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60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docx

届高考模拟高考2755859整理精校版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275)大连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考模拟试卷

052318:

11

大连一中2015高考模拟学年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意象构成

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在对象化以后,即只有借助于“象”,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普遍的传达。

因此,艺术便必然以情感为生命,以象为构成。

象,是中国美学又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美学的“象”,从来就不等于西方美学的“形象”,毋宁说是“有象无形”、“去形存象”。

对于艺术来说,事物的实体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

表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它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也可以在人的头脑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回忆和想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

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形器)和表象(现象)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就更是如此。

于是,“象”在中国艺术这里,就不但不是“形象”,也不单单只是“表象”,更重要的还是“意象”。

意象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或者说是“有情感的表象”。

但必须特别指出,意象决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或简单契合,而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既非纯客观的如实摹写(如西方古典艺术),也非纯主观的自我表现(如西方现代艺术)。

显然,这是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哲学观在艺术中的体现。

意象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意象造型观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观念,而诗画艺术则是这种艺术观的集中表现。

“赋比兴”作为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传神写意”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都涉及到意象问题。

前者讲意象的目的——传达情感,后者讲意象的特征——不求形似。

因为不求形似,所以更注重笔墨;因为传达情感,所以要借助意象。

情感靠意象传达,意象靠笔墨构成,情感—意象—笔墨,这就是中国诗画艺术的基本结构。

无疑,在这里,意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

一般地说,中国诗更重情感,中国画更重笔墨,但它们都离不开意象。

正因为它们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诗常有画境,中国画也常有诗意。

这样,意象就作为一个中介,把诗和画统一起来了。

如果说,西方美学讲究的是诗画对立,那么,中国美学追求的则是诗画一体的“诗情画意”,是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

所谓“诗画意境”,就是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那样一种境界。

中国的诗和画都追求这种意境。

中国的诗论讲究的是“情景合一”,中国画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哲学观,情景合一是中国人的艺术观。

在这两种观念的主宰下,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象,都不难达到这一境界。

所以,中国的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有了一种交融物我、综合时空的审美特征。

比如戏曲。

漫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仅仅表现为几个极其精彩优美的动作和身段。

这和杜诗所谓“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和国画《百花齐放》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是一个道理。

显然,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境界。

这种境界,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音乐的;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就其融主观客观、对象自我、表现再现于一体而言,则是诗和绘画的。

总之,它是中国艺术独有的一种境界。

(节选自易中天《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有删改)

1.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

它可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也可在人的头脑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

B.所谓“意象”,就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

它是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哲学观在艺术中的体现,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

C.意象,既非纯客观如实摹写,也非纯主观自我表现,更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或简单契合,而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

D.作为以传达情感为主要目的的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的“赋比兴”和作为不求形似的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的“传神写意“都涉及到意象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普遍的传达,因此艺术便必然以意象为构成。

B.心理学研究证明,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和表象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在回忆和想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

C.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境界就是中国的诗、画都追求的所谓的”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

D.国画《百花齐放》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物我交融、综合时空的审美特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的“象”,与西方美学的“形象”不同;西方美学的“形象”只是事物反映的“表象”,而非中国美学的“意象”。

B.中国诗重情感,中国画重笔墨,但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的诗论讲究“情景合一”,中国画论讲究“天人合一”。

C.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象,都很容易达到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

D.中国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都有意境可言。

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音乐的;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

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

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规。

善医,即以医自居。

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

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

其略曰:

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数诸家,心殚厘定。

优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

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

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

唐高宗,命李勋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

唐慎微合为《证类》。

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

夷考其间,瑕疵不少。

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分为二种。

生姜、薯芋,菜也,而列为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

似兹之类,不可枚举。

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复者芟,缺者补。

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

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

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著《过所馆诗》《医祟》《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

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搜罗百氏,探访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终於万历戊寅(公元1593年)。

凡二十八年而成书。

旧本附方三千九百三十五,增千一百六十一。

赞曰:

“李公份份,乐道遗荣;下学上达,以师古人。

既智且仁,道熟以成;遐以媲之,景纯通明。

①份份:

同“彬”,文质兼备。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试于乡不售                 售:

考试得中。

B.惟耽嗜典籍                   耽:

爱,喜欢。

C.有当析而混者                 析:

分开。

D.僭肆删述                     僭:

虚假,不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一书“下学上达”的一组是(3分)

①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            ②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数诸家

③辨百谷,尝众草                            ④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

⑤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⑥搜罗百氏,探访四方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善于钻研。

少年时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于是十年不出家门,潜心诗书,广泛涉猎各门知识,。

因为擅长医学,于是就以医者自居。

B.七十六岁时,李时珍写了一封遗表。

其中,他叙述了自己修改《本草纲目》的缘由:

“本草”之前虽历经几朝修补,但仍存在许多错误。

C.《本草纲目》的创作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炎皇辨百谷、尝众草、遵伯高之法剖析了经络的始末缘由,写下《神农本草》,为它打下基础。

D.李时珍修改的《本草纲目》较以前的医书更为系统些。

除了对草药进行说明、辨误外,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草药的产地、气味、主治等。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2)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做简要的分析。

(5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6分)

⑴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到自己面对同舍生的华衣丽服时的心态是:

        ,        。

⑵《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的诗句是          ,          。

⑶《蜀道难》中诗人以震耳欲聋的飞瀑声和滚石的撞击声从听觉角度写蜀道之险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

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

“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

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

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

我还急于告诉你:

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

“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

信就写到这里。

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

吻你。

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

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

小伙子们准备上街:

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

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

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

冬天眼看就到了。

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

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

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

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

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

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

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

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

“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

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

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能顾及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变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借此告诉人们,腐化堕落的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不如自己享用了。

D.文卡对母亲来信发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实际上是文卡对母亲缺乏理解和关爱。

E.这篇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色,全篇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之中却蕴含着鲜明的感情倾向。

(2)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6分)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6分)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

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李敖的大学时光

祺文

⑴1954年9月14日,李敖走进台湾大学校园,19岁的他抬头看蓝天白云,左顾右盼郁郁葱葱的棕榈树,台湾大学校园的美景立刻抓住了青年的心。

大学是个性张扬的地方,大学是思想奔放的地方。

李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手脚干一番了。

⑵正如他在诗《胆》中所云:

我走我的路,别人怎能管?

只手打天下,一身都是胆。

⑶临到上课,不到二十岁已博览群书的李敖极为顽皮,专挑老师的错。

⑷教“刑法总则”的老师讲到李大钊的死,讲错了,李敖立刻纠正。

教英文的老师满口上海腔,把“Liberty”念成“喇比利台”,李敖听了当场大笑。

教“经济学”的老师有一次被李敖劈头大声问道:

“三民主义到底有没有缺点啊?

”他应声脱口而出:

“当然有啊!

”李敖追问:

“缺点在哪里啊?

”他厉声回答:

“我不敢讲啊!

”全班为之哄堂大笑。

而这位老师更是李敖纠正的对象,两人甚至在课堂大吵过。

⑸李敖看不起别人,不喜欢上课,连考试都懒得应付。

大一时八门课,有三门不及格,甚至连中文都差点不及格。

大一总成绩,第一学期只有71.31分,第二学期只有65.45分,成绩之烂,一望便知。

但李敖从不作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屑,而且他觉得自己也不需要好成绩,他觉得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比获得一个好成绩更重要。

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敖始终自认为有学问,只是不屑上课和应付考试而已。

⑺那时候,香港有本杂志《大学生活》称台大有“四怪三丑”,而“怪丑之尤”便是“长袍怪”李敖,可见李敖在台大的确特立独行,够狂够野。

他自己更宣称:

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没见过文学院那穿长袍的,除非他是瞎子,可瞎子也得听说过李某人,除非他还是聋子。

⑻为什么大热天穿长袍?

李敖有自己的理论,他在《长袍心理学》一文中自述他穿长袍时的情状:

一袭在身,随风飘展,道貌岸然,风度翩翩然,屈指算来,数载于兹矣!

不分冬夏,不论晴雨,不管女孩笑于前,恶狗吠于后,我行我素,吾爱吾袍。

⑼在法律系学习了287天后,李敖突然向所有人宣布——弃法从文,重考文学院!

⑽李敖本来志在学文,不在弄法,只因几分之差,没考入台大文学院,进入法学院。

但台大学生不能重考本校,得先自动退学才成。

退学后李敖恶补数学,考了59分,得以在1955年考入台大文学院历史系,从此告别了法学院。

⑾当他走进文学院的课堂后,很快又发现这里的学者根本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神通广大,六七个外文系的大一英文教师都搞不清美国文学家萨洛扬是谁!

一个大学一年级的“饱学之士”,面对这些“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的“为人师表”们,心中的梦彻底破灭了。

⑿那个天堂般的大学怎么是这样的呢?

