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80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docx

物理中考攻略专题12运动和力

专题12运动和力

考点透视

1.课标要求

A.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B.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和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C.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D.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E.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中考调查

考试

地区

考试

年份

分值

考查内容

武汉

07/08

7′/2′

长度和时间估测、平均速度、二力平衡、二力合成/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黄冈

07/08

2′/5′

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嫦娥一号”靠近月球减速的受力分析、吸附在黑板上棋子的受力分析

宜昌

07/08

6′/10′

长度单位选取、平均速度、二力平衡/参照物、速度、二力平衡、应用惯性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咸宁

07/08

11′/6′

受力分析、物体的惯性、探究物体受力与物体形状、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及时间的计算/运动相对性、二力平衡及物体受力分析

荆州

07/08

4′/4′

应用惯性知识来判断汽车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路程的计算

仙潜油

07/08

2′/5′

惯性的利用和防止/安全气囊中作用、参照物的选择及受力分析

恩施

07/08

4′/9′

力与运动的关系、平均速度、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估测直径、画受力示意图、比较运动快慢、减小测量误差、测量平均速度.

襄樊

07/08

5′/7′

速度与合力的计算及探测器匀速上升的受力分析/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惯性应用、速度公式的应用、二力平衡、参照物的选择

黄石

07/08

5′/5′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及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的研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荆门

07/08

12′/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受力分析、探究影响单摆周大小的有关因素及减小实验误差、计算路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路程的计算、受力分析

孝感

07/08

10′/2′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二力平衡的理解及应用、惯性的理解

3.命题导向

本专题——运动和力,是物理力学中的重要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来看,对“运动和力”的考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亲睐,命题者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捕捉试题资源,从社会生产及科技发展中收集素材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1)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对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命题者常利用图形与图象为背景来命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

运用公式及路程——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考查也更加突出,学生要会合理使用停表、刻度尺测量,会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3)在探究方面,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理想化实验来探究物理问题的设法,是探究性试题的命题形式,要注意掌握;

(4)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有趣现象对力的作用效果讨论、运用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实际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或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是本专题的主要命题点,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切实落实。

中考链接

               本章重点知识梳理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①定义: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为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

②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

③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2)速度:

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的物理量。

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墨水瓶高度6cm

(4)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多算少,如:

B、等量代换:

如测乒乓球的直径

C、化曲为直: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

读数时。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时间的测量:

A、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B、国际单位:

秒(S)

常用单位:

小时(h)、分(min).

(7)误差

A、定义:

叫误差。

B、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C、减小误差的方法:

4、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5、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①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滑下的目的是:

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②实验得出得结论:

③伽利略的推论是:

④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①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②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的原因。

(3)、惯性:

①定义:

叫惯性。

②说明: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6、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应用: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

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1.参照物的选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注意: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这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在实际中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很少的,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的速度都是在改变的,要描述这类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是用公式

来计算平均速度。

3.不要把实验中的错误也看成是实验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4.不要误以为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能产生力,而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不能产生力,判断物体间是否能产生力,一定要分析两物体间是否有作用,通常可用假设法来判断。

可假设两物体间没有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不会改变来判断。

5.在分析物体受力时,要弄清楚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它们最显著的区别是平衡力是作用在一个受力物体上,而相互作用的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受力物体上。

专题12知识梳理答案:

1、

(1)变化

(2)①标准②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2、

(1)①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②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③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快慢,

3、

(1)刻度尺

(2)m(3)mcmmmdm(4)A、测一张纸的厚度C、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5)B、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D、视线要与尺面垂直(7)A、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选用更精密的仪器4、

(2)、相互作用(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6)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

(1)、①斜面顶端②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③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④理想化推理

(2)、①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B、不需要力物体产生或维持运动(3)、①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②在任何情况下只与物体的质量6、

(1)、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命题解密

【范例一】,关于运动快慢的描述,要求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及运用公式v=s/t计算路程、速度与时间,是本专题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请看下面考题。

 

