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71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docx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

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面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皮肤科42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未收录医院中医皮肤科冯健清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黄水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较评定

黄水疮是一种因毒热郁于皮毛,以流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

相当于脓疱疮。

2.1诊断依据

2.1.1皮损为浅在性水疱、脓疮,周围红晕,易破溃、糜烂、结痂。

脱痂后遗留淡褐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2.1.2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易接触传染,有自家接种性的特点。

2.1.3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感染。

夏秋季多见。

2.1.4自觉微痒,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

2.2证候分类

2.2.1暑湿热蕴:

脓疱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

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2.2.2脾虚湿蕴:

脓疱稀疏,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

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2.3疗效评定

2.3.1治愈:

皮疹全部消退。

2.3.2好转:

无新起脓疱、水疱,皮疹干涸结痂,消退皮损达50%以上。

2.3.3未愈:

皮损不减或消退不足30%。

3流皮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流皮漏又称鸦啖疮,是一种皮肤损害为深红色浸润斑块,表面有棕红色结节,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的皮肤病。

相当于寻常狼疮。

3.1诊断依据

3.1.1皮损初起为针尖至黄豆大小,呈鲜红或褐红色浸润性结节,渐渐扩展,融合成片,玻片压之可见不退色的苹果酱色结节,此结节探针极易刺入,结节破溃后可出现溃疡,愈后残留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仍可出现新的结节。

3.1.2常单侧性发病,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面部的鼻、口、颊、耳等处为常见。

3.1.3病程缓慢,自觉症状不明显。

3.1.4可发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为多见。

3.1.5病理检查呈结核结节改变,中心可见干酪样坏死。

3.2证候分类

3.2.1湿热瘀阻:

颜面可见黄豆大小褐红色结节,四周浸润融合成片,或有溃疡。

伴有纳差、烦躁易怒。

舌淡红或边尖红,苔自腻或黄腻,脉弦滑。

3.2.2气血亏虚:

颜面有暗红或淡红色的斑片,结节浸润,脓水稀薄,老疤痕凹陷,新溃疡色暗,伴神疲乏力,低热盗汗,纳差。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

皮损完全消退,创面愈合,不再有新疹出现。

3.3.2好转:

皮损愈合50%以上。

3.3.3未愈:

皮损如故,仍有新疹不断出现或愈合皮损不足30%者。

4腓踹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腓踹疽是发生在小腿肚,以暗红色硬结,可溃烂而久不收口为特征的疮疡,类似于硬红斑。

4.1诊断依据

4.1.1皮损初为豌豆大小坚韧活动的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或青紫色。

可破溃形成溃疡,不易愈合,愈合留有萎缩性瘢痕。

自觉轻微触痛。

4.1.2对称分布于小腿中下部屈侧。

经过缓慢,好发于春秋季。

4.1.3多见于青年女性。

4.1.4既往有结核病史,或伴有内脏结核。

4.1.5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4.1.6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萎缩变荡,主要浸润真皮深层,多数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构成,含有少数郎罕巨细胞。

4.1.7应与瓜藤缠鉴别。

4.2证候分类

4.2.1湿热瘀阻:

结节暗红,压痛明显,多有低热,小腿酸痛,纳差便干。

舌红,苔薄白,脉细或数。

4.2.2气血亏虚:

结节溃烂,脓水稀薄,久不收口,伴有神倦乏力,纳少,便溏。

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4.3疗效评定

4.3.1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4.3.2好转:

结节变小,症状减轻约50%。

4.3.3未愈:

皮损如故或结节消退不足30%。

症状无变化。

5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肥疮是多发生在头部的一种癣,以结黄痂、发秃落为特征。

相当于黄癣。

5.1诊断依据

5.1.1头皮见碟形污黄厚痂,有鼠尿臭味,中心粘着且有毛发穿过,发变枯黄弯曲,易拔出但无折断。

初为分币大小,久可泛及广大头皮,最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遗留永久性秃发,仅沿发际有1cm左有的一圈毛发残留。

自觉瘙痒,常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

5.1.2病程缓慢,可迁延数十年。

5.1.3多在儿童期发病,有与同患者密切接触史。

5.1.4真菌检查:

滤过紫外线灯下有暗绿色荧光。

真菌培养致病菌为许兰氏黄癣菌。

镜检可见发内孢子及鹿角状菌丝和气沟气泡。

5.2证候分类

5.2.1风湿毒聚:

黄痂污秽,毛发枯黄易落,瘙痒无休,走窜漫延。

舌红,苔薄,脉浮或滑。

5.2.2湿热毒聚:

黄痂粘着,头皮潮红,按之疼痛,糜烂溢脓。

伴寒热头痛,口渴咽干。

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5.3疗效评定

5.3.1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真菌检查连续三次阴性或滤过紫外线灯下检查阴性。

5.3.2好转:

瘙痒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菌痂脱落50%以上,复查真菌仍有阳性,或滤过紫外线灯下仍见暗绿色荧光。

5.3.3未愈:

症状无变化,体征缓解程度不足30%,真菌检查仍阳性。

6白秃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白秃疮是多发生在头部的一种癣,以脱白屑,久则毛发折断为特征。

相当于之白癣。

6.1诊断依据

6.1.1皮损多在头顶部,呈圆形白色鳞屑斑如硬币或豆大,境界清楚。

病灶中毛发无光泽,距头皮2~5mm处折断,病后不留瘢痕。

自觉瘙痒。

6.1.2好发于学龄儿童,男多于女,常在集体单位流行。

有与同患者或与病猫、狗密切接触史。

6.1.3真菌检查:

滤过紫外线灯下见亮绿色荧光,真菌培养有小孢子菌属、毛发癣菌属等致病菌。

6.2证候分类:

6.2.1血虚风燥:

皮损呈灰白色斑片,瘙痒,毛发干枯,易于折断,面色晦黄。

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6.2.2湿热毒聚:

皮损呈红斑肿胀,丘疹脓疱,结黄色痂,多有发热,身疼。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6.3疗效评定

6.3.1痊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毛发生长正常。

复查真菌连续三次阴性,或滤过紫外线灯检查阴件。

6.3.2好转:

症状明显减轻,鳞屑斑减少50%以上,复查真菌仍有阳性,或滤过紫外线灯下仍可见亮绿色荧光。

6.3.3未愈:

症状及体征无缓解或鳞屑斑减少不足30%。

7圆癣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圆癣是发生在平滑皮肤的一种癣,以疹如钱币有匡廓,瘙痒为特征。

相当于体癣。

7.1诊断依据

7.1.1皮损为圆形或不整形,边缘有炎性丘疹,逐渐向外扩展,亦可呈同心环或多环形,相邻皮损亦可相互融合呈花环状。

表面附有细碎鳞屑,常有中心自愈倾向,瘙痒明显。

7.1.2好发于颜面、颈、腋等多汗潮湿部位,多见于肥胖体形,常发生在夏天多雨季节。

7.1.3真菌培养或镜检,常见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及表皮癣菌属等致病菌。

7.2证候分类

7.2,1风湿蕴肤:

皮疹如钱币,渐次扩展,瘙痒无休。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7.2.2湿热毒聚:

皮损呈花环红斑,伴有脓疱,轻微疼痛,糜烂结痂,或有低热不适。

舌红、苔薄、脉数。

7.3疗效评定

7.3.1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

复查真菌连续二次阴性。

7.3.2好转:

瘙痒明显减轻,皮疹消退30%以上,复查真菌结果仍有阳性。

7.3.3未愈:

症状、体征无缓解或皮疹消退不足30%。

8鹅掌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鹅掌风是一种发生在手掌部的皮肤病,、以皮肤粗糙、变厚、于裂为特征。

相当于手癣。

8.1诊断依据

8.1.1手掌局部有境界明显的红斑脱屑,皮肤干裂,甚或整个手掌皮肤肥厚、粗糙、皲裂、脱屑,亦可出现水疱或糜烂。

自觉瘙痒或瘙痒不明显。

8.1.2多始于一侧手指尖或鱼际部。

常继发于脚湿气。

8.1.3真菌培养或镜检多为阳性,常以表皮癣菌属及毛癣菌属为致病菌。

8.2证候分类

8.2.1风湿蕴肤:

手掌或指间水疱如晶,涸干脱屑,境界明显,渐次扩大。

或指间潮红,湿烂。

舌红,苔白或腻,脉滑。

8.2.2血虚风燥:

手掌皮肤肥厚粗糙、干燥、龟裂。

或水疱不显,干涸落屑。

舌淡红,苔薄,脉细。

8.3疗效评定

8.3.1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复查真菌连续二次阴性。

8.3.2好转:

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在50%以上。

复查真菌阴性或阳性。

8.3.3未愈:

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

9脚湿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脚湿气是发生在足部的皮肤病,以足丫白斑湿烂或足跖、趾间起水疱为特征。

相当于足癣。

9.1诊断依据

9.1.1趾间浸渍,覆以白皮,常伴恶臭。

或足跖、足缘群集水疱,干燥脱屑。

或足跟、足缘甚至整个足跖皮肤肥厚、干燥、皲裂。

自觉剧痒,夏季尤甚。

9.1.2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9.1.3真菌培养和镜检多为阳性。

9.2证候分类:

9.2.1湿热下注:

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

舌苔薄黄,脉滑数。

9.2.2血虚风燥:

皮肤增厚,粗糙于裂,瘙痒不流水。

舌红,苔薄,脉细。

9.3疗效评定

9.3.1治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9.3.2好转:

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在50%以上。

复查真菌仍有阳性。

9.3.3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变。

10灰指(趾)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灰指(趾)甲多由于鹅掌风或脚湿气日久延及爪甲,以指(趾)甲增厚色灰,失去光泽为特征。

相当于甲癣。

10.1诊断依据

10.1.1甲远端或两侧见黄白斑点,渐扩展至全甲及甲下。

甲板增厚、变脆,凹凸不平,色泽不荣,呈灰白或棕褐色;或甲板变薄、翘起,其下蛀空;或甲板部分增厚,而甲缘蛀蚀呈蜂窝状。

10.1.2成人多见。

始于一侧1~2个甲板,渐及邻甲,久及全部甲。

多继发于鹅掌风及脚湿气。

10.1.3真菌培养和镜检多为阳性。

10.2证候分类

10.2.1血燥失养:

甲板色泽不荣,增厚或翘起,或蛀蚀呈蜂窝状。

舌淡,少苔,脉细。

10.2.2湿热蕴结:

甲板色红,甲沟红肿,,或有脓疱,瘙痒刺痛。

舌红,苔薄腻,脉滑数.

10.3疗效评定

10.3.1治愈:

病甲全部脱落,新生甲色泽正常,真菌镜检阴性。

10.3.2好转:

病甲脱落30%以上。

10.3.3未愈:

病甲未脱或脱落不足30%。

复查真菌阳性。

11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疥疮是由疥虫侵袭皮肤所致。

以指缝、手腕、脐周、阴股部等皮肤发生水疱、隧道,夜间痒甚为特征的传染件皮肤病。

11.1诊断依据

11.1.1皮损处呈散在分布的淡红色针头至栗米大小丘疹、丘疱疹及疥虫隧道。

阴部有时可见褐红色小结节。

自觉奇痒,夜间尤甚。

11.1.2好发于指间、腕、肘窝、腋前缘、乳下、脐周、腹股沟等皱襞部,亦可泛发全身,除儿童外极少发于头面。

未收录医院中医皮肤科冯健清

11.1.3有疥疮患者密切接触史。

11.1.4皮损处可查出疥虫。

11.2证候分类

11.2.1风热蕴肌:

皮肤水疱少,丘疱疹多,壁厚波少,抓破干痂,瘙痒不已,久则皮肤干糙肥厚,舌红,苔薄,脉浮或滑。

11.2.2湿热毒聚:

皮肤水疱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湿烂。

或脓疱叠起,或起红丝、眷核肿痛。

舌红,苔黄腻,脉数滑。

11.2.3虫毒结聚:

阴茎、阴囊发生孤立的褐红色硬节,时时作痒,久难消散。

舌淡,苔白,脉滑。

11.3疗效评定

11.3.1治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三周以上,未复发者。

11.3.2好转:

治疗结束后,瘙痒明显减轻,皮疹消退60%以上。

11.3.3未愈:

症状,体征无级解,或皮疹消退不足30%。

12蛇串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蛇串疮是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

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

相当于带状疱疹。

12.1诊断依据

12.1.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12.1.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12.1.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2.2证候分类

12.2.1肝经郁热: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燥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舌苔簿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12.2.2脾虚湿蕴:

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12.2.3气滞血瘀: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12.3疗效评定

12.3.1治愈:

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12.3.2好转:

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

12.3.3未愈:

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13热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热疮多因内热炽盛所致。

