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98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docx

小学音乐第12册教案人音版

人教版音乐第12册教案第1单元《青春放歌》教案

第一课   青春放歌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1、《拉起手》。

                     

  

(二)、欣赏《行星组曲》

活动与练习:

1、常用键盘音及记号。

           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

一、   教学目标:

(一)、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二)、聆听《行星组曲》中的《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及《木星——欢乐使者》,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为《欢乐颂歌》配诗或配画。

  (三)、认识常用变化音记号,学唱好《拉起手》中带有升记号的音。

  (四)、通过学唱一首歌曲,感受其优美、流畅的旋律特点。

二、   教学重点:

三连音。

三、   教学难点:

变化音记号。

五、教具:

录音带、

四、   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拍练习。

2、写出学习过的切分音节奏。

3、力度记号。

4、复习音名

二、   教学重点:

三连音。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辩节拍

  

(二)、欣赏《行星组曲》。

         要求:

(1)、边欣赏边拍出强拍。

              

(2)、说一说那一首是三拍子、那一首是二拍子?

  (三)、学唱一首青春的歌曲《拉起手》。

1、听范唱,感受音乐情绪。

2、听老师弹奏,感受并听辩:

(1)弱起小节。

                         

(2)三连音。

3、导入新课:

(1)、节奏听辩:

①、XX|X.X XX|X X  XX|X.X‖

                  

 ②、0X |X.XXX  |X X 0 X|X.XX ‖

    

(2)、读、拍、唱、上述节奏。

   (3)、复习三连音:

X X X

①、唱一唱《国歌》,感受三连音的唱法。

②、复习并拍打三连音。

   (4)听琴弹奏感受歌曲的弱起小节。

   (5)、听琴学唱谱,注意三连音的唱法。

   (6)、听录音范唱,提醒学生歌曲难点。

   (7)、学习歌词,体会三连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9)、介绍李存的生平及作品。

   (10)、复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演唱效果。

  (四)、堂上练习:

1复习切分音的种类。

     2、按强弱规律排列力度记号。

3、音名知识,结合电子琴课进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

1、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的旋律。

a)   听辩变化音。

  (三)、常用变化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略)

  

(二)、听辩变化音。

(练一练④)

  (三)、音乐知识:

常用变化音记号。

1、   升记号—将指定音高升高半音。

2、   降记号—将指定音高降低半音。

3、   还原记号—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4、   书写方式。

(四)、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练习曲。

(练一练①②)

1、学唱《拉起手》

2、复习《国歌》

3、欣赏新歌《飞来地花瓣》(设问:

情绪、感受)

   

(1)、听录音范唱,感受变化音的音响效果。

   

(2)、学习带声记号的乐句。

   (3)、学习曲谱,跟琴进行。

   (4)、学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5)、歌曲处理。

   (6)、跟录音伴奏演唱。

第二课 亚洲弦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二)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够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三)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和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能够在3首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歌曲中辨出其中1首亚洲风格特点的歌曲。

  (四)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听赏《摇篮曲》《运动会开幕曲》。

  

(二)、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赏《摇篮曲》,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三、教具:

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五、教学过程

  

(一)、听辩音程与和弦:

1、纯五度、大三度、小三度。

2、听辩和弦:

大三和弦、小三和弦。

3、要求:

听辩和声的色彩。

  

(二)、听赏《摇篮曲》。

1、欣赏录音范唱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2、听弹奏看歌词,了解作品内容。

3、复听并找出歌曲中的变化音,体会变化音的作用。

4、感受带X X.X X―|节奏的旋律效果,出现了多少次?