(2008荆门)探月卫星“嫦娥1号”于2007年10月发射成功,目前正在绕月运动如图12-1,若以地球为参照物,该卫星是___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当绕月卫星距地球指挥中心的距离为3.9×105km时,地球指挥中心发射一个指令,经___________s钟可到达卫星。

图12-1

【解答思路】若以地球为参照物,绕月运动的“嫦娥1号”卫星是运动的,这是因为地球与卫星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已知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即无线电波从指挥中心传到卫星上运行的路程,要计算这段路程的传播的时间,由公式v=s/t得:

t=s/v,无线电波传播的速度是隐含条件,由于我们知道电磁波传播速度是3×105km/s,这样我们就不难算出时间1.3s。

【答案】运动,1.3

【命题变化】◎变化Ⅰ 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2008宜昌)宜昌市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铁轨 B.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答案〗C

◎变化Ⅱ运用速度公式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的命题有:

(2008恩施)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

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

当它睡醒后才发现:

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

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只有选地面为参照物后,才能说乌龟是运动的

C.兔子在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D.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D

◎变化Ⅲ通过频闪摄影技术获得物体运动的图象来命题,是近年通过图象及图形提供信息来考查学生对物体运动情况分析试题的一个热点。

(2008巴中市)如图12-2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cm,平均速度是m/s。

图12-2

〖答案〗变速直线12.00.15

【范例二】利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二力平衡知识相结合来命题。

(2008广东省)一个杯子放在水平桌面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

C.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D.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

〖解答思路〗分析物体是否受力,应先明确受力物体,然后再看哪些物体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对于是否属于“一对平衡力”的判断,注意抓住平衡力的特征,除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它们还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样分别对杯子和桌子进行受力分析,不难得出杯子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桌子受到重力、支持力和压力的作用;然后再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由于杯子是静止的可知杯子受到的是平衡力,不难得出D是正确的答案。

〖答案〗D

〖命题变化〗◎变化Ⅰ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圆周运动来考查学生对受力分析和平衡力的理解情况

(2007十堰市)如图12-3为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示意图,关于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不受力

B.小球受平衡力

C.小球受非平衡力

图12-3

D.小球只受重力

〖答案〗C

◎变化Ⅱ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命题。

图12-4

(2008成都)图12-4甲、乙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__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__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选填甲或乙)

〖答案〗甲、乙

◎变化Ⅲ 关于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计算力的大小问题的命题。

(2008襄樊)一辆重为1.5×104N的”东风日产”摸品牌小汽车,当它以60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2000N,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为N;当它停在水平路面上时,它受到的支持力为N.

〖解答思路〗题中小汽车水平路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汽车在水平方向和坚直方向上受到的力都是平衡力,即阻力等于牵引力,支持力等于重力。

〖答案〗2000N、1.5×104N

【范例三】关于物体的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命题,是中考重要考点。

(2008宜昌)乘坐公共汽车,当身体突然向前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当身体突然向右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

〖解答思路〗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学生必须明确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

若人随公共汽车一起运动时,当车突然刹车减速,乘客下部(受摩擦力作用)随车一起减速,但上部由于惯性仍要保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乘客就会向前倾倒。

当身体突然向右倾倒时,说明公共汽车离开右边向左转弯。

若公共汽车的初始状态是静止的,则不可能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原因请同学们自我分析)。

〖答案〗刹车(或者减速)、向左转弯

◎变化Ⅰ 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008宜昌)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 的作用;若运动的足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则它将做 运动。

〖解答思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受到阻力总会停下来。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

若物体的初始状态为运动的,当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运动状态;若物体初始状态为静止状态时,在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阻力(或摩擦力)匀速直线

◎变化Ⅱ将机械运动、惯性、机械能等知识相结合,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来命题

(2008武汉)“5·12”汶川地震后,空降兵某部15人组成的小分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从近5000m高空成功降落在与外界失去联系的震中地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空降兵跳出机舱后匀速下降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变小

