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795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docx

土木工程概论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讲义

 

土木工程(专业)概论

学习笔记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要求

1、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土建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

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也指应用材料、设备为这些工程设施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维修等工程技术活动。

2、土木工程要解决的问题:

(1)形成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功能良好和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这是土木工程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2)能够抵御自然或人为的作用力,这是土木工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3)充分发挥所采用的材料的作用;

(4)通过有效的技术途径和组织管理手段,利用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资设备条件,“好、快、省”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把工程设施建造成功,付诸安全耐久的使用,这是土木工程的最终归宿。

3、土木工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技术方面:

勘察、测量、设计、施工、监理、开发;

(2)管理方面:

制定政策和法规、企业经营、项目管理、施工组织、物业管理。

4、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1)社会性,表现为土木工程随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需求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同时也受社会政治、经济、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条件的约束;

(2)综合性,表现为土木工程是运用多种生态资源和各类科学技术,进行开发、勘测、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的综合成果;

(3)实践性,表现为土木工程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使土木工程不断得到创新,是土木工程学科理论不断得到发展;

(4)实用经济美观统一性,表现为土木工程必须符合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力求土木工程的建设成果既实用经济,又美观悦目;

(5)建造过程单项性,表现为土木工程一般按建设单位的设计任务书和招投标要求单项进行设计、单项进行施工。

5、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毕业后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6、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生产工艺、作业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总称。

工程是开发应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有创造力的建设实践。

有创造力的实践是工程的本质。

工程师是从事工程活动的技术家,工程师的核心职能是革新和创造。

7、工程师有三种类型:

技术实施型、研究开发型、工程管理型。

工程师的职责是:

(1)能够以科技知识和实际经验为公众的福利服务作为自身的专业职务;

(2)应该以保障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

(3)以合理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空条件作为自身完成任务的价值约束;

(4)以恪守许可的法律政策、本行业的行为标准作为自身的行动准则;

(5)以忠诚的事业心、责任感、执着追求新发展作为自身的职业风范。

8、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它大体有以下4个方面:

(1)认知和学识方面,既要博也要精,它们是素质的根本;

(2)意识和才能方面,是对现实的思维反应,并有自觉行动的能力,它们是素质的核心;

(3)情感和品德方面,表现为正确处理与社会、事业和他人的关系,是素质的灵魂;

(4)体魄和心理方面,表现为身心健康、学风纯正,是素质的基础。

9、培养素质的主要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和学习条件,严谨、勤奋的学习;

(2)努力参与多种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3)自觉培养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承担社会工作;

(5)养成运动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加强心理修养;

(6)关心国家大事,注视国际和国内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新潮流。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简史

1、土木工程学是指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等技术科学知识以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一门学科。

建筑物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构筑物是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工程设施。

2、古代土木工程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大致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起)开始至17世纪中叶。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代表性的有:

(1)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村遗址;

(2)埃及帝王陵墓建筑群——吉萨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7世纪;

(3)公元前7世纪至明朝修筑的万里长城;

(4)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的战国时期修建的四川都江堰大型引水枢纽,它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5)公元532-537年建造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索菲亚大教堂;

(6)公元590-608年建造的隋代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赵州桥;

(7)公元1056年建造的山西应县木塔,是保存至今的唯一木塔,也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的木结构之一;

(8)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建造的大量宫殿和庙宇建筑都是木构架结构;

(9)西欧各国以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和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教堂建筑,都采用了砖石拱券结构。

古代土木工程缺少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只有一些经验总结和形象描述土木工程的著作:

我国公元前5世纪的《考工记》,北宋李诫在公元1100年编写成书的《营造法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著的《论建筑》。

3、近代土木工程的跨度为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

4、近代土木工程的主要特征:

(1)有力学和结构理论作为指导;

(2)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得到日益广泛的适用,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以及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得到发展;

(3)施工技术进步很大,建造规模日益扩大,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5、近代土木工程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1638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出版《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论述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的力学三大定律是土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础。

(3)174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出版的《曲线的变分法》建立了柱的压屈理论,得到计算柱的临界受压力的公式,为分析土木工程结构物的稳定问题奠定了基础。

