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38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docx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

《管理心理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个体在生产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

其核心内容是激励理论,即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此外,还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与个体行为差异等问题。

2、“经济人”――经济人”原文为Rational-econornicman,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群体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识。

 

4、态度――态度是指个人对待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5、挫折――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障碍与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顺利进行,不能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6、刺激变量――是指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如目标、诱因、反馈信息,可控制可变化的环境刺激等。

7、正式群体――由于目标、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组组织或职能部门决定成立并组建的群体。

8、双向沟通技术――所谓双向沟通技术,就是指有效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比如某甲对乙发出信息,开始沟通,而某乙必须回答某甲的信息才算完成这次沟通圈。

9、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微观社会关系,它表现为一个人对其他人吸引或排斥的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

10、――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

致力于实现这个活动过程的人叫领导者。

接受指引和影响的人就是被领导者。

二、简答题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

答:

基本观点:

(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

(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

(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管理措施:

1)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

“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2、社会知觉的特点?

  答:

社会知觉是指对于人、对于人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知觉。

虽然一个人认识别人能力的发展开始得很早,但是思想正确、全面地认识别人,很好地运用社会知觉这一社会现象,就必须了解它的特征。

社会知觉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认识目的、任务的特殊性。

社会知觉的第二个特征是社会知觉的过程和对人的认识过程,依赖于人的交往活动。

3、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

(1)参与改变。

参与改变是指通过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传递信息,以改变态度的方法。

(2)宣传改变。

宣传改变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报纸、电视、广播、讲座等),把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改变他们的原有态度以形成新态度的方法。

(3)说服改变。

说服改变也是一种广义的宣传改变,只不过这是一种劝导者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法。

(4)规范改变。

规范改变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者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目标对象去了解劝导者发出的信息,促使其逐步改变态度的一种方法。

4、什么是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的影响因素?

答: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学的能力,也就是个人能承受环境的压力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

挫折容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情绪与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经验因素、生理因素。

5、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答:

(1)有效性原则、

(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领导和分组管理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协调原则。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群体内聚力?

  答:

(1)群体目标对内聚力的高低和方向、群体内聚力的量和质都有重要影响。

凡止标明确,并广泛被群体成员自愿接受,这样的群体内聚力就高,成员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越大,群内聚力就越高;

(2)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利益是否一致对群体内聚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重要是利益关系,这种利益通过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工作关系等等表现出来;(3)一个群体内聚力就高低与这个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有直接的关系,没有“核心”人物的群体往往就没有高内聚力,有什么性质的“核心”人物群体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内聚力;(4)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对群体内聚力有一定的影响;(5)群体内冲突的解决状况对群体内聚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来自外部有压力有时也会影响群体内聚力。

2、联系实际谈谈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在及外在动力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

组织变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企业组织的动力来自外环境系统与组织内部力量两方面。

  

(一)引起企业组织变革的外环境系统

  企业组织外环境对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主要有:

  1、社会政治因素。

任何企业内部的变革都会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通常,社会进步、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会风气好、人民生活安定,会推动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相反,可能阻碍与破坏组织的建设。

  2、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是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条件与物质条件的改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等将推动企业和变革;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各级企业的改革与调整;三是经济发展会影响教育、文化、科技及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组织变革都有影响。

  3、市场变化因素。

包括产品销售市场、原材料供应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市场变化迫切要求各类企业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变革,否则将会使企业的利润与效益遭受巨大损失,乃至整个企业被淘汰。

  4、科学技术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生产产生强大的影响,它在不断改变着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二)引起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

  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主要决定着组织变革的方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组织变革的范围。

  2、组织结构的改变。

组织结构的高速主要是对组织结构中的权责体系、部门体系等到的调整。

这种调整与企业组织内外的其它分系统的变革有关联。

组织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组织进行相应的变革。

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原有结构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也需要进行结构的变革。

例如,我国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仿照国外社会主义集中统一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来的。

