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602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x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

附件一:

“建筑”考辨路秉杰

原载《时代建筑》1991年第4期第27~30页

“建筑”一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极为普通、极为普遍之词语。

近年来建筑界,,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谈论建筑,或就专门学识上论及建筑者亦不乏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见地,然给“建筑”二字下一科学定义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在这里仅就建筑一词的创造、产生及流传,做一考察和辨析,或许对讨论、认识建筑的本质属性有所帮助,那也就是本人的最大期望了。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编写“辞海”条目时,就曾经听已故黄家骅教授说过,“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中国无此词,但他老先生并没详细论述,长期来也不明其根据何在,一直是半信半疑,若明若暗的。

迨至八十年代初,有机会留学东瀛,学习了日本近代建筑史之后才始信此论不虚。

但到底是如何创造和传播的,仍缺少具体的说明。

近年因教授中国建筑历史,留心积累此类资料,思考析辨的问题也渐次加深,也就逐步明朗起来,现在可以说基本上整理出一条思路来了,故名之曰“建筑”考辨。

在此过程中,除却查阅各种文献外,还承蒙恩师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村松贞次郎、名誉教授关野克多次指教,对于我的考辨起了很大作用,在此致以谢意。

中国和完全异质的西洋文化相接触,虽较日本为早,然大量地积极地吸取西洋文化热潮的出现,却较日本为迟。

日本吸取西洋文化首先是从向荷兰学习开始的,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0~1867年)中期,当时称为兰学。

享保年间(1716~1735年,清·康熙55一雍正13年),江户幕府书物奉行官青木文藏氏开始翻译荷兰书籍,相继出现了许多大学问家,在日本一般称他们为“兰学者”;西洋的医学、数学、军事学、天文学、化学等开始传入日本。

在翻译“兰和辞典”时,将和砌筑石墙、或夯筑土墙有关的荷兰词汇:

bouwen和metzelen二字译成“築キ建ル”、“築建ル”和“築建”,在这里特别是把各自独立的动词“築”和“建”两个字联合成一体,组成一个复合词“築建”无疑是一大创造,但依然是动词。

这个词汇仅是做为和砌筑建造墙壁有关技术动作而产生,可以说完全是由日本人创造的。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大量引进西洋建筑的社会需要,这个词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

到了江户时代末期(1867年以前),通过兰学吸取西洋文化的热潮,让位于新兴的“洋学”,即由荷兰转向通过荚、法两国,编译英和、法和辞典成了时代需要。

但是这些辞典却都是由荷兰人或“兰学者’编译的,甚至是直接从英荷辞典翻译成的。

最早的英和辞典出版于1862年,称元兰通词,它是从1857年出版的NewPocketDictionaryoftheEnglishandDutchLanguages为基础翻译而成。

其中英语词汇Architecture对应的荷.兰词汇是bouurkunde就改译成“建筑学”了,显然这是因从荷兰语“bouwen”是日语“筑建”之意改译而成的。

这种改译也是日本人的创造。

较之略迟但却是中国最早的英汉辞典,architecture的译词,仍然沿用:

“工务匠、造宫之法、起造之法”,既无“筑建”亦无“建筑”的痕迹(1866年版,W.Lobscher著,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可足证明。

在“洋学”的另一个分支的法和辞典中,则将法语词汇architecture译成“造家术”,古今中国辞书里也无此词,也是日本人新造词汇,因此,在日本曾一度出现“建筑”和“造家”两词并存局面。

在学习洋学的过程中引进的来源不同,在文部省系统中使用“建筑”一词,而在工部系统中使用“造家”。

东京大学的前身工部大学属工部系统,当1877年设立建筑学科、建立建筑学会时均直称“造家”。

直到1894年伊东忠太氏发表论文,论证了Architecture的含义,并建议废除“造家”,改用“建筑”做为统一的日语译词。

他说:

Architecture一词起源于希腊,但希腊人却未用此字,罗马人始用此字,例如维特鲁威将此字用作宫殿寺院等设计建造的艺术命名,留传至今。

村松贞次郎先生更进一步解释说:

“Archi相当于“大”或“综合”之意,而tecture,即是艺术、技术之意,二者合起来即综合技术、综合艺术之意。

Architect就成了大技术家、大艺术家、大匠师、百工之长即大工之意也就是建筑家了。

1897年日本造家学会接受伊东忠太氏的建议正式更名为日本建筑学会。

第二年,1898年东京大学造家学科也更名为建筑学科,自此以后,建筑一词就成为Architecture的正式标准译语而被日本统一固定下来,以至于影响到中国。

在谋求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之后,1872年中国开始派出首批留美学生,直至1894年甲午海战后,中国才逐渐发现“取径东洋、力省效速”,“速而又速者也”,1896年首派留日学生,1898年诏办京师大学堂,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停办,1902年又下令恢复,并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是极力主张“学西洋不如学东洋”的人,他举荐吴汝纶为总教习,立即派去日本考察三个月,同时辞退了原在京师大学堂任职的所有外国总教习,专聘日本各科博士为教习,如文学博士服部卯之吉氏,法学博士岩谷孙藏氏等。

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明确提出京师大学堂之设是“仿日本”的,连大学堂分为八科也是仿日的,在日本大学当时止设文、法、医、格致、农、工六科基础上,又加经学、商科两门而已。

在六科中对日本的学制、科目照抄、照搬,甚至连翻译也没有。

该“章程”第二章第二节大学分科门目表中就出现了“建筑学”,属工艺科之目,共八项:

一曰土木工学,二曰机器工学,三曰造船工学、四曰造兵器工学、六曰建筑学,七曰应用化学,八曰采矿冶金学。

就前后各种名称来看,都是日本式名词,足证明建筑学也是直接引用过来的。

1903年张百熙拟定的“奏定大学堂镇程”第二章第七节工科大学建筑学门科目表中还专门列举了主要课程及三学年中每周开设的学时数。

直接与“建筑”二字有关的课程就列举了:

  建筑材料、建筑意匠、建筑历史,这些名称也都是日语词的直接沿用。

遗憾的是这种照抄日本的“建筑学”并未举办起来。

1902年虽然正式招过生,只招了速成科,1904年招了预备科,他们都是不分科的,当然也无所谓建筑学。

1905年设立学部,建筑新校舍,备分科大学(即今之本科)招生之用,有趣的是建筑工程师也是日本人真水氏(即真水英夫氏,1868~1938)。

绘图设计、建筑七科校舍,因为农科单独另设。

预算二百万元,工期四年,直到1908年才开工,至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仅完工了经科和文科就停工了。

建筑学的开办又推迟了13年。

建筑学虽然没有办成,“建筑”一词却在中国传播开来,固定下来,当然它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自首派留日学生至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前后四十二年间,留日学生不下五万人,充斥着中国党、政、军、经济、文化各界。

在中国的出版、学术领域内,正如《中国新书月报》中所感叹的那样:

“翻开新刊书一看,十之八九为日本来之作品”(1931年,第二卷,第三期)。

日本人在引进西方文化中利用汉字所创造的新词汇,也被生吞活剥地引进来,其中也包括建筑一词。

大量留学生回国后最简便的工作莫过于译书,1900年出现了“译书汇编社”,是留日学生的第一个译书机构,在其1903年刊行的书目中有“学校建筑模范图”一项,这恐怕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较早汉语译词了。

如果前述“京师大学堂章程”是官方文件,则此书可说是民间译书了,也就是说在官民两方都有对日语“建筑”一词的应用。

这在当时也是社会的通行作法,非但日本人用汉字创造的新词,中国人一看即明了的照用不误外,如革命,连一些含糊不清,灰涩难懂的汉字词也引进来了,如取谛、引渡、文凭、支拂等,当然在社会上就引起两种反响,其一表示迎欢提倡,如王国维等。

在此期间,王国维专门写了《论新语之输入》的论文。

他特别指明:

“日本所造译西语之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文学界(当然不止文学界!

——笔者注)。

好学者滥用之,泥古者唾之,二者皆非也。

”他主张:

“日人所定之语虽未精确者,而创造之新语卒无以加于彼,则其不用之也谓何!

另一种人则大加谴责,大骂“亡国灭族”、“芒盲瞎马”的新词语。

1915年就曾出版过《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专书,著者彭文祖,他也是一名日本留学生。

他深恋:

日本维新之前,汉文行乎日本;而极耻:

自维新而后,日文行乎中土。

此行未免偏颇,然也未能阻止这种新词语运用,事实证明这些新词汇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中起到积极作用,很快就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谁也不再怀疑它们是外来语了。

  出版于1915年的辞源,在“建”字条目中就出现了“建筑物”、“建筑学”二条。

对建筑物的注解,不是定义性的,而是列举法,如房屋、桥梁、棚厂等,凡以人工建筑者皆是。

可见在这里对建筑无清楚概念,在“建筑学”的注解中,则定义为:

研究关于建筑物事项之学也。

大则为普通建筑学、军事建筑学二种。

单称建筑学时则恒指普通建筑学而言。

中国第一位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是出生于上海的庄俊(1888~1990),1911年去美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留学,1914年毕业回国,应聘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任驻校建筑师。

苏州人柳飞雄(字士英,1893~1973),于1915年随兄逃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东京工业大学前身),1920年毕业,任冈野建筑事务所技师。

他于1922年回国,联合留日同学刘敦桢、王克生、朱士圭等于上海创设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可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师事务所,它比中国第一个建筑师庄俊创建的事务所还早二年。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聘柳飞雄任科主任,京师大学堂未能如愿的事,二十年后在这里实现了,是中国最早的建筑科。

有趣的是,这次虽然不是由日本人直接参与的,但依然是和日本具有密切关系的留日学生创立的,虽然未必全是照抄照搬,至少是“建筑科”一词是未加变动的。

1927年将该校与东南大学等合并,由九所高等学校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建筑学科就成了建筑系。

1928年3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它就是现称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渊源。

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聘梁思成、陈植为教授。

1930年朱启钤(1891—1964)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目的学社,称中国营造学社,聘梁思成为法式主任,刘敦桢为文献主任。

早在1922年留欧建筑师范文照邀请张光厦、吕彦直、庄俊等人发起组织中国建筑师学会,未获批准,至1929年冬才算成立“上海市建筑学会”,得到全国各地反响,至1928年易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乃出现了“建筑”与“营造”二词并存的局面。

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建筑系时,梁思成任系主任,这位出生在日本变法维新派嫡传的建筑大师,由于他是营造学社的旧人,故而坚称营建系,至1952年院系调整时才不得不改称建筑系,社会上通行的营造厂至此也都改称建筑工程公司了。

所以可说,建筑一词自创立到传入我国,经历了四十余年,传入我国到最后完全确立差不多又花了五十余年,时至今日,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更不会拿它当做外来语了。

如果说它是从外国传来的,一般人反而会觉得疑惑不解。

其实在中国非但“六经无建筑”,在众多的诸子百家、稗官野史中也很少见“建筑”一词,那么,“建筑”一词创造的原意到底是什么,彰国社出版的“建筑大辞典”那是建筑学上的定义;岩波书店出版的“广辞苑”上那是一般的用语说明,唯在角川书店出版的“新字源”,从“建筑”二字的创造起源上加有很好的说明。

该书第335页,第2242号字。

  建,6划,王部,jian

  构成:

壶、l叁、会意。

由“乙”(廷之省略形。

朝廷)和以朝廷制定的“聿”治理国家,引伸为决定、制定、规定之意,转而表示建立、树立之意。

我国旧“辞源”中,释为:

立也。

置也。

进而再找“聿”的说明。

会意,9L一手,甲一笔,以手执笔书写,藉以表示笔或书。

可见这个字的原本与法律、规章、制度等社会上层人文性东西有关,是文明性、文化性较强的字眼,而不是技术性的。

而“築”就不同了。

角川书店版,新字源,526页第3831号。

  築,12划。

木部,zhu

  构成:

形色。

由木和音符筑(擣之意)构成。

本来表示将土层捣实加固的木杵,后来引伸为一切夯打砌筑之意。

“築”的原意,在该书750页可见。

会意形声。

筑,表示跪伏的动作和表示竹之器与音的竹构成。

是类似琴的一种乐器,敲打而后鸣。

这样看来,“築”是表示动作性、技术性比较强的一个字眼。

据此可以明了当初将“筑建”改为“建筑”的主要含义了。

伊东忠太是建立日本建筑艺术论的早期建筑家。

他说:

建筑绝不只是房屋,如陵墓、纪念碑、凯旋门之类,是绝对不能列入房屋范围之内的。

应是藉实体之建筑(building),以其形式为题裁,表现出真、善、美的意境来。

当然这就带有强烈的文化性,将“建”放在前面,首先给人造成文化性形像,将技术性的“筑”字放在后面,组织成复合词乃是势所必然。

小小的一篇短文,只在于说明“建筑’一词的来龙去脉,至于严密、准确的科学意义,须待更深刻研究和思考。

引用及参考文献:

日本、菊地重郎著“关于日本洋式建筑引入过程的研究”,1961年7月:

东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之一。

日本、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

日本·西田太一郎等著“新字源”角川书店(1968年版)

中国·辞源、商务印书馆1908年初版.

