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31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

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昌平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语文试卷2018.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它以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等雅乐外,还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

这可以从当时的《诗经·小雅·鹿鸣》中得到印证。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等传说。

传说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

《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

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

所谓“焚香操琴”,是指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

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

“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

“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诗句能印证古琴在先秦时期受百姓喜爱。

B.古琴为先古圣贤所作,是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C.古琴的长度、琴弦个数及十二徽都有各自的象征意。

D.古琴的弹奏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条件下都适宜弹琴。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会:

“朝”读作zhāo意思是“早晨”

B.闰月:

“闰”读作rùn意思是“余数”

C.圭臬:

“臬”读作niè意思是“法治”

D.匡正:

“匡”读作kuàng意思是“纠正”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历来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乐器。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

“琴者,情也。

”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仙境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体会到一种天人交融的意境。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含蓄的思想,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绵远悠长,意趣高雅,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琴德最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琴乐意境深远B.琴韵虚静高雅

C.琴曲追求心物相合D.古琴音乐特质自然

4.下列对材料二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琴的音乐特质是古琴艺术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B.古琴的音乐特质能够体现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C.古琴之音能给人带来淳和淡雅、绵远悠长之感。

D.古琴之音能使今时今日之人浮躁的心沉静愉悦。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诗句不适合刻在古琴上的一项是(2分)

A.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

B.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C.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D.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材料三

深邃、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情。

古琴的弦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

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

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

古琴“走手音”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在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从琴歌、琴诗、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

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

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叙述故事,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鼓琴训论》中说:

“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崇尚自然、心灵回归、人格纯净的精神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古琴“走手音”艺术效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琴“走手音”能将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古琴“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有音乐感染力。

C.古琴“走手音”产生的渐弱的听觉效果,是弹奏者用力弱而形成的。

D.古琴“走手音”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与其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词语最能表达古琴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的一项是(3分)

A.铿将有力B.余音袅袅C.穿云裂石D.清脆悦耳

8.请结合上述三个材料,概括回答弹奏古琴有哪些讲究。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

直斥时弊,名震都下。

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

伦诣贤沮之,不听。

乃上疏曰:

“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①大学士李贤。

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

窃谓明人伦,厚风俗,莫先于孝。

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

夫为人君,当举先王之礼教其臣;为人臣,当守先王之礼事其君。

昔宋仁宗尝起复富弼矣,弼辞曰:

‘不敢遵故事以遂前代之非,但当据《礼经》以行今日之是。

’仁宗卒从其请。

此君者,未尝以故事强其臣;此臣者,未尝以故事徇其君。

故史册书之为盛事,士大夫传之为美谈。

无他,君能教臣以孝,臣有孝可移于君也。

陈宜中、贾似道之徒,皆援故事起复。

然天下坏乱,社稷倾危,流祸当时,遗讥后代。

无他,君不教臣以孝,臣无孝可移于君也。

陛下必欲贤身任天下之事,则贤身不可留,口实可言。

使贤于天下之事知必言,言必尽。

陛下于贤之言闻必行,行必力。

贤虽不起复,犹起复也。

  且陛下无谓庙堂无贤臣,庶官无贤士。

陛下诚于退朝之暇,亲直谅博洽之臣,询政事得失,察民生利病,访人才贤否。

舍独信之偏见,纳逆耳之苦言,则众贤群策毕萃于朝。

  臣伏见比年以来,朝廷以夺情②为常典,缙绅以起复为美名。

臣不忍圣明之朝致纲常之坏、风俗之弊一至此极也。

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

将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衣食粗恶。

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卒,年四十八。

赞曰:

词臣以文学侍从为职,非有言责也。

激于名义,侃侃廷诤,抵罪谪而不悔,岂非皎然志节之士欤?

