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20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docx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

23.送东阳马生序(重点)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

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谥号文宪。

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

明初文学家。

明初,朝廷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朱元璋让他为太子讲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朝廷的重要文书,大多由他参与撰写,被认为是“开国文臣之首”。

年老辞官回乡。

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题解:

①东阳:

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

②马生:

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

生: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③序:

文体名,有书序和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即临别赠言,与“序言(书序)”有别。

古代的赠序是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如柳宗元的《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东阳马生序》即是“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

序言则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的人写在前面的话,多是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等方面的内容,如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序》、皇甫谧《三都赋序》。

后又有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的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二)创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节选了序文的大部分内容。

文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三)内容结构

课文分为三个段落,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1段是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这一段层次脉络十分清晰。

先是叙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必须借书抄录,按期归还。

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接着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着重写“叩问之难”:

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即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然后写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

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穷冬烈雨”,“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

  

再次叙述自己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

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最后总括全段。

“勤且艰若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本段采用的是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例子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2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本段与第1段构成鲜明的对比。

首先写当时的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与第1段的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衣食条件)(生活条件)

其次写太学生们读书环境之优越: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其次写教学条件:

今日之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再次写太学们读书条件之优越: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前面作者“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相对比。

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

这才是这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四)结构赏析

写作赠序,行文惯常的是先从作者与受赠者的关系或赠序的缘由写起。

而《送东阳马生序》却一反常态。

一开篇,作者便以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历练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文章的前五个自然段,从不同侧面,用多种表述手法,充分叙述和阐明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秉持的精神、态度。

最后一个自然段,才简要说及题意:

因为马生进见,又因为马生年轻善学,所以著文勉励马生。

  这种别具一格的文章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先“宾”后“主”。

“宾”,着力叙事说理、笔墨酣畅,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过渡到“主”——惜墨如金地点明题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紧凑严密,前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部分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谈,令人容易接受。

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求学的学生时期的情形。

第二部分是批评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却不珍惜的人。

第三部分是劝勉马生要珍惜好的学习条件,要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写作方法

1.层次分明,描摹细致。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

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

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

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2.现身说法,谆谆教诲。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

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3.对比明理,循循善诱。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六)主题分析

1.本文主题归纳。

明确: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请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

(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2)应当尊重老师。

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3)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七)问题研究

  1.对比作用

  答:

用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2.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3.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答:

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4.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

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答: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

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5.作者并不因为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书生活创作一副对联:

  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侧耳为学勤。

  6.作者为什么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答:

用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学习,有概括作用。

  7.“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

  答:

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

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8.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答:

用衣食与“同舍生”对比,从而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

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9.“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答:

我赞成中有足乐,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生读书的必备条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10.读完本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

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1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答: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万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12.具体指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1)描写:

“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毕恭毕敬、虚心(专心)求教的姿态;“烨然若神人”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2)议论:

“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点名虚心请教的好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点明段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表明段旨;“是可谓善学者矣”点明马生的为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点明段旨。

  13.对于刻苦勤奋、执着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有什么看法?

  答:

这种刻苦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之感?

  答:

作者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领悟要义,比单纯议论更感人,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将自己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学习条件形成对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答: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16.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答:

(1)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

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现象,虽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

(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学者”应有怎样的品质?

  答:

善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尊师重教、虚心求学的态度,专心致志、不耻下问的品格。

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8.有关文章主旨的对联?

答:

上联:

名闻天下,文称四海,缘于心无旁骛;

下联: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因养尊处优。

  19.本文作者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

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答:

作者的学习态度是嗜学,乐以忘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20.“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答:

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

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

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八)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学习)。

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

假,借)于(介词,向)藏书之家,手自笔(名当状,用笔)录,计日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还。

天大(十分,很)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弯曲,伸直),弗之怠(宾语前置句,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

之,指“笔录”这件事)。

录毕(完成,结束),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超过)。

以是(因此。

以,因为;是,这)人多以(介词,把)书假余,余因(于是)得(能够)遍观群书。

既(已经)加冠(指男子二十岁),益(更加)慕圣贤之(结构助词,的)道(学说),又患(担心,忧虑)无硕师(大师,指学问渊博的人)、名人与游(交往,外出求学),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有德行学问的人)执经(拿着经书)叩问(求教)。

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尚,名望很大),门人弟子填(塞满,充满)其室,未尝(不曾)稍降(减,减退)辞色(言辞和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述,提出;质,询问),俯身(弯着身子)倾耳(侧着耳朵)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请(询问,请教);或(有时)遇其叱咄(大声斥责),色(态度)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一句话)以复(回答,指辩解);俟(等待,等候)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

当余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不译)从师也,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

负,背着;箧,小箱子;曳,拖着;屣,鞋),行深山巨谷中,穷冬(隆冬,深冬)烈风,大雪深数(几)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连词,表转折,却)不知。

至舍(居室),四支(通“肢”,肢体)僵劲不能动,媵人(女婢,侍女)持汤(热水)沃灌(洗濯),以(用)衾(被子)拥覆,久而(表修饰)乃(才)和(暖和)。

寓(寄居)逆旅(旅馆),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指华丽的衣服),戴朱缨(帽带)宝饰之帽,腰(腰里系着)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挂着)容臭(香囊。

臭,本义是气味,这里指香料),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若(好像)神人;余则(却)缊(乱麻)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一点也没有)慕艳(艳羡,十分羡慕)意(意思)。

以(因为)中(内心)有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供养)不若(比不上)人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余之勤且艰若此(像这样)。

 2.今诸生学于(介词,在)太学,县官(朝廷,官府)日有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之供(供应,供给),父母岁(每年)有裘葛(泛指四时衣服。

裘,冬衣;葛,夏衣)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忧虑,担心)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作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应该)有之书,皆集于(在)此,不必若(像)余之手录(亲手抄录),假诸人(即“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兼词“于之”)而后见也。

其(指太学生们,他们的)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不是)天质(天然资质)之卑(低下),则心不若(不像,比不上)余之(主谓间助词,取独,无实义)专耳(罢了),岂(难道,哪里)他人之过(过失)哉!