中国·苏州工专·八十周年纪念刊苏州·上海校友会编印(1991年)·

《人间词语》王国维著佛雏校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舒新城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

作者校后注:

近日汪应恒先生见教: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职方典·顺天府部,载有“建筑疏稿”一词,与日人造词意义相近。

经仔细查核未见普及,仅此而已,属稗官野史中罕见者。

日人造词时是否参照过此词,尚无证据,然就发展过程来看,似无甚关联。

附件二:

关于ARCHITECTURE的译名

作者:

吴焕加来源:

自由建筑报道发布时间:

2006-3-2319:

19:

36

文摘:

中文"建筑"一词来自日本。

它是一个多义词,中文中现在还没有一个与外语"architecture"对应的译名。

关键词:

房屋,建造,建筑艺术

汉语中"建筑"这个词有多种含义,即有多个所指,有时会引出歧义,引起混乱。

人常说:

"这个建筑"、"那个建筑",这里的建筑指的是一座座具体的房屋。

一个人自我介绍:

"我是县第六建筑队的建筑工人。

"这里的"建筑队"指施工队,该人是队里的钢筋工或木工。

建筑公司承担房屋施工业务。

建筑学会不讨论施工方面的问题。

大学里的建筑系或建筑学院,也不研究施工问题。

建筑不是盖房子吗,可是谁如果建议建筑学院更名为房屋学院,人家会说你小看他们了。

多年前,清华大学有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二字写得清清楚楚,可它从来不属于建筑系而在土木系,真为报考的中学生摸不着有头脑。

于是,在现代汉语中,"建筑"是房屋又不是房屋,指施工又不指施工,"建筑"是英语中的architecture吗?

是,又不是。

这个身兼数职的多义词一般使用时没有大问题,但有时也会引起麻烦。

例如两个人辩论建筑问题到不可开交时候,才发现张三说的建筑指一般的房屋,李四心里想的则是"阿克伊泰克求儿"(architecture)。

一篇论文叫《建筑的起源》,可能是谈房屋的起源,可能专论"阿克伊泰克求儿"之起源,也可能两者兼论。

汉语中早有"建"和"筑"两个字,不料"建筑"这个词并非我国原产而竟是从日本进口的。

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的论文《"建筑"考辨》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文章刊登在《时代建筑》1991年第4期上面。

路先生说,日本人使用汉字,原先也没有"建筑"这个词。

18世纪前期,日本向西方学习,最早是翻译荷兰书籍。

"在翻译\'兰和辞典\'时,将和砌筑石墙或夯筑土墙有关的荷兰词汇:

bouwen和metzelen(按:

应为metselen,原文印误)二字译成\'筑ャ建ル\'、\'筑建ル\'和\'筑建\',在这里特别是把各自独立的动词\'筑\'和\'建\'两个字联合成一体,组成一个复合词\'筑建\'无疑是一大创造,但依然是动词。

"到19世纪,日本人转向英国、法国学习。

在编写英和辞典时,以英荷辞典为基础。

其中与英语architecture对应的荷兰词是bouurkunde(按:

应为bouwkunde,原文印误)。

编英和辞典的人认为这个荷兰词与先前遇到的荷兰词bouwen有关,bouwen(按:

相当英语中的build和construct)即已译为"筑建",就将它的字序颠倒一下,写成"建筑",当作了architecture的日文译名。

路先生考证说,比日本英和辞典(1862)稍晚的英汉辞典(1866)中,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是"工务匠、造宫之法、起造之法",还未见"建筑"一词。

路文指出,对于architecture, 日本曾出现过另一个译名曰"造家术",后来统一为"建筑"。

1897年日本造家学会更名为日本建筑学会,次年,东京大学造家学科更名为建筑学科。

清朝末年,中国朝野努力向日本学习。

筹办京师大学堂时就一切仿照日本。

学科设置即照搬日本大学的一套。

大学堂的工艺科内:

"一曰土木工学,二曰机器工学,……六曰建筑学,……。

"因为都是汉字,不用翻译,照抄原文,就搬过来了。

路先生叹说:

建筑这个词在中国,"时至今日,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更不会拿它当做外来语了。

如果说它是外国传来的,一般人反而会觉得疑惑不解。

"这是真是。

同样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建筑这个词一旦进入国门,国人就特别爱用它。

我们本来有"房屋"、"楼宇",本来有"营造"、"修建"等词语,现在都可以用"建筑"一词替代了!

建筑一词传自日本,日本人是为翻译西学而创制的,那么,在西方语言中情形如何呢?

