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19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篇一: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深入学习和探究,认识单位“1”,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较完整建立分数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

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设计了两幅插图,前一幅从历史角度,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还到整数结果,而产生了把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

后一幅图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发,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蛋糕、一包饼干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平分这一个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

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两个实例,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到分数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在建构分数意义时,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1/4的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图片、图示从两方面来说明,1/4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

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在引入分数单位这个概念时,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的。

教材在揭示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逐层深入地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数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等活动来理解分数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意义及分数单位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并把对学生学法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1、情境导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然后创设了两个情景来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

从历史的角度,先创设了古人在测量石头长度,发现剩下的不足一段,说明分数从那时就产生了。

我给出了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物体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平分这一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

通过测量与分数两个实际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直观操作来举例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习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1/4的复习,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习作准备。

新知识的生

  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

教学时,我出示了一组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出它们的1/4。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

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

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这种以旧知作基础,从实例引入,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感知材料。

  教学中,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它平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

”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举一些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通过合作交流,找出生活中分数例子,并说明含义。

接下来教学把“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具体来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单位“1”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很自然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说明什么叫分数?

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分子分母的含义进行剖析,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

  3、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

“做一做”设计有两层意义,既是对前面刚学习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我结合这道题,引导学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数线表示含义。

教学分数单位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来掌握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

  练习第1题两道填空题通过具体实际来巩固对分数概念、分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的3题都是借助直观开展练习,巩固分数概念。

  2题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第3、4题是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最后的小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构数学概念,并能自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没能很好处理预设学生成问题等,请领导和老师多多指导。

  篇二:

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分数的组成及分数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好分数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有关概念,如分数的单位、分数的组成等,对进一步学习分数、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其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注重对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

为了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得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单位“1”。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

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变化?

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位老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

  板书:

1/4

  师:

你们认识它吗?

它是谁?

这是一个什么数?

对于分数,你有那些认识?

  2、感悟分数的产生.

  二、操作探究

  1、学习分数的意义

  

(1)、通过操作体会1/4的意义.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

先自己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再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4。

学生操作,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

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学生展示、汇报。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1/4。

  

(2)、出示练习纸:

看图填上适当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明分数的意义。

  (3)、认识一个整体.

  出示一个橙子,师:

我如果要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这个橙子的多少?

  出示5个橙子,问:

现在我这儿有多少橙子?

如果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怎么说?

如果放在一个袋子里,又可以怎么说?

放在一个盒子里呢?

  小结:

我们可以把这5个橙子看作一个整体。

  师:

现在我要把这盒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几个?

吃了这盒橙子的几分之几?

再出示一盒水彩笔,提问:

现在我手里拿了什么?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什么?

现在我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水彩笔的几分之几?

  举例:

我们还能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操作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种,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5)、认识单位“1”.

  自学课本74页第一小节。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

  出示单位“1”的概念,齐读。

  (6)、小结分数的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

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

  小结分数的概念,学生齐读。

  2、练习应用.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并找出单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学生的4/7;

  已经修了全长的3/8;

  西红柿是黄瓜的1/2。

  

(2)、完成课本“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我们在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一个理念:

概念教学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

因此整节课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在原有对分数的生活基础与运用价值的感知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2、动手操作,解决难点。

  概念作为一个数学知识,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时也必然有一个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就本节课而言,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用学具代替任意的多个物体小组合作来解决。

  3、设计具有开放度的习题。

  一节课好的习题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理解并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中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基础练习题和开放题。

开放题分别是:

面对九宫格提问题;设计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数来描述。

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并感受单位“1”。

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

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同,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

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

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

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可以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

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

让他们明白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

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

按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

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

学生理解了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

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课过程:

  新课标指出:

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创造分数,不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那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虽然书上没有学过,但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应有所认知。

因此,我打算在课上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前提供给每一小组的材料(1分米的线段,4枚棋子,8支铅笔,6块橡皮,一根绳子?

?

)。

学生四人为一组,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

”学生操作、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分数,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我们汇报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交流结束以后,组织讨论:

大家在得到这些分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

重点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指出:

必须是平均分成的。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

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共8面)以老师首创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

”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1/4、2/8等)。

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导说“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篇三: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

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

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节课的学习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

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

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的含义等。

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

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

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建立分数的概念。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感知—表象—抽象)

  (三)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用4个简单的拍手问题,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回忆分数的读写法、以及分数的`产生、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分数这么重要只学会分数的读写是不行的,引入新课分数的意义。

  

(二)设问导学,探究提示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1/4作例子,让生小组合作,从身边寻找素材,如书,本,笔等等动手操作。

来表示1/4。

参照探究提示或例子完整的表述。

  (5)列举单位“1”。

  设计意图:

单位“1”是教学中的难点。

通过学生分一分,借助动作思维使学生先获得鲜明感知,即直观地感知到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然后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突破了教学难点。

动手分一分,还可以使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知到分数要“平均分”。

“平均分”和单位“1”是分数意义中的共同本质属性。

这样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

(利用图像感知)

  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1)写一写用哪个分数表示。

(有1/35/62/54/71/23/8)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

这样通过观察、写一写、说一说使学生再一次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这些分数的形成过程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简单分数的含义。

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

分数有:

1/21/32/31/42/41/62/65/61/12等

  设计意图:

创造分数能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