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098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docx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

  这是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第1篇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zhi,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

  (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

“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

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

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

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

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

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四)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翻译文章。

  (五)检查翻译情况。

  1、分段翻译文章(以学生翻译为主)。

  2、解释重点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

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

  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

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

语出《世说新语·伤逝》:

“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

王悲不自胜。

简曰: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

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

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

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

‘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

’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

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

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

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

’陈氏得诗,涕泣不食。

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

后用来指保持

  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

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5、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

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二)、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

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

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

“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

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发对妻子的爱的过程中阐述革命的道理的(具体方法)。

  

(一)、以情说理(四个回忆的部分)

  

(二)、以事说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进而了解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

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

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

  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

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

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

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

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

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

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第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顺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第一课时

  快乐自学

  

(一)资料大展台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时代背景及写作经过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

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

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

“我死,幸为转达。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

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二)初级自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

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感情。

  自由地朗读课文。

  小组内朗读展示并评价。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卿() 晤() 彀()恸()语()婉()嗟()虐()

  2.多音字

  ┏()

  ┏()

  ┏()

  语┫

  胜┫

 

  肖┫

  ┗()

  ┗()

  ┗()

  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②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③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④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⑤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4.学生朗读成果展示。

  5.齐读课文,把握感情。

  请同学谈谈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

  作者深爱自己的妻子,但为了国家和民族,最终选择离开妻子,投身革命。

  (三)中级自学:

积累字词含义,翻译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学指导:

译读课文。

学习小组互为老师,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检查翻译情况。

  分段翻译文章(以学生翻译为主)。

  反馈练习:

  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

  ②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书竟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

今义:

  ④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3)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4)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5)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2.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7):

  3.交流展示

  (四)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如晤()几家能彀()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嗟夫()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使之肖吾()的的非吾所忍()

  2.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如晤:

②腥云:

③婉:

④切切:

  ⑤第:

⑥抑:

⑦破镜:

⑧率性:

  ⑨的的:

⑩独善其身:

  3.翻译下列句子。

  

(1)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2)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3)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4)卒不忍独善其身。

  (5)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6)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课文,理解文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

  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革命志士“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快乐自学:

  

(一)高级自学:

带着问题,研读课文。

  (1)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

.

  ①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②林觉民爱他的妻子吗?

通过哪些段落或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这些段落或句子表达了对妻子怎样的情感?

  ③林觉民深爱妻子,为什么还要”勇于就死也”?

这样矛盾吗?

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段落或语句,并具体体会作者的情感。

  ④既挚爱妻子,又深爱天下之人,作者最终选择”率性就死”不顾妻子,他死得无怨无悔,但却有牵有挂。

他在写作此信时心情是如何的呢?

从文章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⑤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作出如此的抉择?

你还想到了哪些人的生死抉择?

  (2)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①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发对妻子的爱的过程中阐述革命的道理的(具体方法).进而了解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读一读,品一品。

  ②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3)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①找出文章中所用的典故,这样做有何好处呢?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

  与妻书获一等奖教案中职第3篇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

(原句略。

小结:

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

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