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84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docx

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

武汉市城市建设(城市道路桥梁和轨道交通)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科学统筹城市交通建设,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为第一目标,通过进一步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凸显我市城市地位;切实做到以人为本,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努力提高城市居民出行效率,拓展城市空间;注重城市交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全面统筹考虑铁、水、公、空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全力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便捷化、城市内部交通畅通化、出行结构绿色低碳化、交通设施人性化,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武汉地理特点相适应,与中心城市的地位相匹配。

  

(二)规划原则

  1.系统综合,统筹协调。

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市路网完善角度出发,对本规划相关领域实现“四个协调”:

即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铁水公空)、协调交通枢纽场站与配套交通设施建设、协调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建设;在本规划领域实施中实现“四个统筹”:

统筹城市道路与轨道建设、统筹不同等级道路建设、统筹快行和慢行交通建设、统筹道路与配套设施建设。

  2.以人为本,公交优先。

建设人、车、路和谐相处的交通环境,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加强慢行交通和人行过街设施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强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的配套衔接,提高市民公交出行的比例,减少碳排放,建设绿色交通。

  3.优化结构,整体提升。

在重点加强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建设基础上,继续完善区域路网,打通“断头路”、“堵头路”,优化路网结构,力求路网级配合理和整体交通效益最优。

  (三)发展方针

  “十二五”时期是武汉城市建设历史上重要的5年,是转型的5年,是新一轮总体规划全面实施的5年,也是武汉城市交通快速建设期。

全市城市交通发展将实现五个转变:

  1.发展区域由“主城区交通”向“都市发展区交通”转变:

按照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新城组群”和“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即“1+6”模式),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需要,将城市交通发展区域由“主城区”拓展到“都市发展区”,全面加强位于都市发展区内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新城、花山新城等城市功能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仍是三环线内主城区交通发展。

  2.发展模式由“适应型交通”向“引导型交通”转变:

采用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发展模式,引导主城区人口合理布局和疏散,优化交通的时空分布;实行ETC(ElectronicTollCollection,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工程,有效引导、调节交通需求。

  3.建设模式由“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转变:

由以地面道路为主,转变为地上高架、轻轨、地下通道、地面道路、地铁、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设施结构并重。

  4.建设要求由“规模交通”向“品质交通”转变:

城市交通设施由总量提升向品质提升转变,在满足交通功能同时,注重交通设施的便捷、舒适、美观等要求,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建设水平,展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

  5.交通方式由“单一型交通”向“综合型交通”转变:

对外交通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方式更加多元化,铁路、水运、公路、航空能力全面提升,“高铁时代”、“地铁时代”来临;强化市内外交通衔接、市内交通换乘,优化交通方式之间对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四)规划目标

  围绕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中心目标,加大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以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为骨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为基础,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出行结构;逐步建立起与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安全、畅通、高效、舒适、绿色的交通服务,满足快速增长、多元化、人性化的交通需求,支撑武汉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增大。

城市道路里程新增400公里,面积新增20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超过13平方米;主城区轨道交通建成4条线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30公里,在城市交通中骨干地位初显。

  2.路网运行效率提高。

路网平均运行车速接近30公里/小时,初步建立“30—60—120”分钟的道路交通运行系统,二环线以内车行时间平均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主城至新城区车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主城外围至武汉城市圈城市车行时间不超过120分钟。

  3.交通出行方式优化。

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达到30%,较现状提高6个百分点。

  (五)主要任务

  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主要有7大任务:

  1.加强快速路建设。

建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三环十三射”城市快速路网,在“十一五”建成三环线的基础上,贯通一环,建成二环,完善三环,续建武汉大道、中北路延长线、白沙洲大道、江北快速路,提升姑嫂树路、常青路、长丰大道、雄楚大街、友谊大道、龙阳大道功能,新建墨水湖北路、国博大道。

  2.加快过江通道建设。

初步形成间距合理、疏解完善的过江交通系统。

形成7座过长江通道、6座过汉江通道的格局,建成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改造江汉四桥,建设杨泗港长江通道、三阳路过长江通道、江汉七桥。

  3.完善主干路网。

建成规模适当、成网率高的主干路网,续建解放大道上延线、武青四干道和东沙大道等,改造长江大道、解放大道下延线等,建设东湖通道、芳草路等。

  4.加密区域次、支路。

建成循环畅通、出行便捷的区域路网。

重点建设分流快速路、主干路交通的微循环道路,均衡路网流量,保障交通畅通;扩大路网规模,增加服务范围,方便市民出行。

  5.大力建设慢行交通。

构建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慢行交通系统,在人流、车流集中路段实行机非分离、人非分离,“十二五”时期建成100座立体过街设施。