             

     5、找出相同旋律与不同旋律,感受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听唱歌曲,熟悉旋律。

   (四)、与《运动会开幕曲》比较,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拍子:

变换拍子。

2、节奏:

先短后长。

3、旋律的走向:

下行。

4、速度:

稍慢。

5、小结:

音乐要素对歌曲表现的作用。

6、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五)、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奏:

按课本要求进行。

2、辨别乐器,说出属于哪个乐器组,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赏《摇篮曲》,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1.充分利用范唱通过范唱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

可充分利用歌曲演唱录音,必要的话可多听几遍。

歌曲的介绍可少讲一些,留给学生在聆听范唱后进行简单的讨论或议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分析。

  2.注重歌曲感情处理引导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情绪。

歌曲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或音像资料)的示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情感的处理,试一试,究竟怎样演唱效果更好。

要使学生真正从音乐的表现上,学会如何理解、表达歌曲的感情。

  3.注意教歌方法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歌曲较长,速度较快,其中有男、女声交替演唱等。

为使学生尽快学会、唱好这首歌曲,可多利用录音范唱,并辅之以听唱法。

尽量不用将歌曲速度放慢、逐句逐段地进行视唱的方法,因为这样会改变歌曲情绪,使学生失去兴趣。

  4.编配打击乐伴奏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邮递马车》伴奏,可使歌曲演唱效果增色。

可选用两、三件打击乐器,如串铃、双响筒和铃(或三角铁)等。

节奏型可让学自行设计,以模仿马车行驶的音响效果。

 

  

(二)欣赏歌曲《摇篮曲》和《运动会开幕曲》

 

  1.注重感受音乐这两首歌曲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可以采用“先听后讲”的方法。

教师先不作任何介绍,仅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倾听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引导得出结论。

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音乐。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讲解必须十分精简,切不可将教参上的内容照搬给学生。

  2.模唱欣赏曲中的片段这两首歌曲中部有比较突出的、简短的乐句,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

比如:

《摇篮曲》中的开头第一句(课本上有旋律性示意图)。

《运动会开幕曲》中的:

  和 和

  可以在欣赏一遍以后,挑出个别的乐句(如上例),让学生模仿学习,熟悉之后再听时要求学生小声随着哼唱。

  3.比较的方法这是欣赏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比要有明确的目的(事先提出听辨要求),并注意对比的难易程度(对比力求明显,使多数学生能够辨认),例如课本上要求学生听辨3首歌曲片段各是哪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亚洲)的歌曲?

拉丁美洲歌曲是六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欧洲歌曲也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只要选择的歌曲对比明显,学生比较熟悉,多数学生应该能够辨别。

 

  

(三)欣赏“亚洲民间器乐器曲片段”

 

  1.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这里选择的4首器乐曲片段,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几种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并能够听辨它的音色,不要求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其他方面。

结合课本上的画面,注意聆听乐器的实际音响。

有条件的话,使用音像资料和软件。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采用先不向学生介绍乐器和乐曲,而是先听音乐片段,启发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辨别乐器及其音色特点。

或者在课本上的4种乐器和乐曲当中做选择。

然后进行讨论、归纳。

还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平时了解、喜欢的亚洲音乐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制做一两种乐器。

  

  (四)与地理课相联系

  六年级学生在地理课上正在学习世界地理。

亚洲部分是否已经学习过,教师要在课前进行了解。

本单元涉及到的亚洲国家地区知识,要和地理课上的内容相联系。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述,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第三课   do re mi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do re mi》。

  

(二)欣赏《do re mi》。

(三)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

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欣赏并学唱歌曲《DoRe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三)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三、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风格。

    四、教具:

录音机、教学欣赏带、节奏卡。

    五、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do re mi》。

(二)、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风格。

    一、教学过程:

  

(一)、发生练习(略)

  

(二)、听拍节奏:

     1、XX | XX XX X 0|

 

             2、XX | XX XXXX X.X X |

   

             3、X  | X.X XXX XX X |

  (三)、学习《do re mi》。

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节奏。

1、分析歌曲节奏的点。

2、读拍难点节奏。

3、再听录音范唱一次。

(1)、说出歌曲的情绪

(2)、那些音乐要素影响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谱。

(2)、按节奏读歌词。

(3)、学唱歌词。

(4)、用红笔连起旋律线,分析有何特点及表现作用。

     旋律特点:

上下起伏    同音反复   上下起伏

歌曲处理:

启发学生用不同力度及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5、再欣赏一次录音范唱,感受歌曲风格。

6、五线谱:

口诀学习加上儿歌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do re mi》。

(复习)

  