但在实践中原来企业组织结构的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企业组织内部管理层次过多,责、权、利不相统一,生产效率低,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必须进行组织结构上变革。

  3、组织职能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企业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在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中,企业组织的职能发生了两种重要的变化趋势。

其一、原来企业是以生产为中心现在应该转为以经营为中心;其二,企业日益强调组织的社会服务职能,如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全社会服务化体系,建立各种保障制度。

  4、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要求的变化。

在组织中,个体成员的行为是组织运行有效性的基础。

个体成员的行为又要以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一定的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总是与一定的成员的需要相适应,如随着企业的组织的发展,成员的内在需要逐渐向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组织作相应变革以满足成员不同层次的需要及逐步升华提高的需要。

 

 (三)企业组织变革的症候

  1、决策效率低或经常出现决策失误。

  2、组织沟通渠道阻塞,信息不灵,人际关系混乱,部门协调不力。

  3、组织职能难以发挥,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4、组织的产品、机构、管理与人员均缺乏创新精神。

四、案例分析题

新华服装厂,把缝制一种新款式服装的任务同时分配套给了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

两个车间工人的人数差不多。

这些工人原来缝制服装的基本操都已掌握,但缝制这种新式服装还是第一次。

第一车间的李主任把缝制一套服装过程分为30道工序,每个工人从事指定的一道工序,使工人的操作简单熟练。

第二车间的王主任却把这些工序归并到7个岗位到完成,并规定每人可以在这些岗位上轮换工作,使大家都能熟练缝制这种服装的全过程。

开头两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比第一车间慢。

但第二车间的工人对自己车间的做法比较满意,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快了生产进度,到第三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超过了第一车间。

问题:

1、为什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会超过第一车间?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答:

因为第二车间的管理人员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王主任采用了成就性管理方式,给工人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并相信他们能够达到目标。

这就说明,工人对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员工积极性,也直接影响生产进度。

2、根据领导权变理论分析,是否在任何情况下,王主任的做法都比李主任的做法有效?

答: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万能的”管理方式,管理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求得最好的效果,这一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的适用的“最好的”或“最不好的”管理方式,管理效果取决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工作性质、成员特点和其它情景因素。

如果车间各道工序都十分复杂,且需要高级技术、其获得技术又要培训很长时间的话,无疑王主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管理心理学》作业题二

一、名词解释

1、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状态以及群众行为特点,它包括群众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中的信息沟通、群体的冲突与解决、人际关系的测评与改善等问题。

其中核心问题是人际关系理论。

2、“社会人”――“社会人”原文为Socialman,也称“社交人”,是指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需要的人。

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规范的识。

角色知觉不但是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与判断,同时也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

一般可以从感情或情绪、动机,对社会的贡献,在社会上的地位、个性心理特征等角度着眼。

4、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给人留下的知觉具有强烈的影响。

有些时候,左右人们对某人特性作出解释的是最后形成的印象

5、归因――归因又称因果归属,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出这些行为内在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6、意向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态度以及对态度对象准备作出的某种反应。

7、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人能承受环境的压力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即“自我张力”。

t

8、从众行为――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

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之下趋于一致。

当然,这种一性有两大类,一类是被迫服从,一类是真正的自觉接受。

9、领导权――所谓领导权是指一个人因为具有某种地位或素质而获得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用来影响别人,使别人根据他的劝告、建议或命令行事

10、成就需要的一般概念――成就需要是一种内化了的优越标准的成功需要。

由成就需要所诱发的成就动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动机,在心理学上又称为“A”动机。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

答:

基本观点:

(1)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和全部社会需求;

(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

(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管理策略:

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训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发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

(5)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即让职工和下级下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2、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

(1)参与改变,参与改变是指通过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传递信息,以改变态度的方法。

(2)宣传改变。

宣传改变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报纸、电视、广播、讲座等),把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改变他们的原有态度以形成新态度的方法。

(3)说服改变。

说服改变也是一种广义的宣传改变,只不过这是一种劝导者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法。

