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
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
广义:
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
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第二章知觉
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第一:
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
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第三:
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2、试比较知觉的刺激物说和假设考验说对知觉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强调过去经验。
(2)刺激物说则主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强调直接知觉。
3.什么是总体优先效应、词优效应和客体优势效应,支持他们的主要实验分别是什么?
(1)总体优先效应:
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总体特征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支持实验:
Navon(纳冯)的两个实验(大字母和小字母)
(2)词优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支持实验:
Reicher(赖克特)实验
(3)客体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支持实验:
Weisstein(韦斯坦)&Harris(哈里斯)
4、什么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它们的交互作用怎样?
(1)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回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3)两者的交互作用
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际的知觉过程中是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
如果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则会由于需要识别的特征总量很大,使得加工的负担过重。
2、两种加工可以相互补偿的。
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于感觉输入的直接作用,自上而下地加工作用就会减弱;相反,知觉条件困难,人们则更多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对感觉信息的直接依赖程度降低。
3、在两种加工的实际进行中,前面地加工可以为后面的加工所应主义的对象提供信息。
反之,后面的加工过程可以使人确认前面的加工对象。
另外,还可以从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来研究知觉的加工过程。
二者同时进行,但是并不排除两者启动时间上的先后。
5、模式识别的理论有哪些?
支持特征分析说的证据有哪些?
(一)模板说
这种假设认为,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的该模式的表征相匹配。
这种表征叫该刺激模式的模板。
当刺激模式与模板完全匹配或重叠时,该刺激模式就被识别了。
这就是模板假设的容。
(二)原型说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原型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模式的部复本,它被看作一类客体的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畴,从而得到识别。
(三)特征说
特征分析说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特征分析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
(1)视觉扫描实验(字母识别)
Neisser(1963-1965)进行的视觉扫描实验,为特征分析说提供了证据,让被试快速扫描一系列的字母(每行6个共22行),并尽快搜索出靶字母如E。
材料分成两组(据靶字母与组其它字母的相似程度):
第一组-低相似组;第二组-高相似组。
结果发现,在第一组材料中搜索靶子字母比第二组快,说明被试在扫描时使用了特征信息,只需确定某个字母是否具有曲线特征,就能确定它是不是E,这一实验结果时推翻模板说,因为如果被试对靶字母的识别时模板匹配,那么对两组材料来说,搜索靶字母的时间应该时相等的。
(2)固定网像实验
如果一个客体严格的投射到视网膜的同一部位,也即排除眼睛的任何运动,那么该客体的知觉就会消失,人将视而不见,看不到这个物体。
实验证明客体的知觉并不是立即全部消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消失,消失的是一些完整的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特征是知觉的单元,一些特征和单元的结合构成我们所识别的模式,特征的抽取和结合往往是意识不到的。
(三)生理学研究——特征觉察器
一些支持特征说的有理证据还来自近期的生理学研究。
在动物的视觉系统中含有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它们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
这种专门的神经细胞被称作特征觉察器。
概念驱动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亦称“自上而下加工”。
是指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
与“自下而上加工”相对。
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
自下而上加工:
亦称“数据驱动加工”。
是指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
与“自上而下加工”相对。
由外部刺激开始和推动的加工过程。
其特征是信息流程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知觉单元到较大知觉单元,即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
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
原型:
原型被看做是一类客体的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畴的所有个体的概况表征。
特征觉察器:
视觉系统中只对视野确定位置上有一定特征的刺激形式产生最大反应的某些特殊神经元。
What通路:
从枕叶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
Where通路:
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第三章注意
1.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容是什么?
有哪些支持的证据?
基本容:
信息通过过滤器加以调节,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连接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
支持证据:
Broadbent(布罗德本特)双耳分听实验
Cherry追随程序双听实验
2.衰减模型的基本容是什么?
有哪些支持的证据?
基本容:
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其余通道的信息也可通过,但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已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
支持证据:
Treisman (1960)的实验
3.反应选择模型的基本容是什么?
有哪些支持的证据?
基本容:
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而注意选择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支持证据:
Hardwick(哈德威克)的实验
4、Kahnman的容量分配模型由哪些成分构成?
如何用这一模型解释双作业操作?