(4)1825年,纳维建立了土木工程中结构设计的“容许应力分析法”;19世纪末里特尔等人提出的“极限平衡”的概念。

为土木工程的结构理论分析打下了基础。

(5)1824年,英国的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1850年开始生产,使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初,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

(6)1859年发明了贝塞麦转炉炼钢法,使钢材得以大量生产。

(7)1867年,法国的莫尼埃用铁丝加固混凝土制成花盆,这是钢筋混凝土的开端。

(8)1883年,“摩天楼之父”詹莱建造的住宅保险大厦是世界上最先用铁框架承受全部大楼里的重力,外墙仅为自承重墙的高层建筑。

(9)1886年,美国人杰克逊首先用预应力混凝土制作建筑配件,1930年法国工程师弗涅希内将高强度钢丝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克服了因混凝土徐变造成所施加的预应力完全丧失的问题,使预应力混凝土得到广泛应用。

(10)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推动了结构动力学和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

6、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首先是社会经济建设对土木工程提出日益复杂和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是土木工程的材料、施工和设计理论,以及工程教育的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7、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土木工程的要求,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土木工程功能化,即土木工程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

(2)城市建设立体化,20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有3个趋向,即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涌现。

(3)交通运输高速化,其标志是:

高速公路的大规模修建,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初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拥有总长约170000公里的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的形成和大量发展,1964年10月,世界铁路营运史上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京至大阪的新干线建成,行车时速达到210千米每小时;长距离海底隧道的出现。

8、材料、施工和设计理论以及工程教育理论新的发展趋势是:

(1)建筑材料的轻质高强化,普通混凝土向轻骨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方向发展,钢材向低合金、高强度方向发展。

(2)施工过程的工业化、装配化,土木工程的施工出现工厂生产构配件、组合体,现场拼装的方式。

(3)设计理论的精确化、科学化,理论分析由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由人工到计算机辅助,土木工程学的学科理论迅速发展。

(4)工程教育理念的工程化,工程教育从侧重“工程技术教育”进步到侧重“工程学科教育”。

 

三、土木工程中的材料

1、土木工程材料的重要性质

(1)物理性质:

容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水有关的性质——含水率、吸水性、透水性、抗冻性;材料的热工性质——导热性、耐火性、收缩膨胀。

(2)力学性质:

强度——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变形——承受形状改变的能力;弹性——外力去除后仍能回复原装的性质;塑性——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原装保持变形后的性质;韧性——材料受冲击能够承受很大变形不致破坏的能力。

(3)耐久性质

2、土木工程材料按其自身组织的不同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

按材料在土木工程设施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分,可分为:

承重材料、围护材料、装饰材料、胶结材料。

3、在所有土木工程材料中,最为主要和大宗的是钢材、混凝土、木材和砌体。

4、钢材有低碳钢和低合金钢。

最常用的类型有型材、板材、管材和线材。

钢材的容积密度为7850kg/m3,低碳钢在结构设计中的抗拉和抗压设计强度约为215N/m㎡,低合金钢的抗拉和抗压设计强度为310-380N/m㎡。

钢材的优点是材质均匀、强度高、塑性好,便于加工安装;但耐火性差、易于锈蚀、维护费用高。

5、混凝土有水泥混凝土、轻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

混凝土的容积密度为2400kg/m3,钢筋混凝土的容积密度为2500kg/m3,沥青混凝土的容积密度为2000kg/m3。

结构用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为C20-C40,甚至可达到C60-C80(C20为边长150mm立方体试块的极限压应力为20N/m㎡,以此类推)。

C20-C40混凝土在实际受压构件中抗压设计强度为10-20N/m㎡,抗拉设计强度为1.1-1.7N/m㎡。

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混凝土结构一般为混凝土和钢筋组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6、木材常用的有原木、方木、条木、板材,还有木质人造板和胶合木。

杉(松)木的容积密度为400-500kg/m3(500-700kg/m3)