(4)规范改变。

规范改变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者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目标对象去了解劝导者发出的信息,促使其逐步改变态度的一种方法。

3、什么是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答: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维护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心理过程,当个体遭到威胁而产生强烈焦虑时,往往于不知不觉之中,用他自己的方式,把自己与现实世界相矛盾的关系变换成相适应的关系,从而缓和情绪上的不安和痛苦,这种解决烦恼、减少内心冲突和不安,保证心境安宁的方式,被称为自称防卫,又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

(1)、距离远近或空间差别;

(2)态度的相似性;(3)需要和互补性;(4)交往的频率;(5)修改特征;(6)仪表的魅力;(7)兴趣爱好的一致性;(8)年龄的相似。

5.什么是领导有效性?

它有哪些特征?

答:

领导有效性是指领导在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目标所获得的领导效率、效果、效益的系统综合。

领导有效性的特征:

(1)领导目标正确,对社会有益;92)领导者具有现代领导的基本素质。

(3)令行禁止,行动统一;(4)被领导者自觉主动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5)群体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实现群体目标;(6)领导者根据群体所处的环境采取灵活的领导方式。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态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

态度是指个人对待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在管理活动中,一般来讲职工如果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其生产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生产效率也会较高。

西方学者布罗伊菲尔德与克罗克特曾对此问题进行了近40年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对工作感到满意的职工,工作效率可能很高,但对工作不满意的职工,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

即是说,在态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某种一定的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布罗伊菲尔德等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1、对一般职工来说,生产效率并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只是他们借以达到其他目标(如工资、奖金、尊重、自我实现等)的手段。

  2、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个体生活上的需要获得满足后,目标便转移到社会性需要上如

2、举例说明组织变革的动因。

答:

组织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开放系统。

现在企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只有不断进行变革,才能求得不断的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

四、案例题

27岁的张华在一定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他能力出众,待人和蔼,乐于助人。

可最近一段时间,他情绪非常低落,还经常向家人和朋友大发脾气,这不符合他的性格。

原来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干部考核中,对自己期望甚高的他没有得到高分,当然也没有得到提升。

为此,张华感到非常气愤和委屈。

   

(1)请运用挫折理论解释张华的反常行为。

答:

挫折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张的反常行为是个体受挫后把愤怒情绪发泄到与挫折不相干的人或物上去。

其有几种表现,即迁怒、无名火或烦恼、自我责备等。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应付挫折。

答:

应付挫折的方法有很多,可通过自我疏导,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不太过计较一时的得失,宽容待已,也可采用精神发泄法,进行心理治疗。

《管理心理学》作业题三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心理――组织心理是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组合起来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群体在组织环境中所构成的心理或行为。

2、行为科学――行为科学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部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有关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科学。

3、“复杂人”――“复杂人”的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就个体的人而言,其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各不相同。

其二,就群体的人而言,人与人是有差异的。

因此,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t

4、个人倾向归因――个人倾向归因又称内部原因归因,即将一个人行为的原因归为个人自身特点,如性格、信仰、兴趣、情绪等。

5、管理者的可信度――所谓管理者的可信度,就是指管理者所具有的影响他人改变态度的特性。

管理者的可信度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专家身份、人格特征、仪表、态度及动机等。

6、退化反应――个体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成熟的成式而用早期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处境和问题,或用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谓之退化。

7、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8、从众行为――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

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之下趋于一致。

当然,这种一性有两大类,一类是被迫服从,一类是真正的自觉接受。

9、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所而临的决策情境、其事物的发生只有一定的概率可能性,决策者作出抉择时承担着决策所期望的结果可能不发生风险。

10、直线制组织结构――直线制组织结构是最早使用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

其特点是:

组织中各种职位是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的,各级行政领导人执行统一指挥和管理职能,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设置简单、权责分明、信息沟通方便,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缺点。

二、简答题

1、挫折的含义?