  6.着力建设重点区域配套基础设施。

逐步建成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城市重要功能区,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

主要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四新新区、武汉火车站与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汉口火车站、后湖新城、黄浦新城、化工新城、花山生态新城共10个重点地区的城市道路进行配套建设。

  7.全力建设轨道交通。

“十二五”时期主城区轨道交通建成轨道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1号线西延长线、2号线一期延长线、4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开工建设8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新增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130公里。

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城区发展,“十二五”时期建设主城区连接六大新城区的轨道交通。

  (六)建设阶段

  “十二五”时期,城市交通建设主要有3个特征年:

2011年“辛亥首义百年庆典年”;2013年“轨道工字形骨架通车年”;2015年“十二五收官年”。

从出行来看,2013年后居民出行方式有较大变化,轨道交通将初步发挥骨架性作用;从建设阶段来看,“十二五”时期城市交通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1年):

突出重点。

以缓解交通拥堵为中心目标,着眼于2011年辛亥首义百年庆典,优化交通布局,按照“重点整治,见效快;谨慎改造,保交通;合理新建,增供给”的原则采取建设措施,逐步构建骨架道路。

2011年底,二环线汉口段、白沙洲大道、武汉大道、沙湖大桥、轨道交通1号线等重点工程均建成通车,在主城区初步形成“三环九射”城市路网,形成6座过长江通道、5座过汉江通道的格局,1条轨道交通建成通车。

  2.第二阶段(2012—2015年):

全面提升。

以构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目标,着眼于内外交通衔接、内部交通优化,全面建设城市快速路、过江通道、主干路,建设功能突出的次干路、支路,建成鹦鹉洲长江大桥、雄楚大街、姑嫂树路、常青路、轨道2号线、4号线、3号线等,与对外公路交通体系相对应,主城区全面构建“三环十三射”城市快速路网,形成7座过长江通道、6座过汉江通道的格局,主城区4条轨道交通建成通车。

二、规划布局

  

(一)城市道路桥梁布局

1.快速路网络规划

  全市主城快速路网络主要由三条环线和十三条快速放射线组成。

三条环线为:

  

(1)一环线:

围绕三镇滨江活动区布置,主要为城市的商业娱乐、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会议信息、创意咨询、高尚居住等以生活性服务为主的城市功能提供快速客运交通服务。

一环线由武汉长江大桥、武珞路、中南路、中北路、徐东大街、武汉长江二桥、解放大道、武胜路及江汉桥等道路围合而成,全长约28公里。

  

(2)二环线:

布置在城市中央活动区外围,主要为面向区域的金融会展、商务办公、贸易咨询、商业服务等功能区提供快速客货交通服务,同时承担中心区过江交通功能,减少车辆穿越滨江活动区。

二环线由鹦鹉洲长江大桥、雄楚大街、珞狮南路、珞狮北路、东湖路、水东路、二七长江大桥、发展大道、江汉二桥、龙阳大道、墨水湖北路等道路围合而成,全长约48公里。

  (3)三环线:

布置在主城区外围,为联系主城各大组团及客货运枢纽的快速路,同时承担主城内部货运主通道和进出主城交通集散功能,减少主城区直穿车流。

三环线由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长丰桥及其快速连通道围合而成,全长约91公里。

  (4)快速放射线是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联系的主通道,是衔接一环、二环、三环线的主要道路,对疏散中心城市交通、缓解交通拥堵、拓展城市、加快周边发展、促进城乡建设起重要作用,武汉市共规划有13条快速放射线:

  ①江北快速路

  ②黄浦大街—金桥大道

  ③姑嫂树路

  ④宝丰一路—常青路

  ⑤长丰大道

  ⑥墨水湖北路

  ⑦龙阳大道

  ⑧国博大道

  ⑨中山路—白沙洲大道

  ⑩珞狮南路

  雄楚大街

  中北路延长线

  友谊大道

  三条环线与快速放射道路相交成网,分别形成围绕滨江活动区、主城区综合组团的快速交通输配环,形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式的城市快速路系统,保护功能组团中心,均衡路网交通负荷。

2.过江通道规划

  

(1)过长江通道规划

  主城区内共规划过长江通道8条,其中环线上6处:

一环线上的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二环线上的二七长江大桥和鹦鹉洲长江大桥;三环线上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和白沙洲长江大桥;非环线上的有2处:

武汉长江隧道、杨泗港过江通道。

具体布局及规划功能如下:

  ①武汉长江大桥:

位于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之间,为公铁两用桥,主要为汉阳核心区、汉口西部城区与武昌老城区之间过江交通提供服务,主要承担一环线南段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②武汉长江二桥:

位于汉口黄浦大街与武昌徐东大街之间,主要承担一环线北段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③白沙洲长江大桥:

位于汉阳与武昌白沙洲地区之间,主要承担三环线南段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④武汉长江隧道:

位于汉口大智路与武昌三层楼之间,主要承担汉口中心区与武昌中心区之间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骨架性主干路隧道。

  ⑤天兴洲长江大桥:

位于汉口平安铺与青山建十一路之间,为公铁两用桥,主要承担三环线北段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⑥二七长江大桥:

位于汉口徐洲新村与武昌罗家港之间,主要承担二环线北段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⑦鹦鹉洲长江大桥:

位于汉阳马鹦路与武昌造船厂之间,主要承担二环线南段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⑧杨泗港长江通道:

位于汉阳杨泗港与武昌八坦路之间,主要承担汉阳与武昌南部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过江通道。

  主城区预留有3处过长江通道:

三阳路至秦园路(又称三阳路过长江通道)、二七路至铁机路、堤角至工业大道。

  

(2)过汉江通道规划

  主城区内共规划过汉江通道7条,其中在环线上的3座:

一环线上的江汉一桥、二环线上的江汉二桥、三环线上的江汉五桥;非环线上的4座:

江汉四桥、江汉三桥、江汉六桥、江汉七桥。

具体布局及规划功能如下:

  ①江汉一桥(江汉桥):

位于汉口武胜路和汉阳鹦鹉大道之间,主要承担汉口中心区中部与汉阳老城区之间的过江交通功能以及经长江大桥至武昌老城区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②江汉二桥(知音桥):

位于汉口建一路与汉阳郭茨口之间,主要承担汉口中心区至沌口、318国道、沪蓉高速方向的过江交通,同时承担二环线西段的过汉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③江汉三桥(晴川桥):

位于汉口集家嘴和汉阳南岸嘴之间,主要承担汉口滨江区与汉阳滨江区之间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区域性主干路桥梁。

  ④江汉四桥(月湖桥):

位于汉口硚口路和汉阳江城大道之间,主要承担汉口中心区西部至四新、沌口等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⑤江汉五桥(长丰桥):

位于汉口舵落口与汉阳黄金口之间,主要承担三环线过汉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快速路桥梁。

  ⑥江汉六桥(古田桥):

位于汉口古田二路与汉阳锅顶山之间,主要承担汉口古田地区西部与汉阳西部地区之间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骨架性主干路桥梁。

  ⑦江汉七桥(龙阳桥):

位于汉口古田四路与汉阳琴断口之间,主要承担汉口古田地区东部与汉阳琴断口、郭茨口、龙阳湖地区的过江交通功能,为城市干路型桥梁。

3.三镇路网规划

  三镇路网现已基本形成沿江顺水的布局形态,针对三镇路网存在的问题,优化三镇内部道路系统。

  

(1)加强主城区三镇内部道路与都市发展区道路的衔接,强化主城区道路系统的开放性。

  

(2)针对中心城区山体、湖泊、铁路、大型单位布局带来的交通阻隔问题,增加部分连通性道路,完善道路系统结构。

  (3)完善次区域道路网结构,形成“方格网”式的区域道路布局,改善交通微循环。

  

(二)轨道交通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原则,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常规公共交通。

公共客运交通要建立以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等为辅助,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到2020年,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路282公里。

其中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和8号线一期工程,线网长度244.7公里,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适时建设5号线二期、6号线二期和10号线一期工程。

建成古田、常青等5座车辆基地和硚口、堤角等14座车场。

远景到2050年建成12条全长约54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形成“轴向放射、相交成环”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主城区,连接天河机场、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豹澥等外围地区。

三、道路建设项目

  “十二五”时期将基本建成“三环十三射”快速路网,增加过江通道,完善主干路,加密次支路。

  

(一)快速路

  快速路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对城市布局、交通运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汉快速路主要包含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两部分,“十二五”期间既是全面建设阶段,也是全面建成阶段。

在“十一五”建成三环线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按“一环全线贯通、二环全线建成、三环完善功能、放射线快速化”的目标开展建设。

 1.一环线

  “十二五”时期将在一环线贯通基础上,进行节点和武昌部分道路改造,畅通一环线。

续建徐东大街(和平大道—梨园)、中北路高架桥(华夏证券武汉分公司—广厦六建汽车维修站);新建付家坡立交、台北路—黄石路高架、香港路立交(二期);改造中南路与中北路(武珞路—华夏证券武汉分公司,广厦六建汽车维修站—徐东大街)。

