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09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docx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

MHSS-标段隧道工程

编号:

MHSS-3-ZY06

混凝土拌制作业指导书

 

单位: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MHSS-3标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5年5月11日发布2015年5月12日实施

目次

1.适用范围-1-

2.作业准备-1-

2.1内业技术准备-1-

2.2外业技术准备-1-

3.技术要求-1-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2-

4.1施工程序-2-

4.2工艺流程-2-

5.施工要求-3-

5.1施工准备-3-

5.2施工方法-3-

5.2.1原材料进场-3-

5.2.2施工配合比选定-3-

5.2.3首盘拌制、性能检测-5-

5.2.4混凝土搅拌-5-

5.2.2混凝土运输-6-

6.劳动组织-6-

7.材料要求-7-

8.设备机具配置-8-

9.质量控制及检验-8-

9.1质量控制-8-

9.1.1原材料进场检验-8-

9.1.2计量系统-9-

9.1.3配合比控制-10-

9.1.4混凝土搅拌控制-10-

9.1.5夏期施工控制-11-

9.1.6冬期施工控制-11-

9.2质量检验-12-

10.安全及环保要求-13-

10.1安全要求-13-

10.2环保要求-14-

1.适用范围

适用于蒙华铁路MHSS-3标段1#、2#、3#拌合站。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熟悉以下规范和技术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50152-2012)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混凝土搅拌站(楼)》(GB/T10171-2005)

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场地建设完成,拌合站验收通过,信息化建设完成。

原材料进场验收合格,储备量满足施工需求。

夏期施工做好降温措施,冬期施工做好防寒保温措施。

3.技术要求

(1)原材料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拌合站计量偏差符合要求。

(3)混凝土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混凝土采用电子全自动计量配料,强制式搅拌机拌合。

总体施工顺序为:

原材料进场→取样送检→施工配合比确定→首盘拌制、性能检测→混凝土拌制→出厂。

4.2工艺流程

混凝土拌制工艺流程图,见图4.1。

图4.1混凝土拌制工艺流程图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1)人员准备到位,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2)原材料进场检验合格。

(3)机械设备状态良好,满足生产需求。

5.2施工方法

5.2.1原材料进场

(1)砂、碎石等集料运至现场由试验室进行检测,合格后运至料仓内。

采用装载机对集料进行堆码,堆码高度按照料仓墙体上所标识标高线控制,不得混仓。

(2)水泥、粉煤灰进场后,由拌合站安排专人负责引导水泥运输车至空罐体下方,将新进场水泥泵送至空罐体。

(3)外加剂进场后,直接运输至库房存储。

(4)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材料进场时,由物资部收集材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等资料送至试验室,并组织试验室、质量部相关人员对进场原材进行验收,试验室取样检测,合格后方准使用。

5.2.2施工配合比选定

搅拌混凝土前,试验室测定粗、细集料的含水率,根据含水率情况按照试验配合比调整施工配合比。

隧道主要工程试验配合比如下:

(1)拱墙、仰拱采用C25喷射混凝土,配比见表5.1。

表5.1C25喷射混凝凝土配合比

胶材用量(Kg/m3)

水胶比(kg/m3)

用水量(Kg/m3)

水泥(Kg/m3)

速凝剂(Kg/m3)

减水剂(Kg/m3)

细骨料(Kg/m3)

粗骨料(Kg/m3)

476

0.41

195

476

19.04

4.76

954

725

注明:

坍落度控制范围为140~180mm。

(2)有钢筋段二次衬砌及沟槽盖板采用C35普通混凝土,配比见表5.2。

表5.2C35普通混凝凝土配合比

胶材用量(Kg/m3)

水胶比(kg/m3)

用水量(Kg/m3)

水泥(Kg/m3)

减水剂(Kg/m3)

粉煤灰(Kg/m3)

细骨料(Kg/m3)

粗骨料(Kg/m3)

397

0.39

155

302

3.97

95

776

1036

注明:

坍落度控制范围为160~200mm。

(3)无钢筋段二次衬砌及沟槽身采用C30普通混凝土,配比见表5.3。

表5.3C30普通混凝凝土配合比

胶材用量(Kg/m3)