挫折产生的条件?

  答: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障碍与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顺利进行,不能获利需要和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挫折产生和条件有:

(1)主体必须具有某种动机和目标;

(2)有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手段或行动;

(3)通向目标的道路上碰到不能克服又不能超越的障碍,构成挫折情境;

(4)客观障碍存在,还必须有主观的知觉,否则,不能构成挫折情境;

(5)对挫折情境的主观知觉与体验,产生心理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答:

第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称实现需要属高级需要,爱的需要起着中间过渡作用,人的需要次序由低至高逐级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第二,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但个人需要结构的沉井不象间断的阶梯,低一级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得到满足才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需要的沉井是波浪式,较低一级的需要的高峰过去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第三,低级需要是有限度的,一旦得到满足,但不再成为积极的推动力和起组织行为的作用了,高级需要的满足却是无限的,对行为具有持久的激发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需要――激励――行为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行为激励过程的共性。

它不强调了人的内在需要是激励主要诱因,强调了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动机的激发和影响,批判了人的行为是单纯的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行为主义外因决定论。

3、群体行为的特征?

答:

(1)群体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因此是有规律可循的;

(2)群体行为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

(3)群体行为对其成员的个体行为有很大影响,反之,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4、什么是授权?

  答:

授权就是由上级领导者委授于其下级一定的责任和权力,使其在领导者的监督下能够相当自主的处理有关的事情,,采取必要的行为。

作为授权的领导者对于被授权的下级人员保持着指挥与监督的权力,被授权的下级人员对上级领导者负有报告使用这种权力处理事情的情况和完成任务的责任。

5、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答:

(1)有效性原则;

(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领导和分组管理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协调原则。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手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

强化手段是利用人的行为对动机的影响来进行激励。

当行为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这个过程就叫强化。

实践运用时应遵循肯定、表扬的正强化的心理效果,鼓励人们奋发向上,以长制短,不断前进。

在运用负强化时,一定要与正强化结合起来,恰当地运两种手段,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试析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答: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体决策能做到依靠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

准确性较高但速度较慢,因参加决策的人多,信息来源丰富,且有正常的内部批评反对意见,成员相互影响,可以使决策出现大的偏差。

但反复的讨论可能相持不下的局面。

二是个人决策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产生各种想法,群体决策则可能不敢贸然发表意见造成创造性较低。

三是为了决策方案能顺利实施,需要得到群体的支持,得到支持的最好办法是吸收与与执行决策有关的人员参地与决策,这样做能更好地促进执行者在贯彻落实决的理解。

因此,从决策的可接受性来看,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

 

四、案例分析题

某著名学府的高才生“硫酸泼熊”的事件被披露后,民众的心理及反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起初,在不知道肇事者是何许人的情况下,民众通过舆论一致呼吁“严惩凶手”,但是,当人们知道肇事者为一著名学府的高才生时,舆论便开始转向,“刀下留人”的呼声日渐,最后,舆论的导向致使肇事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惩罚。

(1)请运用晕轮效应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答:

晕轮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的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效应。

人们在不知道作案人的身份的时候,其坏的特性被突出、夸大,而看不到事物的其它特性。

后来知道作案人的身份后,人们的印象又转变了,这就说明社会知觉的歪曲都源于对知觉对象的不完全、不正确的认识,抓住了一点,丢掉了其余;夸大了一面,缩小了另一面。

(2)谈谈上述现象的后果,以及在绩效考核中如何克服这一效应。

(9分)

答:

上述现象的后果会使社会公平受到损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高才生肇事可以免责,平民百姓肇事会如可处理?

在知觉错误中,当晕轮效应与知觉他人有关时,即有第一印象和近因效应。

在绩效考核中,要避免这种现象。

不以印象取人,才能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管理心理学》作业题四

一、名词解释

1、领导心理――领导心理是领导和领导集团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识、个体与决策心理特性。

它是影响组织、群体、个体行为,进而影响生产效率与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

2、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