以皮肤粘膜交界处发生成群水疱,痒痛相兼为特征。

相当于单纯疱疹。

13.1诊断依据

13.1.1皮损色徽红,其上簇集丘疱疹、水疱结痂,破后糜烂,自觉痒痛相兼。

13.1.2常发生于热病后或抵抗力低时。

易反复发作。

13.1.3皮损多好发于口唇、皮肤粘膜交界处,和鼻孔周围、面颊及外生殖器等部位。

13.2证候分类

13.2.1肺胃热盛:

群集小疱,灼热刺痒。

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13.2.2阴虚内热:

间歇发作,口干唇燥,午后微热。

舌红,苔薄,脉细数。

13.3疗效评定

13.3.1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可遗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

13.3.2好转:

皮损干燥,结痂,或消退30%以上。

13.3.3未愈:

皮损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14扁瘊的论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扁瘊是一种多发生于颜面或手背的米粒大小、扁平,稍高起皮面的小疣。

相当于扁平疣。

14.1诊断依据

14.1.1皮损处呈米粒至高梁粒大小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孤立散在,淡黄褐色或正常皮肤色,或微痒。

14.1.2多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

14.1.3有自家接种的特点。

可见同形反应。

14.1.4好发于青少年。

14.1.5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

棘层上部和颗粒层有空泡化细胞,核深染,嗜碱性。

14.2证候分类

14.2.1热毒蕴结:

皮疹淡红,数目较多,伴口干不欲饮,身热,大便不畅,尿黄。

舌质红,苔白或腻,脉滑数。

14.2.2热蕴络瘀:

病程较长,皮疹黄褐或暗红、可有烦热。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缓。

14.3疗效评定

14.3.1治愈:

皮损消退,无新出皮疹。

14.3.2好转:

皮疹较前变平,消退30%以上或有个别新疹出现。

14.3.3未愈:

皮疹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15疣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疣目为好发于手、足、头皮,大如黄豆,粗糙而坚硬,表面呈刺状,相当于寻常疣。

15.1诊断依据

15.1.1皮损处呈粟粒至黄豆大半球型丘疹结节,表面粗糙不平如刺状。

15.1.2多发于手背、指趾、足缘等部位。

15.1.3组织病理检查:

表面明显角化和棘层肥厚,表皮上部空泡形成成网状,乳头瘤样增生。

15.2证候分类

15.2.1风热血燥:

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

舌红,苔薄,脉弦数。

15.2.2湿热血瘀:

结节疏松,色灰或褐。

舌暗红,苔薄白,脉细。

15.3疗效评定

同扁瘊。

16鼠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鼠乳多生在躯于、四肢呈绿豆至黄豆大小,半球形隆起,疹中央有脐窝,形如鼠乳。

相当干传染性软疣。

16.1诊断依据

16.1.1皮损处为粟粒至绿豆大呈半球型丘疹,色乳白或正常,表面光泽,中心脐窝状,孤立散在。

刺破后可挤出白色粉状小体。

自觉微痒。

16.1.2好发于躯干、四肢。

16.1.3多见于儿童、青年。

有接触传染特性。

16.2证候分类

16.2.1风热蕴肤:

丘疹光亮,微痒,抓破疼痛,四周稍红。

舌红,苔薄,脉细。

16.2.2湿热蕴结:

丘疹瘙抓流汁,或有抓痕,破后可挤出粉状白色小体。

舌红,苔薄腻,脉濡。

16.3疗效评定

同扁瘊。

                                              

17鸡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鸡眼是因足部(亦偶见于手部)长期受挤压或压迫所致,其根陷肉里,顶起硬结,形似鸡眼的皮肤病。

17.1诊断依据

17.1.1皮损呈豌豆大小,微黄,圆锥形硬结,质坚实,略高于皮面,表面光滑,有明显皮纹。

17.1.2好发于摩擦及受压部位,以足底、趾间等多见,有明显压痛。

17.1.3鞋履不适,长时间摩擦受压,足畸形,长期步行者易发本病。

17.2证候分类

17.2.1痰湿凝结:

表面呈圆锥形硬结,灰黄色或蜡黄色,压之疼痛。

舌苔薄白,脉滑。

17.2.2湿热毒聚:

结块四周稍红,略肿压痛。

舌红,苔薄,脉微数。

17.3疗效评定

17.3.1治愈:

皮损消退。

17.3.2好转:

皮损消退30%以上,压痛减轻。

17.3.3未愈:

损害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18胼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胼胝是指因手足久受摩擦压迫所致,其特征为皮厚涩而圆短如茧。

18.1诊断依据

18.1.1皮损呈蜡黄色限局性扁平斑块。

中央部分最厚,边缘损害较薄。

可有轻度压痛。

18.1.2好发于掌跖等易受压迫及易摩擦部位。

18.2证候分类

18.2.1痰瘀互结:

皮厚结块圆短如茧,呈蜡黄色,或有压痛。

舌红,苔薄,脉滑。

18.2.2痰结毒滞:

结块肿胀,四周紫红,压痛明显。

舌红,苔薄,脉微数。

18.3疗效评定

18.3.1治愈:

扁平增厚性斑块消退。

18.3.2好转:

扁平增厚性斑块变薄,好转30%以上,压痛明显减轻。

18.3.3未愈:

皮损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19湿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湿疮是由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

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

相当于湿疹。

19.1诊断依据

19.1.1急性湿疮

19.1.1.1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19.1.1.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19.1.1.3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19.1.1.4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9.1.2亚急性湿疮:

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9.1.3慢性湿疮:

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9.2证候分类

19.2.1湿热浸淫:

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9.2.2脾虚湿蕴:

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9.2.3血虚风燥:

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自,脉细弦。

19.3疗效评定

19.3.1治愈:

皮损消退。

19.3.2好转:

皮损消退30%以上。

19.3.3未愈:

皮损消退不足30%。

20四弯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四弯风是因禀性不耐或脾虚湿盛所致。

好发于四肢弯曲处,以皮肤干燥肥厚,抓破流津,瘙痒无度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相当于异位性皮炎。

20.1诊断依据

20.1.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剧痒。

20.1.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20.1.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20.1.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20.1.5血清IgE增高,血象嗜伊红细胞增高。

20.2证候分类

20.2.1血虚风燥:

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抓痕血痂。

食后腹胀,便秘或溏。

舌质淡胖,苔白,脉滑。

20.2.2风湿蕴肤:

皮肤潮红,瘙痒剧烈,抓之可糜烂渗出。

伴神倦,便溏。

舌淡,苔薄腻,脉弦滑。

20.3疗效评定

20.3.1治愈:

皮疹消退,或遗有色素沉着或减退斑。

20.3.2好转:

皮损变薄变淡,消退30%以上,瘙痒减轻。

20.3.3未愈:

皮损消退不足30%。

21瘾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瘾疹又称bei(倍)lei(蕾)。

其特征为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

相当于荨麻疹。

未收录医院中医皮肤科冯健清

21.1诊断依据

21.1.1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1.1.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

21.1.3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

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21.1.4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21.1.5皮疹经过三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者为慢性瘾疹。

21.2证候分类

21.2.1风热犯表:

风团鲜红,灼热剧痒。

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1.2.2风寒束表:

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

21.3.3血虚风燥:

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

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

舌红少津,脉沉细。

21.3疗效评定

21.3.1治愈:

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

21.3.2好转:

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

21.3.3未愈:

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

22土风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土风疮指因肌腠虚疏,复感风邪所致,以状如风疹而头破,乍发乍瘥为特征的皮肤病。

类似于丘疹性荨麻疹。

22.1诊断依据

22.1.1多呈水肿性红色风团,中心有坚硬小水疱,瘙痒剧烈,常有结痂。

皮疹常成批出现,此起彼伏,缠绵不愈。

22.1.2多发生在四肢伸侧,腹、臀等部位。

22.1.3多见婴儿及儿童,夏秋季发病为主。

22.1.4昆虫刺咬、胃肠功能障碍、肠内寄生虫病、饮食无度、过食糖及动物蛋白等均能诱发本病。

22.2证候分类

22.2.1风热犯表:

风团样菱形红斑,中心有小丘疹或水疱。

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2.2.2胃肠湿热:

风团红斑,糜烂结痂。

伴脘腹痞胀,大便秘结。

舌质稍红,苔白腻,脉弦滑。

22.3疗效评定

22.3.1治愈:

自觉症状及皮损全部消退。

22.3.2好转:

丘疹风团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22.3.3未愈:

皮损及自觉症状无变化,或改善不足30%。

23药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药毒是指因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的皮肤发疹。

相当于药物性皮炎。

23.1诊断依据

23.1.1皮损大多对称分布,广泛发作。

形态不一,如荨麻疹样、麻疹样、猩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