夺情之典不始李贤,然自罗伦疏传诵天下,而朝臣不敢以起复为故事,于伦理所裨,岂浅鲜哉。

(取材于《明史·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释:

①起复:

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满期而重新起用。

②夺情:

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诣贤沮之沮:

哭丧

B.庶官无贤士庶:

众多

C.察民生利病病:

弊端

D.于伦理所裨裨:

益处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子有父母之丧

陈宜中、贾似道之徒

B.君三年不呼其门

仁宗卒从其请

C.缙绅以起复为美名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

D.臣有孝可移于君也

激于名义,侃侃廷诤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独赐而后受

唯独罗伦把(果)分给别人后自己才享受

B.未尝以故事徇其君

不曾用旧例顺从他的君主

C.则贤身不可留,口实可言

那么李贤人不可留在朝廷,但他的嘴却可以说话

D.亲直谅博洽之臣

亲近那些正直诚信学识渊博的臣子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①则众贤群策毕萃于朝。

②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

13.概述罗伦上疏不同意起复李贤的主要理由。

(4分)

14.罗伦为人刚正,敢于直言。

历朝历代不乏罗伦这样的人。

结合文本,联系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认识。

(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①同一色。

徒生仙实②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崧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③。

注释:

①婵娟:

姿态美好。

②仙实:

指竹实。

③“何可”句:

用东晋名士王徽之爱竹名句。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绿竹引》中的“引”字,是古体诗的一种标志。

B.诗中的前两句写出了竹子的生存环境、姿态以及颜色。

C.“老死”一句写竹子宁愿老死在山里也拒绝他人赏识。

D.诗的五、六两句用“秉”“弄”等词写作者的人生追求。

16.下列诗词中“婵娟”的含义与此诗中“婵娟”意思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B.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C.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罗隐《七夕》)

D.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

(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

17.本诗与郑板桥的《竹石》都写竹子,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言之“志”的不同。

(6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7分)

①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对比鲜明。

②韩愈在《师说》中用“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③杜甫的《蜀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曲罢曾教善才服,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⑤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前赤壁赋》)

⑥有志与力,__________,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这是一个极丑的人

1一九八三年一月八日,我从城北郊外迁移市内,在一张旧居时的照片上我题有一款:

②贾平凹,三字其形、其音、其义,不规不则不伦不类,名如人,文如名;丑恶可见也。

曾怀以济天下之雄心,然无翻江倒海之奇才。

落拓入文道,魔蚀骨髓不自拔,作书之虫,作笔之鬼。

为人为文,绝权欲,弃浮华,处烦嚣尘世而自立也。

③这是一个极丑的人。

④好多人初见,顿生怀疑,以为是冒名顶替的骗子,想唾想骂想扭了胳膊交送到公安机关去。

当经介绍,当然他是尴尬,我更拘束,扯谈起来,仍然是因我面红耳赤,口舌木讷,他又将对我的敬意收回去了。

⑤我不喜欢人多,老是感到孤独,每坐于我家堂屋那高高的石条石阶上,看着远远的疙瘩寨子山顶的白云,就止不住怦怦心跳,不知道那云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一只很大的鹰在空中盘旋,这飞物是不是也同我一样没有一个比翼的同伴呢?

我常常到村口的荷花塘去,看那蓝莹莹的长有艳红尾巴的蜻蜓无声地站在荷叶上。

我对这美丽的生灵充满了爱欲,喜欢它那种可人的又悄没声息的样子,用手把它捏住了,那蓝翅就一阵打闪,可怜地挣扎。

我立即就放了它,同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茫然。

⑥这种秉性在我上学以后,愈是严重,我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好的,老师和家长却一直担心我的“生活不活跃”。

我很瘦,有一个稀饭灌得很大的肚子,黑细细的脖子似乎老承负不起那颗大脑袋,我读书中的“小萝卜头”,老觉得那是我自己。

后来,我爱上出走,背了背篓去山里打柴、割草,为猪采糠,每一个陌生的山岔使我害怕又使我极大满足。

商州的山岔一处是一处新境,丰富和美丽令我无法形容,如果突然之间在崖壁上生出一朵山花,鲜艳夺目,我就坐下来久久看个不够。

⑦当我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又开始了更孤独更困顿更枯燥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是吃不饱,一下课就拿着比脑袋还大的瓷碗去排队打饭。

