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63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docx

解析版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

陕西省长安区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练习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

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

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

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

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

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

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

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

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

这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

“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

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

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

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

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人就不同了,除了生存之外,还要求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下去。

因为狩猎和日常操作的训练,从劳动中感到力的均衡,和肌肉的有节奏的运动,所以在工作停止之后,假使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处发散的时候,就想要摇动身体,手舞足蹈起来,以求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

单是手舞足蹈,还不够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悦耳的声音,伴衬起来,方可在自然界中显出人的伟大。

于是在装饰方面,第一步先把自己的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最初以动物的皮毛之类,来补缀心灵上的缺陷。

然而人的自尊心,使他发觉了这样的装饰,至多是与禽兽为伍,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虽然还是模拟着禽兽的羽毛、斑纹、色彩,但已非完全模仿,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

人类狂热的理想,超出自然之限止,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这种惊人的装饰方法,表示出人类的克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有意识的创作的力量。

这种为了装饰而愿意忍受痛苦的欲求,可以说是人类向自然环境示威的一种自大心的透露。

人没有禽兽般美丽的羽和皮毛,是人类的缺点。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缺点,才会激起装饰的欲求,而发展为最高的理想。

假使我们人类没有这种理想,那我们的生活方式,到现在依然在阴暗的壁洞中,茹毛饮血做万世的野人,所以说人类之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

(选自雷圭元《图案与人生》有删节)

1.下列和“装饰”相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是最原始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原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装饰的行为上得到证明。

B.装饰具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作用。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

C.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于可以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扮演一个角色,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D.最初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于名誉金钱的愉快之情。

当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猿会使用“挂布披荆”的办法,来增加自身的快乐,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也就是表示对装饰发生兴趣。

B.虎和鹰,猿和熊等动物能完成人类的一些动作,但不能按照美的法则有意识地变形或结合,因此,也就不能自主地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C.艺术运动分成动和静两种形式,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属于后者,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D.为了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在工作停止之后,人们假如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法发散,就会想要手舞足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们并不是完全模仿禽兽的羽毛、斑纹、和色彩,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但是用这种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还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

B.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人类甘愿忍受痛苦,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C.单纯的手舞足蹈无法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等来伴衬,在装饰方面,首先就是让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D.人类拥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答案】

1.B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文章第一段“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

”可知B项“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了范围。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文章第五段“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可知原文是“不能……更不能……”前后表示的是一种递进关系,而B项前后则是因果关系。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由文章第六段“……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可知,该项弄错了对象,文中说的是用羽毛等装饰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而不是裸体上涂绘色彩。

B项,由文章第六段可知,该项“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的理解错误。

D项,由全文来看“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主观臆断,夸大了装饰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

共6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①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②,杀北地都尉印。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曰:

‘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注]①尚食监:

官名。

②朝毵(sān):

地名。

③毂:

gǔ车轮的中心部分。

④阃:

kūn郭门的门坎。

这里指国门。

⑤尺籍伍符:

军中条例。

4.(本题4分)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怒,起入禁中。

                 禁中:

指帝王所居宫内

B.委任而责成功                     责:

要求、责令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首虏:

所获敌人的首级

D.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             持节:

保持节操

5.(本题4分)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B.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C.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D.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6.(本题4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说文帝即使得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也不能任用,又说“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可见冯唐有识见但性耿直,这让他仕途多舛,所以唐代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金全拿来犒赏将士,并拿出私人的俸钱,每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这样使匈奴人不敢靠近云中边关要塞。

但后因虚报战功被削去爵位。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他们奋力作战得到军功时应该赏赐,但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常常有些不符实情,也必须绳之以法。

D.苏轼在《密州出猎》词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诗句,其典故即来自本文,苏轼希望宋朝廷能像本文中所写汉文帝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以让自己能赴边疆抗敌。

7.(本题7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答案】

4.D

5.C

6.C

7.

(1)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

“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

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没有僻静的地方)吗?

(2)所有军队中因军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持节:

手持符节。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把握断句关注动词谓语,然后分析谓语的主语、宾语以及状语等确定断句。

比如动词“为”,其宾语是“官”,从“率将”分析,“为官”和“率将”应该在一起,即在“将”的后面停顿;再如“善”的宾语“李牧”“赵将”,并且“善”的前面没有状语,由此可以判断“善”的前面停顿,“李牧”“赵将”的后面要停顿等。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但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常常有些不符实情,也必须绳之以法”错误,原文有“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由此可见冯唐认为法律太过严苛。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

让、奈何、众、间。

(2)关键词:

爵赏、决、奏。

附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

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

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

“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

家在哪里?

”冯唐都如实作答。

汉文帝说:

“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

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

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

“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

“凭什么这样说呢?

”冯唐说:

“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

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

“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

”冯唐说:

“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

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

“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

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冯唐谢罪说:

“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毵,杀死北地都尉孙印。

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

“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

”冯唐回答说:

“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

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

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

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

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

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

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

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

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

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

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

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

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

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

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②,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

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

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

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②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本题5分)诗的首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有什么作用?

答:

 

9.(本题5分)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8.首联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诗人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更加突出了诗人独立漂泊的愁情。

9.①惜春之情。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诗人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鉴赏】诗人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花开易落,青春即逝,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

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

由于节候尚早,不见蜂蝶飞来采赏,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

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难道不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吗?

这里显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

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绚丽夺目呀!

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

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

10.(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      ”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庄子•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地逍遥游。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

(《陈情表》)

【答案】

(1)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4)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

(1)遥、轻飏,

(2)潦、凝、暮山;(3)御六气之辩;(4)祚薄。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试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

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

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这是你的战争!

Thisisyour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

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

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

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

“做志愿者有条件吗?

”弗之微笑答道:

“首先是爱国热情。

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

”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

谁将是志愿者?

他不知道。

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

“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

”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

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

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

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

“孟先生。

”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

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

“孟先生。

”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

弗之站住,温和地问:

“有什么事?

”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

“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

“你是四年级?

”“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

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

”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

“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

”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

学生上前一步:

“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

”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

“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

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

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

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

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

“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

”子蔚微笑道:

“不是商量,是通知?

”玮道:

“也是商量。

”他停顿了一下,说:

“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

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

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

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

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

“我会回来的。

”“那是当然。

”子蔚说。

玮向子蔚鞠了一躬。

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

“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

“萧先生,我去了。

”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本题6分)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题6分)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题6分)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题7分)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12.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13.

(1)学生形象:

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

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

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14.

(1)深刻寓意:

①雪:

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

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

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解析】

1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本文第③段中孟弗之强调志愿做翻译的人要有爱国热情,这是在①②两段的大背景下所作的展开。

同时此处也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12.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写三年级的几个学生愿意当志愿者,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把保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