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48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

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0不能做除数。

课时安排:

六课时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如根据运算定律来证明运算的其他性质,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证明运算法则的正确性,等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九课时教学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这里教材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加强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书分母是10、100、10000……的分数,了解小数的记数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从而清楚地了解小数为什么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

小数的性质也很重要。

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

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应用它可以对小数进行化简,也可以根据具体运算的需要,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小数大小的比较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小数的性质已经涉及到小数大小的比较问题,但只是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

它是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以及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是本单元所学的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三角形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是在基础上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具备以下特点:

1、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

3、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操作、判断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践中发现三角形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

六课时教学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口算,小数连加减小数混合

运算及简单计算等内容。

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理解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中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口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本单元需要强调的是计算正确率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课时安排:

六课时教学

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

(二)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再设计了简单图形的平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画图的过程中感受、认识图形的平移,学习把图形向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最后设计了在方格中求面积,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平移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重难点 :

能识别对称轴图形并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掌握对称轴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度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联系,使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

第九单元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课标》中指出:

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本课的教学与其它解决问题的课的区别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通过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2、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