松木顺纹抗拉设计强度为8-10N/m㎡,顺纹抗压设计强度为10-16N/m㎡,在承重结构中不允许木材横纹受拉。

7、砌体有石砌体、实(空)心砖砌体、中小混凝土块砌体、硅酸盐块砌体等,砌体的强度都很低。

常用砖砌体的抗压强度只有1.5-3.5N/m㎡,抗拉强度仅有0.1-0.2N/m㎡。

石砌体的容积密度为2400-2600kg/m3,实心砖砌体的容积密度为1900kg/m3。

8、就我国国情来看,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钢筋混凝土。

钢材多用于高层、大跨、重型建筑物,大跨度桥梁,铁路工程和大直径管道工程,是土木工程用材的发展方向。

木材主要用于木屋盖、木模板、枕木、门窗、家具和建筑装修。

砌体用于中小型房屋和桥梁,以及涵洞、挡土墙等构筑物。

近年来,组合结构得到很大发展。

 

四、土木工程中的力学和结构概念

1、转动效应称为力矩(土木工程中习称弯矩),可以量化为重力值和悬挂点到重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Fi×di表示。

当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效应之和为零时,处于转动平衡;装置上向下的重力和悬挂点处的反作用力相等,装置处于不移动的静止状态,称之为移动平衡。

2、对任何一个土木工程而言,力有外力、内力、反力之分。

所有土木工程结构都处于外力、反力和内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承受的内力有以下5种和他们之间的组合:

(1)产生拉伸变形的是拉力,一般用+N表示;

(2)产生压缩变形的是压力,一般用-N表示;

(3)产生弯曲变形的是弯矩,一般以M表示;

(4)产生剪切变形的是剪力,一般以V表示;

(5)产生扭曲变形的是扭矩,一般以Mt表示。

3、直接施加在土木工程结构上的外力是由荷载引起的。

土木工程中的荷载大体有以下三类(一般以KN、KN/m或KN/㎡计):

(1)永久荷载,指在使用期间永久施加在结构上,其值不随时间变化的荷载,也称恒载。

承重结构的自重、围护结构的重力以及固定装置的重力就是恒载。

恒载一般以构件的体积乘以所用材料的容积密度确定。

此外,埋置在地下的、挡土的和隧道的工程设施所承受的土压力和围岩压力也是恒载。

在建筑物中,承重结构的恒载占总荷载的50%-70%。

(2)可变荷载,指在使用期间施加在结构上的值随时间变化的荷载,也称活载。

活载有:

①使用活载包括楼面活载、屋面活载;

②车辆活载;风载;

③雪载等

(3)偶然荷载,指在使用期间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如撞击荷载、爆炸荷载。

4、因间接施加影响引起结构受力的作用,以以下三种类型出现:

(1)约束变形作用,以温差作用为典型。

(2)外加变形作用,以地基的沉陷作用为典型。

(3)惯性作用,以地震作用为典型。

地震作用的大小除了和工程设施质量有关外,还和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以及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的刚性程度)有关。

地震作用以水平方向为主,总水平地震作用为其总重的5%-8%。

5、承受由荷载和作用在结构中产生的内力的是结构的构件。

一般说来结构的基本构件有以下几种:

(1)板,有较大的平面尺寸但厚度较小的平面构件,通常水平方向设置,承受垂直于板面的荷载,以受弯矩为主;

(2)梁,承受垂直于其纵轴方向荷载的线形构件,以受弯矩和剪力为主;

(3)柱,承受平行于其纵轴方向荷载的直线形构件,以受压力和弯矩为主;

(4)墙,受平行或垂直于墙面方向的竖向平面构件,前者以受压力为主,后者以后弯矩和剪力为主;

(5)杆,承受轴向力的直线形构件,多用于组成桁架结构或网架;

(6)拱,承受沿其纵轴平面内荷载的曲线形构件,以受压力、弯矩和剪力为主;

(7)壳,一种曲面形具有很好空间传力性能的构件,以受压力为主;

(8)索

(9)膜,只能承受拉力。

以墙为主体的称为墙体或筒体结构;以梁、柱组成构架为主体的称为框架结构;将杆组成桁架或网架为主体的称为桁架结构或网架结构;以拱、壳或索分别为主体的,称为拱结构、壳体结构或钢索结构;以多块平板折叠或空间折板为主体的,称为空间折板结构。