英、法、德、俄四种语言是这样的:

      房屋    建造      建筑学院之建筑

英语 building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法语 batiment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俄语 Gebude  Konstruktion Architektur

俄语 здание конструкния архитектуга

从这几个语种来看,在三个方面都用三个不同的词,而我们却能够用一个词"建筑"来对付它们的不同的三个词。

例如:

中国建筑学会的《建筑学报》英文刊名:

ArchitecturalJournal

供施工人员阅读的《建筑工人》英文刊名:

Builders\'Monthly

上海的建筑业产业报《建筑时报》英文刊名:

ConstructionTimes

我把汉语"建筑"以一当三的情形告诉建筑学院的学生,他们一致主张把建筑二字留给"阿克伊泰克求儿"(architecture),别处不要再用了。

我当然也愿意如此,但我知道这很难实现。

荀子早就说了: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正名 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版373页)无固宜、无固实,说明可以改变,但须得经过约定,须得经过俗成,这样一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

实际上,有"约定俗成",还有"俗成约定"。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6年公布《建筑园林 城市规划名词》(科学出版社 1997),里面有汉文名与英文名的对照。

我们看到,建筑一词就是以一当三。

如:

建筑业--buildingindustry

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设计院--buildingdesigninstitute

建筑构造--architecturalconstruction

建筑材料--buildingmaterial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design

建筑条件--constructionconditions

建筑功能--buildingfunction

建筑平面图--architecturalplan

建筑体积--buildingvolume

建筑形式--architecturalform

建筑模型--buildingmodel

建筑策划--architecturalprogramming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布文件,是对名词使用的"约定",以它以前在的"俗成"为基础。

作为约定以后,"异于约谓之不宜",再改变是遥远的事了,所以说,想不许别人使用建筑一词,希望极其渺茫。

虽是以一当三,但一般情况下,国人之间沟通起来并无问题,因为我们在"建筑"二字后面加上不同的字词,组成了一系列各有特定意义的复合词,大家已有共识。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architecture的含义。

100多年前,最初编著英和辞典的日本学者有意无意地绕道而行,把本来为荷兰语中的两个施工操作动词定出的译名"筑建",简单地颠倒过来,当做architecture的译名。

当然那个"造家术"也不是合适的译名。

待到19世纪末,日本建筑师伊东忠太弄清architecture的真意后,木已成舟。

路秉杰先生的文章介绍说,伊东忠太论证:

"architecture一词起源于希腊,但希腊人未用此字,罗马人始用此字,例如维特鲁威将此字用作宫殿寺院等设计建造的艺术命名,……。

"路文又介绍现今一位日本教授的解释:

"archi相当于\'大\'或\'综合\'之意,而tecture,即是艺术、技术之意。

"这与我国许多专家的理解相一致。

梁思成先生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梁思成文集》第四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这里的■表示"被包含于",∪表示"结合"。

在另一篇论文《建筑和建筑的艺术》(同上书)中梁思成称建筑(指architecture)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艺术",文章中有一节专门讨论建筑的艺术性。

1995年,美国VNR出版公司出版的《建筑图像词典》,(FrancisD.K.Ching著,中译本,高履泰、英若聪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已译成7种语言,可见很受欢迎。

这本词典对Architecture--建筑学一词的解释是:

"设计与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

""建筑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自从历史开端就伴随着我们,并继续作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活跃的和基本的部分。

"

中外学者所见相同,即建筑学是学术、是技术、又是艺术,艺术是architecture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成分。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建筑园林 城市规划名词》中,有"建筑学"、"建筑美学"、"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文脉"等词目,却不见"建筑艺术"。

如果不讲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风格从何说起?

"述语用词语表示概念,使概念具体化,是巩固知识、积累关于周围世界信息的手段,同时也是传递知识和交流信息的手段。

"(《现代述评学与辞书编纂》科学出版社,1988,P1)建筑名词中少了建筑艺术,应认为是一个缺失。

其原因可能有三:

1.architecture既然译为建筑学,便不好再有建筑艺术之译名;2.先前极左思潮泛滥时,讲建筑艺术有唯美主义之嫌,而唯美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之敌,多次大批判使人们有意无意地避讳建筑艺术,以致影响今天;3.这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文件,少谈艺术。

如果由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来审定,结果可能不同。

真要为architecture觅一个理想而又简洁明了的中文译名是很难的,要不然,建筑师界的前辈们早就定出来了。

现在我们只好多用几个名词,多费点笔墨从多个方面对architecture加以说明和界定。

这样看,"建筑艺术"这个词不可缺少。

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印度的泰姬陵、赖特的流水别墅以及悉尼歌剧院等等,讲它们的arch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