(二)、比较五线谱和简谱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五线谱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与欣赏《DoReMi》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选用此教材。

学生可以听一听,唱一唱,也可以唱一唱、听一听,达到借助所标注的唱名熟悉五线谱的目的即可。

 

  

(二)“实践与创造”

 

  其中的各项活动要分散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

例如第二题可以在讲乐谱知识前进行,第三题可以在介绍各种乐谱时做,第四题可以在讲图形谱时做,第五题在本单元结束前做。

第四课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介绍各地民歌。

  

(二)、欣赏一组民歌。

(三)、学唱歌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四)、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三)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

  (四)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三、教学重点:

欣赏各类型的民歌。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六、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介绍民歌。

  

(二)、欣赏民歌《看秧歌》、《小放驴》

  (三)、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教学重点:

感受民歌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VCD民歌片段欣赏并导入“民歌”。

(二)、民歌:

自学课本关于民歌的介绍。

(三)、民歌欣赏:

1、民歌介绍。

(略)

2、欣赏:

《看秧歌》。

(1)、结构:

序奏、四个小段、尾声。

(2)、启发学生自创图谱表示民歌结构。

(3)、欣赏要求:

按课本要求进行。

3、欣赏《小放驴》。

(1)、欣赏全曲:

①结合放映有关介绍河北景色的VCD,视觉和听觉结合,加强感受。

②图谱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介绍地秧歌“跑驴”,帮助了解作品敞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4、欣赏《大起板》:

①、简介。

(见课本内容)

②、欣赏全曲,感受每段旋律的情绪特点。

     ③视听结合,着重感受弦乐器音色的柔美与细致。

5、欣赏《沂蒙山小调》

①、介绍小调的特点。

②山东民歌。

     ③、欣赏,了解这种民歌的节奏特点及乐曲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仔细欣赏一组民歌。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略)

(二)聆听《看秧歌》

  1.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叙事性特征及地方特征。

必要时,可给学生提供歌词或歌谱,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方言性内容,进而理解歌曲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要把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内容(节奏、旋律、情绪、结构、风格等)放在重要位置上。

  3.在理解音乐风格的问题上,不要求面面俱到的分析。

但必须抓住几项突出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分析、评说。

如:

歌词的语言特征、歌曲中衬词的使用、旋律的调式特点等。

  4.在可能的条件下,可鼓励学生边聆听边做表演。

 

  (三)聆听《小放驴》及《大起板》

 

  1.初听两首乐曲的时候,要完整地聆听全曲。

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基本情绪并记住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

  2.为深入理解乐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唱一唱乐曲的主要旋律。

如:

《小放驴》的谱例一;《大起板》第一段落的旋律。

  3.复听乐曲时,要重点关注乐曲的地方风格表现在哪里。

例如:

乐曲的音乐体裁(如:

《小放驴》为河北吹歌;《大起板》为河南曲子改编成的板胡独奏曲)。

乐曲的主要表现手法(如:

《小放驴》的“学舌”、“句句双”;《大起板》的句幅逐步增大及

“螺蛳结顶”)。

乐曲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如:

《小放驴》是热情奔放、风趣幽默、歌唱性很强的;《大起板》是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

二者都具有我国北方地区音乐文化的共性特征,又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色彩)。

  4.为了更好地认识、理解各地音乐的地方风格,最好将几首作品作有比较地聆听、分析及讨论。

 

 

  (三)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精神

 

  为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发现、探索、研究音乐的学习氛围。

一切结论性的观点和意见,都尽量交给学生去得出。

即或是学生中有分歧意见,也应该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或留待课后继续探讨,教师要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四)自制乐器的注意事项

 

  用芦苇管制做吹奏乐器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苇管时,要基本成熟但不干透,以免制做中劈裂;将苇管的一端逐步挤压成接近一字形的管口;将压扁的一字管口用小刀适当刮薄,边做边试着吹奏,切勿刮得过分。

  用树叶制做吹奏乐器应注意:

选类似于柳树叶的叶片;将叶片卷成逐步加粗的圆筒状,管口要保持双簧状;待圆筒做好后,先用细线将其捆住,尔后将双簧管口的一端压扁即成。

  制做吹管乐器时,要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第五课 火车来了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介绍西洋乐器。

