交感神经,使产热增加。

二、常用药物

  附   子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的作用

  (l)强心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

附子用药过量可引起心律不齐。

去甲乌药碱(DMC)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

目前研究认为,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2)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此作用可被心得安所阻滞。

研究证明,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al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3)抗休克 心肾阳衰证所见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的休克相似。

所以附子回阳救这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

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4)抗心律失常 附子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去甲乌药碱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明显防治作用,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

对窦房结功能低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趋于正常,S-T段及T波恢复正常。

附子剂量过大,可导致心律失常,应引起注意。

   (5)抗心肌缺血 去甲乌药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附子抗心肌缺血作用可能与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有关。

附子水煎剂能对抗此种应激性损伤,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2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 此作用与附子强心、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有关。

3抗炎、镇痛 

 4增强B受体、CAMP系统的反应性 阴虚证表现为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偏亢;阳虚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

对甲状腺机能减退阳虚证模型动物,附子能减少M受体数量,降低CGMP系统反应性,使之趋于正常。

而对甲亢和氢化可的松所致的阴虚证模型动物,附子可使β受体数量增加,CAMP系统的反应性进一步升高。

所以,附子可使阴虚证进一步恶化,使阳虚证得到改善。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附子煎剂可抑制胃排空,但却能兴奋离体空肠自发性收缩活动,而具有胆碱样、组胺样的作用。

补充:

附子回阳救逆的药理基础

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附子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

第十三章理气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对胃肠道的调节作用 理气药对胃肠运动显示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这与胃肠机能状态、药物剂量及动物种类等有关。

通过理气药的作用,可使紊乱的胃肠运动机能恢复正常。

理气药的解痉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阻断M胆碱受体及直接抑制肠肌所致,部分药物的作用与兴奋a受体有关。

理气药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可能为多数药物所含有的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

兴奋胃肠运动,部分理气药如枳实、枳壳、乌药、大腹皮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其运动。

2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 理气药对消化液分泌呈促进和抑制双向作用,这与药物含不同成分及机体所处状态有关。

许多理气药性味芳香,含挥发油,对胃肠黏膜具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呈现健胃和助消化作用。

但部分理气药又可对抗病理性胃酸分泌增多,降低溃疡发病率,具有抗溃疡作用。

3.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多数理气药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亢进的迷走神经功能、抗过敏介质释放、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有关。

另外,陈皮、青皮、香橼中所含挥发油尚有祛痰止咳作用。

4.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理气药具有调节子宫机能的作用。

枳实、枳壳、陈皮、土木香等能兴奋子宫平滑肌,而香附、青皮、乌药、甘松则抑制于官平滑肌,使痉挛的子宫平滑肌松弛,张力减小。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含对羟福林、N一甲基酪胺的理气药制成的注射液静脉给药,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如强心、升压、抗休克。

补充:

以理气药为例说明药物作用的双向性

(1)大多数理气药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枳实、枳壳、青皮、陈皮。

香附、木香、乌药等均可降低离体家兔肠管的紧张性,使收缩幅度减小、节律减慢,且能对抗M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和氯化钡等引起的肠肌痉挛性收缩。

(2)部分理气药如枳实、枳壳、乌药对麻醉动物在体肠肌,胃瘘、肠瘘动物的胃肠运动,可使其收缩节律加快、收缩幅度增强、张力增大,使胃肠蠕动加快。

大腹皮煎剂可提高离体肠肌的紧张性,复方木香注射剂灌胃,能明显增强胃肠内容物推进。

(3)理气药抑制胃肠运动是其降逆、止吐、止泻、镇痛的药理作用基础,其兴奋胃肠运动是临床治疗胸腹痞满,胃扩张,胃下垂,胃肠无力性消化不良,脱肛、疝气、肠梗阻等疾病的药理作用基础,其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降逆止喘的药理作用基础。

这种双向作用与胃肠机能状态、药物剂量及动物种类等有关。

这种双向作用的现象在中药药理作用中相当普遍,呈现出重要对集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从而使紊乱的功能得以恢复。

二、常用药物

1枳实与枳壳——【药理作用】

(l)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枳实和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呈双向作用。

既可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其收缩加强,蠕动加快,又可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减缓蠕动。

此外,枳实在高浓度时抑制肠平滑肌,低浓度时则在短暂抑制后出现兴奋作用。

枳实、枳壳上述对胃肠平滑肌作用的不同,可能与动物种属差异,机体或脏器机能状态,药物浓度等因素有关。

(2)抗胃溃疡枳实、枳壳挥发油能显著减少胃液分泌量及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有预防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形成的作用。

  2香  附 ——【药理作用】

(1)对胃肠道和气管平滑肌作用

(2)利胆

(3)抑制子宫:

子宫平滑肌松弛,肌张力下降,收缩力减弱。

(4)雌激素样作用

  (5)镇痛、抗炎 

  

第十四章 消食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助消化作用 消食药通过所含消化酶、维生素产生助消化作用,也能通过促进胃液的分泌,提高消化能力。

山楂、神曲含有脂肪酶,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麦芽、谷芽中淀粉酶 活性较高,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山楂含山楂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神曲为酵母制剂,除含多种消化酶外,尚含多量酵母菌、B族维生素等,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山楂、麦芽、神曲等含丰富维生素,可提高食欲、促进消化。

鸡内金能促进胃液和胃酸的分泌,胃液分泌量较正常提高30%-37%,总酸增加25%-75%。

山楂也有明显的促进胃液和胃酸分泌的作用。

2.调节胃肠运动 消食药对胃肠运动有不同的影响。

鸡内金等增强胃肠运动有利于消除胃肠积气,改善服满症状。

山楂显示对胃肠活动的调节作用。

二、常用药物

山楂——【药理作用】

 

(1)助消化 山楂含柠檬酸、山楂酸、熊果酸等多种有机酸,口服后能增加胃液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山楂味酸,还能促进胃液的分泌。

山楂中含脂肪酶,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山楂对胃肠运动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炮制影响山楂助消化作用,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并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山楂炭味微苦涩,偏于止泻、止血。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抗心肌缺血②抗心律失常

③ 强心 ④降压 

(3)抗菌 

(4)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第十五章 止血药

一、主要药理作用:

   1.收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2.促凝血过程

3.促进血小板聚集

4.抗纤维蛋白溶解

5、抗凝血

二、常用药物

三 七——【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是PNS、PDS、PTS以及三七氨酸)

1、血液系统作用

   

(1)止血 三七具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对不同动物,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制剂,均显示明显止血作用。

三七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

三七止血作用主要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实现。

还与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有关。

三七氨酸加热易被破坏,故三七止血宜生用。

(2)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三七具有活血散瘀功效,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有效成分是三七皂苷,主要是人参三醇苷Rg1。

三七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包括了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三七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Ca++、5-HT等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释放,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促进骨髓造血三七“祛瘀生新”,现代研究证实三七具有补血作用。

(4)溶血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对心脏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

(2)扩张血管、降血压

(3)抗心肌缺血 

 (4)抗脑缺血。

(5)抗心律失常 

(6)抗动脉粥样硬化

(7)逆转心肌肥厚

3抗炎  4保肝 5抗肿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