 2.二环线

  “十二五”时期将全面建成二环线,续建汉口段(江汉二桥—二七长江大桥引桥)、二七长江大桥及两岸接线(建设大道—和平大道)、水东路段(和平大道—中北路延长线)、东湖段(中北路延长线—东湖宾馆)、珞狮北路段(东湖宾馆—理工大学)、二环线跨雄楚大街立交(尤李立交)、鹦鹉洲长江大桥及接线(武昌岸的梅家山立交—汉阳岸的江城大道)、龙阳大道段(琴台大道—墨水湖北路);新建墨水湖北路段(江城大道—龙阳大道)、雄楚大街段改造(尤李立交—梅家山立交)。

 3.三环线

  2010年三环线主线全部贯通后,随着主城区周边地区的发展,三环线由“城边环”逐步变成了“城中环”,三环线的功能由货运“交通环”,升级为内外交通的“衔接环”、带动周边功能区的“发展环”、绿色环保的“生态环”。

“十二五”时期将注重功能的完善,建设分为三部分:

  

(1)建设5座立交,其中续建4座:

三环线南段新武黄立交二期、三环线南段关山路立交二期、米粮山立交、金南一路左转三环线匝道,新建1座:

三环线南湖村立交。

  

(2)续建天兴洲防汛应急通道,加强天兴洲的对外联系。

  (3)新建三环线辅道,分离长距离区域间的交通和短距离的区域内部交通,加强三环线内外的交通衔接。

 4.快速放射线

  “十二五”时期将基本建成13条快速放射线,完善武汉放射线布局。

续建黄浦大街—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农兵路—三环线三金潭立交)、中北路延长线(二环线—三环线)、珞狮南路改造及配套(二环线雄楚大街立交—华农)、白沙洲大道改造(梅家山立交—三环线青菱立交)、国博大道(杨泗港快速通道—三环线)、龙阳大道改造(墨水湖北路—陶家岭立交)、姑嫂树路改造、汉口到阳逻江北快速路;新建墨水湖北路(龙阳大道—老汉沙公路)、雄楚大街改造(尤李立交—三环线关山路立交)、长丰大道改造(发展大道—三环线)、国博大道(杨泗港快速通道—鹦鹉大道)、常青路—宝丰一路快速路(三环线—解放大道)、友谊大道改造(小东门—王青公路)。

  

(二)过江通道

  “十二五”时期将初步构建间距合理、疏解完善的过江交通系统。

形成7座过长江通道、6座过汉江通道的格局,建成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改造江汉四桥,建设杨泗港过长江通道、江汉七桥、三阳路过长江通道。

 1.过长江通道

  2010年底建成的有5处:

长江二桥、天兴洲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长江大桥;在建的有2处:

鹦鹉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开展前期研究的有2处:

杨泗港过长江通道、三阳路过长江通道。

  “十二五”时期将建成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建设杨泗港过长江通道及两岸接线、三阳路过长江通道。

 2.过汉江通道

  2010年底按规划建成的有4座:

江汉一桥、江汉二桥、江汉三桥、江汉五桥;现状有桥梁未按规划建成的有1座:

江汉四桥;在建的1座:

江汉六桥;开展前期研究的有1座:

江汉七桥。

  “十二五”时期建成江汉六桥,改造江汉四桥,建设江汉七桥。

  (三)主干路

  主城区路网以江河为界,道路基本上按平行或垂直江河布置,区域路网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按照“扩容补缺,道路贯通;化解分隔,区域连通;合理布局,路网畅通”的原则,“十二五”时期将基本建成三镇干道,形成流量均衡、服务水平高的区域路网。

 1.汉口地区

  汉口地区建设道路可分为三类:

对外交通衔接类、过铁路通道类、顺江交通类,项目可促进内外交通衔接,方便铁路南北向交通和建设顺江交通走廊。

  

(1)对外交通衔接类。

主要项目有:

续建岱家山大桥及两岸接线、解放大道下延线,新增汉施公路改造、沿江大道改造、香港路改造、长江大道改造(青年路、武胜路)。

  

(2)过铁路通道类。

主要项目有:

续建建设大道延长线、塔子湖西路,新建建设渠路、三眼桥北路延长线、金墩路与银墩路北延至三环线。

  (3)顺江交通类。

主要项目有:

续建后湖路、京汉大道跨武胜路立交、沿河大道江汉段,改造并延伸沿河大道,改造提升北湖西路—长江日报路—黄孝河西路,新建黄海路(104号路)、南泥湾大道东段。

 2.汉阳地区

  汉阳地区建设道路为中心城区与新区之间的联系通道和新区拓展新建道路,共8个项目,均为沿江临湖的道路。

项目分别为:

续建郭琴路、国际博览中心周边道路、滨江大道、芳草路(墨水湖北路—墨水湖南路),新建芳草路(墨水湖南路—四新南路)、芳草路(四新大道—南太子湖北路)、龙阳湖南路、月湖大道。

 3.武昌地区

  武昌地区建设道路可分为四类:

升级改造类、对外交通衔接类、过(沿)湖(江)通道类、过铁路通道类,项目将增加现状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内外交通衔接,减少铁路、湖泊对城市的分隔。

  

(1)升级改造类。

主要项目有续建街道口武珞路下穿通道,新增长江大道(武珞路—珞喻路)改造、武咸公路改造、八一路地下通道项目。

  

(2)对外交通衔接类。

主要项目有续建李纸路改造、绿色路道路改造、武青四干道、建十路、老武黄公路四期,新增21号公路改造、工业二路、和平大道延长线、青化路等。

  (3)过(沿)湖(江)通道类。

主要项目有续建八一路延长线、沙湖大桥、沙湖大道、东沙大道、临江大道四期、青山临江大道(建十一路—工人村路),新建临江大道五期、临江大道拓宽改造(罗家港—建十一路)、园林路(和平大道—临江大道)、东湖通道。

  (4)过铁路通道类。

主要项目有续建复兴路、机三路,新建丁字桥南延线。

  (四)次、支路

  “十二五”时期次、支路建设将根据“总量平衡、经济可行;保障交通、市级引导;区域开发、各区主导;民生工程,重点推进”的原则进行规划。

 1.江岸区

  江岸区建设结合区域开发,针对现状路网不足,加密道路。

区级续建项目主要有麟趾路、瑞祥路、吉庆街、新兴街等;主要新增项目分布在以下三个片区:

  

(1)解放大道以南片:

该片区项目重点对道路进行改造,主要有天津路、北京路等道路整治项目,以提升区域道路功能,打造沿江商务区。

  

(2)解放大道以北片:

该片区项目重点对道路进行新建、改造,主要项目有操场后街、连城二路等,在完成道路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区域重要排水设施。

  (3)解放大道下延线临江片:

位于黄浦大街至堤边路之间,建设过铁路通道及衔接道路,提供片区交通,分流解放大道、沿江大道的交通,主要项目有韦桑路南段、二七北路南段、堤角前街、汉堤路等。

 2.江汉区

  江汉区结合疏堵保畅、土地储备、“城中村”改造选择项目。

续建项目主要有新湾四路、马场一路、万国路、马场角横路等;新增项目可分为五类:

  

(1)三环线周边:

方便三环线周边交通,结合武汉大道周边土地储备,建设民航东路延长线、阳光二路、何湾路等。

  

(2)发展大道(二环线)周边:

分流发展大道、常青路交通,建设唐蔡路西段、复兴三村(东)、常飞路等。

  (3)建设大道—香港路道口周边:

分流建设大道、香港路交通,建设台北路延长线、高家台路、德旺路等。

  (4)解放大道—新华路道口周边:

分流解放大道、新华路、江汉北路交通,结合“城中村”改造,改造精武路、星光路等。

  (5)一环线内区域:

为提高核心城区道路质量,改善道路舒适性,改造花楼街东段、黄陂街东段、大兴三路等。

 3.硚口区

  硚口区项目围绕交通分流和区域开发选择。

续建项目有江兴路、阮家台路等;新增项目可分为两类:

  

(1)汉正街区域:

该区域项目以改造为主,打通瓶颈路、断头路,优化交通组织,解决长期制约该地区的交通问题,提升区域竞争力,新建游艺路、长堤街、大夹街、民意四路延长线、汉正街、汉水街、石码正巷、唐家巷、汉中街等项目。

  

(2)古田地区:

该区域项目以新建为主,重点考虑解放大道和三环线分流道路、过铁路通道,结合汉正工业园、宜家、江汉六桥北岸周边建设等区域开发项目,新建古田四路、古田一路北段、江发路、宜家路、长丰二路、古音路、电台路、陈家墩路等项目。

 4.汉阳区

  汉阳区项目建设围绕城市骨架路网展开。

续建项目有玫瑰园东路、陶家岭路、肖家湾路等;新增项目分为五类:

  

(1)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