  

(二)、欣赏:

《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三)、学唱歌曲:

《火车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一)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

  

(二)能够在学习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

记住并能解释什么是变拍子。

  (三)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和《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三、教学重点: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四、教具:

录音机、录音欣赏带、VCD。

    五、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西洋乐器中的圆号、双簧管等。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1.《凯皮拉的小火车》原为美国佐治亚洲塞芬拿市的音乐家埃伦·邓莱普开发并编写的,由盖蒂艺术教育研究院的高级项目官员杰弗里·帕琴博士编辑,并经东南音乐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哈里斯博士再次编校。

为提供训练8年级学生理解与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使用。

该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将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诸学科融入到教学之中。

      我们虽然也选《凯皮拉的小火车》作为教材,但它只是整个单元中的一部作品。

受学科基础、教学目标及教学时间诸多因素影响,我们只能在参考其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建议。

 2.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每一次欣赏安排不同的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1) 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乐曲是否把你带上了穿越山野的一次火车旅行?

你是否注意了音乐的节奏和音响?

  

(2) 你知道什么是“凯皮拉”?

这首乐曲的风格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你知道它是表现哪国文化的作品?

  (3) 你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巴西吗?

你知道它的地理、历史、民族吗?

  (4) 巴西的音乐中融合了哪些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5) 作曲家是在哪一年创作的这部作品?

当时巴西的情况如何?

作曲家使用了哪些方法表现巴西农场的小火车?

  (6) 巴西的乐器音响效果如何,它们是怎样制做的?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乐器?

你可否制做一两件能有巴西乐器音色的乐器?

  (7) 你可以边听边唱音乐中的旋律吗?

你能不能为旋律填上歌词演唱?

这首歌的情绪是因乘火车而快乐的还是因沉重劳动而忧伤的?

为什么?

农场的人喜欢火车吗?

(当时没有汽车、自行车)

  (8) 音乐中有哪些节奏令你感觉十分独特?

它与哪些你听过美洲、非洲、欧洲的音乐节奏和美国的流行音乐有相同之处吗?

  (9) 这首作品作曲家真是描写火车运行和火车乘坐人的心情的吗?

  (10) 此曲是《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中的一首,从何处你觉得它是巴西的而又具有巴赫风格的作品?

 

(三)欣赏《太平洋231》

1.在欣赏时,应重点关注音乐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可以参考《凯皮拉的小火车》设计提出一些问题并组织相关的活动。

 2.可以介绍作曲家奥涅格对机车火车头的感情。

(四)比较讨论

对三部写火车的作品可进行比较与讨论。

引导学生找出作品有哪些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思考创作中模仿与描述的概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重点:

歌曲学习,熟悉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火车来了》

  1.借助于挂图、录相、电影、电视片断及电脑课件等等手段介绍新疆的地理、民族、特产等,然后在朗诵歌词聆听范唱的基础上学习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把握歌曲的情绪。

  2.这部歌曲的拍子是二拍子、三拍子反复变换的变拍子,另外还出现了许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记号、下滑音记号、速度与力度记号等。

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应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如请学生先看谱听范唱,提示学生关注自己所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的记号。

请学生模仿或说出这些表情记号是怎样演唱的?

为什么要这样演唱?

它们表达了什么感情?

  3.全歌可以先识谱再唱词,也可以直接唱词。

从一开始就要根据歌曲情绪的需要把握住演唱的速度、力度。

衬词及下滑音要自然而有民族持色。

  4.可以使用自制的鼓(如纸盒)及自制的拨弦乐器(如橡皮筋)参与前奏、间奏的演奏。

也可以用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的烘托演唱的效果。

  5.由于歌曲要变拍子,变速度、力度,由教师或学生指挥学生演唱,以便能统一演唱步调。

   6、小结。

第六课   大合唱、组歌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

1、大合唱。

                                       2、组歌。

(二)、欣赏:

1、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二、八乐章。

                            2、组歌:

(2)、《长征组歌》。

(三)、歌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

二、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