班里的干部子弟皆高傲,在衣着上、吃食上以及大大小小的文体之类的事情上,用一种鄙夷的目光视我。

农家的孩子愿意和我同行,但爬高上低魔王一样疯狂使我反感,且他们因我孱弱,打篮球从不给我传球,拔河从不让我入伙。

那时候,操场的一角呆坐着一个羞怯怯的见人走来又慌乱瞧一窝蚂蚁运行的孩子,那就是我。

我喜欢在河堤堰上抓一堆沙窝里的落叶燃起篝火,那烟丝丝缕缕升起来可爱,那火活活腾腾腾起来可爱。

⑧不久,“文革”就开始了,便结束了我的文化学习。

但也就在这一年,我第一次走出了秦岭,挤在一辆篷布严实的黑暗的大卡车到了西安“串联”。

西安的城市好大,我惊得却不知怎么走,同伴三人,一个牵一人衣襟,脑袋就四方扭转。

最叫我兴奋的是城里人在下雨天撑有那么多伞,全不是竹制的,油布的。

一把细细的铁棍,帆布有各种颜色。

⑨串联归来,武斗就开始了。

从此我是一个小劳力,一名公社的社员。

离开了枯燥的课堂,没有了神圣可畏的老师,但没有书读却使我大受痛苦。

我不停地在邻村往日同学的家里寻借那些没头没尾的古书来读,读完了又以此去与别的人的书交换。

书尽闲书,读起来比课本更多滋味,那些天上地下的,狼虫虎豹的,神鬼人物的,一到晚上就全活在脑子里,一闭眼它就全来。

这种看时发呆看后更发呆的情况,常要荒辍我的农业,老农们全不喜爱我做他们帮手,大声叱骂,作践我。

⑩阴雨的秋天,天看不透,墙头,院庭,瓦槽,鸡棚的木梁上,金铜一样生绿,我趴在窗台上,读鲁迅的书:

“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⑾我盼望着“文革”快些结束,盼望当教师的父亲从单位回来,哪一日再能有个读书的学校,我一定会在考场上取得全优的成绩。

一出考场使所有的孩子和等在考场外的孩子的父母对我有一个小小的妒忌。

然而,我的母亲这年病犯了,到了秋天,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忠厚而严厉过分的教师,竟被诬陷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而开除公职遣回家来劳动改造了。

这一打击,使我们家从此在政治上、经济上没于黑暗的深渊,我几乎要流浪天涯去讨饭!

⑿家庭的败落,使本来就孱弱的我越发孱弱。

更没有了朋友,别人不到我家里,我也不敢到别人家去。

那是整整两年多时间,直至父亲平反后,我觉得我是长大了,懂得了世态炎凉,明晓了人情世故。

那时间能安我的心的,就是那一条板的闲书了。

这是我收集来的,用条板整整齐齐放在楼顶上的,劳动回来就爬上去读。

⒀忘不了的,是那年冬天,我突然爱上村里一个姑娘,她长得极黑,但眉眼里面楚楚动人。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就爱她,但一见到她就心情愉快,不见她就蔫得霜杀一样。

她家门口有一株桑树,我常常假装看桑葚,偷眼瞧她在家没有?

但这爱情,几乎是单相思。

我盼望能有一天,让我来承担为其双亲送终,让我来负担他们全家七八口人的吃喝!

但我不敢将这心思告诉她,我偷偷地在心里养育这份情爱,一直到她出嫁于别人了,我才停止了每晚在她家门前溜达的习惯。

⒁十九岁的四月的最末一天,我离开了商山,走出了秦岭,到了西安城南的西北大学求学。

这是我人生中最翻天覆地的一次突变,从此由一个农民摇身一变成城里人。

城里的生活令我神往,我知道我今生要干些什么事情,必须先到城里去。

但是,等待着我的城里的生活又将是什么样呢?