⒀但是这一次,李敖真的安定下来,他决定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

从此,李敖不再为台大的美景所吸引,他走上了一条与其他人“各自东西南北流”的道路,教授教他们的,李敖学自己的。

⒁李敖拿起一本书,躲进树荫里,任风儿将书吹到哪一页,他便从那里开始读,直读到“夕阳无限好”,然后回宿舍。

⒂李敖邀上好友,游山、玩水、喝酒、吵架,深更半夜在草地上大谈到天明……从这些社交活动中,李敖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

⒃李敖也像文学青年一样多愁善感:

为朋友纷争,为女友离去,为事业无成……他甚至尝试自杀,但终能从痛苦中走出来,锻铸出钢铁般的性格。

⒄在台大毕业答辩的时候,三个教授坐在李敖面前半小时后对他说:

“李敖,你答辩通过了。

”李敖说:

“你们什么也没说啊,我也没讲话啊。

”教授说:

“我们知道一开口肯定会被你驳倒的,所以还是不说了。

⒅李敖用他的“我行我素”,达成了无人管的心愿。

        (选自2015届高考模拟11期《意林》)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对教“刑法总则”、教英文、教经济学的老师,李敖在课堂上都进行刁难,这说明李敖年轻气盛,对老师很不尊重,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B.李敖拿着书,“直读到‘夕阳无限好’,然后才回到宿舍”。

这“夕阳无限好”,一语双关,一是说李敖喜欢文学,一是说其勤奋好学。

C.李敖看不起别人,不喜欢上课,懒得应付考试,始终自认为有学问,但考试成绩却很烂,这体现了他有些孤傲自许、不知高低的一面。

D.面对这些“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的“为人师表们”,李敖心中的梦彻底破灭了,这是李敖觉得台大的老师们水平太差。

E.本文多处引用李敖自夸或自嘲的文字,几乎是在笑谈中,将其形象特点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这种处理方式很适合描写李敖这样的人物。

(2)文章第一段引用李敖的诗《胆》,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6分)

(3)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李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加以归纳。

(6分)

(4)文章第17自然段,写了李敖的毕业答辩一事,有人认为这一情节“看似荒唐无稽,实则合情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车联网作为其产业链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研发和应用如疾风劲草,势不可挡。

B.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书店经营者告诉记者,出版社愿意给图书塑封还有一个三缄其口的原因——塑封后的图书销量比不塑封时要高一到两成。

C.阿里巴巴集团长期关注清洁水源和改善空气质量,而“空气与水保护基金”的建立与其自然环境保护的策略是水到渠成的。

D.社会越发展对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要求越高,社会发展的进程本身就为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创造了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落成的大连金石滩生命奥秘博物馆是一座集人体、脊椎动物、海洋动物塑化标本收藏、科研、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B.今日《人民文学》杂志走进北京大学,就“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问题,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C.这场以“税收宣传与税收处罚哪个更能增强公众的纳税意识”为辩题的辩论,旨在通过辩论引起纳税人更多地关注税收话题。

D.当用秀美风光大赚特赚的商业冲动不断膨胀,风景名胜的公益性特征正渐行渐远,已成为不少国人“看不起的风景”和“不再享有的权利”。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①显然这类词不像以往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得以流行,

②而且这类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强的政治讽刺意味,

③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

④“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

⑤反应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

⑥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得以派生,

A.④③①⑥②⑤     B.④②③⑤⑥①       C.⑥④①②③⑤      D.⑥①③②④⑤

16.把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要求语句通顺,语意不变,可适当增删词语。

(5分)

①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的典范。

②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生活和理政的地方。

③它的建筑布局是按照帝王希望自己能千年万代统治的想法而兴建的。

④它的建筑布局充分体现故宫设计者按礼制与五行相配置的建筑思想与理念。

17.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仔细揣摩句意,写出两句话,要求与例句句式相同。

(6分)

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六 写作(60分)

18.在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道完成。

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次,在灯光的映照下,手影大师那双灵巧的手,在墙上不断地演示出孔雀、乌鸦、绵羊、老虎等动物。

手影大师精彩的表演,让我认识到:

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

手的影子,它可能是孔雀的美丽、乌鸦的丑陋,还有可能是绵羊的温良、老虎的凶恶。

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一个人的影子,也不一定是他本人。

生活中很多有哲理的现象,能让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读了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有何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因破解“西塔潘猜想”而一夜成名的中南大学学生刘璐的父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于刘璐的教育,他们并没有太多干涉。

平时对儿子的学习,他们也很少提要求。

他们的想法是,“能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从不因为成绩指责孩子,奖励也只是偶尔。

”考大学的时候也是,他们其实希望儿子报考个自动化控制之类好就业的专业,但刘璐固执已见地选择了数学,也就一切随他了。

“我觉得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最好的一点就是给了我进取心,他们不会强制我要做什么,更多的时候是激励我自己去争取我自己想要的。

我是应试教育的抵触者,所以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

一直以来我都只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喜欢数学,所以我觉得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做些研究。

”面对记者,刘璐如是说。

刘璐的成功在让众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