水胶比(kg/m3)

用水量(Kg/m3)

水泥(Kg/m3)

减水剂(Kg/m3)

粉煤灰(Kg/m3)

细骨料(Kg/m3)

粗骨料(Kg/m3)

349

0.43

150

276

3.49

73

729

1148

注明:

坍落度控制范围为120~160mm。

(4)仰拱填充采用C20普通混凝土,配比见表5.4。

表5.4C20普通混凝凝土配合比

胶材用量(Kg/m3)

水胶比(kg/m3)

用水量(Kg/m3)

水泥(Kg/m3)

减水剂(Kg/m3)

粉煤灰(Kg/m3)

细骨料(Kg/m3)

粗骨料(Kg/m3)

306

0.49

150

242

3.06

64

802

1115

注明:

坍落度控制范围为120~160mm。

5.2.3首盘拌制、性能检测

(1)混凝土正式搅拌前,试验室对首盘拌制混凝土坍落度、扩散度、泌水率、凝结时间和含气量等性能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拌制。

如不能满足混凝土质量要求,由试验室调整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和外加剂用量,确保满足施工。

(2)试验室根据实验结果填写施工配料单并交付拌合站站长。

试验员在拌合站配合比牌上标明所搅拌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品种和标号、混凝土配合比以及每盘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数量。

5.2.4混凝土搅拌

(1)混凝土搅拌前,搅拌司机检查混凝土拌和站的配料系统是否正常,保证能够严格按照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

(2)混凝土拌合投料顺序为:

集料→水泥、矿物掺和料→外加剂、水。

集料、水泥、矿物掺和料搅拌均匀后在添加外加剂和水。

加新料前应将原有料全部卸出。

(3)搅拌过程中,由试验员在拌制现场,对混凝土进行塌落度、扩展度及含气量试验,按照1次/50m³批次检查,且每班不得少于一次(不包括首盘检测),做好记录。

发现混凝土检测参数超出规范值时立即通知拌合站技术负责人启动应急程序,对已生产的混凝土列为不合格品进行处理。

(4)夏期、冬期混凝土拌制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由试验人员每小时检测一次,确保出机温度满足规范要求。

(5)搅拌机操作手按照试验室格式要求记录每班混凝土生产情况,形成相应的混凝土生产台帐。

5.2.2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出厂时,由拌合站操作司机打印《混凝土出厂单》,标明混凝土的使用部位、方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有关信息。

(2)当混凝土质量不合格需退回时,混凝土运输车司机与拌合站联系,完善相关手续后弃置处理。

6.劳动组织

(1)劳动力组织方式:

采用作业班组组织模式。

(2)施工人员合理配置,搅拌机、装载机、混凝土运输车等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表6.1人员配备表(2台机组)

工种

人员数量

搅拌站站长

1人

技术负责人

1人

专职安全员

1人

技术、质检、试验人员

3人

调度

1人

搅拌司机

4人

装载机司机

2人

电工

1人

机修工

1人

7.材料要求

(1)水泥

①水泥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同生产厂家、同等级、同品种、同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散装水泥每500t为一批,不足也按照一批计,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

③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有效期,或发现水泥有受潮结块现象时,均应经过鉴定后按情况使用。

(2)粗骨料

粗骨料粒径为5~31.5mm。

(3)细骨料

细骨料采用中粗砂。

(4)外加剂

①外加剂选用质量稳定的产品。

②减水剂选用HM-SP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③粉煤灰选用Ⅰ级粉煤灰。

8.设备机具配置

表8.1机械配备情况(2台机组)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1

发电机

300Kw

1台

2

双卧轴搅拌机

HLS90

2台

3

全电子汽车衡

SCS-100T

1台

4

锅炉

0.37Mw

1台

5

装载机

SEM650B

1台

6

洒水车

SX-100

1辆

9.质量控制及检验

9.1质量控制

9.1.1原材料进场检验

(1)原材料进场时,要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明等,外加剂产品应有使用说明书。

(2)按批次进行抽样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

(3)水泥及粉煤灰应按不同厂家、不同品种和强度等级分别储存,建立台账,严禁未检先用;出厂超过3个月要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4)粗、细骨料进仓存储,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仓。