3.东阳马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甚(特别,十分)称(称赞)其贤(贤能)。

余朝(朝见)京师(泛称国都,指朝廷),生以(凭(用)……的身份)乡人子(同乡晚辈)谒(拜见)余,撰(写)长书(信)以为(把……作为)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辞(言辞)甚畅达(流畅,通达),与(跟)之论辨(分析、谈论问题。

辨,通“辩”),言和而(表并列)色夷(平和)。

自谓少时用心于(在)学甚劳,是(这)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回家探望)其亲(父母)也,余故(特意)道(说,讲)为学(求学。

为,动词,做,求)之(结构助词,的)难以(表目的,来)告(告诫,告诉)之(代词,他,指马君则)。

(九)重要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

通“曲”,弯曲)

2.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

(笔:

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

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

(2)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

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3)主人日再食。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4)不必若余之手录。

(手:

名词作状语,用手)

(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岁:

名词当状语,每年)

(6)腰白玉之环。

(腰:

名词作动词,腰上系着。

(7)寓逆旅。

(寓:

名词作动词,寄住,寄居)

(8)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

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9)是可谓善学矣。

(善:

形容词当动词,擅长)

3.古今异义

(1)余幼时即嗜学(余:

古义:

我;今义:

剩下,余下)

(2)走送之。

(走:

古义:

跑;今义:

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

这;今义:

判断动词,是;

假:

古义:

借;今义:

与真相对)

(4)益慕圣贤之道(益:

古义:

更加;今义:

好处)

(5)尝趋百里外(趋:

古义:

奔赴;今义:

趋势)

(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

古义:

挤满;今义:

填满填充)

(7)未尝稍降辞色(色:

古义:

脸色;今义:

颜色)

(8)余立侍左右(左右:

古义:

身边;今义:

大约;支配)

(9)或遇其叱咄(或:

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

(10)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终于;今义:

小兵)

(11)穷冬烈风(穷:

古义:

深;今义:

贫穷,穷尽)

(12)寓逆旅(逆:

古义:

迎;今义:

逆向,相反方向)

(13)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

热水;今义:

指汤水)

(14)日再食(再:

古义:

两次;今义:

又)

(15)右备容臭(xi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chòu)臭气,气味难闻)

(16)以中有足乐者(中:

古义:

心中;今义:

表界限)

(17)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古义:

大儒,博学之士;今义:

硕士后的学位)

4.一词多义

①以:

(1)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2)以衾拥覆:

介词,把,用

(3)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4)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

(6)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介词,把

(7)生以乡人子谒余:

介词,用……的身份,凭……的身份

②之: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结构助词:

(2)益慕圣贤之道:

结构助词,的

(3)当余之从师也:

主谓间助词,取独,无实义

(4)无鲜肥滋味之享:

主谓间助词,取独,无实义

(5)弗之怠:

代词,抄书(6)走送之:

代词,指书

③患: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忧虑,动词

(2)无冻馁之患矣:

忧患,名词

④故:

(1)故余虽愚:

因此,连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特意,故意,副词

⑤道:

(1)益慕圣贤之道:

学说,名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说,动词

⑥至:

(1)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形容词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动词

⑦质:

(1)援疑质理:

询问,动词

(2)非天质之卑:

本质,资质,名词

⑧色:

(1)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表情、态度

⑨而:

(1)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却

(2)久而乃和:

连词,表修饰

(3)言和而色夷:

连词,表并列

⑩卒

(1)群臣皆愕,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仓促

(2)初,鲁肃闻刘表卒:

(3)卒获有所闻:

终于(4)可以卒千年:

完毕

(5)旦日飨士卒:

士兵,步兵

⑾慕

(1)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2)略无慕艳意:

羡慕

⑿益

(1)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越发

(2)增益其所不能:

增加

(3)满招损,谦受益:

好处,益处

5.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

浇洗。

(4)叱咄:

训斥,呵责。

(6)欣悦:

高兴,快乐。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弗之怠: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放在动词“怠”的前面,“之”

代笔录的事。

正常语序即“弗怠之”,意思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状语后置句,标志是介词“于”+名词“藏书之家”,正常语序: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省略句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省略介词“于”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省略介词“于”

③撰长书以(之)为贽:

省略宾语“之”

7.重点句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好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赶上冬天)天气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从不(因此有所)放松。

抄写完后,赶快(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我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向他们求教。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侯,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冒着严冬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我到了住所,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侍女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替我)盖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主人每天给我提供两顿饭,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同住在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头上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佩着白玉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囊,浑身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可是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人家。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如今许多在太学里的学生,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给(们他)准备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诵读经书,也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