1973年卡恩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注意的容量理论模型,他假定,人们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种限度使人们有必要把有限的容量,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地活动或统一活动地不同方面去。
卡恩曼的容量理论可以用下面地模型来说明。
该模型包含了两个主要成分,即分配策略和对容量需求地评价。
卡恩曼认为注意的分配策略由四个因素控制:
第一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持久倾向。
例如将容量分配给新异的信号,突然运动的物体、自己的姓名被人提起等,持久倾向反应了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第二是当前的注意,它反映了在一特定时刻我们的特定的目的,如倾听右侧耳机的声音,寻找一个朋友等。
第三是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如果两种活动所要求的容量超出了现有的容量,那么只能完成一种活动。
第四是觉醒的作用,有效容量的大小与觉醒水平有关。
人处于中等觉醒水平时,有效容量比较多,觉醒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会干扰当前的操作。
觉醒水平还受到来自企图满足当前活动的需要的反馈的影响。
卡恩曼的注意分配模型是一个单一中枢容量理论模型,它对双作业操作的解释是:
由于中枢容量是严格有限的资源,在这个有限的围,两项同时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依赖于每项作业使用了多少资源。
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的要求没有超出中枢所拥有的总容量,人就能顺利地同时进行这两项活动。
相反,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地要求超出了中枢地容量,那么,两者就必须相互干扰,其干扰程度取决于有效资源地分配方式,而与作业地相似性无关。
|
5.特征整合理论的基本容是什么?
有哪些支持的证据?
基本容:
该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
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
加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是自动加工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主要进行系列加工,是控制加工的过程。
支持证据:
(1) Treisman的实验
(2)错觉性结合现象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式:
主试通过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听觉刺激。
然后,要求被
试完成一些任务。
追随程序双听技术实验式:
同时给被试双耳以刺激时,要其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
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
资源限制加工:
某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
利进行。
材料限制过程:
某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控制加工:
资源整合理论中,第一阶段是分散注意,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 自动加工:
资源整合理论中,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主要进行系列加工
错觉性结合:
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即一个客体的特征与另一个客体的特征结合在一起。
Stroop效应:
在识别色字颜色时,词的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
加,这种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
负启动效应:
对有关信息的成功选择(目标的激活)也需要同时对无关信息的主动抑制(分
心物的抑制)。
第四章记忆结构
1、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容是什么?
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尝试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他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贮存大量信息,因而又称长久记忆。
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中可短暂地保持,利用默默地重复即复述可避免迅速遗忘。
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可短暂保持,但只要复述在进行,信息即可随着复述而一直保持,并且还可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2、你认为应如何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
刺激系列中间部分项目的回忆成绩较差是由于它们即受到起始部分项目前摄抑制的干扰和尾部项目倒摄抑制的干扰。
起始只收到倒摄抑制的干扰,结尾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
也可以用两种记忆说的观点解释。
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不是一个单一的曲线,而可以分成两部分。
曲线的尾部反映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组合成另一部分,反映着长时记忆。
3、感觉记忆有什么特性(特点)?
(1)作用时间短,0。
5秒以,约为300ms。
(2)具有的容量大,保持时间极短。
(3)不是有意进行的,不受人控制的。
4、多存贮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1、记忆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2、信息的流程,从感觉记忆―――短时贮存―――长时贮存,也可直接从感觉登记到长时贮存模型,长时贮存的信息可以被提取到短时贮存中以处理当前的信息。
3、短时贮存是一个工作台,主要有两个功能:
第一是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
从感觉记忆来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贮存中暂时保持。
短时贮存就是一个缓冲器,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可以在此保持15-30秒,信息随复述而得以保持下来,这样就可以把缓冲器称作复述缓冲器。
第二是短时贮存是一个信息加工器,可以使短时贮存中各槽道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见图p124。
槽道是指短时贮存的空间结构,短时贮存的容量有限,因此,槽道只有几个。
进入短时贮存的信息占据槽道,新来的信息可以挤掉槽道中原有的信息。
4、信息从一个贮存转到另一个贮存,多半是受人控制的,如从感觉登记中选择信息使之进入短时贮存;可把注意转向新的项目,可依据长时记忆的信息,对进入短时贮存的信息进行归类等等。
5、简述加工水平说的观点。
(1). 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
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
(3).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工愈深,所需的时间也愈多,以语义水平的加工需时最多;加工越深,再认的成绩越好。
自我参照效应:
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的时候,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简单的保持性复述:
机械的重复
精细的整合性复述:
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把它与其它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
上加工。
第五章短时记忆
1、什么是短时记忆,它有什么特点?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的记忆。
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在5~9个项目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的复述还是精细的复述,都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2、组块在短时记忆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扩大组块?
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组块的作用:
组块可以通过减少STM息所占据槽道,增加每一槽道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扩大短时记忆地容量,提高短时记忆地加工信息能力。
扩大组块的两种形式:
(1)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接近发生地单个项目结合成一个组块。
当某些项目作为时间(或空间)组出现时,就容易把他们组合成一个单元。
如有节奏地呈现一组项目,这些项目就容易被记忆
(2)在意义上把若干个项目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已知的、单独的组块。
这种扩大组块地方式利用了长时记忆中地信息
3、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应做何解释?