人那么多的世界有我立脚的地方吗?

能使我从此再不感到孤独和寂寞吗?

这一切皆是一个谜!

但我还是走了,看着年老多病的父母送我到车站,泪水婆娑地叮咛这叮咛那,我转过头去一阵迅跑,眼泪也两颗三颗地掉了下来。

(取材于贾平凹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落拓:

不得志B.困顿:

十分劳累疲倦

C.爬高上低:

活泼好动D.泪水婆娑:

眼泪在眼中打转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从姓名、志向、才能、职业、处世态度等诸多方面介绍自己,语言风格独特。

B.“我”上初中时,不仅生活艰苦,而且在班上很受排挤,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往。

C.“文革”中“我”失学了,家庭又遭受了巨大变故,但这些都没能让“我”放松读书。

D.文章抒发作者对所处年代的生活感受时,一直以“我”为中心进行叙述,显得更真实。

21.如何理解第⑥段“每一个陌生的山岔使我害怕又使我极大满足”这句话?

(4分)

22.文章第⑩⒁两段都写到我的“泪”,请分别说出两次“泪”的内涵。

(5分)

23.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极丑的人,结合全文概括“丑”的表现,并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用意。

(6分)

24.作者借家乡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心情。

下列经典作品中景物与人物心情关联不紧密的一项是(3分)

A.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边城》)

B.他(孙少平)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

(《平凡的世界》)

C.小萝卜头不耐烦的时候,妈妈总是把他抱到这小窗口向外眺望。

.......有时候,也能看到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麻雀。

这小小的窗口是唯一能使小萝卜头高兴的地方。

(《红岩》)

D.于是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

但只见: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

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

(《红楼梦》)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80字。

①《这是一个极丑的人》中写到“我读书中的‘小萝卜头’,老觉得那是我自己。

”贾平凹读书的时候读出了自己。

你从《边城》或《平凡的世界》中的哪个人物身上也读出了自己,请结合作品内容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要求:

条理清楚。

2你校有一个读书栏目“好书推荐”,请你在《呐喊》《论语》这两本书中选取一本,写一段该书的推荐语。

要求:

写清推荐理由。

③在你读过的《红岩》《红楼梦》《老人与海》这三部作品中,哪一个人物是你印象最深的,请以“致××”为题(如“致江姐”),给他(她)写一段文字。

要求:

感情真挚。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700字。

①《论语》中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字面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假如有一本超级词典,它能解决人们学习、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设想你有一本这样的超级词典,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我的超级词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答案

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1.(3分)B

2.(2分)B

3.(3分)D

4.(3分)D

5.(2分)A

6.(3分)C

7.(3分)B

8.(6分)①讲究弹琴的时机、心情、和对象的选择。

②要具有圣人与君子的风范。

③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④讲究弹琴的地点、时间和心境。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3分)A(沮:

阻止)

10.(3分)B(“其”代词“他的”;A“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这”;C“以”前者是介词“把”,后者是介词“因为”;D“于”前者是介词“到”,后者是介词“被”)

11.(3分)A(唯独罗伦得到母亲赏给的果子后才接受)

12.(5分)

①那么众多贤士和计策就都会聚集到朝堂上。

(2分)

②有人给他衣服,他看见路上有要饿死的人,脱下衣服给他盖上。

(3分)

13.(4分)李贤守丧未满期限,未尽满孝道。

朝廷强令李贤出仕不合礼法。

14.(5分)

评分标准:

结合文本分析2分;联系阅读积累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15.(3分)C(写竹子老死在山里岂能有人来赏识)

16.(3分)B

17.(6分)

宋诗,借对竹子清幽的生存环境及姿态美好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闲适隐居生活的向往。

并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

郑诗,用“咬“立”“劲”等词来赞美岩竹的坚韧和刚强,作者借此来写自己那种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及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18.(7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②官盛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