在桥梁工程中常见的是梁式桥、拱式桥、刚构桥、悬索桥和斜拉桥。

6、结构受力后,结构所采用材料的每个单位面积上的受力,称为“应力”,以σ表示;每个单元发生的相应变形称为“应变”,以ε表示。

以均匀承受压力F,截面面积为A,长度为l的轴向受压构件为例,其压应力σ=F/A,同时该构件有Δl的压缩变形,其压缩率称为压应变ε=Δl/l。

7、常见的土可以分为:

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人工填土。

各类土的承载力大体为100-400KN/㎡(0.1-0.4N/m㎡)。

8、基础既是结构和地基的连接件,又是结构的一部分,也称下部结构。

它的设置要考虑上部结构的形式、规模、用途、荷载大小与性质,也要考虑下部地质条件、土层分布、土的性质和地下水情况。

因搁置深度不同,基础可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浅基础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深基础有桩基础和沉井基础、沉箱基础。

9、地基的土是由固体矿物颗粒、水和空气组成,称为土的三相,即固相、液相和气相。

地基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地基压缩变形控制在房屋容许范围内时,地基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单位是KN/㎡或Kpa。

为了弄清地基的实际承载力和预计房屋沉陷的状态,应掌握各土层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如土的天然松散密度、天然含水量以及反映土松密程度的压缩性能指标——孔隙比、密实度、塑性性能等。

10、土木工程的任何结构都应该具有以下四项预定功能:

(1)能承受正常施工和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内力;

(2)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3)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

(4)在偶然事件发生时能保持必须的稳定性。

“安全、适用、耐久”三者缺一不可,安全第一。

11、结构的失效有以下几种现象:

(1)破坏,指结构或构件截面抵抗作用的能力不足以承受作用效应的现象;

(2)失稳,指结构或构件因长细比过大而在不大的作用力下突然发生的作用力平面外的极大变形的现象;

(3)发生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

(4)倾覆或滑移;

(5)结构所用材料丧失耐久性。

12、优质的土木工程具有以下特色:

(1)在应用上,要充分满足空间和通道的多项使用要求;

(2)在安全上,要完全符合承载、变形、稳定的持久需要;

(3)在造型上,要能够与环境、规划和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4)在技术上,要力争体现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新发展;

(5)在建造上,要合理用材、节约能源、与施工实际紧密结合。

13、为了安全可靠的目的,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做到:

(1)结构承受荷载后的内力≤结构的承载力;

(2)结构承受荷载后的变形(扰度、侧移、沉陷)≤变形的允许值。

 

五、建筑工程概述

1、对房屋的基本要求是:

实用、美观、经济。

2、房屋的建设过程:

(1)初步设计阶段:

建设部门提出使用要求,勘察部门提供勘察资料,由设计人员进行。

包括:

①初步设计构思;②明确各种功能要求;③形成总体设计方案。

(2)施工图阶段,包括:

④处理协调各设计工种的技术问题;⑤进行各设计工种的细部设计;⑥绘制施工图,撰写设计说明书,完成总体设计。

(3)施工阶段,包括:

⑦将施工图和设计说明书交付施工部门,设计人员向施工人员交底;⑧实施施工,并由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监督;⑨竣工,房屋落成,交付使用。

3、在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和人员需解决的问题:

建设部门需解决的问题:

(1)提出使用要求,编制设计任务书;

(2)确定土地使用范围;(3)保证落实建设资金;(4)通过招标,选择设计和施工部门。

勘察部门需解决的问题:

(1)勘察测量房屋所在地区的地质和地形、地貌;

(2)提供地质和水文资料,以及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图;(3)提出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案;(4)提出房屋基础设计的建议。

施工部门需解决的问题:

(1)施工组织设计和落实现场布置;

(2)确定施工技术方案,选用主要施工设备;(3)工程材料的购置、检验和使用,熟练技工和劳动力的组织;(4)确保安全、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建筑师需解决的问题:

(1)与地区的规划协调,进行房屋体型和周围环境设计;

(2)合理布置和组织房屋的室内空间和人流路线;(3)解决采光、隔音、隔热、防冻、防震等技术问题;(4)艺术处理和室内外装饰。

结构工程师需解决的问题:

(1)确定房屋结构的荷载,选用结构的材料;