材料堆放及上料严格按料仓墙体标记线进行控制。

(5)外加剂按不同的供货单位、品种及牌号进行标识,单独存放;液态外加剂储存在密封容器内,并采取防晒和防冻措施,如有沉淀等异常现象,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6)原材料进场后,试验室及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账。

台账内容包括原材料的名称、进货日期、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试验检验报告编号及检验结果等。

(7)加强原材物资储备,贮存足够的数量,以满足混凝土的生产需求。

9.1.2计量系统

(1)原材料计量采用电子计量设备。

计量设备的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GB/T10171-2005)的有关规定。

(2)原材料计量,应根据粗、细骨料含水率的变化,及时调整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的用量。

9.1.3配合比控制

(1)混凝土拌制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室提供施工配合比进行配置,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

(2)当混凝土原材料品质、施工工艺发生较大变化时,试验室应重新进行配合比选定试验。

9.1.4混凝土搅拌控制

(1)混凝土应搅拌均匀。

(2)拌制混凝土所用各项材料应按重量投料。

(3)使用机械拌制时,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机开始至搅拌结束,搅拌时间不得小于120s。

(4)混凝土的拌合要严格按试验室所发施工配料单进行,并作好每盘电脑显示砂、石数据记录和水泥使用记录,并打印留存。

(5)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混凝土拌合过程中,试验人员全程旁站。

(6)严格按试验室提供配合比施工,确保混凝土性能满足要求。

9.1.5夏期施工控制

(1)对水泥、砂、碎石的贮存仓、料堆等进行遮阳防晒处理。

(2)搅拌站料斗、储水器、皮带运输机、搅拌楼,都要尽可能采取遮阳措施。

(3)尽可能在棚内或气温较低的夜间拌合混凝土。

9.1.6冬期施工控制

(1)搅拌混凝土前,经试拌确定原材料所需的最低温度,保证混凝土出机温度不低于15℃。

(2)冬施时应将拌合水加热,砂石料仓采取保温措施。

(3)投料前,先用热水或蒸气冲洗搅拌机,再投料拌合。

搅拌时间较常温时延长,直至混凝土拌合均匀为止。

(4)搅拌机温度要保持在+10℃以上。

(5)拌合混凝土时,要保证出罐温度不小于+15℃,入模温度不小于+10℃。

(6)料仓采取保温措施,保持料仓内温度不低于5℃,确保集料不受冻。

(7)混凝土搅拌完毕后,立即按规定数量补充砂石等地材,以保证砂石料有足够的温度回升时间。

(8)混凝土所用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

9.2质量检验

(1)搅拌站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签发的有效检定证书,并应定期校检。

拌合站每月应自检1次;每一工作班开始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

(2)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1规定。

表9.1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

序号

材料名称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检验数量

1

水泥

±1%

复称

每工作班组抽查不少于1次

2

粗、细骨料

±2%

3

水、外加剂

±1%

(3)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当遇雨天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

检验数量:

每工作班检查不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

进行砂、石含水率测试,提出施工配合比。

(4)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应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进行测定,测定值应不超过理论配合比坍落度的控制范围。

检验数量:

每拌制50m³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应少于一次。

检测方法:

进行坍落度测试。

(5)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表9.2的规定。

表9.2混凝土含气量允许值统计表

环境条件

冻融破坏环境

盐类结晶破坏环境

其他环境

含气量

(入模时)

D1

D2、D3

D4

Y1、Y2、Y3、Y4

2.0%

4.0%

5.0%

6.0%

4.0%

检验数量:

每拌制50m³混凝土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

进行含气量试验。

10.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安全要求

(1)在施工中注意作业安全,做到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自己,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2)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各种作业操作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3)施工用电必须由电工操作,严禁工人私自接拉电线。

(4)在搅拌机械附近,操作人员必须把衣服袖口裤脚扎好,以免被机器卷入绞伤。

10.2环保要求

(1)全面控制施工污染,减少污水、粉尘及噪声污染。

(2)对生产垃圾,进行集中堆放,处理。

(3)规范施工用车,减少尾气排放对空气污染。

(4)施工完成后应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5)施工排水经三级沉淀后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