(1)Waugh,Norman和Shiffrin槽道说贮存空间说,倾向于从贮存角度来解释这种有限容量,将它看做有限的贮存空间,而且此贮存空间分为少数几个槽道,信息就贮存在这些槽道里。
(2)Baddeley的说法:
短时记忆痕迹的衰退极为迅速,痕迹一般只能维持约2S,如不及时在此期间加以再现或复述,则将消退,短时记忆的容量实际上反映着人在2S能够加以复述的项目数量,因此容量的值不固定,取决了复述所需时间的长短,需要复述时间多的项目容量就小,反之亦然。
(3)是Klatzky(1975)的木工的工作台说。
他将短时记忆比作木工的工作台。
木匠的工作台上通常放一些工具和材料,同时木匠也要在台上操作,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台上放的东西多了,即站的空间多了,那么留给操作的空间就少了,反之亦然。
4、STM(短时记忆)的代码方式有哪些?
答: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中,信息保持或贮存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个是感觉代码,另一个是语义代码。
其中感觉代码又包括了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
5、用stenberg的扫描实验说明STM的信息提取。
实验给被试相继呈现一系列数字(识记项目),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1.5s。
全部数字呈现完毕后,过2s,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被是要判定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即是否包含在识记项目之,计时也会随之停止。
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
在实验中,试验要进行多次,每次试验的识记项目和测验项目都要更换。
实验中将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
他应用1~6个数字,将识记项目的数量分为相应的六种。
识记项目得到贮存即成为记忆集。
通过系统地改变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大小,就可以掌握被试的反应时随之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部过程。
斯藤博格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
提出两个假设实验结果:
(1)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大的反应将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如图P102(a)他称这种同时比较为平行扫描
(2)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单位诸项目一个个地相继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或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加,如图P102(b)他称这种相继比较为系列扫面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所需的时间即反应时均随识记项目的增多而增多,也就证实了第二个假设。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是逐个进行比较的,即进行系列扫描。
6.如何解释遗忘的原因
(1)痕迹消退说:
记忆痕迹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将随时间自然消失,自然导致遗忘。
(2)干扰说:
阻止复述的作业对短时记忆息发生干扰而导致遗忘。
AVL单元:
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
组块:
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平行扫描:
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
会随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系列扫描:
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项目一个个地相继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着
识记项目增多或记忆集增大而增加。
直通模型:
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
位置进行提取
双重模型:
综合扫描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而提出的
探测法: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该数字称为探
测数字,它在前面之出现一次,被试一打听到声音,就要把探测数字前面出现位置的后边一个数字回忆出来。
第六章长时记忆
1. 语义信息提取中的效应
(1)畴大小效应:
当要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另一事物的一种时,如果所属事物畴
变大,则判断所需时间也增多。
(2)熟悉效应:
人们对较熟悉句子判断较快,而不管其畴大小。
(3)典型性效应 :
对一个概念或畴的典型性成员的判断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4)否定判断效应:
对伪句的判断与真句一样也有畴大小效应;对某类句子做出否定
判断很快。
(5)启动效应
2. 长时记忆的相关模型的评价
1)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优点:
分级贮存,节省空间
缺点:
(1) 不能解释一些现象
(2) 涉及的概念间关系种类少
(3) 分级贮存,增加提取时间
2)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更适合于人,可解释语义信息提中的五种现象。
3) 命题网络模型
优点:
表征不同类型的记忆信息
缺点:
较难解释前述各种效应
4) 集理论模型
优点:
非预存模型,强调计算、推理。
能解释畴大小效应、否定判断效应
缺点:
较难解释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
5)特征比较模型
优点:
解释原则简洁
缺点:
难于区分两类特征
3、什么是双重编码说?
Paivio从信息的角度将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
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
这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个观点称作两种编码说或双重编码说。
语义记忆:
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所贮存的事物不依赖于个人所
处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地点。
情景记忆:
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保持的信息总与个人生活中特定的时间
或地点相联系,具有自传体的性质。
单纯编码说:
认为人的长时记忆中只有语义代码,是抽象的命题表征。
双重编码说:
长时记忆中既有语义代码,又有表象代码,形成命题表征和类比表征。
第七章表象
1、举一实验的例子说明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定位实验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的视觉定位实验如下
实验分为3组:
(1)知觉-记忆组,实验材料为一个5×5栅格,用黑色将其中的一些方格涂成某个英文字母;另有一个同样的5×5栅格,在其中的任一方格画有蓝色加点作为测试点。
要求被试地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是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或之外。
(2)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程序与知觉-记忆组基本相同,但有一个重大差别。
在这组实验里,上述的字母和字母组合不是利用某些方格涂黑构成的。
实验时先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是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
待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带一个测试点的同样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
(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与带栅格的表象组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部的方格不画出来。
统计表明3个组的总的实验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意味着在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所有这些结果都是支持表象与知觉有机能等价的看法。
2、简述双重代码理论。
Paiv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
表象系统:
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
言语系统:
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
人们把其理论称为两