(2)选用结构体系和结构型式;(3)解决结构承载力、变形、稳定、地基沉降等技术问题;(4)解决各种结构构件间的连接构造,对施工提出建议。

设备工程师需解决的问题:

(1)确定水源和给排水系统;

(2)确定热源和供热、制冷和空调系统;(3)确定电源和照明、弱电、动力用电系统;(4)使给排水、供热、供电系统和建筑、结构的设计布置协调一致。

4、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在勘察、设计和建造房屋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基本问题:

(1)要弄清房屋所在的位置土地的表面现状,即地形;

(2)要了解房屋所在位置地面以下的土质情况,即地基;

(3)要掌握房屋所经受的自然界和人为的荷载和作用;

(4)要熟悉建造房屋所采用的材料;

(5)要懂得房屋结构的组成,即结构的构件、受力和失效;

(6)要清楚属于房屋工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有哪些结构型式和建筑物有哪些类别。

5、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卫生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按建筑物结构所采用的材料分,有生土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张拉整体结构、膜结构。

按组成房屋主体结构的型式和受力系统即结构体系分,有承重墙结构、板-柱结构、框架结构、筒体结构、错列桁架结构、拱结构、壳体结构、折板结构、网架结构、悬挂式结构(钢索结构)、巨型桁架和巨型框架结构。

6、明代以前的生土古迹有:

古烽火台、古城墙及秦汉古长城残段、大型古墓及古窟寺。

生土建筑从材料结构和构造方面分,有黄土窑洞、土坯拱窑洞、砖石掩土窑洞、夯土墙、土坯墙即草泥垛墙;从房屋营建和使用功能上分,有窑洞民居、生土建筑民居、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各类公用建筑物和构筑物。

现代夯土建筑已成为实现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对传统夯土建筑结构的技术改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夯土材料的改良及其优化,提高夯土墙体和强度指标和耐久性能;

(2)采用现代气动、电动夯土工具,以提高夯制工具的夯击力;

(3)采用现代夯筑模板体系,提高夯筑效率;

(4)通过在夯土墙体中加入竖向和水平约束构件或加强夯土墙体与房屋楼盖的构造连接,提高夯土建筑结构的防灾安全性能。

7、木结构是将原有木材经过齿形连接、螺栓连接、钉连接、键连接或胶连接,形成各种形式的结构,如木桁架、木网架、木拱等。

最常用于房屋工程的是木桁架。

木梁的跨度为8-10m,木屋架、木刚架的跨度可达18-30m,木网架状筒拱或壳体结构的跨度可达80-150m。

目前中国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师是山西应县木塔。

1981年,美国华盛顿州建成的塔科马体育馆的主体结构为胶合木穹顶结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穹顶。

现代木结构建筑大多采用工程木。

工程木主要分为:

胶合层积木和结构复合木材。

结构复合木材分为:

单板层积材、平行木片胶合木、层叠木片胶合木、定向刨花板和木质工字梁。

8、砌体可分为无筋砌体和配筋砌体。

常见的无筋砌体有:

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蒸压粉煤灰和蒸压灰砂砖砌体、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配筋砌体分为:

配筋砖砌体和配筋砌块砌体。

古代砌体结构建筑物有:

埃及胡夫金字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古希腊的巴台农神殿、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建筑,采用以柱墩骨架、券拱和飞扶壁等组成的砖石框架结构。

中国古代砌体建筑结构有明代的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是以砖拱券为主体结构;陕西泾阳的崇文宝塔是目前国内第一砌体结构高塔。

近代20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高的现代砌体结构办公用楼房是1891年在美国芝加哥建成的莫纳德洛克大楼。

当前,高强砖砌体、配筋砖砌体或空心砖砌体、配筋混凝土块材以及混凝土和砖组合砌体已成为常用的砌体结构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砌体建筑结构经历了又砖砌体→配筋砖砌体→大型振动砖壁板→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发展过程。

9、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

1903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建成的英格尔大楼时世界第一幢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

1908年建成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时我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是马来西亚的石油双塔大厦,第二的是美国芝加哥的特朗普国际酒店大厦。

法国巴黎国家工业与技术展览中心大厅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是当前世界上混凝土结构中跨度最大的公共建筑。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