    B.空降兵跳出机舱的瞬间会发生毛细血管破裂的现象,是因为体内压强大于外界气压

    C.以飞机为参照物,跳出机舱后的空降兵是静止的

    D.空降兵降临地面时要尽可能小跑几步,是为了减小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

〖答案〗C 

◎变化Ⅲ 以汽车的安全气囊为背景来命题,考查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教育。

(2008仙潜油)高档轿车为保护司机安全都安装有安全气囊系统,这套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会自动充气弹出,使司机不致撞到车身上,如图12-5所示。

特定情况是指轿车()

A.突然开动时

B.弯道处缓慢行驶时

C.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时

D.突然发生严重撞击时

〖答案〗D

【范例五】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本单元的探究内容有“滑动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2008连云港)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2-6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上下滑的物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中让木块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下滑,最终静止在与斜面相接的水平木板或铺上棉布的板上。

用刻度尺测量每次开始下滑时的高度h和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数

水平板面

高度h/m

水平距离s/m

1

木板

0.20

1.00

2

木板

0.40

2.00

3

木板

0.60

3.00

4

铺上棉布的板

0.20

0.50

5

铺上棉布的板

0.40

1.00

6

铺上棉布的板

0.60

1.50

图12-6

(1)分析1、2、3次实验可得:

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水平距离s与在斜面上释放时的高度h的关系式为s=;

(2)比较1与4,2与5,3与6次实验可得:

在斜面上释放的高度相同时,木块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有关;

(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5h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接触面的材料)(3)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释放高度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水平测试

专题12运动和力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柳州·北海)小明坐在行驶的船中,看到河岸的青山往后运动,他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河岸上的树C.小明

B.河岸D.迎面驶来的船

2.(2008恩施)2001年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

为了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A.2cmB.2mmC.2μmD.2dm

3.(2008恩施)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

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4.(2008咸宁)某日天气:

东风,风速3m/s,在一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三人,甲骑自行车以3m/s的速度向西而行,乙以1m/s的速度向东步行,丙骑摩托车以10m/s的速度向西行驶。

对于三个人的感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感觉没有风

B.乙感觉有微风从背后吹来

C.甲感觉有大风迎面吹来

D.丙感觉有大风从背后吹来

5.(2008黄冈)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B.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短

C.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长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6.(2008孝感)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推桌子未推动,是因为此时人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

B.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平衡力作用

C.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D.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无惯性

7.(2008宜昌)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空降兵乘飞机空降到灾区,伞兵跳下飞机后,人和伞在匀速下落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和伞受到的重力等于空气阻力

B.人和伞受到的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C.人受到的重力大于伞对人的拉力

D.人受到的重力小于伞对人的拉力

8.(2007武汉)A、B两车的质量相等,它们行驶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行驶过程中,两车的动能始终相等;

B.在行驶过程中,A、B两车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若它们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以B车为参照物,则A车向西4行驶;

D.若两车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相等,则A、B两车的功率之比为∶9

二、填空题

9、(2008荆州)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假设在本次地震中引人纵波在地壳的浅层以6km/s的速度传播,横波以3.5km/s的速度传播,某个地震观测站测得两波到达的时间差是200s,则该观测站距地震处______________km。

10.(2008咸宁)世界上最大的直升飞机“米-26”(如图所示)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将13.2t的挖掘机吊到抢险工地,飞机自身质量为28.2t,当飞机匀速吊起挖掘机时,旋翼产生的举力为_________N,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

(g取10N/kg)

11.(2008襄樊)乘坐室外的观光电梯上升时,你如果看着地面,会感觉到地面在下降。

原因时你选取了作为参照物。

12、(2008荆门)货物如图所示随传送带一起匀速斜向上运动,除图中已画出的外,货物还受到一个力F的作用,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13.(2008年黄冈)作出吸附在竖直磁性黑板上静止的棋子所受力的示意图。

 

三、实验与探究题

14.(2007十堰)图中木块长度的测量值为_______________cm;

15.(2008恩施)如图11,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

分:

秒”。

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cm/s。

 

16.(2007孝感)“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止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如图9所示).伽俐略、牛顿等科学家曾多次做过类似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导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思考实验的意义后,请回答:

①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②三次实验中,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