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4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87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马说》教案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4篇.docx

《《马说》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案4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说》教案4篇.docx

《马说》教案4篇

Toendurethepainthatotherscan'tbearandeatthebitternessthatotherscan'tbear,thenyoucanreapwhatotherscan'tge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篇1

  一、本节课的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__主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__中这些虚词的用法。

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__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

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__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

  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

  1、导课:

  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__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__“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

  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

  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

世上、世间。

  然后:

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⑵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

这、这种。

  也:

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

即使。

  能:

能力,本领。

  才美:

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

表现在外面。

  常马:

普通的马。

  安:

怎么,哪里。

  也: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

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

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__的论点。

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

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__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

翻译课文,理解_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__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__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__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⑴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

比喻人才。

  ⑵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

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归纳:

_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

  ⑴朗读课文第1段。

  ⑵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⑶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

  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

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⑷学生逐句读、译。

  ⑸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

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

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

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

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

称,著名、著称、出名。

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全句说:

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⑴朗读第2段。

  ⑵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àn(同现。

  是:

此,这。

  且:

副词,犹尚且。

  安:

疑问副词,怎么。

  ⑶逐句读、译。

  ⑷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

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

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

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

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

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⑸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⑴朗读第3段。

  ⑵学生读、译第3段。

  ⑶归纳、讲析:

  提问: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

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

马鞭子,名词。

  临之:

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

道,那:

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

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

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

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⑷齐读第3段。

  4、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

__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__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

阅读__的现实教育意义:

读了_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5、归纳写作特点:

  __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__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6、课堂练习:

  教师领读全文。

  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__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

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__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

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意图: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

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

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

(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

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

明确: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意图:

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分析: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状语后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

“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__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

(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__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

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__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__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

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

  1、结合现实思考:

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马说》教案篇4

  《马说》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__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__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__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

为什么韩愈会在__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

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

从而明确__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

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

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

故、或、虽。

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⑴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

”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⑵讨论: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

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

更好的达到__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